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八识规矩颂讲录 | 太虚法师: 顺转杂染分--第六识(上) 太虚法师

八识规矩颂讲录 | 太虚法师: 顺转杂染分--第六识(上)
太虚法师 唯识学 今天

【释 颂】
一、顺转杂染分
甲、第六识
  现在先讲明意识的前两颂。在未讲本颂前,要大概说明意识的内容。意识分两种:一、五俱意识,二、独行意识。
五俱意识,就是第六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境。
独行意识,就是前五虽不起现行──眼不见色,乃至身不领触,但意识仍可自起分别,如意识的缘过去、未来境,是意识自己凭空忆想的。

在独行意识中,又分三位:
一、散位独行意识,
二、梦位独行意识,
三、定位独行意识。
梦位意识,是在睡眠时,前五识虽不起现行,但意识还能分别,只是昧略就是了。

定位意识,不只是人不容易有,就是六欲天也没有;欲界以上的色、无色界,才有生得定,常在定中;在人中要修得,既得定以后,在定中的境界,就与普通的境界大不同了。

上面说第六识粗显易知,不过只说的独行意识中的散位意识,至于梦位意识不分明,不须说明,定位意识不是普通人的心境,不容易知道。现在能觉察的,粗显易明的,也就是散位意识。由散位意识,再说到五俱意识。从佛法上说,虽是很浅的,但顺凡夫的心理以说,在凡夫已是不易觉察的了。现在讲颂文。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境、就是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性境中分二:

一、胜义性境,这在果中才能证得,因中不能证。

二、世俗性境,就是在事实上是有的,不单由能缘识分别变起的,例如五识所缘的五尘;定中所缘境,也属世俗性境。就真谛上说,虽五尘也都是幻有的,但就俗谛上说,也是由种子生,有幻相、幻用,不如镜花、水月完全无用的,所以也名性境。

独影境也有两种:
一、有质独影
虽在此时、此处、此界,没有此法,但在法界中是有的,不过在此界、此时、此处,只是为意识所分别变缘的,所以仍是独影。
二、无质独影
不但此时、此处、此界没有此法,就是他时、他处、他界也没有,只是意识上假立名言的分别,如妄分别龟毛、兔角。

带质境也分二:

一、真带质
就是以心缘心,如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心所,第七缘第八见分为我,也是以心缘心,所缘的相虽与所托的质不符,但确已带有质了。
二、似带质
就是以心缘色,这只是独头意识所缘的带质相分,是意识所增益的,如分别桌、椅等名物,其实只见显色、形色,没有见桌、椅。以上几种,若分类说呢,胜义性境不变而缘,其余的五种是变缘的。在这五种中,世俗性境同真带质境是兼因缘变和分别变的,其余的似带质,有质独影,无质独影,只是分别变的。这三境,第六识都有。

三量就是现量、比量、非量。量、就是正知,因为境有三种,所以了境的智识,也有三种。在这三种智识中,前两种是正确的,后一种是不正确的。现量缘性境,只有事实,不带名类分别。比量缘正确的独影境。非量缘不正确的独影境同带质境,那就与事实完全不符了。只是意识无始以来分别名言习气,颠倒分别性相,如病眼见空中花似的──在平常不曾学佛的,大多是非量缘境,颠倒错误的。这三量,第六识也都能通。

三性,就是善、恶、无记三性。第六识作业范围也很广,可通三性。就第六识作用上说,在三界轮转受生死,也容易知道。若造上中下三品恶业,堕三恶趣;若造三品十善,生人、六欲天、阿修罗三善趣;造三品十善,并修四禅、八定,生色、无色界天。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以上所说的八种识,都名心王,各有相应的心所,现在说意识心王与五十一位心所都能相应。这五十一位心所的数目,不过是根据天亲百法论,和瑜伽论而说的,若广分别,还不止五十一位心所;简略说,也不到五十一心所。心所又名心所有法,就是心王起时,心所有法也随之而起,如主从的关系一样。但心所与心王虽同起,却不是一体,是有两法才能说相应的。
相、是互相义,必须两法同时、同处、同缘一境、同作一事,这才名相应。虽与五十一心所相应,却不是一切时都与五十一心所相应,如与善心所相应,就不与烦恼心所相应;与烦恼心所相应,就不与善心所相应;且与此烦恼相应时,就不与彼烦恼相应;不过总说意识相应的心所有五十一。

这五十一心所,可分为五位:
一、遍行有五
遍行、就是无论何时、何地、何境、何识,但有识起,这五种心所都能普遍现行,所以名遍行。这遍行中的五心所,就是作意、触、受、想、思。作意、是能警动其余心心所现起的。触、是根境识三和合,能触境的心的作用。受、就是顺触的领受。想、是于领受境分齐限量,由此有彼此是非可判别,而立种种名,所以想是名字言说的所依。思、是造作的力,能令余心心所去造作。

二、别境有五
别境、是缘特别的境才现起的。别境中有五心所:就是欲、胜解、念、三摩地、慧。欲、是于境起希望,于顺境希望能合,于逆境希望能离,于中容境不生欣求厌离的心,则无欲。胜解、于无疑境上,确定明了,印持不惑。念、即忆念,就是能明记不忘,在过去境上才生现行。三摩地、就是定,于所观事明记不忘,而能念念专注一境。慧、依念、定所观察境,判决简择,成明了决定,而有慧生起。
  三、善有十一
就是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信、不是通常所说的信,因为通常的信,通于所谓迷信等,违于实事真理,只是烦恼中的恶见妄执,此不名为信。此中所说的信,是依佛法中因果实事,性相真理,信有三宝、四谛而起的信。要是没有这个信,就成妄想流转,是大随烦恼中的不信,所以这信能对治不信,是万善的本,智慧的源,功德的母。所以在善法中,首先说信心所。

精进、不是通常所说的勤,因为于不善事也能生起勤。这个精进,就是四正勤,是依正信而起的,能止恶行善;就是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惭、愧、这两种心所,都是羞耻心,凡能止恶行善,必定要有这羞耻心,虽都是羞耻心,但是有差别:惭、即尊重自己的人格,知自有佛性,与诸佛菩萨相同,既有此人格,怎么于诸佛菩萨所成的功德,还不能成,于恶还不能断呢?所谓善犹未成,恶犹未止,自己生起羞耻。愧、就是对他生愧,一切诸佛菩萨,都具有三明、六通,于我现前所作所为,诸佛菩萨悉知悉见,我现在善犹未成,恶犹未止,怎样对诸佛菩萨,怎样对一切众生呢?

无贪、无瞋、无痴、名三善根,能对治贪、瞋、痴三不善根。贪、就是于己分之外,还要将所有的都归自己统领。无贪、就是能将已经有的,施舍他人,未有的也无所取。无瞋、就是慈心,这不是普通的慈心,因为普通在相当的限度有慈心,但出分限以外,还要起瞋的;这由无瞋所发的慈心,是无分限的,普遍的。无痴、是对治痴的,就是于事理能明了觉悟;但与慧不同,无痴只是善,慧可通善、恶、无记三性。

轻安、也是定心,在平常散心用事时,身心如负重担,行走不定,但有定现行,如平常将重担放下,只觉身心轻快、安乐,为向所未有的。轻安与三摩地不同,轻安只是善,三摩地通三性。不放逸、是依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和合而成的,不但精进修一切善法,并且谨慎能防护有漏法不生。行舍、就是行中之舍,简别不是受中之舍,因为五受中有舍受,恐与舍受相混,所以说行舍。行舍就是依止精进、无贪、无瞋、无痴修一切善法,虽修一切善法,而心平等性,心无所住。不害、是无瞋中的一分,但这是悲心,见有情衰损恼害时,心生悲愍。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