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想修持的常见问题,在此的「窍诀教授」非常实际...
宗萨钦哲仁波切

运用你的想象力
观想的修持
「观想」的技巧贯穿于整个前行的修持,但它在使用我们想象力的方式上,与其它许多禅修——例如「止」的修持——相当不同。在我们迷惑的生命经验中,想象力也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感知到的每件事,都是自己想象力的产物,而且,由于我们相信自己所创造的各种幻相,它们因而成为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性,以至于我们完全忘记它们只不过是幻想而已。
因此,想象力是我们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而利用它来改变并稀释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就是所谓的「观想的修持」(practice of visualization)。
初学者会遇到的一个小问题,是英文「visualization」(观想)一词有可能造成误导。对大多数的人而言,「观想」是指专注于某个形象,然后将它保持在心眼中。但是,外貌只是观想修持的一个元素而已,绝对不是全部。每个人对事情的态度与理解,都随着他的处境与教育而改变。直到最近,在西藏长大的佛教上师们都视色拉、绿色蔬菜与草是动物的饲料,而不愿去吃这些东西。现在,藏人已经熟悉西藏以外的食物,这种态度也随之改变了。
正是这种显相上的转变,我们将它运用于「生起次第」(梵utpattikrama)之中。
另外一个例子可以在网际网络上发现。大多数的色情图片都很小——当然远小于真实的尺寸。从逻辑上而言,很难相信那么小的图片能让活生生、会呼吸的人激起性欲,但是它们真会如此。
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设定了我们会对某种特定的图像做出反应,因此,即使是从小小的14X8公分的YouTube屏幕上看到,它都依然有力量让我们感到兴奋,或令我们生气、悲伤,甚至抑郁。在某种程序上,这就是观想的运作方式,与物体的大小或所谓的「写实」程度完全无关。
现代社会的金刚乘学生常会对修持观想感到很困难,我想部分的问题来自于像我这种藏传老师。
我们假设一切有情众生都与藏人用相同的方式处理事情,因而教导大家想象佛陀佩戴着藏人喜好且深具意义的饰品,一如传统西藏绘画上的形相。但是,成为一位完美的藏人肖像专家,并非修持观想的重点。
修持观想的主要目的,是藉由培养清凈显相,使我们对现象世界凡俗而不清凈的显相能够加以净化。然而,不幸的是,「清凈显相」又是一个易于被误解的概念。弟子们经常试图在心中再造一个与唐卡完全相同的影像,其中有平板、不眨眼的本尊,身边环绕着冻结在空中的云团,而他们的佛母看起来像是过大的婴儿。
以这种错误的版本来修持观想,等于是把一种比你与生俱来的还糟糕的显相灌输给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也摧毁了培养清凈显相的整个目的。那么,「不净显相」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
如同前述,「不净」并非意味着我们观想的对象被尘垢所覆盖,或是污秽、肮脏,「不净」并非「在外面」;在此处,「不净」意指问题「在里面」。我们透过标示为「贪爱」、「嫉妒」、「骄慢」、「无明」、「瞋恨」等的各种情绪滤镜去看世界,因此,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都被这五种情绪的无数变形所染色,而这些变形有些连名称都没有。
想象你去参加某个派对,一眼就瞥见某个吸引你的人,你的「贪爱」便会立即启动,为此人贴上「性感」的标签;如果其它人妨碍了你,你的「瞋恨」滤镜便会立即启动,为此人贴上「讨厌」的标签。随着夜晚流逝,又有其它人激起你的不安全感,使得你批判他们、打量他们;你为自己的选择辩护,并诋毁他们来膨胀自己的骄慢,所有这些都是被「深度无明」的滤镜所激发。这张清单可以持续地列举不完。
所有这些不同的显相都生自我们一己之心,然后再经由我们的情绪所过滤。事实上,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大小事情必定会导致失望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一直无法记得自己感知的一切都是自心的产物,反而执着于「在外面」的显相,并相信它们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在金刚乘「观想的修持」中所要处理的东西。
这一切都与「修心」有关。
声闻乘所提供的诸多方法之一,是以「身」与「语」的戒律来灭除我执,诸如先前所提到的;剃除须发、托钵乞食、穿着袈裟,以及避免各种世俗的行为(如结婚或性行为)等方法。
菩萨乘的修心除了持守「身」与「语」的戒律之外,还加上观修悲心、生起菩提心等。
最后,金刚乘不仅经由持守戒律瑟观修悲心来修心,它还提供我们从不净显相转化至清凈显相的方法。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的观想。
观想融入
究竟而言,佛法最重要的目标——尤其在菩萨乘——就是要证得「无二」(无二元分别),而要圆满这种证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修持观想。在观想中,最重要的则是本尊或上师融入修行者,而与之无二无别。但这修持怎么做呢?
想象在镜中或湖面上有个月影,虽然影像清晰可见,但它只是个反射的月影而已,并非月亮本身直接从湖中升起或被塞入镜里。另外一个例子是彩虹,虽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彩虹,但它并无本具之真实;同样的,虽然彩虹空无一物,但我们还是看得见它。月影与彩虹两者,都是同时既空无一物,又清晰可见。
所以,在此「无二」是指「显现」(appearance)与「空性」的「无二」。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不论是上师、弟子或任何一切,皆非真实地存在于一己之外。而且,直到我们真正证得「无二」之前,将自己与本尊或上师融为一体的修习是极为有用的工具;对于你要领受加持、灌顶或甚至启发,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然而,修行者在这部分的修持常常发生困难,因为他们总是在理当修持观想与融入时,反而在心中遍处寻觅所有学过的相关理论。这个例子说明了如果在心中塞满太多概念的话,对修持的进展反而会造成阻碍。因此,我们在修持时,应该把理论完全放在一边。
在此,最佳的忠告是应当让它实际可行。
心灵修持应当像骑自行车一般,一旦你学会骑车,就无须每天都重复一次「齿轮如何作用」或「座垫该有多高」等这些事情背后的理论,你只要坐上去骑走就行了。修持「融入」的关键是尽量去做即可,别过度担心自己做对与否。到最后,你一定会学到窍门。
在此的「窍诀教授」非常实际——「只管做就对了!」
体悟「无二」有点类似学习开车,不论一开始听起来有多荒谬,经过了几星期学习车上的各种按钮与手把,最后你还是必须放下驾驶手册,启动引擎开始开车。观想也是如此,最初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融入过程比较不像消融,反而像是把苹果丢进布袋里。但是,除非你硬着头皮冒险去做,否则什么也改变不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的上师就比较不会像个苹果,而比较像是你倒入水桶中的一杯水。这就是个征兆:你已经开始稍微更加了解「无二」的过程了。
最终你会理解「融入」的过程就与一个封闭的空间与虚空混合进的状态完全相同,而这部分的修持正是许多学生误解之处。想象一个陶罐,它的周遭与内部都是空间,当陶罐破碎时,原先内在的空间与外在的空间混合成一个不可分的空间。我们不可能分得出「内在」与「外在」的空间,空间就是空间,你无法分辨各部分原本来自何处。修持者与上师的相融无别,就应如此。
目前,虽然你无法不将上师或佛陀视为外在于你的独立个体,但是你应谨记,自己所见到的纯属一己之所见而已,任何人之所见、所闻、所思,都是基于他个人的诠释。这个原则不只构成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观想能起作用的主要原因。
露易丝(Louise)可能自为是「露易丝」,但她绝对不会描述自己是「观想出来的露易丝」,虽然这正是实际上的她,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我们自己的观想。
整个修持的重点就是证得此种「无二」
常有人问起,「观想」是否是特定文化的产物,是否有点倾向有神论?但如前所述,把莲师或金刚总持(梵Vajradhara)观想成西藏唐卡上的样貌是一个错误。即使大家都使用完全相同的一幅唐卡,每个人的显相也都还会有所不同,而且跟画师所想象的也会截然不同。
所以,当我们观想莲师或其它本尊时,不妨大胆一点去想象。莲师是无上又殊胜的人,而「无上」所具有的一个面向,通常就是「法相庄严」,或至少是面貌出众。但某人认为的「美貌」,在他人的眼中可能是「丑陋」的,因为每个人的诠释都非常不同。
而且,不论是美国人、墨西哥人或比利时人,绝对无须学习西藏人所认定的「美貌」版本。所有我们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诠释拿来做最佳的应用而已;
而且也别忘了,甚至你正在阅读的这些文句,诠释它们的也无非是你的心,至于它如何诠释,则完全基于你自己的习性与显相。也许你认为你了解我所谓的「美貌」是指什么,但其实不然,你只是对我所谓的「美貌」,发展出你自己的版本而已。
另外一个重点是,我们观想本尊手执金刚杵或颅器(skullcup),并非美学上的考虑,也不是因为这些仪轨物特别有用之故。有些学生会问:是否应该观想本尊手执比较现代化的东西,也许像iPad或iPhone?但是,本尊所执的器物、装饰或配件,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此应该完全依照神圣法本中之所述,不做任何更动。
我们对往昔伟大上师的相貌知道得很少,莲师真正的相貌是如何,大家只能猜测,即使你翻遍所有的藏传佛教文献,也热不到丝毫有关他相貌的确切描述。虽然有一尊称为「很像我」(Look like me)的莲师雕像,其照片广为流传,但也还有其它数尊相当闻名的雕像,却与这一尊造像全然迥异。
我们也应当记得佛陀在《金刚经》中所说的: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在一般教法中,有一个重点经常刻意不在前行中去强调,而是到了修持仪轨正行时才会提到的;那就是当你在心中生起观想时,你所观的本尊应该清晰、生动,并以了知「无二」做封印。
这点所指为何,在此需要稍做解释。我们用观想莲师如芥子般微小,却坐在须弥山(Mount Meru)甚或如宇宙一般大的宫殿中来做例子说明。乍听之下,这既不自然又不美观,但在修持上却非常恰当,因为容器并非太大,内容物亦非太小,芥子与莲师不同的大小也毫无问题。还有一些修持需要观想宫殿小如芥子,而莲师却大如宇宙,但他仍然可以很舒适地进入宫殿之中。这都是「无二」的练习,而且常在观想中运用。
如同根敦·秋贝(Gendün Chöpel)所指出的,金刚乘修行者必须要习惯于相信不可信之事物。密续的观想法门常常要你在心中观想炽热大火,于其中,本尊端坐于一朵脆弱的莲花与清凉的月轮之上,身拥热情如火的明妃,周围还环绕着一群难以驾驭、面露怒色的本尊,手上挥舞着足以令人致命的法器,但这熊熊烈火却完全不会造成任何人或物的伤害。
以理性去分析的话,只会让人觉得不可置信,因为这个场景的一切都自相矛盾,而且完全不可能存在于日常的现实中。但是,重点在于密续行者必须习惯于相信不可信之事物。我们的目标是要结合并消融主体与客体,因而两者合一而不二,不论是贪爱与瞋恨、热与冷、干净与污秽、身与心都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智」(梵jnana)与「身」(梵kaya)的合一,也是最究竟的一种结合。
根敦·秋贝又说,我们之所以无法掌握如「法界」(梵dharmadhatu)这种不可说的观念,并非我们强烈地相信存在的事物之故,相反的,是因为我们强烈地不相信不存在的事物。但是,要把这种「无二」的新知识塞入我们非常固执的二元系统中,必须要花上相当长的时间。
资粮田
观想通常都会涉及想象的一个「资粮田」(fieldof merit,皈依境),其中的各种细节会根据你所修持的前行而有所不同。
做为初学者,你对观想的各个细节无须太过偏执——当然,除非细节很能给你启发。你随时都要记住,自己所观想的一切,本身都是幻相,它是根据你自心对各种不同信息的诠释所虚构出来的想象而已。在此最根本的是,这些幻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
何谓「资粮田」?
想象你想要发财,因而需要某些资金来投资:农人则需要一块田地来种植或畜养牲畜;生意人为了某个新项目需要业务贷款或金主融资。同样的,追随心灵之道者,由于渴望将自己与所有的受苦众生都从轮回之网解脱出来,因此需要积聚福德。为此,我们需要使用两种资粮田——圣者的资粮田与众生的资粮田,经由这两种资粮田,我们终能收获证悟之果。
因此在前行中,从头到尾都会使用到这两种资粮田。我们在圣者的资粮田中观想诸佛与菩萨,想象他们给予我们力量、悲心与遍知,支持我们带领一切有情众生获得证悟。而在众生的(一般的)资粮田中,我们观想有情众生,对他们每一位都生起悲心。如此,我们在两种资粮田中都积聚福德。
因此,修行者应该记住,当我们藉由相对的修持来积聚福德时,我们如果不是向诸佛祈请,就是对有情众生生起悲心,不论以其中的哪一种形式,这两种资粮田都会是我们每个修持的一部分。
常见问题
「如何正确观想上师在自己面前?」是大家常问的问题,例如「上师应该在我头顶上多高的地方?」、「他应该面朝着我吗?」、「他应该跟我面朝同一个方向吗?」……
再次的,最佳的忠告是别太吹毛求疵,金刚乘之道是「无二分别」的。事实上,整个修持的重点就是证得此种「无二」,因此,在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习对这些细节尽可能保持开放而放松。
话虽如此,某些方面我们仍然需要非常明确。例如,在前行的修持中,当你观想金刚萨埵坐在头顶上时,想象他与你面朝同一个方向。而当你修「上师瑜伽」仪轨时,由于染污众生都会认为坐或立于高人一处者,一定较好或较具权威,因此之故,你观想上师与众眷都位于稍高的位置,并且全都在注视着你。
在有些修持中,也许你会发现观想上师在头顶或坐在心中比较有效。有个教法甚至提到观想上师在自己喉间,因此当你进食时,就自动地对他献上供养。观想的各种可能性之选择,是无限的。
摘录自《不是为了快乐 第五章》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