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一切法没有自性,你怎么想,这个外境就怎么样的相貌。

一切法没有自性,你怎么想,这个外境就怎么样的相貌。

净界法师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前面是破除外境的执取,这个地方是破除内心的执取。当你已经了「知」一切外在的「义」相,都「是言」,都是你内心的分别所变现,这个时候你就能够离开相似义相,而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现前一念「心」性的真「理」,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他从前面的破除外境的执取,他一方面观察「其实能变现的心,也是因缘所生,也是当体即空」,远离了能取相。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加行位的菩萨,他产生一种「现证真法界」,他现观的智慧现前。资粮位的菩萨在观察真理是比量的,由语言文字的比度量知,而对真理产生理解。但是加行位,已经「能」「现」量的「证」入一「真法界」,这种平等二空真如的法界;对于「二相」的执取,能取、所取这种相貌的执取,都能够消「除」,而通达「离心无别物」,就是这个外境是不可得,而且也了解到内心也不可得。

就在这种离开能所对立的状态当中,悟入了能所双亡的平等法界,叫做一「真法界」,或者叫二空真如,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即将要悟入圣位了,这个是加行位的末端。这个加行位菩萨的特色,我们从这个偈颂可以了解到,他的重点在他的空性智慧的加强,他不同于资粮位的菩萨在这一点。从唯识教义上的指导,菩萨的空观,第一个所破的是外境的执取,破除外境。

这个地方有人会质疑说:小乘也修空观,大乘也修空观,这样有什么差异呢?小乘修空观,他是从无常、无我契入,他观察外境是无常的,生灭变化,所以是苦,无常故苦。从苦当中,知道我们没有主宰性,所以契入无我,从无我当中,趋向外境是毕竟空。

所以小乘的空观,天台宗认为这样的空法是灭色取空,是完全否定了外界的作用,因为它是无常、无我的,所以它的作用没有价值。灭色取空,他所消灭的是外境的任何差别作用。大乘的空观认为一切法是心所变现的,外境的本性是空,你心是怎么想,它就怎么变现。这样讲,大乘的空观叫做缘起性空,它是一种自性空,它所空掉的是外境的自性执,它没有自性。一切法没有自性,完全是我们心中的联想所变现,你怎么想,这个外境就怎么样的相貌。

怎么说外境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你现在桌面上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义相,我们说它的功能,假设它是五分,我们从零到十,假设它原来是五分。但是你看到这个苹果以后,你一定会打很多的妄想。如果你想象这个苹果:诶,它可以做一个香喷喷的派,诶,它就变成八分,它的价值提高了。如果你把这个香喷喷的派,上面再淋上巧克力,它这个苹果的价值就变成十分,你就有很强大的意乐想要去吃这个苹果。
但是如果你想这个苹果:它是一个腐烂的苹果,它外表是一个苹果,其实它里面是腐烂的。这个时候苹果从五分变成三分,你吃它的意愿减少很多,除非你极度的饥饿,否则你不会吃它。如果你再观想:这个腐烂的苹果,其实它已经长虫,有病毒出生。你根本不可能吃它,它从三分转成零分。

所以这个苹果的义相,它所代表的功能作用,其实是我们心中的名言──你的联想安立的。离开你心中的联想,你思想的变化,这个义相是不可得的。大乘佛法的空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无自性。

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个观念,佛陀在大乘经典经常提醒菩萨说:「顺逆皆方便」。在小乘的思想认为:顺就是顺,这个人是帮助我的、这个因缘是帮助我的,那就是帮助我;这个因缘是对我障道的,就永远是障道。小乘的法执认为顺、逆是有真实性的。大乘佛法不认为这样,因为法的体性,是你内心的名言所变现出来的。

我们修大乘佛法,你要永远记住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有的人都可能会帮助你,所有的人也可能会障碍你。一切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不要老是说:这个人是我的冤家、这个人是我的亲属。你不要这样想!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决定的,你运用得不好,你的亲属也会障碍你;你要运用得妙,你的冤家会变成你成佛之道的一个重大的加行资粮。

所以我们从大乘空观了解到:其实重点不是我们去改变外境满足我的需要,其实这个是做不到的;重点是你要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善巧的运用!你由前生的业力,我们前生积集了一种业力,这个业力已经表现出来,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是一个事实。当我们去面对自己业力所变现的果报,我们如何来运用它?这是一个重点,这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当然你就必须要了解到:其实外境的功能是你内心所变现的。这样子你就知道破除外境的执取。破除外境的执取,是修法空观,所以大乘是先修法空观,然后再「觅心了不可得」,修我空观,悟入平等法界。这个加行位就做二件事,破除所取相、破除能取相。

--净界法师讲解《摄大乘论》(无著菩萨造、玄奘法师译)(节选)43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