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4日 星期三

只有证悟了初地,才称得上是僧宝


只有证悟了初地,才称得上是僧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从凡夫最粗大的障碍到最后最细微的障碍,一共可以分成十个部分,在一地时,可以断除其中最大的障碍,或者说可以断除十分之一的烦恼,其他的烦恼暂时还没有能力断除,所以说在一地菩萨时已经断除了需要在此时断除的一切烦恼。“三世悟非有”,一地菩萨证悟了,十方三世都不存在,都是空性。

初地或第一地:

“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是指菩萨一地时的境界。此处的“解脱一切障,”并不是指像佛陀一样解脱了所有的障碍。


 初大僧只满, 
  三檀普遍修,  
 断除分别障, 
欢喜智难俦。

“初大僧”是指刚刚开始的真正大乘比丘,也即证悟了初地的菩萨。“只满”意即刚刚圆满,在此之前还不是三宝当中的僧宝,从此之后才是真正的僧宝。

三宝里面的僧宝和僧众是有差别的,只有证悟了初地,才是真正的圣者,才称得上是僧宝。
“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一地菩萨主要修持十度当中的布施,并断除了一地时需要断除的那部分烦恼障碍,遍计的烦恼和我执全部断除,在此基础上,还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烦恼。
“欢喜智难俦。”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证悟空性,而且这种证悟是不会退转的,从此以后可以真正地弘法利生,因此欢喜心无法比拟,故称为欢喜地。  

三业误兼犯, 
   防非重及轻,    
尸罗圆满戒, 
离垢独标名。

第二地:身、口、意三门的三不善业和违犯小乘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等犯戒方面的轻重烦恼与错误,都能防止或不做,戒律很圆满,故称为无垢地。

二障恒时染, 
   俱空慧刃除,    
发光能照耀, 
破灭渐无余。

第三地:在三地之前,二障都与自己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空性智慧好比锋利的宝剑,可以断除二障,显发出证悟的光明,并能逐渐破除、消灭在三地时应该断除的所有障碍,故称为发光地。

远离根随染, 
   渐增焰慧威,    
菩提称最胜, 
烧照转光辉。

第四地:远离了诸根的随眠染污,证悟智慧逐渐增长,如同火焰一样威猛无敌。这时证悟的菩提称为胜义谛。智慧的火焰可以烧掉所有烦恼。让修行人断除黑暗,见到光明,故称为焰慧地。

真俗称二智, 
  相应互起违,    
合令无所碍, 
难胜事恒时。

第五地:对五地以下的菩萨来说,胜义谛的智慧和世俗谛的智慧相互有点儿矛盾,此时不太能做到无二无别。到了第五地的时候,此二智慧则无有障碍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五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二谛无二无别,故而能攻克难以战胜的烦恼,也即四地以下菩萨没有断除的烦恼,故称难胜地。
“真”是指胜义谛。胜义谛的智慧,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俗”是指世俗谛。世俗谛的智慧,是指世间的学问。
但我们不能认为,四地以下的菩萨认为胜义谛和世俗谛是矛盾的,其实他们从加行道开始,就已经明白现空无二无别,只是到了五地的时候,才更加确认了二谛的互不相违。

十二缘生智, 
   巡环理趣全,    
甚深称最胜, 
般若现于前。

第六地:主要圆满的是六度中的智慧度。所以无论在根本定还是出定以后,智慧都飞速增长,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彻底了达十二缘起的如幻如梦本质,并断除了五地以下的烦恼。对胜义谛的理解,也比五地及以下的菩萨更深刻,对般若的证悟更清楚,对世界如幻如梦本质的体悟也更清晰。
虽然在此之前,也已经了达十二缘起的梦幻境界,但到六地的时候,通达的境界就更加清楚、透彻了。
“巡环理趣全,”是指对十二个缘起中每一个缘起的诞生、消失、本质、特点等循环往复的道理,都能全面理解。因为其智慧深不可测,故称为“最胜”。胜义谛般若智慧也得以现前,故称为现前地。
烦恼障有两种:俱生的烦恼障和遍计的烦恼障。在第一地的时候,遍计的烦恼障已经全部断除;但在第二地到七地之间,俱生的烦恼始终存在,到了七地结束的时候,才能将所有的烦恼障全部断除。因为烦恼障一直存在,所以,从一地到七地之间,都叫不净地。八地以后,才开始叫做清净地。


世俗二乘行, 
   久修道已明,    
相无功用满, 
最后称远行。

第七地:经过从一地到七地的长时修持,小乘的声闻和缘觉二乘的修行成果已经包含于其中。人我和法我当中的人我相在此时已经彻底断除,修行的功夫已经圆满抵达最后的境界,所以称为远行地。
按显宗的说法,最上等根机的人也要三个无数大劫(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凡夫的资粮道和加行道,需要一个无数大劫;从一地到七地,又需要一个无数大劫;从八地到成佛之间,还需要一个无数大劫。按显宗的观点,菩萨当初发心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为了众生成佛,即使经历再漫长、再坎坷的路程,也一定要把它完成,因此,显宗的成佛需要非常漫长的过程。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证悟第一地以后,因为内心获得了自在,只要想成佛七天之内就可以成佛。
此处的“道”,是指小乘声闻道和缘觉道的见道与修道。
为什么到了七地才包含呢?因为一地的时候虽然证悟了人无我,但还有我执和烦恼,这些烦恼障对无我的证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而要得到阿罗汉的果位,需要彻底断除烦恼障。菩萨到了七地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断除烦恼障,因此才说七地菩萨圆满了小乘的道。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修行的功夫已经圆满,已经抵达最后的境界,那八地、九地就不需下功夫了吗?
这里的“功用满”,是指菩萨七地的时候,已经彻底断除了小乘阿罗汉之所断,证悟了阿罗汉之所证,并不是指大乘佛教本身的功用已经圆满。大乘修行的功夫,要在第十一地的时候才会圆满,之前是不会圆满的。“最后”也不是指大乘佛教修道的最后,而是小乘佛教的最后。

智用无分别, 
   恒时任运成,    
众魔降退散, 
不动独彰名。

第八地:“智用无分别,”到八地的时候,智慧作用的发挥已经无有分别。
除了阿赖耶识以外,其他六根与七识会发生三个转变:第一个,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及眼识、鼻识等五识的转变;第二个,是第六识的转变;第三个,是末那识的转变。
因为发生了第一个转变,所以会显现密宗所讲的一切现象是佛的坛城、烦恼即菩提、轮回即涅槃的现象,其所见的世界,不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子,而是像极乐世界那样清净无瑕。虽然他也知道众生所见的不清净现象,但对他来说,不清净的景象已经消失,清净的世界已经现前。

实际上,清净的佛刹是无始以来就原本存在的,不清净的现象都是无明的产物,当无明断除以后,不清净的显现就会消失,清净的显现就会出现。从表面上看,这是转换,实则不是,而是像云开雾散,艳阳高照一般显现出本有的清净现象,但佛经里面称之为“转换”。
颂词中只讲了第二个转换,第六意识的转换——“智用无分别”,无论善、恶、无记等对外界进行思维的意识都会消失。意识虽然转换了,但只是烦恼障从此纤毫不存而已,并不是根本没有分别念,还是有细微的分别念存在,但这不是烦恼障,而是所知障。不过,大圆满续部中说过,大圆满修行人在修行到位以后,意识、分别念就像闪电一样只会在偶尔一刹那间出现,但随即就会消失,消失后再也不会出现。而显宗到了八地才能做到将七地菩萨以下所有的分别念都转换为智慧,没有杂念、执著与实执。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