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如果我们真正依义不依语,那所有的争论也就偃旗息鼓了。其实,密法的大手印、大圆满,都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理解的:如来藏是光明、不变、存在、不空、自我、清净,但这与外道讲的自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如来藏同样也是空性的,其中不存在不空的物质或精神,但如来藏的空性不是像虚空一样没有光明的成分,而是存在着光明的现象。因为光明的现象始终存在、长住不灭,所以也是常有的、存在的,故而也可以叫做自我。
这样理解起来,第三转法轮与第二转法轮,龙树菩萨与无著菩萨,自空中观与他空中观也就不但不矛盾,而且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显得更为圆满。
所谓大圆满,是指在心的本性中,圆满了一切轮回和涅槃。也即是说,心的本性,实际上就是如来藏。因为心的本性如来藏既是光明又是空性,所以修一刹那的如来藏,实际上就已经修了佛陀二转法轮与三转法轮所有经典的内容,可见二者是圆融一致、毫无分别的。
倘若一直去追究语言的差异,就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佛的密意,所以不要过度执着、局限于表面的语言文字。
依义不依语还有另外一种意思:只要能表达内容,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的语言都可以采用,所以不需要特定的语言。
比如在传戒的时候,本来传出家比丘、比丘尼戒的仪轨,最早采用的是与梵文迥然不同的婆罗米(Brami)文字,后来又采用笈多(Gupta)文字,最后采用的是梵文仪轨,到了藏地和汉地之后,又译成藏文和汉文,虽然语言改变了,但只要仪轨能表达出原来的内容,也同样能得戒。
灌顶仪轨也是一样,从梵文变成藏文、汉文、英文,只要翻译正确,就没有问题,都可以得到灌顶,这就是“依义不依语”。
有些人会问,从藏语翻译成汉语的仪轨,究竟念藏语好还是汉语好呢?其实,如果翻译没有错,两种念法都是一样的。汉族人用汉语念诵,一方面念自己的母语比较流利;另一方面也懂得内容,可以方便观想、发愿等等,所以就不一定要念藏语,但咒语等特殊文字是不能翻译的,而伏藏品的文字还有一种特殊的加持,所以还是念藏文好一些,但如果能准确地翻译,那即使念汉文,也不是完全没有加持,所以也能够成就。
·为何要依义不依语
佛经里面经常有一个比喻,当别人用手指头指示月亮的时候,如果不顺着手指的方向去看月亮,而是死盯着手指,就永远也看不到月亮。同样,语言是由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创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现实生活中方便沟通。但无论哪一种语言,都不可能准确地告诉我们物质的真实本性,所以中观应成派什么都不承认——既不承认有,也不承认无。
表面上看起来,这种观点似乎有问题。在普通人的概念当中,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在有与无这个矛盾体之间,没有独立的第三者。但中观却认为,虽然按照普通世间人的观点来看,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但实际上却是空性的。再进一步说,尽管“无”的观点稍稍离空性近了一点,但也是分别念,还不是真正的中观。而其他的念头,就更是随着有和无的安立而延展出来的,所以中观应成派什么都不承认。
当年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播禅宗即将回国之际,便让弟子们来讲说自己的证悟境界。每个弟子在讲了自己的境界之后,达摩祖师给他们的批语分别是:你得到了我的皮、肉……其中有一个弟子在达摩祖师前面一声不吭地站了很久,之后扭头便走,达摩祖师反而夸赞他说:“你得到了我的骨髓!”
为什么达摩祖师的首座弟子在表达开悟境界的时候,什么也不说呢?就是因为我们的语言很有限,连世俗谛的东西都不能准确表达。正如海森堡所说,到了微观世界,我们的语言就像诗歌一样:诗歌语言的非确定性、模糊性和非实用性,确定了其描述能力的局限。
既然人类的语言对微观世界都言不及义,至于胜义、空性、光明等深奥境界,就更是无以言表了。表达空性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知道,自己以前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以前我们认为,自己是存在的,但经论中的语言告诉我们,这个概念有漏洞,不符合实情。即便如此,中观也无法从正面肯定的角度去讲空性,讲心的本性,而只能从否定的角度去推翻。不但推翻了有和无,还推翻了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在将我们原有的那些似是而非的执着全部推翻之后,最后剩下的境界就是空性。但世界的真相究竟是什么?语言无法直接表达,而只能指一个大概的方向——空性与光明。只有自己去修行、去体会、去证悟,当意识彻底停止以后,才能真正恍然大悟,所以,我们只能依义不依语。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