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杏林锁谈 - 鼻咽癌 | 黄成义

杏林锁谈 - 鼻咽癌 | 黄成义

文源:易简经方

简介:黄成义,月眉居士,台湾桃园人,年七十有余。台湾“中医三剑客”之一的黄成义老师,自称为六淫派中医,其中医病理体系贯通天地之道,结合多年的全真临床实践,理论与实践功底非常深厚,被大陆中医爱好者称为“台湾三剑客”之东邪黄药师,年轻时,得高人指点,悟得一套中医病理的独到见解,集经方和温病之大成。在台湾传道授业四十余年,常常门庭若市。不但悬壶济世,更专注于医道、医术的研究,著有《医林浩劫》、《依医倚犄》、《温风奇缘》、《中医方剂用药指南》、《温病整理》、《伤寒论病理解析》等箸作。其自创的“吹风机疗法”一度风靡华人世界。对近百种常见疾病有奇效!传道授业数十载,弟子、门生已达二万余人,遍布世界各地。

    杏林琐谈


    错误的认同,造成多少憾事;错误的疗法,枉害多少生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没想到最不认同中医的竟然中国人,老祖宗经几千年的临床测试比对所建立的医理与治疗法则,却被西医教条式的教育给粉碎,怎不令人心痛?

    多少人高喊「中西合作」,也有人要「西医为主,中医为辅」,可能吗?基本上的病理就不同,要如何合作?
    
    兹以鼻咽癌为例说明之。

鼻咽癌
    
    西医认为鼻咽癌的成因以有三:一是咸鱼,用字是「可能性较高,仍在探讨中」;二是EB病毒,用字是「可能会引发,如今未完全明白」;三是遗传因素,用字是「相信某些人……」。你认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吗?是可以据以为治病准则的不二法门,简直是活见鬼,那我相信你以后会造反,所以现在要处决你,合理吗?

    
    中医自古来就没有鼻咽癌的记载。但以人体判断,鼻咽是空气入肺的门户,它有温气再入肺的功能,寒则凝而肿,类似鼻窦炎寒凝则以参附汤加细辛、肉桂、巴戟、白术、丁香,以温化除湿;热瘀则可参考用防风通圣散加黄连、蒲公英以消之,有必要用电疗、化疗切除吗?整得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干嘛呢?
    
    芎林六家刘校长鼻咽肿大如拇指,耳鼻喉医生检查后,说是被东西刮破变肿,治疗一周,反而痛连两耳牵连头,会厌亦肿,咽喉也肿痛,吞嚥有问题,而来求诊,此寒凝非外物所伤,针合谷、列缺、阳谿、后谿,痛肿全消,用小青龙汤加减,二剂即安。

    曾小姐略懂中医,咽痛即用针泄,少商、商阳放血,按一般热病咽痛,此法甚妙,但是她亦属寒凝,所以在泻热之后,反而咽喉肿、鼻咽痛连头耳,故以针刺阳谿、厉兑放血,痛证消,参附汤二剂而安。此寒凝肿,温之即化,有必要乱整吗?
    
    龙潭郑先生,酒后车祸,其后常头痛牵连鼻咽喉,西医竟当鼻咽癌,作电疗二次,未见好转,也不知是什么风把他吹来,经整骨整脊两次,骨骼排列归位痛症即止,服壮筋续骨丹,三周癒后就看不到人了。

    新屋陈先生也是酒后车祸,不但头骨错乱,身上骨节也乱了,一样被当鼻咽癌,化疗、电疗都作了,甚至开刀切除化脓部分,造成脸肿不能吞嚥,居然肚子上开孔用胃管送食物入胃,来求诊时,奄奄一息,看起来好可怜;经月余治疗,肿消了,骨节调好了,也能自由行走,唯饮食不能用吞的,我不知道要怎么办,解铃还需系铃人,我能做的,就是如此而已了。
    
    竹北陈先生,也是鼻咽癌,何故?不知道。来求诊时,颈边肉焦枯,两耳重听,要助听器,口中无唾液、苦不堪言,随其证施药半年,他竟然跟我说,跟他前后期作西医化疗、电疗治疗的患者全走光了现在只有他还活着。这是否言过其辞,不敢置喙,但有相当大的此例是可确信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学密

如何学密【慧灯之光】

养心读书会 


作为修学密宗的人,在从发心到成佛的一系列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的修行能够如理如法,就应该按照以下次第进行修持:

一、学密的基础——出离心和菩提心

我们以前也三番五次地提到,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密的基础,为什么在此还要反复强调呢?因为,作为修行人,必须要过这两关,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修再殊胜的、类似大圆满等等的密法,也是徒劳无益的。只有在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才能正式入密修行。

华智仁波切讲过:在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前提下,即使闭关九年修大圆满,也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在所修的是大圆满,时间不是一两天或几个月,而是九年,修行方法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以泥封门谢客,断绝所有外界往来的情况下,却因缺少出离心和菩提心,而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这足以让我们警醒: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就会沦落到如此地步——修了九年大圆满,却不一定能播下解脱的种子!所以,对任何一位修行人来说,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极为重要。

很多人因为缺少这些知识,只知道密宗殊胜无比,就好高骛远,妄想不修加行而一步登天。疲于奔命地去接受密宗灌顶,不亦乐乎地修习密宗,最终却竹篮打水、收效甚微。这一切过失不能归咎于密宗,而是因为基础不牢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学密的人必须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这是显密的共同基础,是趋入一切修行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
所有的无上密宗都十分强调出离心和菩提心。譬如,在修生起次第之时,一旦离开空性见和慈悲心,即使能将佛像观想得一清二楚,也毫无意义。同样,正如经书所言,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即使念诵了上亿的本尊心咒,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所以,一切修法的关键在于出离心和菩提心。目前,有不少居士在没有修好出离心和菩提心,不懂得生、圆次第的情况下,盲目地念诵一些本尊的修法仪轨,以图获得收效。于此必须提醒诸位,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显宗、密宗都一致认为,一切万法都随发心而定。《开启修心门扉》中也讲过,如果某人是为了今生(圆满)而修行、放生、供僧、供佛……,即使这一世能如愿以偿,其结果也不过如此;如果因前世业力而未能如愿,这些善行也不会引发丝毫出世间果报。因为在修行之时,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解脱、度众、成佛等等,而仅仅是为得到今生今世的幸福快乐,既然其发心已经如此明朗,那么其所做善业又怎么可能变成解脱之因呢?决不可能。

经书里也有这样的比喻:有一个人被饥饿所逼,正万般无奈地挣扎在生死线上,假如不立即进食,几分钟后就会被死神夺去生命。这时,如果让他到国王的宝库中去取宝,他首先应该选择什么呢?绝对是食物。因为,宝库中的其他金银珠宝虽然珍贵,却无法摆脱濒临饿死的困境。对此时此刻的他来说,价值昂贵的金银珠宝是毫无用处的。同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虽然极为殊胜,但对没有基础的人而言却太高深了。目前,我们暂时还不需要生圆次第的修法,当务之急,还是出离心和菩提心。

还有一个比喻:古代东西方很多城市都有城墙,必须经过城门方可进入城内。假如此城只有一个门,再无其他入城门径,每一个想进城的人就必须通过此门。城里有很多人家,一旦进城之后,想去哪一家都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此门,便只能徘徊于城外,永远无法进入城内。这个比喻说明,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趋往修行之城的唯一门路,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生起以后,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便可随意选择。但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之前,想修成这些法,无异于螳臂挡车,实在是自不量力的愚蠢之举。

所以,现在我们不必急不可耐地去修大圆满或生起次第等密法,而是要首先生起坚定不移的出离心。因一时环境等因素,偶尔产生的出离心是不可靠的,故而要反复修习,一旦生起,就要令其稳固不退。生起出离心别无他途,唯有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四加行的修法。
究竟什么是划分有无出离心的界线呢?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要求:如果希求解脱的心念,日日夜夜从不间断,才叫生起出离心。这个标准比较高,薄地凡夫一时难以做到,所以我们暂时只能提出一种较低层次的出离心衡量标准:
没有出离心的人,只求今生世间圆满及来世人天福报,此外便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没有更高的追求;有出离心的人,可能偶尔也会有这些想法,或许也会喜欢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但是,在他的思想深处,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信念:这些都不是生存的目的,只是一种临时的生活方式和手段,是无关痛痒、可有可无的,我的最终目标是获得解脱!如果能有这样的意识,就基本上可以算是具备了出离心。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学密法的人一定要修出离心!
第二是修菩提心。此处再次重申,学密之人必须要有菩提心!某些密宗教派认为,没有菩萨戒就不可能得到灌顶,也就不可能有密乘戒。因为在三戒中,下下是上上的基础,即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没有别解脱戒就没有菩萨戒;菩萨戒是密乘戒的基础,没有菩萨戒就不可能得到密乘戒。因而,修学菩提心在密宗里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没有菩提心的情况下,即使念诵了十多亿的本尊心咒,如果发心和修法不正确,来世就可能会立即变成厉鬼或邪魔之类具备神力的众生。此外,能将本尊、特别是忿怒本尊观想得如同睁眼所见一般清楚的人,也有可能得到类似结果。现在,有些人动辄便观想忿怒本尊,猛念其心咒,以诅咒或降服他人,这些都是不对的。通常一般人不会投生为厉鬼,但修生起次第不如法的人,却有可能这样堕落。然而,证悟空性者或发菩提心者绝不可能有如此下场。由此可见,密宗生起次第也是不能离开菩提心和空性见的。

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涵义十分深刻,必须要亲自体会和实修,才能明白其内涵的伟大和必要,这是仅仅通过闻思所感受不到的。我一直希望大家能认识到,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可修可不修,关键问题是出离心和菩提心。要知道,即使没有证悟大圆满,没有念诵上亿本尊心咒,修生起次第观想不清楚,都不会有人说我们不是修行人。但是,如果缺失出离心和菩提心,那我们就真的不是修行人了!

我曾看过一则故事:一位学者在乘船渡河时询问船夫:“你懂不懂数学?”“我不懂!?”“哦,那你的半个生命已经失去了!”又问:“那么,你懂不懂哲学呢?”“还是不懂!?”“那你又失去了半个生命!”行至河中间时,船出了故障,船夫就问学者:“你会不会游泳?”“我不会!!”“那你的整个生命都已经失去了!!!”船夫不无遗憾地说。
同样,没有修持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虽然看似缺少很多,但实际上却并不缺少。反之,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为他连修行的门径都没有趋入,所以,这两个基础很重要!

二、密法修习次第
在修好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密宗的修法。荣森班智达是宁玛巴一位杰出的成就者,他将学密者从开始发心到最后获得成就的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依止密宗金刚上师。因为密法是不能通过看书而仅仅从字面上去领会的。比如:密宗续部的专有名词一般人根本无法了知其含义;又如,密宗为了使外道不至于盗法,而在很多续部中故意打乱修法顺序,后修的在前,先修的在后,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私自按照书上的次第去盲修瞎炼,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世人皆知,哪怕显宗的修法,也要依靠上师的指导才能学修,更何况殊胜的无上密法呢?所以,第一步是依止金刚上师。现在,有些居士在没有上师引导的情况下,私自阅读密宗法本,擅自依照法本修学,这是极端错误的行为。最终结果,他不但不会有所成就,而且有盗法的罪过。
对金刚上师的要求,在《大圆满心性休息》、《普贤上师言教》以及有关金刚上师的开示中讲得十分清楚。希望大家在依止上师之前,能仔细参阅这些法本。

第二个阶段,是入密宗坛城接受灌顶。依照以前的密法规程,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四个层次,是根据受灌顶者的根基而分开传授的,受者能够修到什么程度,就授予相应程度的灌顶,决不轻易违越次第。

时过境迁,现在无上密宗的灌顶很多都包含了完整的四灌顶。虽然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但大家一定要量体裁衣,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适合的灌顶。目前,在灌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汉地。因为此前已经做过有关灌顶的开示,在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也有相关的内容,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个阶段,是接受密宗戒律。实际上,灌顶和接受密乘戒是一回事,但荣森班智达将它分成了两部分,首先是进入密宗的坛城,其次是受密乘戒。

受密乘戒之前,必须了解密乘戒的内容,再抉择是否接受。也就是说,在接受灌顶之前,准备接受者首先必须拿到戒本,详细阅读与灌顶相应的密乘戒,并在确认自己能做到的前提下,才能接受灌顶,否则就不能接受。

戒律都是这样。比如受居士戒,也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能守持哪几条戒,就受哪几条戒。菩萨戒也是可以选择的,钝根者只需受持一条愿菩提心,其他的可以暂时不受;中等根机者可以受无著菩萨著作中所讲的四条根本戒(分开有八条),其余的可待将来再受;利根众生则可以受持龙树菩萨所讲的二十条根本戒(也可以说十八条)。密乘戒也是一样。只有量力而行,才是护持净戒的必要保证。

令人担忧的是,现在很多的授灌顶者在灌顶时,并不太强调密乘戒,求灌顶者也根本不知道在灌顶背后还有密乘戒的要求,都满以为灌顶结束之后,就万事大吉。其实,灌顶之后最难做到的,就是密乘戒。
第四个阶段是闻思,这是极其关键的步骤。首先要学习密宗特殊的见解,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密宗的具体修法。

第五个阶段,是学成后到静处修行。

以上是荣森班智达所讲的学密的五个步骤。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第五个阶段——修行,也即学习密宗的见解和修法。

三、略谈密宗的见解和修法
密宗所有的修法可以归纳为两条路,一是生起次第,二是圆满次第。下面分别对其进行简略说明:
1、生起次第

修生起次第时,一般要观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坛城,这有什么作用呢?凡夫因为被无明所遮蔽,所见所及全都是不清净的现象。通过密宗的见解,才使我们领悟到:这一切都不是实在的,是幻觉,是本来清净的。

显宗也认为,八地菩萨眼中的外器世间(即山河大地)是很清净的。怎样的清净呢?弥勒五论中的《经庄严论》[1]里讲过,菩萨到八地时,开始转识成智[2],当其五根识(眼识、耳识等)转化成智慧以后,所见就如同极乐世界一样: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砾,而是琉璃珍宝等等。其实,在人们心中所谓“琉璃”的概念也是不清净的,但因为人们喜欢琉璃等珠宝,才将清净刹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宝的样子,这是针对人们的喜好而言的。实际上,在菩萨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现象、非常清净的现象:所闻是妙法音声,所饮是甘露……,当然,凡是言词所能传递的,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都无法真实地表达菩萨的境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显宗认为:要想真实感受这一切,只有通过首先发菩提心,依显宗的修法长劫修炼,积累无数资粮,证达无我空性,达到八地以上,才能依靠自己的修行现前万法本来清净的境界。然而,以密宗特有的修行方式,即使是凡夫,也能现见本来清净的境界。为什么密宗能办到,而显宗却不能办到呢?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段内容[3]:

一次,释迦牟尼佛在传法时说道:诸位菩萨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净,就应当自净其心。心净,则外境清净,修行至心净之时,外境也会随之而清净。当时,舍利子也在佛陀身边,他心想:娑婆世界这么不清净,难道释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没有清净吗?

佛得知他的想法后,便反问舍利子:生盲[4]看不到日月,这是日月的过失,还是盲人的过失呢?舍利子回答说:是盲人之过,而非日月之咎。因为盲人没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说道:娑婆世界的本体永远是清净的,但凡夫就像盲人一样,始终无法看见。

此时,一位从其他佛刹来至娑婆世界听法的菩萨说道:我现在所见到的这个佛土就是清净的。舍利子不以为然,就反驳道:此佛土是不清净的!于是他们二人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当难解难分之际,佛以神通显示了娑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场的所有人都亲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等诸佛刹土一样,十分清净庄严。

之后,佛陀告诉大众:我的世界本身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只是你们没有看见而已。

此经是纯粹的显宗经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来清净”的说法,可见本来清净的观点,并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荣森班智达讲过,虽然在小乘经典里,也有释迦牟尼佛如何发心、成佛,以及诸多菩萨如何修行、成道、度化众生的记载,但因为缺少相应的方法,所以小乘行者无法成就诸佛菩萨的果位。

同样,虽然显宗也谈到了世界本来清净,却无法令八地以下的修行者亲身感受到这种境界。但密宗就有更直截了当的、生起次第的修法。在了知万法本来清净之后,用生起次第的方法,就可以令不清净的现象逐渐消失,而深切体会到这种清净。凡夫修生起次第,也可以达到其最高顶点:在生起次第修起来之后,外面的一切自然显现为佛的清净刹土,这是密宗普通修行人都可以现量看到的境界。

为什么要修生起次第呢?因为,我们凡夫将眼、耳、鼻、舌、身等五根的所触所及,都执为不清净的事物。如果其本身就不清净,那也无可奈何。但实际上,万法都是本来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令这种清净快速显现呢?如上所述,显宗没有这种方法,而密宗却有生起次第的修法。修生起次第的意义就在于此。

2、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有何作用呢?即使生起次第修得非常好,能够现量看到一切外境皆为佛的坛城。但是,如果不能证悟空性,又会执着佛的坛城为实有。这时,虽然一切外境显现为清净,但这种对清净的执着,与对不清净的执着一样都是执着,所以仍然要断除。如何断除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圆满次第的修法。

圆满次第可以分为两种: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

格鲁派和萨迦派大多数圆满次第的修法,都是有相圆满次第,也就是气脉明点的修法,如时轮金刚中的气脉明点修法。

修气脉明点为什么能证悟空性呢?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的解释中讲过,假如在头一点不疼的时候观想头痛,在观想一两天之后,头肯定会真的痛起来,这是一种心的作用,但见效不是很快;如果另外一人直接用木棍打自己的头,那么在木棍落在头上的瞬间,立刻就会有头痛的感受。

这个比喻说明,虽然可以用显宗《入中论》、《中论》里的推理方法来推翻我执,但是进展很慢、效果不是很好,从凡夫修到真正证悟空性的一地菩萨,需要一个阿僧祗劫(无数大劫),这是一个漫长得连天文数字都无法表述的时间概念。

然而在密宗里,却可以通过修气脉明点,快速地证悟空性。为何能够快速证悟呢?因为我们的心和肉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通过对气脉明点的调节,就可以使心发生决定性的改变。

在观修生起次第时,确实可以见到一切外境、众生皆为佛的坛城。通过圆满次第证悟空性以后,虽然佛的坛城依旧存在,却能了达这一切并不是实有,而是如梦如幻的。这就是修圆满次第的意义所在。

无相圆满次第主要是指大圆满,《时轮金刚》等续部中也有一部分。无相圆满次第是指不借助于观想以及修气脉明点,而直接证悟空性的修法。它与显宗的证悟空性有何不同呢?如前所讲,显宗就如观想头痛,仅能依靠推理来证悟空性。而密宗,特别是大圆满,可以令一介凡夫,在刚刚发菩提心、刚刚进入密乘不久,不必经历无数大劫,而是在短短的一生,甚至几个月、几年的时间内,就可以去感受、体会空性。显宗的空性是理论上、字面上的概念,而密宗的空性却是切身的体会,所以进步神速。
大圆满中既包含了无相圆满次第,也含摄了生起次第。但是,大圆满的生起次第不是通过观想佛像,从外面看到本尊坛城,而是藉由禅定,从内心向外发出佛的坛城。这是没有任何造作的、自然的、纯净的一种佛的坛城。

观想唐卡虽然可以控制一些不清净的显现,但还是有造作的成分,因为唐卡毕竟是人画的。譬如,如果用一束光照在唐卡的上半部分,而使唐卡的上半部分较亮、下半部分较暗,并以此唐卡为对境而作观想。当生起次第修起来之后,所显现的本尊或者坛城也会上半部分非常亮、下半部分很模糊。

这说明,这种生起次第是有造作的。虽然有造作,但它却能控制我们对不清净的执着。譬如,洗手用的香皂自身并不干净,终究要被洗掉,但我们却可以用它来洗净双手。同样,这种生起次第虽然有造作,但造作的东西也可以推翻许多不清净的现象,所以暂时可以利用它。

然而,大圆满却不是这样。修大圆满时,不需要看佛像,也不需要观想佛陀、本尊的容貌、身色、手印……而只需要入定。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性永远离不开空性,也永远离不开现象,入定修光明的同时,现象的部分自然可以爆发出来,那便是纯洁而无有造作的佛之坛城。大圆满没有特意修生起次第,最后却达到了比修生起次第更超胜的目的。所以,大圆满修法涵盖了一切生圆次第的修法。

以上内容,介绍了生圆次第的概念。虽然密宗各大派别的修法异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所有修法都可归纳于生圆次第的修法当中。
以上所讲的,是密宗一般的修法次第。因为环境、时间等各种因素,我们的修行不一定会按照以上顺序进行,而往往是在出离心、菩提心等一系列加行修完以后,直接进入大圆满的修法。因为大圆满法,并不是专供出家人,或者高僧大德的修法。即使是普通的密宗居士,在加行基础打好之后都可以修,你们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修大圆满。

四、生圆次第与显宗修行的差别
显宗没有生圆次第的修法,虽然其所抵达的最终境界与密宗一样,但因为缺少这些见解与方便,所以其修行的效果与进展与密宗有着很大区别。经书上讲过,显宗从发心到证得一地,最上等根基的人也需要一个阿僧祗劫。但实际上,即使是显宗的修行者,也不会需要那么长时间,因为菩萨修到一定层次后,有种种方便法门,每一种方法都可以积累众多资粮,在资粮道、加行道中,层次越高,能力越大,于一刹那间便能积累不可计数的资粮。即便如此,显宗从发心到一地,还是需要很长时间。而密宗却不是这样,如果已经完全成就了学密的利根法器,则加行道只需六个月,资粮道也不会很长,在显宗无法企及的时间内,就能到达一地。虽然显宗不承认这一点,但无数事例可以证明,密宗修法的确有着显宗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显宗和密宗的差别在什么时候就可以消失呢?如果学显宗的人,证悟了显宗的第一地,实际上也就证悟了密宗。因为在第一地之后,显密是毫无分别、一味一体的。所谓密宗的特点,只存在于资粮道和加行道,也即没有登地之前。

也就是说,在没有登地之前,显密确实有很大差别,但在登地以后,就没有差别了。例如,在显宗里没有金刚身的概念,更不可能有其修法,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个修法。密宗认为,人的身体虽然是不清净的,但其中也有一些清净的因素,如果能够掌握这些因素,使它趋于成熟,在它成熟的同时,有漏的肉体就会逐渐消失,当它完全消失以后,肉身就转换为金刚身。金刚身可以不受任何外界地水火风的影响。

然而,证悟一地的显宗修行者,当他从一地的定中出来以后,立即就有了幻化身,也叫幻身或金刚身。虽然他没有修过生起次第,但因为他证悟了光明,就会有幻化身。所以,在一地以上,显密是没有差别的。一地以上的显宗修行者,最终也自然而然地趋入了密宗。
无垢光尊者、麦彭仁波切等大部分人的观点是:因为在登地之后,并不存在显密之分,所以即使根基较差的修行人,在登地之后,也可进入密乘道。麦彭仁波切等成就者甚至认为,如果快的话,显宗的修行者在大资粮道时就会进入密宗。因为修大资粮道的人通过禅定,可以去诸佛刹土,在佛前听法。在这些佛刹中,也有密宗修法的传承,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

显密最终的果报有差别吗?显宗密宗都可以成佛,只是速度的快慢有很大差别。至于最后的果位,虽然有人说有差别,但莲花生大士等很多成就者都认为,其最终果报是没有差别的,两者同样都可以成佛。
此外,密宗幻身的修法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修法,但宁玛派更强调虹身。幻化身有清净和不清净两种分别,清净的幻化身和虹身是差不多的。如上所讲,修大圆满时虽然从未观想过唐卡,但在其证悟到炉火纯青之际,顿时就可以显现出五方佛的坛城,这时便可见到一切外境都是清净的现象,身体也开始逐渐变成虹光身,此虹光身可以直接带到佛的果位,最后成为佛的报身。
密宗通过无相圆满次第的修法,就可以证悟龙树菩萨《中论》中所讲的空性;而用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就可以证悟无著菩萨的《宝性论》和龙树菩萨的《赞法界论》中的所有内容。以上简略地介绍了密宗的一些修法及其意义。

有些人觉得密宗很神秘,这是因为对密宗的整个体系缺乏了解而造成的假相。其实,密宗一点也不神秘,只是它的方法很特别、很快速、做起来比较容易而已。譬如,因小乘见解不是很高,所以比丘戒的戒条很多,比丘尼的更多,要做到任何一条细微的戒律也不违犯是很难的。为什么比丘(尼)戒那么严呢?这就与其见解有关。

菩萨戒就不同于小乘戒,因为其见解超胜于小乘,所以戒条就不是很多。因为,菩萨戒既要考虑自利,也要考虑利他,既然是利益众生的动机,就没有必要过分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很多方面都可以有一定的弹性,这样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利益众生。

在密宗里,如果没有证悟密宗的见解,就另当别论,如果已经证悟了,就不象显宗的戒律那么严,这也是与其见解密不可分的。所以,虽然密宗的修行轻而易举,戒律也张弛有度,然而成就的速度却是迅速快捷的,这就是密宗的特点。你们学密的机会不是很多,仅看一两本书,并不一定能将密宗的全貌一览无遗。所以此处提纲挈领,以简略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密宗的修法,使大家对密宗有一个粗略的概念。

五、使修行抵达终点的顺缘
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具体修法这里暂时不讲。在具体修行时,首先不要操之过急,而仓卒地去修密法,目前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地修出离心和菩提心。特别是菩提心,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我觉得并不是很容易。我们学佛那么长时间了,也比较精进,但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圆满世俗菩提心。显而易见,菩提心的确是得之不易的。

发菩提心的颂词念满十万遍,是否就意味着菩提心圆满了呢?决非如此!念诵这个偈子虽然有加持,也有善根,但念完后到底有没有菩提心,却不能以此为准绳。
偶而生起“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念头不难,但是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去实践这种理念却并不容易。虽然平日打坐或平安无事时,我们也会真诚地发愿: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但在最关键的时候,在我们的实际行动中却不一定能看到“菩提心”。比如:在为了利益他人自己反要痛苦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犹豫不决,甚至退避三舍。此时此刻,我们的菩提心在哪里呢?早就无影无踪了。

作为菩萨,必须能够无条件地付出,我们能做到吗?有多少人敢面无愧色地拍胸保证?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出离心与菩提心,以为在此之上还有更好的法门。出离心与菩提心,就是凌驾于一切修法之上的无上大法。

以前的高僧大德在引导弟子的时候,首先只为弟子传出离心的修法,并告诉他们:“在这些修法之上,没有任何更高的法,所以你们应当精勤修持。”弟子们也坚信这是唯一的解脱道,并严格依教奉行,最终修出了真实、稳固的出离心。
这时,上师又告诉弟子:“在出离心的上面,还有一种叫做菩提心的无上修法,你就去修菩提心吧!”作为本分的修行人,仍然会一丝不苟地依从上师教言,毫不迟疑、潜心专注地修菩提心,并最终修出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最后,上师告诉弟子:“这些都是很好的,但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就是空性,这个法修好以后就真正没有再高的法了。”弟子于是又再依密宗或显宗的修法而修空性。因为前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证悟空性也就成了指日可待的事情。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只有不玩弄技巧、不耍小聪明,视上师的一切教言为究竟的弟子,才能够窥探到与上师智慧无二无别的奇妙风景。
也许有的自诩为上乘根基的人,会对这种作法不屑一顾,认为这是针对下等根基的迂回之途,就自作主张,径直趋入正行修法,修了几年之后,不但没有收获,反而每况愈下,最终连原有的信心都丧失殆尽。劳而无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以为是,不重视基础的铺垫。有些居士会自命不凡地说:“某某上师已经开许我不修加行,所以我不用修了。”于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道:这样的所谓开许,就是开许你不走解脱道。如果不能得到最终的解脱,这样的开许又有何意义呢?
从前色尔坝有个修行的地方,那里有一位大圆满成就者叫秋央让珠上师,他引导弟子的方式,也是十分讲究次第的。到他那里已经三四年的人,还不能听到他亲自传的一句法。只是由其他堪布为他们传皈依及出离心等修法,并让他们去实修。在出离心、菩提心修得非常扎实的时候,他才为其传讲大圆满。
文革期间,由于他的弟子们具备了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所以对世间事务也不感兴趣,这样反而避免了很多挨打挨斗的可能,很多人都在山洞里坚持修行。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上师的弟子们都纷纷辞世,令人惊叹的是,几乎所有的弟子,都示现了不同程度的成就相。虽然这一切,无不归功于秋央上师的不共加持力,但与他老人家注重基础的引导方法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上师们只是一味地传讲高深法要,居士们也是千方百计地想尽快得到灌顶,以便翻阅只有灌顶之后才能看的法本,在了解法本的所有内容后,仍是永无餍足地追求所谓“更高”的法要,却将基础修法弃置不顾。这种弃本逐末的作法,无异于缘木求鱼。最终结果,只会自取其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与证悟空性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良伴,我们一定要对此加以重视。要知道,只有从出离心和菩提心出发,才能抵达究竟实相的终点!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的心,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你的心,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净界 法師

佛陀讲到调伏妄想的时候,先讲出一个譬喻,看经文就清楚了: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这里,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正如你所说的,你当初爱乐我三十二相的过程,的确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说的目是指前五识)。依止前五识来取这个相,由第六意识来加以攀缘分别,你假设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调伏第六意识所产生的烦恼,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可惜这盗贼侵入,把他的珍宝夺去了;国王受不了,发兵讨除,带着军队讨除盗贼,在讨除盗贼、在对治烦恼之前,他要弄清楚,这个贼在哪里?

国王就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我们心性本来是恒常不变;乐者,安乐寂静;我者,自在无碍;净者,离相清净。我们本来是常乐我净,但是怎么会弄到现在这个样子,苦苦恼恼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

我们本来的面目是常乐我净,弄到现在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现在的面目跟本来的面目落差这么大,这是谁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问题找出来,所以说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要去改变你的生命,从痛苦中转成安乐,你要知道是谁让你痛苦,要先找出来!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我们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生死轮回?就是:我们的前五识去取相状,第六意识去攀缘。结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轮回。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要说的,是一口道出我们的攀缘,我们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去攀缘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业;学佛以后还是用攀缘心来攀缘三宝的境界来修善,当然好很多了,但问题还是攀缘。

在《印光大师文钞》讲到一件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说: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锅煮了一天,它叫作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还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也就是说: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必须先把盗贼赶出去,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從我的iPhone傳送

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念诵二十五遍

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念诵二十五遍

格桑慈悲洲 


大恩根本上师白玛格桑法王为了众生消除灾难慈悲开示:下面偈颂每日最好念诵二十五遍。

ཨོ་རྒྱན་བྱེ་བ་ཕྲག་བརྒྱ་ལ་གསོལ་བ་འདེབས། །
祈请十亿莲师尊,
བར་ཆད་བྱེ་བ་ཕྲག་བརྒྱ་ཞི་བ་དང་། །
愿寂十亿诸障碍,
བསམ་པ་བྱེ་བ་ཕྲག་བརྒྱ་མྱུར་འགྲུབ་ནས། །
成就十亿所希欲,
འགྲོ་དོན་བྱེ་བ་ཕྲག་བརྒྱ་འབྱུང་བར་ཤོག །
圆满十亿利他行。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