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 | 仲景之高徒- 陈逊斋
中医学苑
仲景之高徒- 陈逊斋
病机与方证对应,守得住仲景之经方,又守得住经方的用药法则,方为仲景之高徒。陈逊斋先生就是这样的高徒之一。
陈逊斋,福建长乐人,系清代名医陈修园后裔,近代南京四大名医之一,现代已故名医方药中是他的学生。陈氏的代表著作是《伤寒论改正并注》《金匮要略改正并注》,是石印本,发行量极少,世罕有知之者。《伤寒论改正并注》石印本之一,几经辗转磨难,所幸最终收藏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经方以不加减为贵也”之语,就是出自陈氏之作。
陈逊斋先生不仅能继承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而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堪称“仲景之高徒”。
第一、陈氏将经文(停)字之下,注明一{微}字。从脉理来讲,此二字同义,都是指“脉象隐伏不出”(《伤寒论讲义》)。但陈氏所注通俗易懂。陈氏对仲景的言词心领神会,的确是仲景之高徒。
第二、陈氏谨遵仲景训诫诊脉辩证,的确是仲景之高徒。正如《伤寒论》原序: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手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第三、陈氏运用经方,活学活用,不是刻板地照搬方证条文,而是又参考方证以外的脉证条文,结合临证实际,全面细致地辨证,确诊病机。做到方证与病机对应,不妄加减,效如桴鼓之应。能做到这一步,的确是仲景之高徒。如发汗用杏子汤,来自《金匮要略》水气篇。杏子汤即是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加杏子,按常理是治风水脉浮无汗属风寒者。而论下法,陈氏也没有死守“若欲下之,以调胃承气汤”句之下法,用的是桃核承气汤,而不是调胃承气汤。因为病者有腹部青筋浮起,大便下清水,神志不清的瘀热在里的病机指针。所以桃核承气汤不属于调胃承气汤的加减方。二者方名与药物组合不同,适应的病机各别,不能错用。
第四、陈氏遵循仲景辨寒热虚实之明训,善于辨别脉证的真假,能针对病机本质施治,的确是仲景之高徒。
如脉证没有假象,脉微弱而证候也属虚像,显示脉证与病机一致,就得虚则补之,是为正治。故他说:“盖脉微不可汗下,是病理之常。”若脉证有一部分是假象,或寸尺脉微,或足脉微,又伴有四肢厥冷,而其它证候却属实像,就得舍脉从证,实者泻之。当汗则汗,当下则下,是为从治。故他说:“脉微可以汗下,是病理之变。”总之,以上两个医案都是针对真实假虚的从治法。若是认假作真,妄投温补就铸成大错。
一、辨脉阴阳俱微医案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微是阳虚之脉,不可汗亦不可下。今阳微可汗,阴微可下,实出寻常脉法之外。盖微脉不可汗下,是病理之常,脉微可以汗下,是病理之变。
前四年,由及门林理明介绍,治一新街口夏姓笔墨商人之女,年五岁。最初发热恶寒,全身疼痛。翌日不觉发热,而身疼不止,气喘不休,四肢冷无汗,两手脉微,似有似无。小儿科邵君,进附子理中,因口噤不得入。急诊其少阴、趺阳两脉极和平。令以通关散灌鼻中,少顷口开,进杏子汤一剂。计杏仁三钱,麻黄一钱半,甘草一钱半。服汤后约半小时,大汗淋漓,四肢已温,气亦平复,两手脉跳动如常。夏商大喜,制“万家生佛”,“起死回生”寸楷两种以资纪念云。
民国十六年之秋,奉令防丁,军次湖市,乡人陈阿炳病剧,急促冒雨延诊。六脉和平,两脚少阴脉微弱欲绝,四肢冰冷,谵语不已,苔涸无液且黑,大便下清水,腹部青筋浮起,重按作皱眉状,神志半明半寐。急进桃核承气汤,二便皆下黑血,少阴脉已出,时呼腹痛。原方加芍药一剂,大下数阵,脉平而愈。
上述两节,皆诊寸口少阴,若依《难经》脉法,以寸尺分阴阳,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
(摘自黄煌经方沙龙)
文中所列为医生经验,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