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真正带给你痛苦的人

真正带给你痛苦的人 


                      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以至于压垮了彼此。

  我有两个亲戚,她们的媳妇很像,都不做家事、好逸恶劳;都很会管先生,对公婆却从未主动关心。然而,一个家里有严重的婆媳问题,另一个家里却从未发生过,一家和乐。

  深入探究,发现原来第一个婆婆对媳妇有预期的想法,她认为一个媳妇「就该怎样」,所以当期望和现实之间有落差,问题就来了。而第二个婆婆呢,她对媳妇并非没有期待,而是她懂得放下期待,所以问题也无从生起。


  你想过吗?当你以平常心去对待一个人,你为什么会生气?是不是你没有从那个人身上得到预期的东西?

  当你对一个人付出越多,你就怨得越多,为什么?是不是因为他们让你失望、他们辜负了你?如果你对他们没有任何期待,你还会怨恨他们吗?那是不可能的,你怎么可能去怨恨一个你不在乎的人呢?

  你看过婆媳、夫妻、兄弟姐妹或亲戚朋友吗?他们彼此怨恨,甚至比任何陌生人都还严重。先生如果预期太太应该如何,那太太就会很累,而先生也会感到不满;亲戚朋友如果期待亲戚、朋友就该怎样,那彼此就很容易产生摩擦。婆媳间也一样,当期待有落差,战争就会引爆。


  你何时会感激一个人?是当他做了你预期以外的事情,对吗?

  当邻居煮东西请你吃,你会感激,如果是你太太、媳妇煮给你吃,你就不会觉得感激;同样的,你不认识的人帮你一点小忙,你会很感激,但如果是你的亲人帮你,你通常都不会感激。为什么?

  也是因为期待。当你有预期,你会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会挑剔他们做得不够好。当你没有期待,你会感恩,因为那是「预期之外」的,对吗?

  所以,我常开玩笑说,如果你想给一个人最残酷的惩罚,那就是让他变成你的亲人。


  今日感情和亲情的问题会有那么多,就是因为有太多人对所爱的人有过多期待,就像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的:「过度的希望,自然而然产生了极度的失望。」那也就是为什么爱会转变成恨;彼此相爱却又有那么多不满。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当你对某人感到不满,你的不满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因为他没有符合你的期望,或是因为他还是老样子,依旧没变,对吗?

  然而,这个期望是谁订定的?这个失望的人又是谁?如果你曾静下来想过,

  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 ── 原来这都是你自己创造的,你一直把期望投射到对方身上,这就是你一再不满的原因。

  有时候,不是对方不在乎你,而是你把对方看得太重,以至于压垮了彼此。

  明白了吗?真正带给你痛苦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你对那个人的期待,是那个期望带给你痛苦。


  一旦放下期望,你的心就会平静,你将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期望下最大的受害者。

  当你不期待,你就不会害怕,因为当你一无所求,你怕什么?

  当你不期待,你就不会生气,因为当你不在乎,还有什么好气的?

  当你不期待,你就不会失望,因为你没有任何期待,叉怎么可能失望?

  当你放下期待,你们的问题就会消失,因为当你不再预期对方应该怎样,你便开始学会感恩,而当你懂得感恩,所有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没错,所有问题都因「期待」而纠结,因「感恩」而解放。

  当你不再期待,你会发现,你不会失去什么?你会失去的东西只有痛苦而已。

让梁武帝心凉的三个字

让梁武帝心凉的三个字 



在《六祖坛经》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作为皇帝,护持佛教正法,修建了480多所寺庙,塑了很多佛像,印了很多佛经。请问您,我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这一讲,梁武帝的整个心都冷掉了,因为他替佛教做了那么多事,结果从印度来的一个和尚说他并无功德。达摩祖师确实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不拿佛法当人情。他如果想做国师,就会说:“圣上功德无量。”

话虽不中听,但实际上,达摩祖师给了他累生累世最高的开示,“并无功德”,因为达摩祖师告诉梁武帝的是般若经的最高智慧:无所得。

可惜梁武帝的智慧不到这个地方,没有领悟,所以导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逃难去了。

在《六祖坛经》中记录了这么一段梁武帝和达摩祖师的对话,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我作为皇帝,护持佛教正法,修建了480多所寺庙,塑了很多佛像,印了很多佛经。请问您,我是不是有很大的功德?”

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

这一讲,梁武帝的整个心都冷掉了,因为他替佛教做了那么多事,结果从印度来的一个和尚说他并无功德。达摩祖师确实值得我们尊敬,因为他不拿佛法当人情。他如果想做国师,就会说:“圣上功德无量。”

话虽不中听,但实际上,达摩祖师给了他累生累世最高的开示,“并无功德”,因为达摩祖师告诉梁武帝的是般若经的最高智慧:无所得。

可惜梁武帝的智慧不到这个地方,没有领悟,所以导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逃难去了。


佛法的智慧跟世间的智慧不相同,世间的智慧,所谓知识是越多越好,可以不断的累积。佛教的般若智慧,你到了一个程度,就无所挂碍,无所得。所以般若心经里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以无所得故,因为已经达到无所得、无所依的境界了。

我们世间的人学什么都是有所得的,如我们上了一堂课,学了多少知识,写了多少笔记。但是学佛的人一定要小心,如果永远执着于有所得,那么他就永远跳不出一种危险——修行的物化主义,也就是把我们修行路上我们所要学习的一切功德、功课,当作物质一样可以得到。


其实,佛法的真实境界是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比如,你本来有很多的火在蓄积,现在这个火熄灭了,你的烦恼就少了,心里的垃圾就少了。但有人可能要说:“糟糕了,我学佛是为了失去什么。”失去很好啊,失去一些烦恼,一些挂碍。

我们就是有太多的牵挂、烦恼和恐惧,所以我们学习般若智慧,用空的智慧不断地洗练,不断地放下,最后无所得。

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记住这三个字:无所得。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所有的病都是你的心病!

“相由心生,病从心起”,所有的病都是你的心病! 



心念与疾病有着直接的关系,心灵有伤有问题会通过身体表达,许多身体疾病是假象,只是我们能看见果子的样子,不知种子在何时何地种下,又怎样发芽结果的。

疾病有今世的心念,有前世的因缘,观念、转念、让念念有爱,在爱中没有内疚、惧怕、愤怒,只有合一、和平、和谐。学习去爱自己,让身体成为爱的显示器,让心灵彰显本有的真善美之光!

人生,每一个心情,都是一个心灵的暗箱。人生,每一个状态,都是一个心灵的显现。佛教称这个心灵暗箱为:“第八识,阿赖耶识。”科学则称之为,心灵的暗箱。

人们一旦长久生了不好的心情,很快就会招致疾病到来了。有的人,害怕过多,结果能怕出精神病来;有的人,怨恨过多,招的常是横灾。

  
请记住,自然力是大能的。它根本不怕你有多么的强硬,就怕你总是随和谦让。凡是怨恨心重的人,人生命运绝大多数会悲惨苦痛;凡是随和谦让的人,人生命运大多会特别好,得天之道。人的怨恨心重,这是人生灾难之根源,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把它戒除掉才行。人生若生一念怨恨心,以后就会有一个人跟你生气,或发生一件生气的事。人生若是天天如此,就麻烦了,垃圾就会堆积太多了,人生的灾害必会降临。

如果我们这一生总是爱生气,那就会总是得病。人应该多多去参:“我不应该爱生气。”这样全身的毛病都会逐渐缓解的。请记住,如果我们人生真正学会了深深的忏悔,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的命运。如果人生气少了,今后所遇到生气的事情就会少了;同时,别人气你的事也会少了。人们身体污浊之气减少了,身痛就会大大的缓解,人生命运也会随之发生改变的。

人生学会自我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个人觉悟能力。谁能够越多找出自己的毛病,谁的觉悟能力就会越强。谁要是找别人毛病越多,说明谁的迷痴程度越深。六祖慧能曾告诫说,修道之人,不见他人非,只见自己过。请大家深深铭记这句名言。上古的时候,人人修道,人人修心,那时人均能够活一百多岁。对此,《黄帝内经》之中,曾经有过清晰的记载。现在,我们这一生,活得大多很惨。许多人天天都在找人家的毛病,有事总是怪怨别人,从来不懂得怪怨自己;天天总是使劲跟别人争斗,不知道,好争的人,争来争去一场空。


人的心情,可以利万物化万物;人的心情,能够滋养我们的生命。人的心情患病了,人的身体才会有病。我们的身体是心灵的显示器,我们却长久不知道,真是悲之。在《黄帝内经》这部医经里,古人早就揭示出了这样一些简单的身心规律:“喜伤心。”“喜则气缓。”乐大了,一般会没劲儿;“怒伤肝。”“怒则气上。”所以,古人早有“怒发冲冠”之说;“悲伤肺。”“悲则气消。”哭得悲伤至极,人就会休克;“思伤脾。”“思则气结”;“恐伤肾。”“恐则气下。”

人生如果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性格,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自己容易患上怎样的身体疾病。

凡是爱激动的人,没有几个心脏会好的,心脑血管一般会不好;

凡是爱生气的人,容易得甲状腺,肝会不好;

凡是爱较劲、不服气的人,颈椎大多数会不好;

凡是害怕、胆小的人,肾脏通常会不好;

凡是疑心重的人,胰脏大多数会不好;

凡是没主意的人,脑袋常会迷糊;

凡是干活生气的人,肩周容易会不好;

凡是儿女不听话的人,往往腿关节会不好;

凡是认真的人,大多数会比较的清瘦;

凡是能将就就将就、喜欢积攒、不精进的人,容易会肥胖;

凡是着急的人,容易心跳加快,大多会患上高血压;

凡是害怕压力的人,大多会容易得低血压;

凡是特别爱干净的人,皮肤会容易不好,脾胃也会不好;

凡是特别爱伤心的人,胰脏多数会不好、腰也会不好,特别容易会有酸痛的感觉;

凡是爱闹心的人,大多容易得身痒的疾病;

凡是觉得人生艰难的人,往往腿脚行动起来会特别的困难
   
   “相”由心生,“病”由心起。所有的病都是你的心态引起的!

正确认识‘无常’后,你还敢懈怠吗?

正确认识‘无常’后,你还敢懈怠吗? 


很多人一听到无常就怕了,认为生命没有了主体,一切都在变化,自己把握不住。古有秦始皇派人远渡重洋求仙丹,今有人冷冻尸体盼重生。他们害怕无常,就如在中国神话中,古人将人死后,勾人魂魄的人称为“黑白无常”。他们认为无常带来的只有灾难和恐惧。

其实,无常给了生命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因为无常,所以有花开花谢。花朵开了,芬芳四溢,点缀人间;花朵谢了,“化作春泥更护花”,并且会有另外的花朵开放,一年四季总有花开。因为无常,所以有生老病死。牙牙学语的婴孩长成翩翩少年,鹤发老人离开人世,步入轮回。有生有灭,这个世界的人口才是平衡的。


可是,如果这个世界不是无常的,那么孩童不会长大,老人不会消失,时间被冻结,生活如一潭死水,不起波澜。

很多人都害怕死亡,认为死了以后整个人就不存在了。其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是给你提供一个的新的机会。在你的皮囊坏掉之后,步入轮回,体验一番新的人生。就像这件衣服破了,换一件新的一样。

所以,对于佛教徒来讲,生命的轮回是不断给你提供新的机会,无常怎么会是可怕的?

只有一种人,无常对你很可怕,那就是懈怠的人。无常只会不断消耗他的福报,而对于精进、不断充实的人,无常会给你提供无限的机会,拥有无限的可能。

梦参老和尚教你如何念《地藏经》

梦参老和尚教你如何念《地藏经》 



当你做什么事,你把这个事情做好,完了把这个事情做好的功德,自己不贪恋、不执着,回向给众生,让他们得幸福。当然让我们这个心一下子给全人类全众生类还达不到,先从你周围的六亲眷属起,当他们遇着灾难了,你发愿愿意替他代受。你没这个力量,那你念《地藏经》,让《地藏经》加被你这个力量;或者念普贤菩萨,让普贤菩萨加被你这个力量;念普门品,随便你念哪部经,但是得念的真。我说念的真,大家可能有疑惑,不是照那个文字上念一念,你得加意,口里念,心里要想。不要念望天的经,天天都念熟了,天天念得会背了,心不在焉,这边还做别的事,心里想别的,口里还在念经,这个效果不大。

当你不论念哪一部经的时候,你心里被经所化。我说这个善用其心,就是你的心跟你所念的经,念观世音普门品跟观世音菩萨心一样的,念《地藏经》跟地藏菩萨心一样。当你念的真正的心入进去了,你会在梦中现一切境界相,但是不能对人家说;只能自知,不能对人家讲。不论你求哪一部经得到加持了,不能向外宣传,这不是宣传品,是让你自受。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力量,也不知道对方的善业善根,恐怕说出去影响人家不信,或者人家还说你妖言惑众,你顶好在你内心里蕴酿使它扩散扩大。当你念一部经念到时间很久了,你真心念心跟经成为一体,效果产生了,你自己没求了生死,你生死自然了了;你没求免灾害,此灾害自然免掉了。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与觉林菩萨偈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与觉林菩萨偈

梦参老和尚:地藏经与觉林菩萨偈

  觉林菩萨在《华严经》是十林菩萨的第九位。凡是印《地藏经》的,都把觉林菩萨赞佛的偈颂印上去。这是什么意思?告诉你,没有地狱。但是得你觉悟。你不觉,地狱就有,你觉了,地狱没有。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觉悟,就是说他的心。从他本来具足的到变成众生,又从众生觉悟回到本位,这叫觉林。这十个偈颂是用画家来形容比方,用画家的心,用诸颜色来比方。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这两句都是比喻一心。心是随着外缘变化的。工画师画颜色,他的心跟颜色,跟那些画不相干。但是心画出来了,画出来的画不是心,那颜色也不是心。他在分配颜色的时候,那是虚妄的,是假的。他的心跟那些颜色不能和合的,不能和合到一起的。那他为什么用笔,用颜色,画出个相来?那个相是假的,是虚妄的,谁都知道!
  但是「大种无差别」。他那个心跟那个种子,没有差别。这大种就是心,那些颜色里头没有色相可得。色里头画出那些颜色来,也没有大种。它离开大种,离开地水火风这四大种,它又有哪个色相可得!没有色相可得。形容我们这个心跟世间都如是。
  若说到心,其他的相都没有了。有其他的相,那心就随妄了。真跟妄是不能合到一起的。心跟那些颜色跟那画,不能合到一起,他怎么知道画出来了呢?能画的跟所画的,两个是不同的。
  我们现在这个众生相,跟真心是两回事。那怎么合到一起了?但是画,纵有颜色有画笔,那必须得有个心指挥它来画。拿这个作显现的意思。说你那个性体,那心跟外边境界相,一个相,一个心,互相交织的。一切相用画笔来着颜色,它是无情的。你这个心是有情的,有情的跟无情的,合到一起吗?不能合到一起。那画又是怎么产生的?这让你来参。重要的是离开心意识来参,心里头没有画,画里头也没有心。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心里头没有画,没有色彩 
\

人潜意识里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上辈子的业!

人潜意识里的东西,很可能就是上辈子的业! 


修行要明白因果,因果看起来容易,其实真正体会起来,却不简单。凡夫就是迷,没有神通。像现在各种人事冲突,都是有过去因果。但你看不到。地藏经讲,你求地藏菩萨来告诉你宿世之事。


那要得到宿命通,知道过去的事情,其实也很容易。一般来讲,你念经久了,也会偶尔知道过去因缘。这不是迷信,而是过去的潜意识中会发出来。这个东西包括你潜意识里害怕的,一般都是过去生的遭遇。

有个人很害怕狗,狗一来她就拼命跑。后来催眠师给他催眠,才知道他有一辈子做将军,但身体给狗咬了。他潜意识中就种下害怕狗的因缘。还有个人,很害怕针线,刀具,看到针就常感觉针会刺自己眼睛。这就是他过去生,不是他刺过别人眼睛,就是别人针线刺过他眼睛。


害怕刀具类型的,都是前辈子杀业很多。有些人以前做将军,爱好打战,这就很可怕的。这样子怨恨就很深啊。这不是好玩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类人一般就是身体不好。

还有一些感情的背叛。其中讲到有个女的,到五十岁时,他老公竟然出轨了,而且完全不顾她。她一直想不通,想要自杀,后来去催眠。在催眠的过程中,他一直回不到过去的场景,有一股很强烈的怨恨的墙挡着她。不让她过去。催眠师就教你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有无视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就让她一直在催眠境界中忏悔,终于那一股怨气的墙倒了,他把过去的场景给翻出来。才知道过去时,自己曾经也伤害了对方。他就很真心忏悔,忏悔完回来,他们夫妻感情就和好了。

现在很多夫妻之间的怨气,第一个是堕胎。堕胎造成一股恨气,隔在整个法界中,所以会彼此看对方不顺眼。有个人不是堕胎,但孩子夭折,在很早时没有好好处理这个事情。所以夫妻之间就一直吵架。先生常常迷糊,就爱大声吼两句,感觉精神一些。妻子就不满。二十多年后,有一次,他在听地藏经时,先生晚上就梦见夭折的孩子来找他讨命。那孩子夭折了二十多年了。后来让我给他们念地藏经时,我感受到了一股很深的怨恨和恐惧的气息。

还有一种就是曾经的夫妻之间感情的伤害。为什么不能堕胎,以及不能犯邪淫。这些感情伤害留在心里,很容易让一个人人格变态,人格上不健全。因为他心里受的打击太大了。在他生命体中就留下了一个阴影和地狱。他也知道要看破放下,但凡夫总是被身体转,他身体中有一股恨气没有消失,他就一直在地狱中。所以夫妻之间吵架,都是彼此在地狱。


身心清净,相貌就庄严

身心清净,相貌就庄严 

 福安古观音阁 
                                  

  世间人迷惑了,就很苦。比如从健康来看。你想要健康,就多吃素念佛。但一般人做不到,又想吃肉,然后长的过胖了,又去减肥。减肥过度,得了厌食症。身体是瘦下来,但精气神也减少了。佛讲这个叫做五浊恶事,其中一个是见浊。错误的知见太多了。

  修道人第一关就要破除对身体的执着。执着破除后,你才能入道。人的一辈子花太多时间来打扮这个身体。现在更是,化妆整容什么都来。人在这个身体上迷失了。世间人所有的享受,都是为了身体的享受。吃的,穿的。五蕴的享乐。然后打扮好看一些,希望拍照时美一些。这就是识的享乐。这些享乐讲起来就太多了。所以你去看,我们折腾一辈子,就是给身体打工。

  平常每天起来洗脸刷牙,每天洗澡洗头。女人业障重,还有抹化妆品。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弄。可是通过化妆也无法把你身体庄严起来。身体要如何庄严,你想要清净,没有臭味。就要守好戒律。有些人身体有狐臭,这就是过去生破戒。同时吃素,不要吃肉。多念经,把身体内恶的磁场给消除掉,你身心就清净了,相貌就庄严起来。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法华经讲,以佛庄严而自庄严。要庄严,先要内心庄严起来才对。你不要以为搞个整容,或者化妆。其实过浓的化妆和整容都是破坏一个人的运势和脸上的风水。尤其是喷香水,香水属于恶香,护法神闻了都跑光光,结果那些爱好色欲的鬼就靠近你。久而久之,这个人就脸上暗淡无光,皮肤越来越灰暗。就是气色越来越差了。

  要改变这个世界的见浊确实不容易。人有业障,就碰不到正确的方法。碰见了,也不一定能做到。像养生,很多人又不想忌口,什么都吃,又想要身体好。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人都死于自己的贪欲。所以实在不容易。

  禅门中,有个话头,是修“拖死尸是谁?”这个话头很有用,起码破除你对身体的执着。身体是人最大的坚固妄想。你身体执着少了,你真正的法身才能显现出来。就是你私心才能减少。其实人越执着于色身,迷失了本性,就很可怜。动物对身体的执着超过人,甚至鬼也执着鬼的身体。鬼有微细的色身。而且这个执着会更加强烈。那地狱道有没有身体,自然也有。而且更执着,他就万死万生。这个生死都是由身体享受而引起的。

  本来上天给人整个宝贵身体,是让人修行,借假修真。结果我们反而忘了修行,就记得身体带来的享受。眼睛贪色,耳朵贪身,身体贪男女的触感,舌根贪吃,鼻子爱闻香。六根就这样子来造业,就轮回了。很可怜。

  人之苦来自欲望,金钱权利,男女色欲,饮食,这三欲望最难断。把宝贵的精气神都消失了,不用来修道,结果就堕落了,实在可惜。

大安法师:放生如何才能如理如法

【佛学问答】大安法师:放生如何才能如理如法 


问:放生的意义及其事项,怎样做如理如法?戒杀和放生并举不可偏废,对吗?
大安法师答:放生的意义主要是:第一,真的对水陆空的众生要有怜悯心,它处在即将死亡的时候,救它一命,放生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第二,主要是通过放生的行为传达佛教的一种慈悲心。
现在众生由于竞争的压力,这种对动物的平等的心,他很少有概念。通过放生感悟: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多生多劫的父母。我们对众生,对这些水陆空、蜎飞蝡动之物报恩都来不及,怎敢去杀害它,去吃它呢?要通过我们这种放生的行为传达这样的同体的大慈悲心,如果社会各阶层能够接纳,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就非常得深远,巨大。
你看现在广东的一些地方,我们看那个惠州呐,据说政府出面举行很大的放生活动,它的力量就更大了。所以,我们放生要影响政府,要影响社会各界。听存海法师说现在放生确实有很多参与者,越来越多了。我们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往往一般的杀业会比较重,会要吃海里面东西嘛,吃得多,这杀业也重。杀业重的话,以后真的感召的是飓风啊,海啸呐。如果你护生护得好,慈祥的气氛多,它就不至于有这些灾难;如果杀业太重,这些灾难可能就会登陆。所以真的是:放生、护生实际上是保护自己。那么戒杀和放生要并举,实际上更重要的是放在戒杀上。放生还是很有限的,如果能够让大家过度到吃素,这就是“不放”之“大放”。

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

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 

 大安法师 

问:在学佛的居士身上,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居士们常讲自己的“护法”如何如何,这对居士自己和其他修学佛法的人有什么危害?请师父谈谈清净心,如何下手修持?

答:现在在海内外,可能在北方——东北这一块,这些附体的现象好象显得比较多一些。我们学佛一定要有正知正见,刚才我们谈“心”的问题,要认证我们有妙明本觉之心,这是我们的主人翁,我们用这个主人翁,一定让它灵明不昧,不要让它睡觉。佛法包括儒家都是显发这个灵明的真如觉性的,你在这里都不加以关注,你还去谈什么附体、护法。你有什么法可以护哇?所以招来这些附体的,你用好听的名称叫他护法,实际上就是附体的那些不好的东西——魑魅魍魉。这些如果你不认证他,你还以为它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很好的东西,而且反而还被反客为主,你这个主人翁还做了他的奴才,他叫你干嘛你就干什么,你可不是本末倒置吗?在这个身体当中你是主人翁啊,所以凡是附到你身上去的,可以说都是不对的、都是不好的,你一定要把他恭送出去,你在心理上就得要跟他划清这样的界线。他为什么会附到你的身体上来?肯定是你有所求的,是你招来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你既然把他招来了,你一定要下定决心把他送走。如果他赖着不走怎么办?赖着不走你就跟他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希望他离开。那么如果你是修净土法门的,佛菩萨是会护念我们,加持我们,《观经》也讲,一个至心念佛的人,观音、势至会隐形保护我们,但是要注意:他绝对不会附体,会护念我们,加持我们,会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他会以善巧的不同的形态来帮助我们,绝对不会说在我们这个身体的“这间房间”里面出现了两个东西。


你一个身体出现了两种力量,这实际上说白了就是精神分裂呀。但确实经典当中讲的有很多年老成魔的邪魅呀,这种魑魅魍魉啊,包括天魔呀,你只要有求贪神通的心啦,贪善巧的心啦,贪辩才的心啦,哎,由你一念贪心,他趁虚就附到你的身体上,而且他这个附体的还能给你显现种种神通,控制你的大脑,你认为他是圣人呢——还是菩萨呢。

这个你不要老是讲自己“护法”如何,你这些都是迷惑颠倒啦,你谈你有“护法”,他也有“护法”,你就这一念哪,你传这个观念,都是自误误人哪,搞得很多居士都要去求“护法”,那些不好的东西都附到居士身上去了,以后你都是在败坏佛教形象。到时候有很多居士有“护法”,碰到什么事他不经过自己的思维,他都闭上眼睛去问所谓的护法,被人家控制,到时候你这一学,人家都以为你这佛教真的是迷信啦:败坏佛教形象啊。佛教是要把我们本有的智慧显发出来,我当下一念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我念佛的时候就是佛,就是佛的光明现前,你还去找什么其他的东西呀。心外求法都是邪的,我们一定要向内心去求,我们本具佛性,我们的心是这么尊严,你不向自己的本心去求,还去求外面的,你就是邪魔外道。

至于说清净心的问题——如何下手修清净心,首先要认准一个事实,我们凡夫众生是没有清净心的,心绝对是生灭的、污染的、罪恶的。如果说真正有清净心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佛,佛才能够得上清净,等觉菩萨以来,他都有生相无明,都不能说究竟清净。但我们修行要趋向佛的心,要趋向清净,怎么趋向清净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是清净的摩尼宝珠,投到我们浊染的内心,能够转凡夫的浊染为佛心的清净。你念的越多,我们的心的念头就清净的更多一些,多多益善,每天至少一万声到三万声佛号,你心就比较得安静、清净一点

"心"在三界 , 居何地位


"心"在三界 , 居何地位 

佛教对于心,可谓研究有素。《华严经》认为:“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心地观经》则说:“心如画师,能画种种色故;心如僮仆,为诸烦恼所策役故,心如国王,起种种事得自在故;心如怨贼,能令自身受大苦故。”而《般若经》是这样阐述的:“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总之,佛教认为,“头为殿堂,心王居中”,善恶之念,皆出自心。禅宗强调明心见性,不使心有昏昧,心是通向佛地的道路,不能受到骚扰。


佛经中,还对心作了各种譬喻。
《圆觉经》说:“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即以本心之清净,比作华,所以叫“心华”。

《观念法门》说,“但或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取不舍。”即将佛之慈悲之心,比作光,所以叫“心光”。

《圆觉经》说:“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即因心能照万象,比作镜,所以叫“心镜”。     

《菩提心论》说:“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即以心之明净,比作月,所以叫“心月”。

《楞伽经》说:“外境世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即把心涛起伏,比作海,所以叫“心海”。

《华严经》说,“菩萨心水现其影。”即将心之影现或动摇万象,比作水,所以叫“心水”。   

《因明大疏》说:“嗟去圣之弥远,慨心冰之未释。”即因心中疑而不解,比作冰,所以叫“心冰”。

《古尊宿录》说:“沩山曰:‘直得没交涉,名运粪人,污你心田。’”即以心能生善恶之苗,
    比作田,所以叫“心田”。

《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       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即把心看作万法之本,比作地,所以叫“心地”。
 
《观心论》说:“心马终不调。”即因心常动乱不定,比作马,所以叫“心马”。
 
《慈思传》说:“守察心猿,观法实相。”即将心之散漫好动,比作猿,所以叫“心猿”。
 
《行事钞》说;“禅定心城,以戒为廓。”即以心能禅定抑制妄动,比作城,所以叫“心城”。   
 
《宗镜录》说:“一切宝中,心宝为上。”即把善心当财富,比作宝,所以叫“心宝”。   
 
《秘藏宝钥》说:“九种心药,拂外尘而遮迷。”即因心领出世之教法能医众生心病,比作药,所以叫“心药”。
  
人人都有一颗心。意念从心中生,善恶由心中发。人之美丑,并不重要,追求的该是心灵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