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入行论广解(177)

入行论广解(177) 


第一百七十七节课
《智慧品》还是在讲法无我的第四个问题——法念处。
法念处主要抉择万法为空性,这个深奥的道理,是修行人获得解脱的唯一殊胜之道。我们即生中遇到这样甚深的法门,是一种福分,理应生起欢喜心,同时要经常翻阅中观和菩提心为主的书籍。现在的世间杂书五花八门,如果去阅读、去学习,心逐渐逐渐就会散乱,尤其是初学者,除了大乘经论以外,尽量不要看一些世间书,古人云:“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当然,古人的圣书不一定是解脱道,但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假如经常看一些世间书,乃至电视、报纸等贪嗔痴为主的东西,我们本来就很微薄的信心和智慧,肯定会受到影响,以致最后嫌佛法太深而不愿意看。
空性法门,是佛陀最甚深、最珍贵的教言。《中观四百论》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言说:“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佛陀的所有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名言中具有利他心、行持一切善法,以此暂时获得人天福报;另一种是将万法观为空性,就像法念处所抉择的那样,如此则能获得究竟的涅槃。
我们每个人的爱好、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最究竟的道路是一致的,众生都具有善德如来藏,只不过示现成佛的快慢不同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行持利他心和观空性。以前我引用过一位上师的言教,他要求大家一定要想到:“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是空性,行为是利他。”所以,见和行在修学中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空性见解,不管是念佛、参禅还是修无上密法,都会被实执紧紧束缚着,要想解脱非常困难。现在有些人念佛特别虔诚,但对遣除障碍、积累资粮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执著非常强烈,在如此强烈的约束下能不能往生呢?据《般若经》的观点,有一定的困难。由于在闻思过程中对空性没有了解,现在很多佛教徒修行时的实执非常可怕,而今,大家善根因缘成熟,有这么好的闻受空性的机会,千万不要轻易放弃。
当然,如果你自己因缘不足,非要放弃也没办法,但绝不可劝别人放弃空性教义。我以前听说,有些人声称听完这个法以后,下一次的法不听了,不仅自己不想听,还劝很多人不要听。这种罪业真的非常非常可怕,这就是所谓的谤法罪,也是舍法罪!假如你前世没有积累资粮,没福报听受大乘殊胜空性,对法实在生不起正知正见,这个尚且情有可原,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也讲了,很多比丘因前世没有修善等种种原因,即生中对法生不起信解。但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劝别人不听。尤其是某些地方的负责人、当家师、方丈等稍有权势的人,你自己的善缘断了以后,若还劝许许多多的人不学空性法,一定要修人天福报,使大家断了解脱的种子,继续流转在轮回当中,这种行为特别可怕!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如果别人对正法有希求心,千万不要去制造违缘。否则,对高僧大德弘扬佛法的事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但你自己和与你有关的人就非常可怜了。因为很多人崇拜你、追随你,而你又没有睁开慧眼,以不正的言行毁坏了他们的善根,这种过失是无穷的。现在各地有一些负责人,有能力、有说服力的话,劝很多人行持善法趋入解脱,这个功德当然很大,但如果做不好,你一个人的一言一句让很多人堕入恶趣,甚至你自己也在恶趣中无法解脱,这是非常可悲的。因此,有些业果不得不谨慎,大家一定要注意!
壬二(遣除于彼之争论)分二: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二、遣除分析不合理。
癸一(遣除无有世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若无世俗谛,云何有二谛?
世俗若因他,有情岂涅槃?
此颂有两个辩论。第一个辩论是说:如果没有世俗谛,怎么会有二谛呢?
因为前面已经讲过,整个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自生、他生、共生的角度来破析,根本不会有产生,万法“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既然一切皆无生,世俗谛的显现就不存在,这样一来,胜义谛又如何安立呢?毕竟胜义谛是世俗谛的真相。瓶子的现相是世俗谛,瓶子的真相——现空无二的空性部分,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胜义谛。假如世俗谛不存在,胜义谛也就无法安立,如是则二谛不成立,那么该如何解释“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等有关教言呢?
有些讲义认为,下一颂是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但按照堪布根霍等论师的解释,此处虽没有直接回答,其实以间接的方式已经回答了。怎么回答的呢?虽然若没有世俗谛,胜义谛也不存在,但究竟而言,这样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因为在胜义中,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都不存在,佛经中云:“住于究竟菩提果,不见一谛况四谛?”安住在究竟的菩提果位或者说胜义谛时,一谛都不可得,何况是四谛了。此时连抉择胜义谛的空性智慧都不用承认,因此,这样承许没有过失。
当然,从抉择现相的角度而言,胜义和世俗二谛是存在的。众生面前的种种显现的真相是胜义谛,而在不清净六根前所展现出来的法是世俗谛,所以抉择实相时不能承认二谛,抉择现相时却可以承认。对方给我们发的第一个太过不成立。
第二个辩论是说:世俗谛如果是观待众生分别念而安立的,那么有情怎能证得寂灭涅槃呢?
因为只要有了分别心,色声香味等清净、不清净的显现就存在。然众生无量无边,分别心也永无止境,如是包罗万象的现象就不会消失,那么众生岂不是永远不能得涅槃了吗?大乘佛教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现在看来,众生的分别心无法间断,世俗的假象也就永远不灭,众生怎么会涅槃呢?
下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
子二、答辩:
此由他分别,彼非自世俗。
后决定则有,非故无世俗。
无著菩萨认为,本颂是前面两问的答复,对二谛不存在和众生不得涅槃的置疑作了一并回答,这样解释也可以;或者按照其他论师的观点来解释也可以。
在《善说海》中,对第一个问题的答复是:尽管万法无生无灭,但由于众生业障深重,没有证悟这一点而分别妄执为有生有灭,故在他们面前安立世俗谛是可以的。如果有了世俗谛,将它的真相——空性部分安立为胜义谛,这样一来,不至于成为无有二谛的过失。
对第二个问题的答复是:虽然一切世俗显现均为假象,但这只是凡夫人的分别妄念,并不是涅槃者自身的世俗,不会妨碍后者证悟寂灭离戏的实相。就好比有两个道友,一个听过多年的空性,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空性,他们同住在三星级宾馆里,两个人对享受的执著截然不同,但听过空性者不会受到未听空性者的影响。或者说,看到一大块金子时,多年住在寂静山里修行的人,觉得金子跟石头没有任何差别,而对财物的贪执特别强烈的人,马上想办法据为己有,两人的想法虽不相同,但贪财者的欲望不会妨害修行者的境界。因此,世俗虽是众生分别念的假立,可是对证悟空性者来讲,这并不是他的世俗。《入中论》云:“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分别念没有灭尽之前,众生对三轮的执著全部存在,犹如迷梦者执著虚幻梦境。然而一旦证悟了三轮体空,就像从睡梦中醒过来一样,不会再迷恋世俗的迷梦,此时虽能以他心通了知别人的梦境,但别人的梦境对自己不会构成危害。
我们每个人表面上没有多大不同,都有一个头、一双手,但实际上内心的修行境界有天壤之别。有些人听到所讲的空性之后,全部融入自己的心田,在以后的行为中不断起作用;而有些人不但于自相续无利,反而对空性和传法者起恶见,造下了滔天罪业,故有大德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其实,世俗谛若于实相中存在,那么证悟佛果之后,涅槃者面前也应该有世俗现相,但以无我智慧摧毁了山王般的萨迦耶见后,分别妄念全部消于法界,生灭、好坏等迷乱显现怎么可能存在呢?月称论师说:“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当获得涅槃的果位时,所知万法就像干柴一样,被金刚喻定的智慧火烧得一干二净,生灭等世俗假象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分别妄念呢?(极个别论师甚至认为,证悟佛果后一切都寂灭了,佛陀连智慧也不存在。但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说,这是对大乘佛法最大的诽谤。在名言中,诚如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所言,佛陀圆满具足一刹那照见万法的尽所有智和照见万法真相的如所有智,假如说名言中也不具备这种智慧,那完全属于断见派了。当然,这种智慧并不是心和心所所摄的分别念,而是远离一切戏论执著、超离众生心识的不可思议的遍知智慧,这个以后在《现观庄严论》中会着重宣说。)
麦彭仁波切说过:“一位补特伽罗者,成佛之时他众前,不会不现不净法。”当一位补特伽罗成就圆满佛果时,其他众生前仍会显现不清净的法。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大彻大悟时,他附近的众生不要说大彻大悟,可能是大愚“痴”大“误”解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高僧大德到城市中去,其见解、行为等很多方面令人非常随喜,可是他身边或附近的有些人,虽然很想效仿,但内心的境界与之相较,其距离之远恐怕不可以里计。包括法王如意宝的弟子中,我也经常有这种感觉,原来大家在同一个教室一起听课,都披着红色的袈裟,拿着长长的书夹,但后来因各自与大乘佛法的因缘不同,佛法融入心的程度也不相同,有些人证得的境界不可思议,而有些人不但没有什么境界,反而还有堕落的现象。
不说别的,光是一个无常法,很多道友的体会就不相同。有些人觉得人身很难得,每天一定要早点起来;有些人却不这么认为,一天到晚睡懒觉,觉得这是人生最好的享受。其实,若能对空性或人身难得有所认识,行为绝对不会这样放逸。以前我寺院有个老喇嘛叫意登丹,后来他留下一本自传,就示现圆寂了。他的自传中说:他每天早上4点准时起床,基本上一次也没有晚过,早上要磕600个头,晚上睡之前再磕400个,不管到哪里,一天磕1000个头从不间断。我看了他的传记后,真的感觉人与人是完全不同的,表面上你也吃饭、他也吃饭,很多行为都一样,但法融入心的境界,相差实在悬殊。
对一个修行人而言,一旦法融入了自心,很多行为与众人既相同,又不相同。相同之处,只是对别人随顺,而不相同的是,自己对佛法有很高的理解和修证。所以,大家不要认为众生都是一样的,同一个时间接受同一个法,每个人得到的利益也千差万别。这一点从很多高僧大德的弟子中也看得出来,有些人智慧不是很高,也并不是很出名,但由于自己的精进和信心,最后获得了殊胜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
癸二(遣除分析不合理)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分别所分别,二者相依存。
这个颂词,有些讲义并没有把它当作对方的观点,但按照无著菩萨的解释,这是对方给我们所发的太过。
对方说:“能观察的心(分析诸法空性的智慧)与所观察的对境(色声香味乃至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万法)是互相观待、互相依存的,犹如此岸与彼岸、这与那、左与右的关系,一者不存在,另一者也不存在。然如你们所许,一切万法皆不存在,则所观察的对境就成了虚无,与之观待的能观察的心也不应存在了。这样一来,你们用什么样的智慧来观察什么样的法呢?因此,大乘中观宗的抉择不合理。”
子二(答辩)分三: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二、若需要则有太过;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
丑一、能分析不需要实有:
有实宗认为,能观察的智慧和所观察的对境需要是“实有”。但按中观宗的见解,并不需要这样安立。
是故诸观察,皆依世共称。
中观应成派随顺世间而安立名言,世间人怎么承认,应成派也怎么承认,但这并不需要成立万法为实有。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生住灭、好与坏、富贵与贫穷、高贵与低下等可以观待而假立,世间人承认这些存在,我们也可随之承许。如《三律仪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说有者,我亦随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随说无。”世间人认为佛陀所说的空性不合理,与佛陀有这样那样的争论,但佛陀知道世人愚痴,什么都不懂,就如同小孩喜欢跟老人争,而老人知道小孩很幼稚,不要说大的事情,就连自己玩具的结构都不懂,所以不去跟他们计较。因此,在这些世人面前,佛陀也随顺他们而承认有无。众生因共业所显现,认为柱子是坚硬的、麦克风是可触摸的,佛陀虽已断尽二取执著,但也随顺众生这样安立。《七十空性论》云:“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世间上的生住灭、好坏、有为无为等法,并不是佛陀依真实宣说的,而是随顺世间宣说的。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亦云:“果故此等虽非有,我依世间说为有。”为了证悟究竟的胜义实相,诸法虽经观察不存在,但佛陀随顺世人分别心共许为有。
这样一来,面对有实宗的责难,中观宗可以回答说:能观察与所观察于胜义谛虽不存在,然而在未经观察的名言中,二者可以互相观待安立。如此承认不但没有任何过失,反而对具实执的众生是一种方便引导,可以帮助他们从实执的网中爬出来。
我们多年闻思空性的人,对此就有深深的感受。尽管对空性不敢说有很深的体悟,但依靠善知识的恩德和空性教典的引导,对自己的家人、财物、地位等,不会像世间人那样特别特别执著,甚至看到他们为了这些而殚精竭虑,心里觉得有点可笑。所以,在名言当中,能观察空性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无法排除迷雾,通达事物的真相。假如有了能观察的智慧,当然,所观察的幻化对境肯定也相应存在。
丑二、若需要则有太过:
以析空性慧,究彼空性时,
若复究空智,应成无穷过。
在无著菩萨的讲义中,这个颂词是中观宗的观点,但也有些讲义说是对方的观点,二者虽然角度不同,但我觉得都可以解释。
如果说是对方的观点,那他们对中观宗发太过:以抉择诸法空性的智慧推出诸法皆空时,空智同样也应抉择为空性。但此空智并不能观察自己,如果它还需要分析为空,则应成无穷之过。
若许是中观宗的观点,则是对有实宗说:如果能观察的空性智慧需要实有,所观察的万法对境也需要实有,那么以空性智慧抉择万法皆空时,这个实有的空智要用第二个空智来抉择,第二个空智要用第三个空智来抉择……如此则成无穷无尽。这就是执著实有的结果,若不许实有的话,便不会有这种过失。因为在假立的名言中,万法都是现而无自性,在迷乱识面前,这些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若通达万法无有自性的道理,就会明白一切法丝毫也不可得。《汇集经》(又名《般若摄颂》)云:“一旦有为无为黑白法,以智慧析尘许不得时,于世间界趋至智慧度,犹如虚空丝毫亦不住。”一旦达到了般若空性的境界,此时就像住于虚空一样,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也得不到,不管是能观察的智慧、所观察的对境,统统都不存在。
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对这方面不了解,学习的过程中,就喜欢听一些简单的法。一听讲故事,两个耳朵就像莲花一样绽开了,眼睛也睁得大大的,而一讲到空性时,耳朵慢慢就闭合了,眼皮也慢慢垂下来,开始打瞌睡。其实你们又不是幼儿园的孩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浅一点的、深一点的应该结合起来学。还有些人喜欢听功德,讲功德的时候就生欢喜心,一讲过失就生恐惧心,有些上师为了让大家开心,每天都是讲功德、不提过失。这样也不好,学习佛法的话,方方面面都要了解。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讲得非常对,但讲世俗谛的时候,应该用世俗的心态去了解;讲胜义谛的时候,我们虽没有证悟空性,但也可以相似地了解。就像一个小学生,开始时觉得深一点的教学内容很难,但等到读了大学以后,就会发现这些一点也不难。同样,你们现在认为空性特别难懂,但证得登地菩萨以后,到时候一看《智慧品》,没有什么难懂的。所以,大家应该生起信心来听受空性。
丑三、未分析亦成立空性(没有分析的时候,万法的真相也可成立为空性):
悟明所析空,理智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此即涅槃。
刚才讲了,能分析的智慧和所分析的万法这两者互相观待,一旦所分析的对境是空性,观待它的能分析的智慧也一定是空性。这一点,我们学《解义慧剑》的四种道理时讲得比较清楚。龙猛菩萨在《出世赞》中也说:“诸识同幻化,是日亲所说,彼所缘亦尔,决定同幻事。”了知外境的眼耳鼻等识如同幻化,这是日亲——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亲口所说,既然诸识犹如幻化、无有实质,那与之相观待的对境(所缘),也完全没有实质。
这种观察方法,你们到底会不会推?还是应该想一想。如果你对每一句的法义产生特别强烈的信心,认为:“对!就应该是这样!”说明你对这个道理已经懂了。但如果你内心一点触动都没有,是不是这样也无所谓,那说明你对这个法义还没有听懂,相续中只有一个闻法的功德而已。
我们用大量笔墨已经抉择了,所知不存在的缘故,能知也决定不存在。《入中论》云:“总如所知非有故,应知内识亦非有。”又云:“譬如无薪则无火。”没有薪柴则不可能有依之而起的火,没有白色墙壁则不可能有执著白色墙壁的眼识,同样,没有所分析的对境,能分析的有境也不存在,因为二者是互相观待的。所以,有实宗说我们有境需要第二个有境,第二个有境又需要第三个有境……这种无穷的过失不成立。
没有所分析的对境,也没有能分析的有境,能所皆不生,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无缘最寂灭”。但如果没有真正深入它的法义,光是口头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念一百遍也没有用,除了有般若经文的加持外,色到底怎么不异空?空到底怎么不异色?根本没有生起定解。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你就会习惯性地跟“贪嗔痴”交好朋友,不愿意请“空性”来做客,这样永远墨守成规,修行是不会有进步的。
我们通过新的闻思,应该产生新的定解;有了新的定解,行为上应发生新的变化;有了新的变化,学佛应有新的进展。否则,听什么法都无动于衷,逐渐就会变成“老油条”,不但身体变成“老油条”,心也变成“老油条”,最后身心融入小乘阿罗汉的涅槃,在山洞里变成一块干肉(众笑)。真的,我并不是说空话,大家对空性法门要有信心,只有对它精心研究,才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受益!

总说一生修行的重点是前行

益西彭措堪布

这一生的时间很短暂,而且每个人都有自身具体的因缘,所以一定要抓住最要紧的事。在修行当中以前行最主要,这是就现阶段而言。当然,如果你前行修得好,就应当趣入正行。
为什么现阶段要以前行为修行的重点呢?因为初学者想要达到证悟,这中间要遣除很多的颠倒状态。而这些必须通过前行法来解除。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需要一步一步地净化自心:去掉各种对现世来世的耽著、自利的耽著,以及要积聚资粮、净除业障,还有修持上师相应等等。这些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要用很长的时间做修持才可能生起,生起以后,如果不长期坚持修习,也会很快失去。所以,在自心上引出各种道心要相当长的时间。
而且这个时代存在的问题太多,每个人自身上的颠倒状态也非常严重,要对治掉这些,就比以往的时代要困难得多。从多方面来看,现在的人内在中毒很深,外在干扰很大,能用于修法的时间很短,在转心、化心的难度上感觉要处理的事情太多,因缘又很难积聚。比如一个人三十岁学佛,对一般人来讲,过去三十年熏的东西基本都是障碍。善心方面发展很少,知识积累较多,世俗的习气串习很深,出现的都是为着自我展示才能、获得谋生手段或者耽著五欲享受、知识戏论等等,所养成的习性都障碍修道。
过去的人单纯,譬如暇满、无常等,修了很快能起,就是因为他没有很大障碍。就像一面镜子,没蒙上尘的时候,一来什么马上显现,但如果蒙的污垢很深,那清除的工作就要很长,经过不断地擦洗才可能渐渐地出现善心。而且周围都是灰尘扰动,一不小心又蒙黑了。所以要很注意防护,一心在道上面修持。直到有些稳固时,自己有心力、有愿力在这上走,才能够排拒内、外缘的干扰。这样看起来,过度就要很长时间。而且普遍起步晚,这时如果再不抓紧时间,恐怕一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就更难修。
在过去的西藏社会,谈到一生修行的时间不过五年。那在今天看来肯定不到两年,有的甚至不到一年,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一生只有一年的时间来修行,而要做的事却是要把自己的心彻底变成修道者的心,不沾染任何现世的执著、来世的执著,最终连自私自利的心都要全部消掉,成了纯正的出离心、菩提心。之后,意乐、行为全部符合道的标准,积资净障,与上师相应。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工程,毕竟需要很多时间,而且需要长期进行,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地升进。
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在人生的计划考虑上、在我们人生重点的认定上,一旦发生了偏差或者没有抓住重点,那这一生很快就白白空过了。所以,基于时间少、困难大、需要串习的量大,要集中精力或者避免违缘,就必须采取一个简要的方式来进行,这个简要方式就是前行的修法。因为它含摄了小、大、密三乘一切证道前的要素,而且它直接给出了实际修心的指导。所以,它是切实有效的。对每个人来说,也是必须要依靠的,否则一生很难有什么修心上的实效。
道友们一定要注重修心。虽然在学习教理上可以发展,但要知道,如果不切合在修心上,那到了临终有什么效果就很难说了。因为临终要看你平时修道的水平,看你的心修到什么程度。如果能一心在修心的轨道上走——当然不能期望一步登天,但是只要你努力,每一天会有一些进步;逐渐积累起来,会有一点小进步;能够长期坚持下去,有望出现较大的进步。这样,每一天劲头都用在刀刃上、用在修心的点上,就不会空过,时间长了会发生持续的力量。这样每一步都坚持走,都在修心上进步,那就真正把握了修行的重点。
在这个过程中要稳扎稳打,要注意次第、实效和长期坚持,这样才能使它串连成有效的修心链,成为一条真正可以走到修心深处的路,使得我们这一生真正发挥出它的效用。
中下根机的人尤其要沿着前行的路长期一步一步地往上走,一脱开它,就没有用处。就好比烧水要持续烧,一直烧到沸点为止,如果烧烧停停、停停烧烧,那是没办法成就的。不但没办法成就,连前行当中一个初步的修量也不会出现。也就是说,自心即使忙碌几十年,最终也会发现没有多大进步,遇到境界时过不去,跟没修法的人差别不大,这样到了临死就非常危险。由于自己不注重修心,一味地在知识上走,这样,外在名利等的竞争、活动的参与,无所事事、各种盲目的状态等等,这些与修心无关的情况就会夺走我们的时间,最后发现一生全部荒废。这就是没有抓住重点、没有持续进行的缘故。
所以,这个过程要一点一点地上,就像登悬崖一样,每一步都要有力地踩到合适的地方,还要往上攀。而且只能进不能退,一旦脱手就再也上不去了。或者中间一停顿,不能持续的时候,马上就冷淡下来。而且自身的业障很快就要翻动,各种因缘一冲击的时候,可能就没有机会修了,这样要意识到它的困难。所以就目前的状况来说,绝对不能分散精力,搞太多无关的东西。
就大多数人来说,对自己的未来不必有太大的假想,因为那不现实,应当看到自身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从前面类推一下未来。比如回顾这一年,我有多少进步?就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但进步很小,甚至没有进步。再回顾三年来怎样?转眼就过去了,但真正修出了菩提心吗?没有!出离心呢?也没有。
那么有没有皈依心呢?是不是一心依止三宝?发现这也是假的,因为对恶趣苦根本没思维过,不晓得自己堕恶趣是什么险境,所以依靠三宝的心也不坚实。再说,业果上有没有坚定的胜解呢?发现根本没有。为什么呢?平时碰到因果取舍时丝毫不注意,都是拨无因果的见,认为没什么因果,没什么要紧的。根本没出现猛利行善的状况,乃至一个小善都认认真真地完成;也没有努力防护恶业,乃至一个小恶都不敢造。没有这样的心出来,发现这也是空洞的。再看是不是修出无常心了?也不是,根本没有紧迫感,认为没时间了,什么现世法全部放掉,赶紧抓紧时间修法,不是这种状况。最终推究到暇满上看,发现很难起取心要欲,没有想到人身这么难得,我一定不能浪费,这样的心也很少。不过是听课等的因缘聚合时,偶尔起一点这样的心,过后很快就又没有了,并没有串习成内心的性格,没有修成这样的心。发现这些方面都是空的。
但是反面的问题就多了。正面的道心没有,负面的世俗心却非常强,这些东西不必串习、不必刻意提,心里自然会起。颠倒的心就是不珍惜人身,不念死,也不注重因果,也不是一心皈依三宝。没有所谓的出离,更不可能观到这是如梦如幻等等。这样,发现法上面都是空的。享乐的心、自私的心、竞争攀比的心,供养自己、装饰自己、打造自己或者随着自己的习性动这个脑筋、干那个事情,总是想创新创新或者表演表演,内心那一套习性一点点都没办法降伏。
这样就发现难度很大,毕竟修行习性是要从小培养的,而现在已经误了早班车,人生将近三四十年的旅程全都在非法的道上走。由于没有从小入正法的道,现在一上来,基本就表现得非常麻木、僵直、顽固,内心有一套邪系统,这些都要靠前行法来摧破、瓦解、更换的。如果我们不是看文字表面,而是审视一下内心的改造方面,就会发现难度很大。
我们一开始不要以为这是容易的事情,如果你开始认为容易,以后就会感觉没希望了,特别难,越来越做不到;如果你一开始以为难,但能够知难而进,所谓“哀兵必胜”,你想到“修心是很难的,我一定要抓住前行这个重点,否则一生都会空过”。那这样你将来会变得容易。还是那两句话:“缓缓修时快快到,低处修时高处到。”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的状况,把自己摆在未入道者的身份上来看,之后才能发现我一步一步该怎么充实、怎么来改变。这样按照前行的轨道去走,就可以说把握到了一生修行的重点。
这样一步步地走,虽然一开始会显得有很多难度,而且会发现进展得不是那么快,但是要坚信,因上把握正确了,而且刻苦地用功,不断地加强它的量,就会有进步。当然,每个人的根性不同,业障重进步就更缓慢,业障轻会快一些。但不管怎么样,都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进步,自己是有希望的,一点一点会起来的。但同时也要知道因缘难聚,会发现自己受到很多干扰,也会发现启动的时候有内在的很多障碍,必须努力地进行,一次又一次地去用功才能够起。要很长时间就在一个重点上,不断地串习,才能逐渐地形成,逐渐地坚固到量。这时才会发现自己的心有一个提升,有一种初步的修量。
我们现在不能谈得太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狂想曲”降下来,才会冷静、客观地看到自己该怎么走,重点应当放在哪里。同时要看到,如果佛法不在修心的路上走,而是放在另外一条做知识的轨道上,或者在求取佛教名利、地位的路上走,那就是走在非重点的路上,而且是歧途。也就是,如果没有修的力量去转化自心,光是在知识的积累上用功,完全是第六意识和它的心所在起作用,那么不管怎么积累,心上是没有变动的,甚至负面会加强。自我会变大,慢心水涨船高。知识越大的人越下不来,没办法向别人请教,他会逐渐地跑到一个自我制造的牢笼里,而且身份高了就没办法行持谦卑,没办法去做服务。这样会发现我执在变大、慢心在变大,相关的各种烦恼都在变大。这些大了就很不好调伏,像结石症一样,到最后就不起作用了,你所作的一切,在烦恼面前没力量对治,在生死面前也没办法越过,这就很危险。这就是没把握修行重点的缘故。
那么我们应当反省:我过去的路走得对吗?把握住重点了吗?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有什么进步?这就很现实了。不必问别人,你走了十年的路,到底有多少进步?你的心跟十年前刚刚入佛门时相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这样去衡量,不一定全是进步,没退步就算好了。当初入门时心是比较低的,肯听话,还愿意向上,但十年以后发现这个“我”更大了、更牛了、习气更重了,或者说更加没有一种目标、向上的心力,甚至有些人就在混了。不是混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发现没有那种向上的动力,道心也好像被吞噬了一样。但是,人生没有几个五年、十年,掰着手指都数得出来。现在大多数人处在三十到五十岁之间,正是人生年富力强的时候,这段时间里发现成绩这么小,可见不容易了。你再不能很狂妄地说“我怎么怎么样”,那是一种很可笑的评估。
这样发现,如果光是在口头上念、在理论上走,做知识化的佛学,就始终没有跟修心挂上钩。也就是说,如果你知识上很会做,可以拿很多学位或者壮大自己,比如说花了三十年成为一个佛法知识领域的大学者,然而从佛法的修量上检查,最下品也没达到,连第一个前行的修量也没有,连一个入道者的心态也不具备,最后变成这样一种可怕的状况。
譬如说等起,其实追求现世的等起很难扳动。如果没有除掉求名利的心、离怖畏的心,那你所有的做法无非是在现世的道上跑,连最下等修士起码的动机也没有。很多人会发展成这个状况。不要以为很容易,真正摧掉现世心的毒瘤非常困难,因为它串习得太牢固了。每个人可以去检验,在很多年当中,我到底起了几个念头要求来世?基本上没有,来世是什么都不晓得。那是什么原因呢?譬如没学过《正法念处经》,你连轮回的概念都没有,建立轮回观念对于当代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必须把火力集中在要害上,唯一要关注内心发展的事。
这样观察后才发现,前行意味着我们内在一整套的观念、行为、善心、善习的建立,在每一个地方都要求真实出现这样的心,每一个地方都要跟过去完全不同。这意味着每走一步就要告别过去的一部分,每一次都要在身心上做实际的转换,这才叫做达到修量。
如果我们没把握住这个修行的重点,把精力用在跟修行无关的方面,那就会一直做知识、做世间法,然而自身还是老样子,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就入歧途了。学了几十年没什么受用,还是过去的样子,心没有变化,习气一大堆,而且更难折伏。这样,内心里尽是一些烦恼的荆棘毒素、各种恶劣习性的顽石,那怎么处理呢?串习得越久就越坚固,像结石成块一样很难化解,用激光能不能打碎都是个问题。
所以,修心起得越早越好,用的量越大越好。只有一直不放手,不断在这上面严格按照次第进行,我们才会真正有希望,才会在修的道路上有一个成长。否则可能知识做得非常大,其实内心幼稚得很,或者内心的状况已经达到很恶化的程度,那就为时已晚了。
我们怎么来决定未来的方向?先要抓重点,重点首先要定在修心上。而且我们现在是初学道的人,修心重点又要放在前行上。因为前行是基础,是支持正行的支柱或者说发起正行最重要的因。
这样确定了目前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点以后,进一步要看到前行这个工程需要多少时间,必须做个计算,之后才有合理的时间分配。实际观察起来会发现,在前行的工程上有很多原料、很多工程、很多塑造。把完成前行各部分的时间量、修持的量、准备的量,一个一个算进去,就会发现没时间干别的了。
真正立志修道,愿意以人身摄取实义,那当然有一个道路的选择,也应当有一种如量如实的计算。真正要把前行修得相当好,把自心修成那样的心,要投入很大的精力。我们会发现最初修行能够起一点心也都是泡沫式的,一下子就没了,很肤浅,很难进入到心里。因此每一段修心历程都需要很多时间。这样,各个阶段都需要的前提准备、得到定解、加强练习、时时不忘而巩固等,这些加起来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尤其在这个时代,不抓紧很快就没时间了。
比如要修好外前行,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去了解轮回、了解因果、了解死亡等等,这不是一下子能出来的,也不是凭轻描淡写、随口说说就能完成的。譬如我们学《正法念处经》,上千页的内容要仔仔细细地看,那个心才起得来,观念才能形成,因为这是过去相当陌生的主题。实修引导书是给你一个方针、原则,指点你怎么走这条路,但是好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充实,自己去努力,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我们学习都有这个体会,比如我现在学《念处经》,一步一步学的时候,发现能够起心。这时最怕的就是中断,只要每天坚持不断,就能不断地起这样的心,轮回的观念就能逐渐出来,对整个轮回的情况会了解得越来越多,在心里形成越来越有力量的观念。
为什么说生起轮回观念非常困难呢?因为它是非常陌生又见不到的事,不看佛经就没有办法。再说,如果没有那么大的量,就没办法取代过去颠倒心的邪的系统。邪观念系统是我们从小到现在几十年熏习出来的,所以在我们的观感里,不感觉是轮回,而且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一些跟业无关,独立存在的东西。这些就是受唯物论和自然科学论调的影响所导致的。从小就这样熏习,所以感觉一切都是心以外的事,它也不是苦也不是业,没有前世没有后世,好像天地间没有人和旁生以外的其他道。自心根本不会出现整个三界的图景,不会以业的观念去对待每一个事物,起各种如理的心,或者对此生厌离,要急求出离,或者感觉到全是因果法则在支配,我一念一行都要注意。这些从小没熏习过,熏习的都是颠倒的。
那么怎么样把这个心换掉呢?那就要通过成百上千次的熏习。为什么要这么多呢?因为从小家庭的灌输、学校的灌输,以及媒体的灌输,颠倒心熏过上万次了。
对于现在人,你要给他讲个空性,他似乎很喜欢,这是因为符合他做科学的习气,喜欢推理。但是,他的心没有发展过,最基层的轮回观念是没有的,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是要排除掉因果、善恶、苦等等这些部分,他对这些不接受。如果首先要接受无常、轮回、苦等等,那就意味着跟他内心的系统完全冲击,所以他在前行的第一步就面临各种观念、习性、心态上的瓦解。
在此之前修高法会出什么问题呢?比如讲空性时说没有因果、没有善恶,或者不必断五欲就能成道等等,这个符合他的颠倒习性。结果,一来没有真正证到空性——这是相当困难的,二来又轻视因果、放纵造恶的习气。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会出很大问题。这种情况今生没有得到真实的改变,修行连堕落恶趣都很难避免了。这是很多人身上已经出现的问题。
现在且不说轮回观念,要形成地狱观念都相当困难,没有了解就出不来。从前行第一节开始,一节一节的外前行都是在轮回观念上走的。这样,怎样才能使我们心里相信轮回?感觉轮回全是苦,一无是处?感觉整个世界全是业力在支配,一言一行都是业,任何地方都有业?不补充大量的资料是没办法完成的。比如《念处经》,这里佛跟你说地狱有多少种,每一种是造了什么业,受什么苦。自己一节一节去读,看到的时候心里就开始转,转的时候就感觉不能乱来,原来造业有这样的果报。那是很具体的,一句一句都说得那么清楚,这时候心才能转。这是好的转机,但不意味着你已经坚固成性了。
这样转一次只是一点微动,要转多少次呢?那必须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断地去转。这样转来转去,才能重新建立业感缘起的定解,出现各种轮回观念,地狱观念、饿鬼观念等等。知道人以下有各种恶趣的众生,非常多,苦难非常重,而且离我非常近。又知道在人上面有天、修罗等等,他们处在什么世界里,龙是什么世界,人和这些的关系如何等等。这时才发现,人身是非常少的。
有了这个大观念以后,修什么才有基础。说到暇满他才明白人身的确非常稀少,这不是停留在一种空洞的理论上,而是实际熏习了佛的经教,一个一个非常清楚,的确人身是非常少的。而且一旦丢掉以后,百千万劫都难以再次获得。这时他会觉得人身非常难得,必须珍惜当下的机缘,得人身的可能性太小了,这时的确会有一个定解出来。它不是简单学学背背的问题,而是通过自己努力去了解、去思维、去熏习,逐渐形成的观念。这个观念加深了以后就在里面起作用,之后才变成前行那样的心。这就看到,要做的功夫有这么大的量。
就像刚才说的,如果每天去熏《念处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坚持不断,这样每天起一点就会怖畏轮回,如果哪天不熏,那马上就忘了,很快就退化了、淡化了。而且在熏的过程中、在串习思维的过程中,心不能跑到别的地方,否则不会有任何效果。所以要好好地积资、净障、发愿,而且要发誓:为了修行,我要一心安住在这上面,不去接触很多外缘,不然很快就没有了。而且不能看电视、上网、看世间小说、谈闲话等等,这些全部要杜绝。然后要非常稳固地一点一点地来积累,这样就很稳了,不怕了。因为自己已经感觉在这上面走了,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心开始转了。
而且要知道,必须串习成百上千次,才可能出现一个东西。这个起来了以后,要再次起来,不断地去了解。就像过去熏世间法,譬如说熏一个物理观念,最初的时候也很难接受,但是通过强行灌输,那些本来都是不成立的,或者说根本也没说成立,但是由于串习惯了就形成了定式。这是世间观念的养成。同样,佛法的观念也需要大量串习,尤其这个时代。这样一直串习,加强到底,不断地推动、提起、发起,这个善心才逐渐地起来,到了很多次以后才记得住,才用得上。否则就不行,没达到恒常猛利的程度就起不了作用。
就像这样,要了解三恶趣苦都要花好大的心血,非常用功才可能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一次缘着一个主题,从各个方面努力地生起它,还要从各个地方推波助澜,使得它不断地起来,之后还要努力地保护它、维护好,座上座下全部都要在这个主题上不变动。就像母鸡孵蛋一样,不能够离开热气,又像十月怀胎,怀满了月份才行。像这样,一个一个的地方都要这样来。
要了解恶趣苦必须学《念处经》,否则没办法起来。譬如吃饭的时候想到众生要布施给他,闭关修持要烧素烟、荤烟等等,没有观念的话,你怎么会想到去供这些可怜众生呢?或者你根本不相信有天龙神等等,又怎么会发心去供呢?没有观念就不会形成一生固定的行为。所以要把这个桩子打在心相续里,努力地插进去,插深、插稳,让它不可动摇。而且要让它一点点起,不断地起,护持它的热气,想方设法把这个心修出来,这就必须有道心,必须有长期的努力。
或者修皈依,前面必须了解恶趣苦,先要从最基本的动机里出来。也就是看到苦,一心觉得一定要找个救护处,否则就没救了。了解恶趣才一心皈依三宝,知道三宝有巨大的威德力之后才一心仰凭,这时候誓愿力会出来。这也要不断地观察三宝的功德,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方方面面的了解,了解以后观念就深。而且不是一个时期修的,要不断地修。如果这些没有出来,那么修任何法,前面皈依时你怎么起心呢?
或者说修无常,大到整个世界小到个人,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劫到世纪、到年、到月、到日、到时,要让无常的观念渗透在一切世间现象上,才可能真正转换。转换以后,看到世界刹那刹那变灭,一点不可靠。然后想到死,一心认为只有正法可以依靠,这时就发起一心修法的心。这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出来的。如果你宿世有善根,一听到就有很大的触动,心都会抖动起来,那另当别论。如果发现心麻木,就说明心被障蔽了,这时必须用功,大量地去观察、去变心,最终才可能真正出现修量。
讲这些的意思是说,不但要把握前行这个重点,而且在重点里要脚踏实地去走,每一段都要做足功夫,所以要尽量争取时间,避免外缘,投入到前行的修持当中。而且要有条不紊、按部就班,一次一个重点,每次都做十倍、百倍的功夫,这样才可能修有所成。这样计算下来,我们应当能够认识这一生的道路。
再往上进取就要发展出离心,了解三界苦,自己的心态、行为该怎么转换,要变得跟以前截然不同。或者到了大乘,怎么能出现菩提心等等。譬如学《入行论》,里面全是修前行的资料,全是为你修好前行的发心部分而充实资粮的。像这样,好多大论典、资料等,全部要配在前行的各个部分上面。这样我们就有重点、有方向、有道路,根本不会走错,也不会乱来。
我们中下根的人,要像藤条绕着大树不断地旋转上去。藤条离不开大树,我们每天不能离开前行这棵大树,要一步一步地次第上升,一个月接一个月地走,一年接一年地走。就像这样,要能够看清楚自己的路,知道从暇满开始,最终要发展到跟本性相应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要循着次第连绵不断地发展,这个当中一脱开就切断了它的进程,就没办法发展了。
我们要知道重点、次第、持续以及真实用功。用功就要求心上起那样的心,不是在嘴皮上。这就好比万里长征,必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中间停止了或者倒退、放弃了,那都是前功尽弃,没办法完成。又好比建楼,必须一层一层地往上盖,先要有一个框架,设计好图纸,知道怎么来设立,这好比去听闻、思维,决定好我该怎么做。之后就是不断地修持,就好比按照这一层楼的设计图纸,方方面面准备材料,然后灌注泥浆,怎么样造建,使它凝固。建这一层的时候全副精力都投入在这上面,不要移在别的地方。这一层造好了,再继续往上造。
就像这样,一个人已经承诺完成一个巨大的建筑工程,那他的心思就不可能缘在别的地方,他的重点就在这幢楼上。因为他知道这个意义十分巨大,工程量非常浩大,需要做方方面面的事,而且做成了有极大的意义。有智慧的人经过这样抉择、认定以后,他的心就会在这上面一步一步地进行,这就把握了重点。
像这样,我们一个月能够建一点,两个月又能建一点,一年就能建到颇大的规模,三年、五年下去会建到更大的规模,像这样必须长期进行。不要想:前行是这么小的东西,最好在修法的旅程里把它缩小到只要一个月或者二十天就完成,那是不会成功的,只是在玩耍。
现在应该很清楚了:我是娑婆世界末法时代的一个人,我三十岁或者四十岁以后才学法,一般来说,基础是非常差的,前面熏的邪知识很强,一身的习气。而且学法的因缘上有很多欠缺,会受到各种干扰。这时就很明确了,现在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顺缘不好积聚,一旦错过了就很难拿起来。再过几年人也老了、精力也衰退了、心力也提不起来,那时候就危险了、麻烦了。所以修法要趁年轻,而且必须得在关要的地方用功。
思考题
1、修道是自心与法融合的过程,请从自身和法两个侧面具体分析一下修前行的难度。
2、前行到底是什么内涵?结合自己目前修行的真实状况,思维:为什么要将前行列为修心的重点?

3、修行中哪些是非重点、甚至歧途的情形?为什么一定要注重修心?
4、修前行为什么必须要长期的努力?应该怎样进行?请结合自身是否有轮回观念、无常观念、业果观念、珍惜暇满的观念等仔细思维。




龙树菩萨告诉你35条不能饮酒的因缘








问曰:酒能破身,令心欢喜,何以不饮?

答曰:益身甚少,所损甚多,是故不应饮。譬如美饮,其中杂毒,是何等毒?

 如佛语难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





一者、现世财物虚竭,何以故?人饮酒醉,心无节限,用费无度故;
二者、众病之门;
三者、鬪诤之本;
四者、裸露无耻;
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
六者、覆没智慧;
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
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
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办;
十者、醉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惭愧、忧愁;
十一者、身力转少;
十二者、身色坏;
十三者、不知敬父;
十四者、不知敬母;
十五者、不敬沙门;
十六者、不敬婆罗门;
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长,何以故?醉闷恍惚无所别故。
十八者、不尊敬佛;
十九者、不敬法;
二十者、不敬僧;
二十一者、朋党恶人;
二十二者、踈远贤善;
二十三者、作破戒人;
二十四者、无惭、无愧;
二十五者、不守六情;
二十六者、纵色放逸;
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
二十八者、贵重亲属,及诸知识所共摈弃;
二十九者、行不善法;
三十者、弃舍善法;
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
三十二者、远离涅盘;
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
三十四者、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即地狱);  
三十五者、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不饮。
                                               
                                                        ----摘自《大智度论》


入行论广解(182)

入行论广解(182) 

第一百八十二节课
学习《入行论》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在从理论上了解佛法的同时,也要将其含义在内心中再三串习。
末法时代,讲经说法、听经闻法的人比较少;即使有一部分,大多数也耽著在字面上,没有思维其甚深意义;即使个别人思维它的意义,但也没有长期修持,所以现在人证果不太多,原因也在于此。其实如果下一番功夫,悲心、出离心或菩提心的境界,谁都可以生得起来,只不过每个人前世积累资粮不同、罪障不同以及根基不同等所导致,有些人比较容易、有些人比较困难而已。因此,大家学完了以后,有机会就应该长期思维,通过闭关等方式经常串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时代曾有两兄弟,哥哥特别喜爱修行,弟弟特别喜爱闻思,经过几年的精进,二人各有所成:哥哥证得阿罗汉果,弟弟深入三藏教典,成了一个三藏法师。弟弟总以自己广学多闻而炫耀,哥哥很为他担心,经常劝他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了人身当以修行为重。但是弟弟不以为然,认为佛法犹如浩瀚的大海,广闻多学十分重要,待自己精通三藏后,再修道也不迟。
后来,弟弟突患怪病而离开人间,哥哥通过神通观察,发现他因生前听闻佛法的功德,转生到寺院附近的一户人家中。转世的弟弟长到3岁时,哥哥去那里让他皈依。到了4岁,有一次乳母抱他去寺院的路上,因为山路崎岖不平,乳母失手将其掉落山下,顿时头破血流,粉身碎骨,凄惨地死了。当他临命终的一刹那,对乳母生起极大的嗔恨心,由于这一念瞋恨,他命终之后,堕入地狱。哥哥知道这件事后,再入定观弟弟的生趣,发现他已堕于地狱,不禁叹息道:“地狱的罪业,诸佛菩萨尚且不能奈何,何况是我了?”
广闻博学确实很好,可以断除轮回的根本,但如果没有用好,虽然口头上讲得很好听,但对正法和圣者生起邪见,反而容易堕入恶趣,自己得不到真实利益。《大圆满心性休息》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说:“譬如聋乐师,能令他众乐,然自不得闻,未修法亦然。”聋子演奏音乐给别人带来欢悦,可他自己根本听不到,同样,我们给别人讲法的口才再好,但自己不修行的话,也得不到真正的法益。
在座的有些道友,因为前世的殊胜因缘吧,即生中凡是遇到的法,就经常在心里串习,最终也能品尝到佛法的妙味。相反,有些人从来没有串习过,听了二十几年的法,自相续还是与法很遥远。因此,刚开始闻思的人,心态一定要转移到修行上面,否则,闻思多年而没有修行的话,这种习惯比较难改。
当然,大城市里的人修行的机会比较少。我讲《入行论》开头时,曾要求大家每天修半个小时的菩提心。当时在一段时间内,很多人都比较积极,而现在呢,除了极个别人以外,大多数人都因各种散乱而放弃了。其实,每天如果连半个小时都抽不出来,想成就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修法方面的习气和因缘,在家人与出家人确实截然不同。有些在家人认为自己的功德、福德、智慧远远胜过出家人,这种傲慢真的不合理。佛陀在经中讲了很多出家人的功德,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孔雀表面上看来很美丽,但不如大雁能远飞,同样,白衣(在家人)就算福报极大,能做很多佛事,有钱、有势力、有智慧,但由于没有看破世间,对名利和感情割舍不下,故在某种功德上,根本比不上出家人。因此,在家人不应斜眼蔑视僧众,而应追循释迦牟尼佛的传统,恭敬每一位剃光头、披袈裟的出家人,即使他的戒律不清净也要如此。
现在有些在家人,习惯性地对出家人不满,这完全是在造恶业,如果你看不起出家人,那不妨放下一切出家试试。还有些人认为:“出家、不出家一个样,凡事不要太执著,不出家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这种说法也不对,出家与不出家根本不一样,佛陀在经典中也说了,千劫佛最终成佛时均是出家形象,所以出家的功德不可思议。
作为出家人,穿上出家的僧衣,在人群中是一种庄严。不过,有毒蛇的地方,如意宝的光芒通常不太亮,在不信佛教的人群中,披着红黄袈裟的有些出家人,也觉得是一种压力。当然,这可能是你业力现前吧,真正来讲,僧众于在家团体中是十分庄严的,藏传佛教中对出家人就非常非常恭敬。然而别的地方由于对佛教不了解,对出家人的态度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样,大家对出家人要有恭敬心,出了家的人有修行的因缘、修行的机会,很多方面跟在家人完全不同。你没有出家之前,因为要生活,世间的事情不得不想、不得不做,但出了家以后,很多在家的想法只有放下,包括记电话的小本本,也得重新换一个。
好,不啰唆了,下面开始讲正文。
寅三、破实法常有:
故乐等常性,毕竟不可得。
乐等若恒存,苦时怎无乐?
对方所许与自性同一本体、恒常不变的安乐,在世间上绝对找不到。所谓的安乐,是能感受到的东西,如果是常有的安乐,就像空中鲜花的香味一样,谁也无法享受到。而且,常有的快乐若存在,那它永远不会退失,今天快乐的话,明天也应该快乐,永远都是如此,一直开开心心的,始终保持一种状态,不可能今天笑逐颜开,明天愁眉苦脸,后天闷闷不乐。
“乐等若恒存,苦时怎无乐?”再加上还有一个推理:如果快乐与自性以无二无别的方式存在,恒常不变,那么当我们痛苦时,为什么感受不到快乐呢?既然它是常有的,就应该永恒存在,但我们离开亲人、失去父母、病入膏肓时,为什么原来的快乐荡然无存?因此,我们凭现量也能了知,对方所许快乐永远存在,这种观点根本不合理。
我们心里的快乐,其实是依分别念产生的,愚者却往往认为它在外境上存在。麦彭仁波切说:“愚者认为诸苦乐,皆从他缘而产生,恒时散于取舍境,贪嗔波涛杂念中。”愚笨的人认为痛苦和快乐依靠外境产生,就像现在有些人,认为洋车洋房、感情婚姻等是一切快乐的来源,为了得到这些,心一直散乱于外境上,不断引生贪嗔烦恼,在这样的汹涌波涛中饱受煎熬。然而实际上,快乐和痛苦来源于自己,麦彭仁波切紧接着说:“智者了知诸苦乐,悉皆来源于自身,恒时向内观自心。”有智慧的人明白痛苦和快乐只源于自身,于是始终观自己的内心,根本不会到外面寻求。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完全了解痛苦的来源,遇到怨敌遭受痛苦时,知道是分别念所造成的,从来不会怨天尤人。而且他清楚,怨恨的敌人无始以来当过自己父母,即使今天与自己为敌,但通过一些方式调解,也不一定不共戴天;而今天非常亲密的亲友,搞不好的话,明天就会变成仇敌,所以很多事物皆依心而安立,外境上并非实有存在。
看看大城市里的人,他们每次进百货公司,都在买衣服,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觉得漂亮很快乐,于是天天照镜子打扮,看衣服的款式、颜色合不合适,认为快乐可从漂亮上得到;到了冬天时,很多人又到处买羽绒服、保暖衣,认为快乐可从温暖中得到……实际上,心如果没有起主导作用,这些苦乐都没有办法建立。
这方面的很多道理,我们应在实际中思维,否则会一直随波逐流,随世间人漫无目的地疯狂追求。有时候看,世间人真的没有目标,不管人生价值还是生存意义,他们从来不去考虑,遇到什么就开始追。在这种大环境下,修行人一定要把握自己、控制自己,如果没有这样,快乐是很难得到的。
若谓乐衰减,彼岂有强弱?
舍粗而变细,彼乐应非常。
假如对方说:“生起痛苦时,快乐还是存在的,但因为快乐逐渐微弱,被粗大的痛苦障蔽了,因此感受不到。譬如,你亲人死了或者公司垮了,痛苦肯定会强烈地涌现,此时快乐就像糖水中的盐粒一样微细,虽然本体常有,但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种说法不合理。既然承认快乐是常有,怎么会时而粗大、时而细微呢?常有的东西永恒不变,不可能有强弱两个阶段。粗大的快乐,永远都是粗大的快乐,不能变成细微的快乐。如果它变成细微的快乐,那么细微的快乐是否等于粗大的快乐?如果不等于,而是大于或小于它,则说明快乐的本体不是常有一体,对方的观点无法成立。
如果说:“快乐的本体确实不变,但它舍弃了粗相而变成细相,所以无法感受到。”这种说法也不成立,因为这样一来,快乐显然成了无常法。就像一个小孩,7岁时和成年后的样子必定不同,或者说一个人三四十岁时很强壮,七八十岁后身体极度衰弱,很多方面不如以前,这两个阶段并非一体,因而这样的法不是常有。毕竟只要承认常有了,就绝对不能有变化。
我们学过任何因明或中观的论典都知道,所谓的常法,在世间中不能承认。没有学过宗派的人,尤其是没有学过因明、中观的人,认为很多法是常有,柱子刹那刹那地变化、人一天一天地衰老,肉眼看不出来,就认为它恒常不变。其实这些法如同旋火轮,旋转极为快速的缘故,就好像是一个圆圈,但实际上只是一个一个刹那相连的错觉。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经典物理学家认为有不变的东西存在,但现代物理学家把这种观点推翻了,他们说万法没有一个绝对静止的,全部都是在运动。这样以后,我们应该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无常,常有的快乐并不成立,正因为无常,快乐也可以变成痛苦。《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萨迦派果仁巴在《入中论讲义》中也引用这个教证说,凡是无常的法,一定有坏灭损害,有坏灭损害则非真正的安乐。一个人的生活如果永远圆圆满满,那倒是很好,但快乐具有无常性,一定会坏灭的,因此,常有的快乐绝对不可能存在。
不要说常有的快乐,就连暂时的快乐,有时候也不容易得到。禅宗曾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第一个信徒说:“因为我不想死,所以我活着。”第二个信徒说:“因为我想年老时儿孙满堂,所以我活着。”第三个信徒说:“因为我有妻子儿女,所以我必须活着。”禅师听了之后,说道:“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活着不是为了理想和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责任,怎么能活得快乐呢?”
三个信徒齐声说:“那我们怎样才能快乐呢?”禅师反问:“你们认为得到什么才快乐?”第一个信徒说:“我认为有金钱就会快乐。”第二个信徒说:“有了爱情就会快乐。”第三个信徒说:“有了名声就会快乐。”禅师听后,不以为然,告诫他们:“你们有这样的想法,永远也不会快乐。有了金钱、爱情、名声,烦恼就会接踵而至。”三人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禅师意味深长地说:“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才有快乐,名声要服务于众生才会快乐。”最后他们找到了快乐的答案,获得了非常大的利益。
可见,有些高僧大德只要说一句,对别人一生都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然,没有信心、没有因缘的人,对他说一百句、说一万个偈颂,他也人就是人、法就是法,法本放在佛堂里,自己的贪嗔痴不断涌现,根本无法对治。我们依靠佛法修行时,不敢说所有的法都能融会贯通,但经常想到以前上师讲过的教言、诸佛菩萨提过的教言,然后尽心尽力地在相续中串习。希望大家也能如此,看外道的书破斥他们时,理当建立自宗的观点,始终有一颗纯洁的信心,“真金不怕火炼”,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违缘,也不会以此而毁坏善根。所以,首先要建立正知正见,然后再稳固地去修持。
如是何不许,一切法非常,
粗既不异乐,显然乐非常。
通过以上破除对方的谬论,最后作者问道: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不承认万法是无常呢?如此承许无有任何过失,而且非常合理。你们说二十五谛中神我和主物是常有,但这样的常有没有丝毫作用,建立此种观点,对今生来世并无利益。所以,应像我们佛教承认的那样,抉择一切万法无常。
世间人不要说证悟无我空性,即便只了解最基本的无常法,对生活的执著也会转变。如果你对财物特别执著,只要建立无常的观念,执著就不会特别强烈;如果你对感情、婚姻、地位特别执著,只要稍微懂一点无常,效果也会完全不同。所以,佛陀在经中宣说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四法印,这是名言中极其甚深的教言,若能经常串习,你的生活肯定会非常圆满。
可是一般的凡夫人,观无常确实有一定困难。以前在佛陀时代,有一个妇女,丈夫抛弃了她,她唯一的宝贝孩子又死了。这个妇女痛不欲生,抱着孩子的尸体来到佛陀面前,请求佛陀大发慈悲,无论如何要救活孩子,否则她也不要活在人世上了。佛陀说:“要救你的孩子并不难,只是你必须向没死过一人的家里讨一粒芥子,把这个给我,我就能救活这孩子。”这个妇女就一家一户地走了无数家庭,但没有一个家庭从来没有死过一人,最后她终于明白了:人总是要死的,每个家庭都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
所以,家人死了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痛苦,因为这是无常的规律,没有什么可流泪的。但我今天这样说,明天有些人哭得更厉害,前段时间我也说不要哭,可是第二天有些道友的家人死了,哭得惊天动地,好像我专门劝他要哭一样。由于自己的执著根深蒂固,法师在课堂上说一遍,并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心里的串习还是比较严重。
总而言之,里里外外的一切法,通达了无常以后,没有一个常有存在。《佛说无常经》中云:“外事庄彩咸归坏,内身衰变亦同然。”内外任何一个法,最后都要归入衰败、毁灭。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像外道所承认的那样,有一个常有的东西。古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就是无常的规律,任何人均无法超越它,因此,外道为什么不承认无常呢?
如果对方说粗大的快乐变成细微的快乐,那我们可以观察:这二者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若是他体,粗大的快乐毁灭后,并不影响细微的快乐,这样一来,你非常痛苦的时候,快乐仍会不折不扣地存在;若是一体,那快乐就是无常的,因为它有从粗到细的变动,前后两个状态截然不同。而且,是一体的说法在世间中也说不过去,刚建成的建筑物和它接近毁灭的时候,新旧阶段是不是一样的呢?绝对不是。
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法都不会永恒存在,苦乐绝对是无常的。所以你今天有吃有穿、身体健康时,唱歌声不要太高了,不然,明天也许哭声更大,自己会不好意思;遇到一些违缘痛苦,也不要垂头丧气、万念俱灰,快乐的太阳迟早会在东方的山顶上冉冉升起。因此,没有必要对苦乐感受强烈地执著,不然,对修行和解脱会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以上是破他生的,下面开始破自生。
寅四(破生前有者)分四:一、他宗之观点;二、发太过;三、破彼之回答;四、遣除妨害自宗。
卯一、他宗之观点:
因位须许有,无终不生故。
显果虽不许,隐果仍许存。
对方认为:“万法不是自在天、微尘、主物等他法产生,而是自己产生自己。一切法因位上必须存在果,如果因位上不存在,就像石头无法产生鲜花一样,最终也不可能生果。所以,果法在因位时,就像孩子躲在母胎中一样,以不明显的方式隐藏着。”
可能有些人也这样认为,我刚开始学中观时,就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也许是自己前世与他们有关系吧,真的觉得果若在因位上不存在,怎么可能产生呢?应该是以隐藏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存在。后来自己学了大乘佛法以后,才明白不能这样承认,这样承认虽符合自己的有些执著,但就像寂天菩萨在这里所讲的一样,它有许许多多的过失。
什么过失呢?“显果虽不许,隐果仍许存。”对方虽不承认明显的果在因位上存在,比如枝、叶、花、果不可能在种子上全部具足,但却说果的所有特点以隐藏的方式原原本本在种子上存在,就如同暗室中的瓶子一样,通过灯火发现后,只是一个使之明显的过程。其实这种比喻不合理,因为瓶子在暗室里显现,是从能显、所显的角度讲的,而不是能生、所生。退一步说,即便是能生、所生的关系,那果在因位上以什么方式存在,是一体还是他体?如果说是一体,一个实体上不可能有显与不显两部分,因为是一体之故,果在因法上一定能照见,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法上不可能有果的所有特征,不要说我们大乘佛教徒,连田野里的农夫也不会这样承认,否则,他们用不着耕耘,一袋种子就可以变成庄稼;如果说是他体,这也不合理,因为这与你们承许因中有果的观点相违。所以,通过此种方法观察,因生果绝对不成立。
然即便如此,名言中也要承认一种缘起。我们什么时候通达了名言的缘起和胜义的缘起,什么时候就会明白种子生果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非常合理。倘若没有通达,就像很多文学巨匠、物理学家一样,从年轻到白发苍苍一直绞尽脑汁地研究,也不会得出什么有效的结论。他们对人类社会是有一些贡献,但物质和精神的真正奥妙、缘起空性的甚深道理,他们的了解绝对赶不上佛教。这个话也许他们不愿意听,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了不起,对自己的信心非常强。但实际上,若将佛法智慧和现代科学相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佛教对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人生观等很多问题最细微、最甚深的部分彻达无碍,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都没办法反驳,而现代科学相形之下,只能解决部分的问题,其他问题只有画一个问号了。
卯二、发太过:
因时若有果,食成啖不净,
复应以布值,购穿棉花种。
假如在因位时果以隐藏的方式完好无损地存在,那么果的特点在因上就应该具足,每碗饭应该有厕所里不净粪的味道、形状、颜色、功能等,这样一来,吃食物(因)就成了吃不净粪(果),你们不用辛辛苦苦花钱买米了,因为不净粪与食物无二无别,因法的特点果法也有。而且,也不必用钱买布做衣服(果)了,只要买几粒棉花种子(因)挂在身上,就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这种说法无疑非常可笑,因此不能承认因中有果,不管明显还是不明显,都不能认为果在因上真实存在。
关于因中有果的观点,《四百论》的推理方式与此略有不同,如颂云:“果若能违因,先无不应理,果立因无用,先有亦不成。”果若能违害因法 ,也就是说因位时无有果,那果怎么能产生呢?果若先于因法成立,则因就没有用处了。因此,果先有不成,先无也不成。
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承认呢?名言当中,因生果是一种缘起规律,但以胜义理论来观察,一切都是大空性,不能得出一个实执的结论。
所以,世间万法为什么叫世俗?为什么叫假象?原因就是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因和果之间的关系推不出来,就如同梦中大象、空中花园一样,根本找不到它的来处、去处、因和果,它只是分别念的臆造而已。若能对诸法有这样的认识,就会明白内在的起心动念、外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现而不实,一经圣者和中观的智慧剖析,马上就会不堪一击、毁坏无余。
我们应该依靠闻思通达中观的见解,并在相续中不断串习,最终对世间的一切无所希求,遇到痛苦也无所恐惧。所谓的圣者,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而不是无缘无故获得的。所以大家要好好学习甚深中观,种下空性的种子,摧毁实有的执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彩色/黑白摩洛哥2016

https://www.flickr.com/photos/qchat123hk/,裡面有黑白/彩色相簿!

歡迎賞圖!只願眾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