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当我们谈论佛陀时,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佛陀时,们在谈论什么? |《维摩诘经》导读⑭ 

 宗萨仁波切


🛁
 
A Celebrity FallSick
当我们谈论佛陀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殊师利  ︳Manjusri

👔
当今,人们会为了实现梦想而投入许多的金钱和努力。有些人存了好几个月的钱,只是为了飞到芝加哥参加奥普拉•温弗瑞(OprahWinfrey)的脱口秀,或到英国去看利物浦足球队在安菲尔德球场的比赛。佛陀那个年代的人的梦想与现代人不同,他们梦想有机会能见证到像文殊师利维摩诘这些大师之间的对话,这也就是《维摩诘经》中所记载的。

须知,这些对话不仅受到佛陀本人的启发,听众里还包括了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好几位国王和王后、一些非常富裕的商人、军头、仕绅,还有许多普通的毘耶离居民。他们深恐漏掉对话中的任何一个字句,连清一下喉咙都不敢,热切地希望抓住两位大菩萨所宣说的每一个音节。




什么是佛?
What Makes a Buddha?

🌈
在探讨了许多深刻的主题之后,维摩诘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什么是佛?”意思是,构成佛的成分或要素是什么?这有点像是问:“韩国泡菜怎么做?”而第二个问题则是:“佛属于什么家族或种姓?”

在今天,我们不容易理解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但在当时是很恰当的。在历史上,某些工作都专属于来自特定的家族或社会背景的人。比如说,直到最近,英国最高的政治和社会职位,都几乎被哈罗(Harrow)公学和伊顿(Eton)公学的男性校友所独占;历任的威尔士亲王也都将成为下一任英国国王。在社会等级的另一端也是一样,没有人会对鞋匠的儿子擅长做鞋感到讶异。同样地,佛陀那个年代的人们,也认为“佛”应该来自特定的种姓或家族。

“是什么成分或要素,使释迦牟尼佛成为‘佛’呢?”

佛的血管里必须有血液流动吗?佛需要有嘴巴吗?耳朵呢?有没有特殊的所谓“佛DNA”,或某种世代相传的基因代码,就像造成遗传性高胆固醇的DNA?

“是什么具有成佛的潜力呢?”“潜力”在这里的意思,是像牛奶有变成酸奶的潜力。

“‘佛’只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吗?”意思是说,“佛”是否就只是净饭王和摩诃摩耶夫人的儿子,只是我们在塑像或寺院壁画里所看到的那个带有卷发、头上有个鼓包的佛陀吗?

“当我们说‘佛’的时候,我们指的是什么呢?”

经文至此,已经不再是维摩诘回答文殊师利问题,而是文殊师利回答维摩诘的问题。而且,既优美又令人感动的是,文殊师利不再以施主称呼维摩诘,而是称他为“善男子”。

我不知道我们是否有那么一天,能够完全理解这个对话。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即使只是去思维“在污秽之中可以找到清净”这种说法,就已经无法忍受。然而,清净只能在污秽之中找到。认为“清净”是一种清规式的状态,与污秽、烦恼及染污完全独立无关,困于这种想法的人,会认为这种说法令人困惑,甚至难以想象。

“善男子!”文殊师利说,“烦恼是造就成佛的成分;愚痴、渴求、贪欲和瞋恨,就是佛的家族。”

在此,文殊师利藉由嘲讽我们对于“清净”和“污秽”的概念,给了我们希望和鼓励。他说“好”只能在“坏”和“丑”之中找到。他只是在给一个政治正确、鼓舞士气的演说,或者只是为了哄我们开心而言不由衷?不是的,他在表达的是一个尖锐而严酷的事实。对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不能承受的事实;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是他们所听过最鼓舞人心的话。

“如果你在虚空中播下一颗种子,”文殊师利说,“它永远也不会生成一朵花。同样地,佛不能从非和合的状态中生起。佛,或者证悟,只能从和合的现象中生起。”

所以,文殊师利并不是在贬低和合现象,他并非说和合现象不神圣或是一种染污。他说的是,和合现象是无常的,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崇敬它。对于有哲学性思考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什么是不二?
What is Non-duality?

💎
接下来,维摩诘问众菩萨:“什么是不二(不二入)?”他们每一位都给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众菩萨毕竟不愚笨。

一位菩萨说:“当我想到‘我’和‘我的’,那就是二元。当‘我’和‘我的’崩解,那就是不二。”

另一位说:“有染污和净化,那就是二元。当你超越染污和净化,那就是不二。”

还有一位说:“有善行与非善行,那就是二元。当你超越善行与非善行,那就是不二。”

对于声称自己是佛教徒,却非常坚持他们自己的善良、道德和伦理版本,同时又轻视及厌恶不善的那些人,我希望他们读到这个章节,我也希望可以看见当他们理解个中涵义时脸上的表情。

一位菩萨说:“如果你认为这个世界是世俗的,而有另外一个更加神圣的世界存在,那就是二元。当你超越世俗和神圣,那就是不二。”

他们举的例子越来越丰富,并且包括了与六度相关的解释。

例如:“如果布施波罗密被理解为‘不二’,如是布施就能引导你达到解脱。如是了悟的菩萨,也将了悟解脱本身即为布施。”

另一位菩萨说:“如果你因为厌恶轮回而渴望解脱,那就是二元。实现‘不二’的唯一法门,只有超越了‘喜欢解脱’和‘讨厌轮回’。”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d


念佛时需用耳朵细听


念佛时需用耳朵细听 

 印光法师 


文钞原文:

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勿令空过,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之一法,实念佛要法,无论何人,均有利无弊,功德甚深。不比观想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受损也。

——《印光法师文钞》·复刘惠民书二

白话译文:

念佛的时候,必须用耳朵仔细听,一字一句,不要让它滑过去了,久而久之,身心归一。听佛号这种办法,实在是念佛的重要方法,无论对何人,都有利无弊,功德很深。不比观想念佛等法,知法者则得益,不知法者多有受损。

求完全不是寻找,它是洞察。

求完全不是寻找,它是洞察。 克里希那穆提


镜心录
作者:克里希那穆缇[印]
翻译:衣旭升




 冥想是我的终止 


在思想围绕其自身制造的空间里不存在爱。这种空间将人与人分开,其中充满“成为什么”、生活的斗争、痛苦和恐惧。冥想是这种空间的终止——“我”的终止——那时关系就具有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在那种不是由思想制造的空间中,不存在“其他人”,因为“你”不存在。那时的冥想不是对某种景象的追求——无论那种景象多么受到传统的推崇——它更象是思想不能够进入的无尽的空间。

对我们来说,由思想围绕其自身制造的小空间——即“我”——是极其重要的,因为这种小空间是心智所知道的全部事情,心智将自身认同于那种空间中的一切。对“不存在”的恐惧就是产生在这种空间中。但在冥想中,当这种空间得到了理解时,心智就能够进入一种行动就是“不行动”的空间维度。

我们不知道爱是什么,因为,在由思想围绕其自身制造的、作为我的空间中,爱是“我”和“非我”的冲突。思想恰恰是对爱的否定,它无法进入那种“我”不存在的空间。人类寻求而无法找到的至福就是在这种“我”不存在的空间中——他在思想的疆域内寻找它,而思想破坏掉了这种至福的忘我喜悦。
不带有言词——即不带有思想——的感知是令人感受最强烈的现象之一。此时感知更具活力,不仅仅通过大脑,而且通过所有的感官。这样的感知既不是心智的破碎感知,也不是情感方面的事情。它可以被称作一种完全的感知,并且它是冥想的一部分。

在冥想中的没有感知者的感知,是与高深莫测之物的共享。这种感知完全不同于不通过观察者看到某个物体,因为在冥想的感知中不存在物体,进而不存在经验。当眼睛是睁开的,并且一个人被各种各样的物体环绕时,冥想仍然可以发生;此时这些物体完全不重要了——一个人看到它们,但不存在辨认的过程,这意味着不存在经验的过程。

这样的冥想有什么意义吗?没有意义——没有什么用处——但在其中存在一种完全区别于快乐的巨大喜悦,正是这种巨大喜悦赋予眼睛、大脑和心灵以天真的品质。如果不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它就成了一种例行公事——一种令人厌烦、毫无意义的事情——所以冥想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它打开了通向无可算计、不可衡量之境的大门。



 爱在其中绽放


雨后的山丘光彩照人。它们仍然呈现被夏日阳光晒成的棕色,而如今绿意呼之欲出。刚过去的雨下得非常大,那些山丘的美简直无法形容。天空仍然多云,空气中弥漫着漆树、鼠尾草和桉树的气味。身处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你。那些山丘是完全静止的,不像在远处山脚下铺展的大海那样波动不息。

当你观察和看周围的事物时,你把小家中的一切——你的衣物,你的关于生活的想法和古怪方式——都忘到了脑后。在这里你是在以非常轻松的方式——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负担,带着一种完全空无和美的感觉——旅行。

娇小的绿色灌木会很快变得更绿,并且在数周的时间内它们会发出一种更强气味。鹌鹑在呼唤,它们中的一些从头顶飞过。

在不知不觉中,心智处于了一种爱在其中绽放的冥想状态。毕竟,只有在冥想的土壤中这种爱之花才能绽放。它确实非常不可思议,并且令人奇怪的是,它整夜都在追随你,当你在凌晨——太阳远未升起——醒来时,它仍然带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喜悦驻在你的心里,不是为了任何原因。它就在那里,没有原因,并且令人异常陶醉。它会整天伴随着你,无须你的任何请求或邀请。
在冥想中存在新的经验吗?使生命之井泉干涸的,正是对经验——超越和高于日常或平常经验的更高经验——的渴望。对更多经验、对幻象、对更高感知、对某种实现等等的渴望,使心智向外张望,与“依靠环境和其他人”一般无二。

冥想的令人好奇的部分是,事情不被变成经验。事情就在那里,像苍穹中的一颗新星,没有记忆来接管它、盛放它,没有习惯性的识别过程和“喜欢、不喜欢”的反应。

我们的寻求总是趋外的;寻求任何经验的心智都是在外求。内求完全不是寻找,它是洞察。反应始终是重复性的,因为它总是来自同样的记忆储库。

我来自热爱平庸的世界 世界 |《维摩诘经》导读⑮

我来自热爱平庸的世界

世界 |《维摩诘经》导读⑮ 

宗萨仁波切


🛁
 
A Celebrity FallSick

舍利弗  ︳Sariputra

👕
声闻乘的出家人必须在中午之前吃完午饭,否则就必须等到第二天的早餐才能再进食。这时,舍利弗的肚子开始叫了。他抬头查看了一下太阳的位置,发现已经快到中午了,可是午饭还是没个影子,他开始焦躁起来。

明知舍利弗已经很饿,维摩诘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呵斥:

舍利弗,你已经散乱了!你无法以散乱的心来好好地听闻佛法。

你为什么没有在听!这是一个机会,让你可以‘吃到’你未曾想象过的东西!”

这时,维摩诘将众香国介绍给了大众。在该处,所有的东西都散发出神奇美妙的香气。那时正好也是众香国的午餐时间,因此众人所闻到的香味一定令人垂涎。

“你们之中谁有勇气去众香国,帮大家打包一些食物回来?”维摩诘意味深长地看着众菩萨而问。

在继续下去之前,有件事我们要先知道。文殊师利先前请维摩诘为众菩萨做一个示现,而一如既往,维摩诘也很愿意配合。但是为了要营造出恰当的情境,文殊师利必须运用他神通广大的善巧方便,来确保没有任何菩萨会自愿前往众香国。

“你们难道不觉得羞愧吗?”维摩诘嘲讽道。然后他转过来对着文殊师利说:“瞧瞧你的这些随众,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取午饭!”

“但你忘了,”文殊师利响应,“佛陀说过,我们不应该轻视不明了情况的人。”

剎那间,维摩诘幻化出一个与自己相同的金身庄严菩萨相化身。

“前往众香国,对香积如来绕行。”他说,“向那尊佛顶礼、致敬,请求他把吃剩的饭食施予你,然后带回来。”

于是,维摩诘的化身便完全照着他的指示去做。

众香国和我们的世界很不一样,那里的居民被维摩诘的菩萨化身迷住了。对他们来说,维摩诘看起来就像个外星人,如同我们看到E..T.一样。那个化身向香积如来顶礼致敬,然后请求这位佛陀施予吃剩的饭食,因为,维摩诘的化身说,这会为我们的世界带来很大的利益。

“我来自释迦牟尼佛所加持的世界。”化身说。“我们那个世界的人们热爱平庸,以及任何下等、低劣或俗气的东西。你可以说我来自一个完全缺乏品位的世界。”

香积如来的弟子只听过最高深的教法,他们根本不知道依附或者对比是什么意思,当然也不理解平庸的概念。


“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他们问。

维摩诘的这个世界里,我们被教导鄙视平庸与低俗的品位,但是香积如来以及其众香国的弟子,态度却卓然不同。事实上,香积如来还开始歌咏并赞颂维摩诘化身的那个外星世界,以及那里热爱平凡与普通的人们。他也极度地赞叹释迦牟尼佛。他说,即便在诸佛之中,释迦牟尼佛也非常卓越,因为他有足够的勇气、智慧和善巧,来化现在这么一个充满了呆板平庸众生的世界里。其他有谁愿意选择去那个世界?这就像是住在巴黎圣日耳曼大道或者圣奥诺雷街,却跑去香榭丽舍大道购买所有的东西一般。

香积如来对他的众弟子解释说,那个化身是释迦牟尼佛一位弟子的化现。

“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弟子的模样,真是庄严!但他却是来自一个大家都甘于庸常的世界。”

香积如来一边说话,一边将他剩下的饭食仔细地包好,交给维摩诘的化身。

许多香积如来的弟子对这个崇尚平庸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当化身要离开的时候,他们自愿要送他一起回去。他们想要亲眼去看一下“平庸”,就像日本人想去印度一样,为的是要亲身经历那个满布尘埃、混乱、肮脏和臭味的地方所带来的刺激感。

“你们要非常小心,”香积如来说,“我怀疑这位化身的那个世界里的人们,会承受不起你们的美貌和香气,你们甚至会让他们发疯!所以要低调一点。”

在离开之前,众人讨论了香积如来释迦牟尼佛教法之间的不同。一位教导品位上等的众生,另一位教导品位拙劣的众生。但是“拙劣的品位”和“平庸”是什么意思?特别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相对来说如此平庸?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开始明白,要教导没有辨别能力的众生是多么的困难。对于这一点,香积如来花了很长的时间,表达了自己对释迦牟尼佛无上的钦佩,因为他教导平凡众生的能力,无与伦比。香积如来还特别赞颂了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平庸”。

在此处,《维摩诘经》似乎是在讨论“品位”和“等级”。教导那些热爱平庸的人,就像要对一个从头到脚都穿范思哲(Versace)名牌的中国大陆人,介绍他什么是好品位的概念是一样的。这个人只穿范思哲内裤、范思哲衬衣、范思哲帽子、范思哲香水等等。你怎么说服他,实际上穿上简单的白色T恤、蓝色牛仔裤,再加一条灰色的围巾,会比一件五彩斑斓的范思哲华服更能使他显得优雅?你做不到!因为每个范思哲的粉丝都只想将所有异常昂贵而且一眼就能辨识的奢侈品全部都买光。要说服这种人去培养优雅的品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像业力、转世、布施、持戒、正念的教法,全都属于平庸的教法。至此,你可能正在揣摩“平庸”是什么意思。根据我的理解,对维摩诘而言,平庸的教法就如同:如果你是坏人做坏事,就会受苦并且下地狱;如果你是好人做好事,就会享乐并且上天堂;如果你有欲望,就应该调伏它;如果你生气,就应该控制并去除它。平庸的教法就是以清晰的批判与明白的分别来教导的教法,用来给予那些只能咀嚼和消化平庸信息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佛陀所有循序渐进的教言和方法都属于这类平庸的教法。

比如说,为了使那个中国人不再那么痴迷于范思哲,一个“平庸”的方法可能是建议他去巴黎或罗马,然后介绍一些善良、自信而且真正优雅的朋友给他。这个中国人跟新朋友混熟了之后,他们就可以温和地建议他不要总是和那些土豪厮混,并以自身为例让他知道,盲目地追逐最新潮、最浮华、最昂贵的品牌,并不能带来一个人渴望拥有的自信。然后,慢慢一步步地,他们的善良和优雅就会将他带离对范思哲的迷恋,并提升他至更高雅的风格。“平庸的教法”就是这么起作用的。它藉由间接的教法,将我们吸引到更高的真理。对我们许多人来说,这是我们趋近更高真理的唯一希望。然而,我们是如此地热爱平庸的教法!我们执着这些教法,觉得不能没有它们。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出于悲心,给了许多这类教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