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其實沒有什麼束缚你,是你的业力在困扰你!

其實沒有什麼束缚你,是你的业力在困扰你! 

涵虚朗鉴 
问:妄心和幻境,它们本来就是没有,空的;还是现在没有,空的。
答:妄心和幻境本来就是无、空的。
问:既然是本来就无和空的,那为什么众生得不到解脱呢?
答: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在束缚和捆绑你,那里还有个解脱。只是众生,不知道“本来就无”的道理,才妄生今天的“有”。
因为从无始劫来的薰习之力(身、口所现的善、恶行法,或意所现的善、恶思想起时,其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如香对于衣服。其身、口、意所现,说为现行法。气分留于真如或阿赖耶识者,说为种子或习气。因而现行法于真如,或阿赖耶识留其种子或习气的作用,我们称之为“薰习”。),使得我们不知不觉,随着业力而流转生死。虽然我们被业力所拘束,但是我们的本性还常常是清静,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并非另有一个,解脱的方法。但能见到一切法,是本来寂静的,自然就妄想不生了。一切法的有和无,求其体性,本来都是了不可得的。 
本来生佛都一样,潇洒自在,无缚无脱。但众生因迷于外相,执着不舍,为物所困,犹如春蚕作茧自缚,所以不得自由。我们被这色身缚牢,不得自由。贪恋、着相,目迷五色,随缘造业,以致缚上加缚,生死不了。如能当下省悟,一切色相,皆我真心、佛性所显现的影像,不可得、不可求,而彻底一放,则立地梦醒。一切众生,原本清净无染,无缚无拘,何用解脱?!所谓“本来无缚也无脱,只是世人未识得。”为了让众生识得这个“本来佛”,佛教运用了各种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只为众生识得自己。


有一段著名的禅宗公案,记载了达摩与慧可大师之间的一段禅机问答。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神光说道:弟子心未安,请祖师为我安心!
达摩喝道:“把心拿来,我为你安!”
神光愕然地说:“我找不到心呀!”      
达摩微笑说道:“我已经为你,将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找不到处,而有一个转身入处,终于豁然大悟,我们的烦恼本空,罪业本无自性,识心寂灭,没有妄想动念处,就是正觉,就是佛道。如果能够保持一颗平实不乱的真心,佛性当下就会开显。佛性遍一切处,无所不在的。迷时着相,自己妨碍自己,醒悟明白之后,通达一切皆真心幻影,不可得,就不再着相,从而现起神用,发起神通,证成大道了。

最后,让我们返观自心,那么杂念妄想,就会烟消云散。心是什么?多数时候,我们当下茫然。发现自己,根本就不曾识得自心。日日用此心,天天不知此心,正如儒家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若识的此心,就会知晓本来清净无染。此心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只因众生不识此“心”,妄受污染、虚受缠缚、不得智慧。因此对于众生来说,本来无缚又向何处去求解脱呢?

將負面情緒视为洞察心灵的珍贵钥匙

將負面情緒视为洞察心灵的珍贵钥匙 



烦恼即菩提
Don't give a bad name to an uncomfortable feeling, but look at it as the key to insight in the invisible mind. Tha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matters.
不要给某个不舒服的感觉取个坏名字,而是把它视为洞察无形心灵的钥匙。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Stanshu Kumar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里包含着非常多重要的信息,打开这个信息,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真正的“负面情绪”。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都是带着信息来与我们沟通的。

当我们带着觉知,而不是无意识去看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发现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负面情绪”。

情绪是送信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如果你好好的收下这个信息,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送信人就会走了。

相反,如果你关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他就会一次次的不请自来,就像一个送快递的:如果你没收到,他就得一趟趟的送。如果你关着门,他就得敲门、甚至撞门。白天你不接收,他晚上还会再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梦中梦见一些我们并不愿意看见和接受的画面。

越大的情绪,
包含着越大、越重要的信息,
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读,
它就会反复出现提醒我们看见。
因为这封信里,
包含着我们内心的重要需要。

所以,如果你处于巨大的情绪中,感觉自己很情绪化,先不要自我批判和自我谴责。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压抑 · 让你获得安全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让自己觉得难捱的情况,我们时常会忍一忍,虽然我们觉得当时有压抑,但至少当时你获得了安全:在你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去应对那个冲突时,压抑保护了你。

每一个压抑都避免了一次
我们暂时不愿意去面对的冲突。
至于我们现在还要不要压抑,
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准备好
应对一个可能的冲突,
或准备好表达真实的自己。

老实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出现压抑的情绪。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和他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压抑几乎是不可能的。压抑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空间内,让我们得以喘息和休憩。

压抑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确实委屈甚至扭曲了我们真实的自己,甚至有些人会形成了习惯性的压抑。

如果一个人被锁在箱子里很久,他的腿是不能马上站立和走路的。如果我们有了压抑的习惯,我们很难在不需要压抑的时候依旧压抑,会变的特别的委屈和愤怒。

解除习惯性压抑的方法是:

努力觉察和区分,过去(童年)那些“不得不”的压抑。然后你需要明白 —— 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我真的还需要这样吗?现在我的力量与能力,比过去的自己大几十倍。我已经有能力去改变,有能力真实的表达自己了。

如果我们还愿意承受压抑,那也要接纳自己暂时就是这样的。不要自责和自我伤害。害怕、压抑的惯性是客观存在的,解除任何一个习惯都需要时间与力量,不能一蹴而就。

愤怒 · 包含着自尊自重的力量 

说到愤怒,很多人会觉得可怕、令人害怕和抗拒。实际上愤怒只是一个情绪而已,它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会让我们害怕的,是表达愤怒的这个人,所附带的其他破坏性的行为和能量。

比如,表达:我很生气,这是愤怒;摔东西、打人,也是愤怒。由于承载愤怒的个体是否学会了合理的表达愤怒,而造成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愤怒本身只是种情绪,它并不是一定要暴力或者极端表达。

愤怒里包含着力量和自尊自重。当你不断的退缩和被侵犯界限,你很难不愤怒。

力量是我们改变的动力:

很多你平时无力干、懒得干、不敢干的事情,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人类很多的作为和精彩,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来的。

但由于我们几乎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表达情绪。总是在压抑压抑再压抑之后,情绪无法控制了才被迫爆发。所以愤怒就成了暴力与发泄的代言。

但真正需要去解决的,
并不是愤怒本身,而是不再压抑愤怒。
要认识到:我们身体就像一个容器,
当情绪压抑积攒到一定地步,
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失控。

学习在每一次情绪升起的时候合理的表达真实的自己,合理的表达愤怒,而不是去压抑愤怒。压抑愤怒才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和令人害怕的状况。

愤怒中蕴含的是力量,你怎么用这个力量是你的选择。实际上悲剧和灾祸不是因为愤怒而生,而是因为你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

对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生气去破坏去攻击,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争取去发展去保护。怎么用是你的选择,但这个力量是宝贵的资源,就像汽车的马达。

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这太过分了!”
“怎么可以这样?!”
“这太不应该了!”

我们内心一直在追求公平与合理的被对待。这就是自尊与自重,希望更好的力量。

尽管每个具体的愤怒的人,他们头脑里的观念、界限千差万别,并不总是合适,尤其是人在迁怒的时候。但这里面的倾向是追求自爱和自重。能够合理表达愤怒的人都不会过于内在受伤,不会患忧郁症。

嫉妒 · 告诉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嫉妒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多么想要。

若你能够稳住神,不去急于排除这种不快,不去急着诋毁、诽谤、发泄不满,而是能够对自己进行细细的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很多的饥饿,尤其是童年时的完全无助的饥饿。

嫉妒来源于我们想要却暂时还没有的东西,或者自己觉得不屑、但有没能获得的东西。简而言之:嫉妒就是我们没能看见、回避和逃避的内在需要。

嫉妒本身是一种饥饿感,它不来源于肉体,而来源于精神。填补精神饥饿最好的方法是:

先接纳自己这里是饥饿的,然后如果真的很想要,那就去努力,如果自己不想要,那就彻底的把它放下。

虽然自我检查内在需求并不是一条轻易的路,但这是一条通往爱和希望的路。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正是提醒我们看见需要的信号灯。


悲伤 · 包含着疗愈与安慰

通常我们在经历着悲伤的时候我们会做什么?疗伤、独处、与自己待在一起、求助或者自怜、整个人没有力量,也没空思考其他的。

很多人都不喜欢悲伤。但细细回忆一下,每一次悲伤之后,我们的内在都会进行一次蜕变和升级。我们会经由经验悲伤,变得越来越强韧,越来越接纳,越来越成熟。

不要去劝说一个正在悲伤中的人尽快走出悲伤。陪着他,倾听他,对他说:

如果你难过就尽情的哭出来。看着他哭个够,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和爱。相信他在充分的悲伤后会接纳那个巨大的失落,并开始新的生活。

每个人都需要时间和时机来整理、面对自己的内在。悲伤的尽头是接纳与转化。一个人若能明白悲伤背后蕴藏着的巨大礼物,那悲伤的使命就完成了,他也会越来越不容易产生悲伤了。


无聊 · 孕育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无聊甚至是珍贵的,如果你不急着把它赶走的话。青少年是很容易感到无聊的,此前太小不能够,此后麻木习惯。

所以青春期时的无聊感,
是一个被包裹的灯笼。
如果他不急着跑出屋外,
他会发现包裹中的光,
而那是他接触自己此生原本使命的良机。

年轻的时候总会感慨人生很无聊,我们在百无聊赖中用很多方法打发和消磨人生。然后人就长大了,高考大学毕业挣钱结婚养家,人变得匆忙没有空闲的机会,也习惯了用各种声色来消遣无聊。

当我们三十四十五十岁的时候,生命中似乎已经忘记了“无聊”的概念。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事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又开始问自己:“我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我生命的意义何在?”

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动起来,动起来和忙起来很容易;

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静下来:

如果我们能够在无聊出现的时候,不回避、不逃避,不急于摆脱这种感觉,与自己内在的感觉见个面,那么你就会在里面探寻到生命真正的意义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

无聊或者感觉没劲,
那都证明自己现在的生活、
或者自己的现状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或者不是自己适合的。
那么什么才是呢?
你可以在“无聊”中寻找,
如果你能够在无聊中安静下来,
那你一定会找到!


焦虑 · 调整你头脑里的刻度 

现在很多人都很焦虑,焦虑让我们备受煎熬,甚至觉得很可怕。但它本身包含着极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觉得焦虑让我们觉得难受,是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在焦虑中,认真的去看看焦虑到底想要带给我们什么讯息。

如果我们能在焦虑中安静下来,看看焦虑本身,焦虑会告诉你哪里做错了,哪里的界限是有问题的,哪里该停下来,整理整理,不要一个劲的向前冲。

最常见的产生焦虑的原因是欲望和内在的空虚。你不顾现实而过高的期望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或者强迫性观念。

比如你不顾事情的节奏而希望更快、更早、更好。倘若你能深入的察觉你的焦虑,你会看到自己头脑里刻度的偏差。把那个刻度调过来,你就会安然而有效。这非常重要,可以避免你此后很多的挫败、无望、自责、慌乱和失眠。


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而如果囚禁它,我祈祷你囚禁不成,因为一旦你成功了,身体就会不得不说话。

身体和内在是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沟通的:

比如情绪、比如疾病——身体说话的方式是生病,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情绪。所以,请停下来,看看内在真正的声音。没有不好的情绪,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

没有可怕的情绪,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執迷

執迷 

2018/2/9 — 18:01
《盲探》劇照
《盲探》劇照
【文:簡家堯】
筆者是杜琪峰、韋家輝的「死忠」。相較杜生鏡頭的凌厲,氣氛營造的技藝,我更欣賞的是韋家輝所編寫的劇本,當中所用的表達手法及信息,值得我們作出更深入的反思。
從執念到放下
從銀河開業至今,韋家輝執掌了銀河的創作,差不多每部戲也探討著命運及執念,《暗花》中的司警阿琛執迷於相信自己的能力,想盡辦法嘗試逃脫,但卻依然未能敵過幕後老闆洪老先生的擺佈。這種無奈感開始散佈在其他作品中。不久,韋家輝作出一個躍進,這是「面對執念,人們應放下」的階段。《大隻佬》的和尚了因看到李鳳儀的死後明白到自己思想上的限制,放下了對自己的罪的執念,重獲思想上的自由,不再把自己看為罪人;《盲探》莊士敦在求愛失敗後領略到自己的盲點,自己的所思所想並不一定就是絕對的答案,結果在查案上的不再走錯方向,亦能清除自己執著的己見,一步一步了解「受害者」的感受,查出真相。
表面上,這都是佛學的不斷昇華。但靜下來想一想,這種「昇華」在我們的信仰中是永不能被我們所忽視的。執念,往往也是纏擾及妨礙著我們的抉擇,不論對物質慾望、感官刺激甚或對感情關係上的執念,都可以慢慢的使我們對罪有一種執念,這無疑是建基於人的確有慣性不斷的把一些相對的東西看為絕對,看為失去了它們就是不行。而更恐怖的是,當我們有著這種思考傾向後,這種對罪的執念已經使我們完全的失去自由及自我。
對罪的執念與得釋放
舉一些例子,當我們老是想著這人曾對我做過甚麼傷透我心的事,我們恨他入骨,更不斷引經據典的辯稱自己的仇恨是合真理合體統的,這樣我們豈不是失去恨他與否的自由?因從他們心中,恨他/她就是公義的彰顯。其實,我們豈不是也被罪所糾纏著,失去建立靈裡弟兄姊妹關係的自由,更成為了罪的奴僕嗎?我們的命運跟著這些決定而付上代價,各種的沈溺或精神層面的病就由此而來。這又值得嗎?
說實話,其實最有權執著的是我們的主,我們作過甚麼好事值得主饒恕我們呢?但正正當我們成為基督徒的一刻,我們便可以從罪得釋放和自由,只是人的罪性,習慣要回到罪中打轉,執迷於不是永恆的東西。如韋家輝作品的結論,人的命運的確是受其執念所擺佈,由《暗花》到《盲探》,結局其實是可以得到逆轉的,關鍵在於執念是否得到放下。作為主的門徒,今天我們是否也有著不同的執念?有否因著這些執念而受罪的綑綁嗎?我們甘心嗎?我們又期盼著得著從中被釋放的一刻嗎?盼望我們都能夠逃避這樣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