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菩提心一」的四种因缘!

「菩提心一」的四种因缘!

净界法师 
128】菩提心的生起有四种因缘!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引导。
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它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去引导你的生死业力,让它趋向两个方向:
第一个趋向无上菩提,第二个趋向西方净土。
现在我们来谈谈引导的功德。 
好,我们看事修。
那么前面的理观它是调伏颠倒妄想,它直接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息灭我们心中一切的分别。
因为它本身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叫「理观」。
但是这个事修,它必须要即一切法,它必须在有相的因缘当中,去历练、去观照,所以它叫「事修」。
它要借因缘的假相来修学,来修学什么呢?修学菩提心、修学往生的心,这个叫「事修」。
那么这当中分成两段:
一:依圣道门修学六度;
第二个:依净土门成就信愿。
那么这两个都是属于在因缘当中来修学,「事修」叫做。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依圣道门来修学六度。这个地方有五种因缘: 
一、因缘;
二、殊胜;
三、方便;
四、利益;
五、助成。
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六度的成就的因缘。
这个地方有分成三段:
一、对治障碍;
二、成就功德;
三、成办利他。
先看对治障碍。 
那么这个菩提心,我们谈一下,我们以前在没有修菩提心之前,我们第八识是受谁主导呢?对了,受第七意识。
第七意识的我爱执,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攀缘心,攀缘人天快乐的果报,所以我们以前的生命只有一个宗旨,叫做:「享受人生」 
我们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让自己这个自我意识来享受,就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生死。
那么这种享受的心,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给破坏了,因为你享受一定要有分别心来带动,你不打妄想你怎么享受人生?
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嘛,生命是苦多乐少。
所以享受人生的概念是你自己想出来,就是说我们把人生美好化了。
我们可能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曾经有过一次的快乐的经验,然后你就拿那个经验来看所有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能够去承受人生的折磨?生老病死的折磨?
因为你觉得,你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快乐的影像,那个影像支持着你,让你继续走下去。
但是这个影像,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破坏了,所以这个时候菩萨自我意识这个道路被封断以后,它就不知道何去何从?
这个生死这么多的善恶的业力,该往哪里去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建立一个,引导我们业力的一个力量出来,第一个就是「菩提心」。
重新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的业力,不能受自我意识引导。 
那么这个菩提心本身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因为个人的根机的不同。在《瑜伽师地论》上说,第一个因缘:闻法欢喜。
有些人对大乘佛法的这种各种的教法,听了以后特别的法喜,而发起菩提心了,第一个依法而发心;
第二个:见佛的功德。
看到佛陀在大乘经典,有种种的神通道力变化,依人、依佛而发心,见佛功德;
第三个:悲众生苦。
他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一次一次的跳入生死的火坑当中,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他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发心了,悲众生苦;
第四个:哀圣教衰。
看到佛法在末法时代,代代的相传,法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了,所以刺激菩萨的一个使命感,为了护持正法而发菩提心。 
那么这四种因缘都能够使令一个菩萨产生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这个就是菩提心。
那么这个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以后,我们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了。
以前是以享受人生,一种攀缘人生为动力,现在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动力。

發不起菩提心,该怎么办?

發不起菩提心,该怎么办?

净界法师 

【129】如何对治难发菩提心? 

那么这样的一个菩提心,在生起的过程当中,这个《摄大乘论》的无着菩萨,把它分成三个重点。
我们今天会谈到三个重点的菩提心:
第一个是自受用的菩提心;
第二个是他受用的菩提心;
第三个是自他圆满的菩提心。 
第一个我们先从因缘当中,来谈谈自受用的菩提心。
这个菩提心有三段,先讲到这个对治障碍,对治障碍当中,我们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对治不发趣。我们把它念一遍: 
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
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 
那么不发趣,这个发趣就是不发起菩提心。那么为什么叫「发趣」呢?因为发了菩提心,就能够趣向菩提、趣向涅槃。那么有些人菩提心他发起来很困难,他发不起来,佛陀就帮助菩萨,安立了布施跟持戒波罗蜜多。 
就说你发不起菩提心怎么办呢?
你多布施、多持戒。
因为有些人为什么发不起菩提心呢?
因为他贪着世间的钱财,贪着地位跟及着室家。及着室家就是贪着这个家庭眷属,这种儿女的私情,他很难发起菩提心。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六度的时候,其实是在「借事修心」,主要是在帮助自己发菩提心,初心菩萨都是这样子。
那么我们透过布施我们慢慢慢慢知道,其实我们把一些多余的财物,布施出去,我们把我们过去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布施出去,我们发觉我们并没有因为这样子而产生痛苦,我们活得更快乐。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说:我们以前对东西是过度的执著了,不是你真正需要它,而是你的妄想认为你需要它。
通过你透过布施,你会慢慢从无贪当中,而生起一种成佛的愿力,这第一个,这个从布施。 
那么持戒呢?持戒它的重点在「少欲知足」,就是我们会从很多很多的物质当中,知道知足感恩,也能够帮助我们发菩提心。 
所以佛陀安立布施的无贪跟这个持戒的这种知足的善根,他帮助一个很难发菩提心的人他容易生起菩提心,就是对治你发不起菩提心的人,你要多修布施、多修持戒,是这个意思

李連杰:繁華阅尽,我为什么选择佛法为归宿?

李連杰:繁華阅尽,我为什么选择佛法为归宿?


30年前,出现在银幕上的李连杰是武打巨星,在《少林寺》、《黄飞鸿》、《霍元甲》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银幕形象;

7年前,李连杰以公益组织“壹基金”创始人的身份出现在灾区,以“尽我所能,人人公益”为愿景,专注于灾害救助、儿童关怀与发展、公益支持与创新领域;

最近,李连杰又出现在马云的《功守道》中,饰演一名扫地老僧,给人一种神秘色彩;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他却随性天然。


李连杰说:

1997年,我的物质生活方面有一定的基本保障了。但是,我周围很多人,不管是几十亿身家,甚至上百亿身家的,还是一些普通人,他们依然处在痛苦和焦虑中,那大家都在着急什么?我就去观察和思考。

首先,我发现所有的人都想要开心快乐;

那么,什么能让他们开心、快乐呢?

 第一,安全感 

使人最先开心的是安全感。

人在刚出生时,没有安全感,当在爸爸妈妈怀里,就有安全感,就开心了。

 第二,名、利、权

从要上有名的幼儿园,到要考第一名,孩子从小被大人往心里灌输“名”的观念,慢慢地,名就在孩子心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这个名的牵绊,一直伴随着人的成长。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走向了社会后,发现有了名还不够,因为有了名没有利。

有名后,最实惠的就是利,那就开始追求利。经过奋斗,到了中年,名利双收了,我们发现还不够,原来还要有权。有了权后,名利更容易得到。

因此,我们心中一直渴望快乐的增长,用外在的力量去保证我们内心的快乐,但是最后人生结束,我们仍然不觉得自己最有名、最有利、最有权。

真正的快乐

在亲身经历过海啸,在西藏海拔4200米的地方禅修,经历了很严重的高山反应之后,李连杰才开始真正去思考名是什么?利是什么?让自己快乐需要什么?

李连杰说:

直到我发现2500年前的一位王子,祂具备了我们人类心目中最理想状况:

祂是王子,未来的国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整个国家的财富,名扬天下。感情的方面,更是拥有美丽的妻子和优秀的孩子。
但祂还是痛苦,为什么痛苦?

因为祂看到自己和人民始终受着生老病死的折磨,祂无法解决,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祂毅然放弃了王位,离开了国家。

我们痴迷于名、利、权、色,认为这些能保证我们的幸福、快乐、安全。但已拥有这一切的祂却选择了离开。

最终,祂找到真正快乐的方法,在2000多年人类历史上,影响了很多人。


既然有一种方法能够真正得到快乐,那我就去了解,去学习。

1997年我就开始学习这种方法,从中找到很多快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所以就一路相随,拜见过不同的老师,听他们的教诲,比如小乘、大乘、密乘。

如今的李连杰越来越快乐,也越来越坚定地要把这种快乐分享给大家。


连线问答

Q:
您的人生观如此坚定,认识如此清醒,心灵上还会有抚不平的起伏吗?

李连杰:
其实1997年的时候我就想退休。因为我发现,物质不能满足我心灵上的需求。我觉得物质在某一个阶段相当重要,但是跨过那个阶段后,就只是量在变化了。我要去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

所以,我变成了一名佛教徒,重新看宇宙,看生命,看物质结构、心灵结构是什么,我从中找到很多快乐。


Q:
您能简单说一下“壹基金”吗?

李连杰:
我创建“壹基金”,是希望解决受灾地区的物质问题,现在信仰佛教,也是希望解决大众的精神问题。


Q:
信仰佛教,给了您人生怎样的定力和改变?

李连杰:
我觉得人类共同的追求目标就是幸福、快乐。人生活在人群中,就需要被人关心、爱和付出。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的感受。我希望大家快乐,希望拥有一个更和谐、更快乐的人类大家庭。

我们出世时光着身子,紧握拳头大声哭泣,好像要抓住快乐、金钱、权力、声誉。可是死的时候,我们同样光着身子,但手是张开的,把一切归还世界。

生命很短暂,也很无常,所以,要好好利用,好好珍惜每一天









「心経」中的咒语究竟在说什么?

 慈诚罗珠堪布




「心経」中的咒语究竟在说什么?

 慈诚罗珠堪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因此,我们在这里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咒。
密宗续部认为:咒的含义有六种。也就是说,梵文的每一个词,都可以解释为很多不同层次的含义。其中最究竟的解释,是前面说过的——般若波罗蜜多咒,是本体空性之智;而这里所讲的“咒”,则是指平时我们所念的,表达本体空性之智的词句。

般若波罗蜜多咒的词是怎么说的呢?
“即说咒曰”,即梵文 “达雅他”的意译,意思为如是念诵。
“揭谛揭谛”,我们现在都把这句咒念成了“揭谛揭谛”,其实,这句咒语的梵音,应念为“嘎得(Dei)嘎得(Dei)”,就是走吧的意思。

走向哪里,去往哪里呢?
“波罗揭谛”, “波罗”,也即殊胜的意思,“波罗揭谛”,意即走向殊胜。
“波罗僧揭谛”,“僧”是正确、准确的意思。“波罗僧揭谛”,意即走向正确的殊胜。

正确的殊胜是什么呢?
就是“菩提娑婆诃”。 “菩提”,也就是佛的果位;“娑婆诃”的意思,是指奠定基础。我们要奠定一个走向菩提、走向解脱之路的基础。

这段咒语的字面意思连起来就是:走吧!走吧!走向殊胜!走向正确的殊胜!奠定走向菩提的基础!


另外,“揭谛揭谛”还有一层含义:
第一个“揭谛”,是鼓励我们先从凡夫的境界跨入资粮道;第二个“揭谛”,是勉励我们再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
“波罗揭谛”,是指在我们修完资粮道、加行道以后,也不能停留,而要继续向前,走向菩萨的一地,也即五道当中的见道。
“波罗僧揭谛”当中的“波罗僧”,意为正确的殊胜,指菩萨二地以上,也即五道当中的修道阶段。这句话就是进一步鞭策我们,不要停留,而要继续向前,从菩萨一地,逐级走向二地、三地……
“菩提娑婆诃”,最后要走到哪里呢?就是“菩提”,也即佛的果位。


在唐玄奘译本中,这句咒语念完之后,《心经》也就结束了,但依照藏文版与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的译本,却还有后面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