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4日 星期一

一天中,抽出半个小时不去打妄想,干什么呢?

一天中,抽出半个小时不去打妄想,干什么呢?


净界法师 

执法剑,这个就有禅定了,从我们对佛法的胜解,这个思慧的胜解到禅定的加持叫断烦恼,这个剑就是断烦恼,最后闻思修证,证就是建法幢,这个心中的道坚固的成立起来,这个从我们学习的角度,当然听闻佛法很重要,这个思慧是很重要,诸位,你不可以说上课来听课,然后你回去以后该打妄想就继续打妄想,不可以这样子。
当然你打妄想我们可以理解,就是你一天你拨出三十分钟的时间暂时不要打妄想,干什么呢?你把老师上的课,就象牛吃草一样,思慧就象牛吃草不断的反刍,佛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事情?有什么重要的道理要劳动他老人家从大般涅磐里面来到我们人世间陪我们成长?他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思慧很重要,这件事情没有人可以取代。

身为一个法师我们可以把法透过我们的文字把它送到你的心中去,但是你要把它消化就靠你自己的思慧了。只要你肯不断的思维,你就会有深刻的体验。这个时候佛法在你的心中就更有力量了,那个调伏力更大,安住力更大,所以我们不出作业,但是我希望你每天拨三十分钟静下心来,你要拜拜佛,持持咒也可以,把心静下来,那么体验一下什么叫做安乐道,为什么安乐的相状背后有道?什么是解脱道?为什么这个人解脱?他一定有道的,他心中一定有个道的。

为什么是菩提道?成佛以后他为什么有万德庄严?他也一定有个道,每一件事情出现都一定有道理的。你掌握了哪一个道理,你就出现这个东西了。你掌握了安乐道你的生命就出现安乐;你掌握了解脱道你的生命就解脱;你掌握了菩提道你就万德庄严。这每个人都做得到的,诸法因缘生嘛。

附:【三慧】
﹝出成实论﹞

[一、闻慧],闻慧者,由于听闻而生智慧也。谓从经论中闻,或从善知识处闻,以因闻故,能生无漏圣慧也。

[二、思慧],思慧者,由于思惟而生智慧也。谓若能思惟经论中及善知识处所闻法义,皆能生于无漏圣慧也。

[三、修慧],修慧者,由于修习而生智慧也。谓既已闻法,思惟义趣,即当随顺修习,因此修习,能生无漏圣慧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 等


從我的iPhone傳送

我们的心已经到了不能独自端坐的状态,为什么?...

我们的心已经到了不能独自端坐的状态,为什么?...



宗萨钦哲仁波切 

不要以为六道存在于外面某处,如果不注意,未来就会去那个地方;我们不要那样想。我们应该想,所有这些道——地狱、饿鬼、畜生……都存在这个世界里。

甚至就外在来说,看看我们的世界:美国生活在天道,因为美国人甚至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的存在,他们认为自己是一切,每个人都得听他们的。他们有这么多的骄慢和愚昧,以及高楼大厦和车子。

他们大概消费了这世界所生产的东西的一半,而这一半的东西只是为了养活全球百分之二的人口。他们发起战争,无辜的人遭到杀害。“我们是最好的,我们的制度最好,大家都必须这样做。”他们有这么多的骄慢。

然后,如果你去像是衣索比亚或南非等地,他们从农场、红十字会收到数量庞大的粮食援助,却仍有数以千计的儿童饿死。原因非常荒谬,只因为没有人将食物从贮藏中心运送出去。

我觉得这一定就是饿鬼道,因为“囊颂”对饿鬼道的叙述里提到,有些饿鬼即使有食物也吃不到;就在触手可及的距离里,他们却无法享用。他们因饥饿而受苦,总之就是那种感知。

你若是要看阿修罗道,就去中东看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他们从一开始就为了各种原因而争战,像是嫉妒。他们的战争甚至几乎不再是新闻了。

我们的心对此已变得麻木,比如说有六个人因自杀炸弹攻击而死于耶路撒冷,我们仍然喝可乐、啜饮卡布奇诺咖啡,这个新闻进不了我们的脑袋,因为它已经太常发生了。所以即使是在这个地球上,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罗道。

在某些地方,我们也能发现地狱道。我们这里的孩子很幸运,而阿富汗的小孩,不管男孩女孩,七、八岁就扛枪!他们比自己扛著的枪还矮小,却要去打仗。天道、人道、畜生道等等,混合存在于各个地方。

基本上这是个消费型社会,我们为什么消费?我们为什么喜欢麦当劳?没什么理由。其实我可以给你们一百个为什么不应该喜欢它的原因:垃圾食物、有害健康……但是麦当劳的生意就是很好,为什么?因为我们陷入广告的陷阱。这显示我们是如此愚痴,就像动物一般。一头饥饿的驴子只需要一根胡萝卜在它前面。

所以同样的,当我们看到低价、折扣、大减价、清仓拍卖,还有耶诞节要到了,即使像是耶诞节这类神圣的概念也被转成消费者的好机会,很快我们就会有“佛诞节”购物。现在没有那么多佛教徒,但是很快我们就会有“哦,佛诞特价!佛诞蛋糕、佛诞水”或像这类的东西。我们会吃这一套。

我们都有自己的痛苦。因为这是人道,所以有生、老、病、死。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并不想要,想要的却得不到。虽然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当中有些人其实过得还不错。

假如我会活八十年,因为像是交通、污染等等,所有一切都很危险,很多因缘都有可能杀了我、毁灭我,而我冀望能活到八十岁,那么超过一半的生命已经过去了,我只剩下三十九年可活。在这些年中,什么是我真正需要的?

也许我需要的不超过十条牛仔裤、六十件T 裇、两支手表、两百条牙膏、一百支牙刷……我们可以像这样估算。假如我们这样做,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花费太多钱,生活可以是俭约同时又很舒适,不过我们不这样想。

例如逛街时,我们买东西就好像自己会活一千年似的。十条牛仔裤不够,我们有些人的衣橱里……你有多少件外套?差不多四十件!大部分时间,你甚至不穿,多么浪费,还不如去摩洛哥好好旅游或者尝尝新的食物,而不是一再地花钱在这种消费品上,那只能满足你一个下午而已,明天你看到不同的时尚潮流,于是又想要那个。

作为消费社会的受害者,正是我觉得我们像动物的原因,就像面前有根胡萝卜的驴子。没有保险能够完全保障你,你总是要死的。而当你死的时候,你甚至看不到别人是如何享用你的财产。

人们自杀,像是日本人对此有惊人的艺术表现,他们有关于如何自杀的传统!看切腹的电影,我相信他们这样做可能是出于陷在所谓的荣誉里。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是畜生、地狱、饿鬼道众生。

当我们去加州或走在乌节路上,这是天道。基本上这是个感知,而这些感知来自贪得无厌的欲望、无法遏止的嗔恨、深重的无明、完全麻木的骄慢、偏执狂般的嫉妒。每当我们观看事物,那就是我们所见到的。

正因如此,才有了佛教的褝定。褝宗的方式对我很有启发,禅宗的观念对现代人特别好。当你褝修时,什么都不做,只要去褝寺里坐著。他们只跟你说坐、坐、坐、坐……九个小时、六个小时、三个小时,只是对著一面墙坐著。这是很棒的主意,因为当你坐著时,至少感知的这扇门是关上的,所以你终于向内观看。

今天回家试试看,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上两分钟,什么事都不做。你做不到,你没办法坐上两分钟什么都不做。你会开始找遥控器来开电视,或找小说或报纸来读,你会做所有这些事情,而甚至这些事也都会变得无趣。

你打开有五百个频道的电视,一台一台转过去,现在你可以用电视频道来当念珠数数。然后你读点东西,但是那不能满足你。接下来做什么呢?你打电话给朋友,办派对;一个有月饼的正常派对变得有点无聊,所以必须是个有点稀奇古怪的派对。

我们的心已经到了不能独自端坐的状态。为什么?太无聊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我们需要娱乐。我们需要许多的娱乐,一个不够,这就是为什么有五百个频道,娱乐愈多愈好。

但是,娱乐愈多意谓著更多的厌倦,因为你是在限制自己。你试了所有一切,逐渐地,你开始失去参照点,然后就产生抑郁,变得非常忧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有形的物质都是空性

有形的物质都是空性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点,也即要表达的关键内容,就是空性。

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综合体。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而智慧,则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虽然精通世间的医术、工巧技艺等等也称为智慧,但此处所说的智慧,则特指证悟空性之智。除了智慧和慈悲之外,不存在什么真正的佛法。

比如说:念经、烧香、拜佛等等,都只是一些方法而已,通过这些方法所要获得的,还是智悲双运的境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才要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等,这些都只是一些手段而已。

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已经讲过多次了;此处要讲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如何证悟空性呢?第一个,就是要闻思。通过听闻佛法,然后自己去思维。仅仅听闻而不思维是不行的,比如说:如果听到别人说,因为龙树菩萨说是空性,所以就是空性;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是空性,所以应该是空性,便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虽然龙树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说了,但我们还是应该通过自己的思维去体会、去感悟、去消化,只有这样,空性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境界。在没有证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属于我们的,因为哪怕佛经当中讲了空性,但我们却一点都没有体会到。

意识离不开空性,肉体以及周围的一切都离不开空性,但如果不了解、不证悟,仅仅本体是空性,对我们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证悟。

如果要证悟,首先就是要去听。为什么要听呢?因为,证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维的智慧,如果不去听闻,任何人也不能自己创造出这样的智慧或思路。

只有在听了,并大概知道今后的前进方向以后,才能静下来自己去思维;思维了以后,就是要通过修行而证悟。

仅仅思维为什么不够呢?因为我们的语言,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创造的呢?比如说:如果让一些小孩子根本不与外界联系,一生下来,就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创造出一些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理解的语言,屋里所有的一切东西,包括锅、碗、勺、盆等等,都会被他们赋予新的名词。他们创造语言的来源是什么呢?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周围的各种物质,因为要用碗吃饭,所以就要给碗起一个名字;因为要上床睡觉,所以也要给床起一个名字;因为要用某个东西,所以就要给这个东西起一个名字……这些物质,都是肉眼看得见的、宏观、粗大的物质。我们的语言,也只能表达、传递宏观、粗大的概念。一旦超越了这个范围,我们的语言就鞭长莫及了。

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则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解决,因为空性的境界,不是语言所能如实表达的。

在《入中论》、《中论》等大乘经典中反反复复地提到,空性、光明、如来藏等等这些内容,是不可思议的,既然我们的思维都不能了解,我们的语言就更无法形容。既然如此,那么语言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打个比方,当有人询问月亮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其他人就用手指指向天空,并告诉他,月亮在那里。这个手势只是表示月亮在何处,实际上手指既没有碰到月亮,也不会说什么话,但这个手势却有这样的作用,别人根据手势的指引,就能找到月亮。

同样,虽然我们的语言不能直接表达空性,但通过语言,就可以破除我们的很多执著,在破除执著以后,通过修行,就能证悟空性。当然,其中修行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修行,就无法证悟空性,充其量也是在字面上理解了空性而已。

量子物理学家也有类似的看法,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关于语言的问题,在此确实很重要。我们想以某种方式讨论原子结构……但是却不能用平常的语言来谈论它。”

既然量子物理学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空性的境界就更是超越了这个层面,因为它比量子物理还要深得多。还有很多东西,量子物理都没有打破;还有很多问题,量子物理也没有解决,所以,量子物理还需要发展。

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就以“不可思议”等等来描述空性,禅宗也说“不可思、不可言”,为什么“不可思、不可言”呢?因为,空性的境界,并没有什么可以思维、言说的东西——一无所有,都是空性。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说、可思维的呢?

很多人由此而产生了误解,认为既然量子物理与空性的境界都是不可言传的,那么量子物理与空性就应当是一回事。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量子物理只是往空性的方向迈进了小小的一步,离真正的空性还有天地之遥,所以,如果将空性与量子物理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就完全是曲解了空性。


從我的iPhone傳送

任何时间空间,都“遍满我” |

任何时间空间,都“遍满我” |

慈诚罗珠堪布 

《成智青莲花论》略释

须得受过四级以上灌顶者
方能阅读此文

任何时间空间,都“遍满我”



来自慈诚罗珠堪布

无分遍满我,无尘圣贤我,
自成智慧身,恒住众生心,

“无分”,心性是无分的。无论过去、未来、现在,都无法分。如果可以分,那肯定是分别念制造的有为法,但心性却不是。

“我”,在第二转法轮的时候,“我”是要被推翻的,不能有“我”。人我、法我,什么我都不能有。但在最高深的法当中,“我”又回来了。有人会觉得:“我”是不能有的啊,哪里有“我”,就会有我执,这样烦恼不就也有了吗?

其实,这个“我”和二转法轮的“我”虽然用的是一个字,但实质内容却是不一样的。从密法和三转法轮的角度来说,肉体和精神,完全是虚幻的东西,根本谈不上是“我”。假如有一个“我”,或者是非要用“我”这个字的话,只有如来藏才配得上。如来藏不是二转法轮当中所讲的“我”,但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存在,所以可以用“我”字来形容它。这个“我”既不是人我,也不是法我。

“遍满”,在外道经典中,讲过大我和小我。小我,是我们现在的我;大我,就是遍满整个虚空的我。小我融入大我的时候,就是外道所谓的成就。虽然这里也提到了“遍满”和“我”,但实质内容却是不一样的。这里的意思是:任何生命和物质,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离不开光明、如来藏。任何物质、任何生命、任何时间,任何空间当中,都有它的成份,所以叫“遍满我”。

因为外道也用过“遍满”这个词,所以有些学者会说密宗不是佛教,密宗和印度教是一样的。其实,这只是他们不了解密宗的真实内容而已。弘一大师在刚开始的时候,也不理解密宗,后来才转变观念的。他在论典当中说过:“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唯阅密宗仪轨,也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

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谁说密宗不是佛教,就人云亦云,因为并不是谁都能了解密宗的真正含义。如果仅凭在某一个经典当中,出现了一两个外道常用的词汇,就将该佛经归属于外道,那三转法轮的佛经都只能算是外道的经典了,这显然不合理。


“无尘圣贤我”,“尘”代表所有的有为法,“无尘”,即不存在任何有为法。“圣贤我”,即神圣的、了不起的我。再次声明:这个我,不是人我和法我,更不是外道的我,而是如来藏、光明。因为如来藏光明是法身、报身、光明、空性,所以说它是“圣贤我”。

“自成智慧身,恒住众生心”,自然天成的智慧之身,永远都存在于众生的内心当中。

无明染污故,迷于不净转,
声缘菩萨众,未证极净间,
究竟之本体,非能证圆满,
二障永断时,方能圆悟基。

“无明染污故,迷于不净转”,因为无明的染污,而使众生迷茫愚痴,在不清净的轮回当中轮转不息。

“声缘菩萨众,未证极净间”,不但普通众生未能证悟,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在没能证悟非常清净的、最终极的佛果之前。

“究竟之本体,非能证圆满” ,也不能圆满证悟究竟的心之本体。

什么时候能证悟心的本性呢?

“二障永断时,方能圆悟基”,当永久地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时候,才能圆满地证悟基,也即心之本体光明。










從我的iPhone傳送

当修行遇到爱情!

当修行遇到爱情!



宗萨钦哲仁波切 

弟子问:我不知道如何用佛法的心态来处理自己的爱情。在我的感情经历中,我常常自觉伤心,并为不能遇到合适的人而感到难过。有时我希望看得的淡些,于是变得十分被动,一直等待下去,有时候我尝试努力沟通,却为对方的逃避而难过。我希望自己能和一个人相互关爱地在一起,可总是不可能。我们该如何用佛法的道理来面对现实中感情交往的种种情况?

仁波切答:你一定要体悟到,即使我们原本所预期的结果,只实现了百分之十,都值得我们庆祝一番。如果你能作到这一点,你不仅了解了佛法,也能拥有一段感情。

弟子问:我遭到我最信任的男友、好朋友的多起欺骗,我该如何面对,我不能怨恨他们吗?

仁波切答:怨恨他们对你并不会有很大的帮助。你应该要做的是好好享受你自己的生活。

弟子问:最近我开始谈恋爱,但为我带来了烦恼,不再像单身时那样精进修行。是该放弃这段爱情还是应该继续维持下去?我对爱情的经营感到厌倦,渴望单身的状态。爱情和修行有矛盾吗?

仁波切答:所有世俗的努力都与佛法背道而驰,不仅是爱情。我们在世间所作的每件事都如此,爱情、权力、名望,而我们对它们却如此执著。你没有理由要现在就结束你的感情,因为基本上世俗里的每件事都会带给你烦恼。如果你认为必须结束带给你烦恼的事情,那你干脆摆脱所有的俗事,而不仅是爱情。我的建议是顺势而为,没有必要做太极端的决定。如果你的感情无法继续它自然就会结束,你不用费力去结束它。 

弟子问:有关感情是否结束问题,我与男友感觉无法交流,感觉他没有上进心,这样的关系才勉强维系了2年,但是跟他真的不开心,我通过“只管打坐”才继续维持,我不知道分开是不是我自私做法。恳请仁波切告知。

仁波切答:这不是自私的,但一般来说,感情的事永远都不会如你所愿,一定记住这一点。

弟子问:父母给我介绍女朋友,我很害怕因为结婚就会让我分心,没有时间修行,从而浪费了暇满人身,所以请教仁波切该怎么做?

仁波切答:结婚并不一定会影响你的修行。你是否分心,完全要看你有多自律。如果你真的认为结婚会让你分心,而你不会因为拒绝婚姻而让你的父母太伤心,或许你可以告诉他们你不想结婚。

弟子问:男友与我分手后,我很痛苦,在看过你的《正见》一书后皈依佛门。同时,我的前男友和他的新女友也皈依佛门,我们也皈依了同一个师傅,我们每周放生都能碰面,我现看到他们在一起很痛苦,我是否应该在一段时间里避免与他们见面,甚至可以为此牺牲一些放生的机会以及与上师见面的机会?我如何才能真正放下?

仁波切答:也许就几个月时间。

弟子问:人生是否可以有既不出嫁也不出家的中间形式?这种形式利于修行吗?

仁波切答:有!单身。

弟子问:这种形式利于修行吗?

仁波切答:对有些人是。

弟子问:如何去爱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如何放下内心的伤痛?

仁波切答:试著去想他们是因为自己的无知和种种的情绪才带给你伤害。



END


從我的iPhone傳送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福报享尽,你连一碗粥都喝不下去!



净界法师 

人生没有现在这个词,没有现在的。你讲现在的时候,它已经变成过去了,哪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呢?所以第一个,它没有不变性,更重要的是它没有主宰性,这个是所有大福报的人最大的盲点。因为我们积集善业,我们就有某种的自在力,你说我生命有主宰性呵,我要买一台电视我就可以去买,我要买一栋房子我可以买,这个就是我的主宰性啊。

诸位,你的主宰性不是从我发动出来的,那是你有善业啊,你把福报享尽你试试看,你连一碗粥你都喝不下去了。我们现在有自在力是因为有善业的支持,但是我们觉得是我在支持,这个是种错误的知见,你有善业的时候你说了算,当然了,风水轮流转,你的福报享尽了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生命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主宰的东西。其实每一个人就是在释放业力,如此而已。我们也每个人都是遵守业力的轮回,今生你福报大,没有学佛就开始放逸,放逸了呢?他来生福报享尽了,他变成住到贫民窟去了。你今生福报差,没关系,你做义工,忏公师父鼓励我们去扫厕所,最好是没有人知道,别人休息的时候你偷偷摸摸跑去扫厕所,扫完以后,这个为善不欲人知,偷偷摸摸跑回来。

忏公师父鼓励所有的斋戒学生,利用中午休息的时候偷偷跑去扫厕所。这个听说很管用,修福报。所以你今生修福报,你来生就变得有自在力了。那当然这个福报是不究竟的,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我们是没有办法控制我们的生命的。

我们来到人世间是很无奈的,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业力的主宰,其实你都做不了主,你自己认为你能够做得了主,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你自己在打妄想,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你今生会跟谁结婚?你今生会从事什么职业?只有一句话,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從我的iPhone傳送

百岁老僧秘密: 遇到不顺时,默念三句话,好运自然来!

百岁老僧秘密: 遇到不顺时,默念三句话,好运自然来!



顶礼观世音菩萨 

        
百岁老僧秘密:
遇到不顺时,默念三句话,好运自然来! 

一位经常走背运的人,去寺庙烧香拜佛后,运气变得越来越好,经常遇到顺心如意的事,我好奇地问他:“拜佛真的管用吗?”


他告诉我:“拜佛当然管用了,以前我也不相信,这次去寺庙拜佛后,生活中那些不顺心的事果然变少了。”

我又问他:“你能跟我说说,拜佛时的经历吗?你到底对菩萨说了什么?”

他跟我讲述了自己拜佛时的经历,听后我恍然大悟。

他说:“我去寺庙拜佛时,遇到了一位99岁高龄的老僧,老僧告诉我在佛前默念三句话,好运自然来。我听了老僧的话,在佛前默念了三句话,什么事都没有求菩萨,结果好运真的来了。”

默念第一句话:一切唯心所造
老僧告诉我,只要在佛前默念这句话,并在你遇到不顺时,也去默念这句话,心情就会变好,我尝试了一下,果然真的跟老僧说的一样。
佛教认为:一切唯心造,万法由心生。正如《华严经》所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其实你所遇到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内心所幻化出来的现象而已。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一起打坐,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时候像什么?” 佛印看了苏东坡一眼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看佛印穿着黄色的袈裟,便忍不住说了一句:“我看你打坐的时候,像一坨狗屎。” 佛印笑了笑,并没有继续说话。

苏东坡见到佛印无言以对很高兴,回家就跟苏小妹说:“我跟佛印论禅从没有赢过,这次竟然大胜而归。”
当苏东坡把经过跟苏小妹讲过以后,苏小妹却说:“哥哥,你这次输得更惨了。” 苏东坡问道:“为什么呢?”

苏小妹说:“佛印看你像一尊佛,是因为他心中只有佛,所以他看什么都是佛;而哥哥你呢,看佛印像一坨狗屎,这说明了什么?
很多人经常看他人不顺眼,其实并不是他人真的让你不顺眼,而是你的心出了问题,心中没有顺眼,没有光明,没有慈悲,没有佛菩萨。
当你能够用像佛印一样的内心去看待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原来你身边到处都是菩萨,到处都是美好的事物。

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情绪,当你用一颗慈悲、感恩、美好的心去对待生活时,你就会感受到快乐、幸福和喜悦。

世间一切外在的现象,都是你内心的显现,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楞严经》上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人只要有爱心、慈悲心、感恩心,用善念对对待一切人和事,所有的物质都会变成美好的景象。

默念第二句话:万事皆有因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所遇到的不顺和灾祸,其实只是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有善报和恶报,如果你经常行善就会得到善果,如果你经常作恶,自然会招来恶报。
佛经上说: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只有远离恶因,才能远离不顺和烦恼。
只要你能相信因果,并且多种善因,好运自然来,当你遇到不顺时不要去抱怨,抱怨没有任何意义,你只需要默念这句话,并且用善的行动去化解不顺,好运才会出现。


默念第三句话:一切因缘和合
老僧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其实都是因缘和合的现象而已,无论你遇到的是一件多么糟糕的事,其实只不过是因缘和合。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缘和合的事物,就好像梦幻泡影一样,其实是虚妄不实的,其实本质是空无一物的。

如果你能用不执著的眼光去看待你所经历的事情,就不会经常患得患失,经常伤心难过,因为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一切就好像昨夜的梦一样,你不要指望快乐可以停住,更不要认为悲伤不会过去。
老子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快乐只是短暂的,痛苦也是短暂的,无论你遇到了什么事,都只是暂时的因缘和合,很快这件事的性质就会发生转变,所以你无需去抱怨或难过。

只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就好,不必执着,因为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只要你的心变得美好了,好运就会降临。
一句话:
一切唯心所造:都是我想歪了,夸大了
万事皆有因果:是我过去的恶业成熟了
一切因缘和合:时间和因缘会改变一切


從我的iPhone傳送

整个生命都是业力,除非你的思想做出改变!

整个生命都是业力,除非你的思想做出改变!



净界法师 

佛教的因果观是隔代受报的,你前生造业,今生得果报。你今生修福,你还是很痛苦,你不要怕,你来生你就知道了。欲知来世因,今生作者是。其实整个生命都是业力,除非你的思想做出改变,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其实我们也很难改变现在,今生的业已经成熟,其实你很难改变了。其实佛教的改变是改变来生,佛教是一个来生的宗教,这句话我完全同意。你去看佛陀的经典说的功德,没有一件是今生的,很少很少。你能够往生到净土去,成就什么功德,都在讲来生,很少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众修到最后可以变成男众,没这种事情。

释迦牟尼佛的家族,诸位知道是被灭掉的,诸位知道吗?你一个佛陀你连家族都没有办法保护,你不要这样讲,因果的道理不是佛陀创造出来是佛陀发现的,这个真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不是说你佛陀,你就可以改变因果,这个释迦族他的罪业成熟了。

如果佛陀都不能改变业力的话,我们怎么可以改变呢?所以,你今生活得很痛苦,没事,因为你有一个不好的过去,但是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今生可以作出改变,在我们死亡到来之前,我们都有机会来改造。有人说一个人五十岁,生命就定型了,其实那也不一定,你可以随时把你心中的影像重新擦掉,重新再画一个图样出来,在你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但是你一投胎,临终一动,那又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习气:自我的盟友!十分顽强。

习气:自我的盟友!十分顽强。



宗萨钦哲仁波切 

习气:自我的盟友   

悉达多了悟到自我并非独立存在,自我只不过是一个标签,因而执著于自我就是无明,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发现。然而,虽然自我这个标签或许毫无根据,要摧毁它却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执著于这个称作自我的标签,是所有的概念中最难以破除的。  

悉达多摧毁魔王魔罗的故事,就是他发现自我是谬误的象征。我们没有必要相信或不相信欲界魔王是否真实存在;魔罗只不过是悉达多的我执。故事中,描述魔罗是个英俊威武、无役不克的战士,这个比喻相当适切。自我,如同魔罗一般,威力强大且贪得无厌,自我中心且虚伪欺诈,贪求众人目光、机敏伶俐而且爱慕虚荣。我们很难记住,自我如同火圈的幻相一般,是和合而成、不独立存在而且善于改变。  

习惯让我们软弱,因而无法对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习惯,都十分顽强。你或许知道,吸烟对健康有多么不利,但那不一定能说动你戒烟,尤其当你喜欢吸烟这个仪式时:纤长的烟条、熏红的烟草、缭绕指尖的轻烟。然而,自我的习惯并不只是像烟瘾那么简单。从无法追忆的时候以来,我们就都一直耽溺于自我。它是我们认同自己的方式。它是我们的最爱,但有时候又是我们的最恨。我们以最大的努力试图去证实的,就是它的存在。

几乎我们所做的、所想的或所拥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们的心灵道路,都是为了要确认它的存在。是这个自我,害怕失败,渴望成功;害怕地狱,渴望天堂。自我厌恶痛苦,却喜爱引起痛苦的原因。它愚蠢地以和平之名发动战争。

它希望觉醒,却厌恶觉醒的道路。它希望作社会主义的工作,却要享受资本主义的生活。当自我孤独的时候,它会渴望友谊。它对其所爱的占有欲,会展现为激情,甚至可能导致侵略性。它的假想敌--例如设计用来征服自我的心灵道路——常常被它收买,并且被吸收成同伙。它耍弄诡计的技巧,几乎无懈可击。它像桑蚕一般,把自己织进茧中,但它不像桑茧,因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正见》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没有忏悔,你就是放纵!

你没有忏悔,你就是放纵!



净界法师 

当我们造一个业以后,我们会有一个强烈的等流性。比方说布施,布施是一个现行,是一个身口意的活动,当然你布施完的时候,这个行为结束了,你就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它会产生一个现行的果法,就是它会让你更想布施,所有的事情你做完第一次,你会莫名其妙想要做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就是你本来是在造业,但是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一种业力要推动你,你会想要相续的做下去,除非你用思想去调整它改变它,否则它有一种等流的力量,造恶业亦复如是。

你造了一个罪业,你就很想造第二次,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果俱有的功能,它现行熏种子,它种子又会起现行,它会牵动你第二个功能。所以它会跟现行的这种果法,它会两个合作。那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如果这是一个罪业的时候,这时候是你断相续心的时候了,因为它的业力还没很强大。所以业力成熟的时候,第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第二个它会带动你相续的行为,它会带动你去做第二次第三次,当然如果你没有忏悔,没有忏悔,在唯识学就是表示你随喜,没有中道这句话,凡夫没有中道。

所以在唯识的角度就是说,你对你的行为没有忏悔,表示你认同了这件事,表示你认同喔。你说,我也没有忏悔我也没有认同,不对,你不忏悔你就是随顺它了。在唯识的定义只有两种情况,你要嘛消灭它,你要嘛就增长它。唯识学的意思没有人保持原状,保持原状这句话不适合凡夫,只有圣人。圣人的心是不生不灭的,他可以保持原状,我们没有资格叫做保持原状,你要嘛进步,你要嘛就退步,因为你的生命是一个水流的思想,是生灭的,哪有可能保持原状呢?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你没有忏悔,你就是放纵,这两句话是一句话,然后它就增长了。所以刹那灭、果俱有就是说,一开始是你主动的去造业,到最后它会主动牵动你去造业。这个种子它会牵动现行,本来是你把它创造出来的,但是它又会引导你再去造第二件事情了。

这种子你创造了它,它也会引导你,所以刹那灭跟果俱有就形成了我们一种展转相续的力量,这个种子就不断的,除非你忏悔对治,它会慢慢的像滚雪球,慢慢的酝酿而形成,这是第一个。形成以后这个时候,可能你中间因缘断掉了,没有相续了,这个时候它就在心中产生一种保存。

保存有:第三个「恒随转」。那么它保存可以保存到什么时候呢?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究竟位是成佛。就是在你成佛之前,金刚道后异熟空之前,这个种子会永远的陪伴着你,它永远不会失掉,除非你忏悔。第一个它长时间的一直到成佛为止,它一定会在你的心中保存下来。


從我的iPhone傳送

智慧,来自于闻思修行 | 稻秆经系列 ·

智慧,来自于闻思修行 | 稻秆经系列 ·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智慧不会从天而降,需要有产生智慧的因素。闻思修与福德资粮,都是产生智慧的因缘,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证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前提条件,是出离心、菩提心,为了出离心,要修四外加行。要有菩提心及其他解脱因缘,就需要修内五加行。在此基础上闻思修,就能证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就能断除一想、一合想等无明,从而获得解脱。我们花费的所有功夫,都是为了消灭无明,获得超凡脱俗的智慧。

世间的聪明才智,还停留在无明的状态中,还没有突破无明的范畴,即使看似很了不起,仍然是无明。科学技术等等,虽然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但仍然属于无明。

完全超越无明的,只有无我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让我们解脱。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能当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者

不能当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者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今天

《离四贪》的来历



 《离四贪》,是萨迦派五位祖师大德之一的根噶宁波十二岁时撰写的一个修行窍诀。

根噶宁波是名副其实的观世音菩萨化身,不同于现在很多所谓的化身、转世等等。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瑜伽士。
在根噶宁波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圆寂了。母亲告诉他:你现在还很小,管理不了这个寺院,应该先去学习佛法。瓦日译师是你父亲生前的好友,他不仅是翻译佛经的成就者,而且修行等各方面都很棒,你应该先到他那里去学习。于是,他便随同母亲一起去拜见瓦日译师。瓦日译师告诉他说:学习需要智慧,智慧本尊是文殊菩萨。在闻思之前,要先修文殊菩萨。随后给他灌了文殊菩萨的顶,传授了一些文殊菩萨的修法,并让他去修持。
在他修行的六个月中,时而看到一个白色的人,时而看到一个很大的白色狮子来骚扰他的修行。他将此事禀告上师,上师说:这是一个护法在干扰,是他命中的障碍,应该先暂时把文殊菩萨的修法停一停,修一修不动佛的修法。在灌顶、传法之后,他开始修不动佛的修法。修了一段时间以后,以前在修行过程中看到的大狮子、白色的人等现象都消失了,修行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就这样继续修了六个月后,有一天,他在禅定中真实地见到了文殊菩萨(就像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修行时见到文殊菩萨一样。以前的高僧大德及修行非常好的人,都会见到自己所修的本尊,在本尊座前得到一些共同和不共同的成就)。文殊菩萨给他传了《离四贪》教言,教言文字不多,只有四句:第一、贪爱今生非教徒;第二、贪爱三界非出离;第三、贪爱自利非菩萨;第四、若有执着非正见。他深深地体会到,在这四句教言当中,已经包含了所有显宗部分的窍诀。后来的很多萨迦派祖师大德,包括萨迦班智达在内,都撰写了《离四贪》教言方面的注解和修法。从此,这四句教言就成为萨迦派法脉中非常重要的窍诀。


窍诀是提炼出的精华



所谓窍诀,是指不需要学太多知识,仅仅依靠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找到一条解脱之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不叫窍诀;用言简意赅的方式传讲深奥的东西,让大家轻而易举地通达、精通,才叫做窍诀。它是从佛法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文字虽简单,但内容却深不可测。自从阿底峡尊者进藏以后,噶当派上师们传下来的法脉当中,就出现了很多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方面的窍诀。比如:把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从广博浩瀚的佛法中提炼出来,从而形成的三士之道的修法,就是传自阿底峡尊者,后来由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广为弘扬的窍诀法门。


贪爱三界非出离



出离,就是离三界苦,证涅槃乐。修外加行的目的,就是修持、培养出离心。

很多人经常问:什么时候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外加行算是修完了?
检测外加行是否达标的尺度,是观察自己是否仍然贪爱三界。所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即六道轮回。对三界中欲界的饿鬼、地狱、旁生三恶趣,应该没有人会贪爱,但还是有人会贪爱人、天两道的人天福报。真正的出离心,是对三界六道非但没有丝毫的留恋,甚至还有强烈的厌烦心。即使修行不是为了现世利益,但只要还存有来世享受人天福报的心,不想成佛,不想解脱,就不是出离心。
如果贪爱之心还存在,纵然修外加行花费了两年、三年、五年,都是徒劳,因为自己还贪爱三界轮回,哪怕尚存丝毫的贪念,就表明没有修好出离心。没有出离心,这就是外加行没有修好的表现。

常观自心修出离



修出离心,首先要了知三界六道充满了痛苦,之后自然就不想再流转轮回了。

培养出离心的方法,就是《离四贪》教言,具体修法就是外加行的修法。

平时不观察的时候,我们会自以为是寻求解脱的人。但此时我们要静下心来,好好检视自己:我想以后投生到哪里?有没有希望投生到人间或天上的希望,如果发现自己真的对六道中任何一道都不感兴趣了,就开始有出离心了,至少有了出离心的一半。至于另一半,还要看自己有没有希求解脱的念头。如果有,就有了完整的出离心。
我们要常常观察自己,如果还贪爱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就是对轮回痛苦思维不够,还没真正看清轮回的真相,没彻底了知轮回的痛苦,就还需要继续修外加行。

出离心的高限与低限



对轮回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一心寻求解脱,也即像米拉日巴大师那样,放弃一切到山里修行,希望即生成佛的人,就有了高层次的出离心。如果做不到,就从低限开始,虽然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舒适一点,但最终的目的,不是享受人天福报,不是贪图物质享受,而是寻求解脱。
当生活美满幸福时,要想到:今生我既有舒适的生活,又有修行的机会,这是真正的福报。但这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太大意义,我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而生傲慢,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走上解脱的道路。能这样想,也算是有出离心。佛教徒也不一定要拒绝所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到风景区旅游,到海边度假,到欧洲自驾,到咖啡厅喝咖啡,到茶馆喝茶,到电影院看电影等等,佛并没有要求我们排除一切金钱与物质享受,一定要像苦行僧一样生活。但我们不能当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者,不能把物质享乐作为生存目标,在拥有优裕生活的同时,也追求解脱、珍惜机会,积极闻思修行,这就是出离心的最低限度。
“贪爱三界非出离”,把挣钱、享受,作为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严重的贪爱,这样就没有出离心。我们必须常常反观自心:自己贪爱到了什么程度?有没有最低限的出离心?如果连最低限的出离心都没有,甚至以后都不能突破这一缺失,我们的解脱就没希望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一天到晚看别人,你很容易起烦恼。


你一天到晚看别人,你很容易起烦恼。



净界法师 

学员:是。师父第二个问题我请教一下,就是师父在那个《楞严经》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识,是一个往内归就是不生灭,往外就是攀缘,那这个原理在哪个地方?可不可以简单提一下?因为往内的话,往内那不是跟唯识一样,是往内观嘛,对不对?也是一样;那往外就是攀缘,这样子它的差别是说,我是不是受到外境的影响?

师父:因为是这样,你往外是接触到相状,它是生命的结果了,往内看到的是佛法的真理,对不对?那是道。如果我们的心是一个车子的话,你往外,你是攀缘外在的相状,你很可能会堕入你的生死业力当中,因为它外面本来就是业感的世界,你除非能够做到: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那就没有内外的问题。我们后面会讲到修行的阶位,到了通达位以外,就没有内外的差别了--他顺逆皆方便,他心完全无住。但是我们的心是有执取的,我们去到哪里,就像一个手上粘了强力胶一样,你看到什么你会住在上面的。

所以这个时候佛陀的慈悲,告诉你:你的心有两个门,一个是前门,一个是后门。一个是接触业感的世界,你看完以后你很容易产生烦恼。你看你一天到晚看别人,你很容易起烦恼,对不对?那你不断的在心中思惟着道理,你很容易保持正念,这个事你可以做实验的嘛。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