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從來是創作人最常探究的一個題材,因為這是人類既定的宿命。
2014年3月21日
我們都寂寞
藝術,很多人總認為「與我何干」;藝術,很多人總以為「高高在上」;藝術,其實只是想告訴你一些右腦才能明白的東西而已。都市人慣用左腦思考,日常一切身心活動,皆是受左腦的意識操縱。只要我們願意放下左腦,啟動右腦,頃刻之間,你對身邊的事物會有全新的看法,並感受到莫明奇妙的觸動,而這些內心的觸動,是無法在急速的步伐裡輕易體會得到。
伊朗女藝術家 Bahareh Bisheh, 創作了一系列關於孤兒生活的攝影作品,如果單憑想像,你們能體會到失去父母的孤兒們,會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嗎?他們的內心世界,你又能確切感受到嗎?內心世界是抽象的,只有藉著影像,才能將內心境況具體地活現出來。Bahareh Bisheh 以簡單的慨念,具美感構圖,運用 top shot 的攝影角度,將孩子寂寞又孤獨感覺,一幅又一幅,如詩如畫般,漫漫滲透出來,影像沒有任何強烈煽情的視覺元素,只有直入心坎的纏擾式觸動。這就是 Bahareh Bisheh 攝影作品最美麗的地方,她不求甚麼個人名聲,只希望能喚醒世人關注孤兒問題,給予他們多一些關愛。
不論電影,音樂,繪畫,舞蹈,寫作,攝影等等藝術範疇,孤獨同寂寞,從來是創作人最常探究的一個題材,因為這是人類既定的宿命。失去父母的孩子,固然孤獨,然而,一位成年人甚至已經組織家庭的成年人,可能比小孩還要寂寞,甚至更為空虛。身處地鐵車廂,明明身邊擠滿很多乘客,但你的內心仍然感到孤單;身處卡拉OK房,明明與一眾良朋 happy hour,但你的內心仍是感到寂寞。從前科技沒有現在文明,我們無法量化寂寞,所以很難證明寂寞的存在;現在科技先進,寂寞終於曝光了,你每天消耗多少時間在手機上,你便等同有多少時間是寂寞的;你購買多大螢幕的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同你的寂寞程度有多深。
寂寞是有害的,它會以極度緩慢的速度蠶食我們的身心靈,如果你繼續漠視它的存在,它亦只可別無選擇地繼續蠶食,直至把你完全掏空。人生最諷刺的並不是生老病死,而是我們花了半生時間,仍然不了解何謂寂寞以及它的由來。學校有教過我們,要如何與孤獨相處嗎?日積月累的工作經驗,有讓我們變得更成熟從而學懂照顧寂寞嗎?看著生命每天的流逝,我們的人生是逐漸邁向更完整或是更殘缺?
藝術的存在意義,旨在喚醒,喚醒我們遺忘已久的敏銳觸覺,喚醒我們與生俱來的真善美,喚醒我們內在的靈魂。如果你再問我:那麼攝影的意義到底是甚麼,我會說:「攝影的意義:就是要呈現出另一個世界 . . . . . . 一個用肉眼無法觀看到的真實世界。」
圖:Bahareh Bisheh
照片來源:mamanatura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