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學歷高職位低 青年受壓易尋死

  註:本文轉載自経濟曰報

高學歷低社會經驗或使青少年易想不開而輕生。

過去3年本港整體自殺率下跌8個百分點,但同期15至24歲年輕人自殺率卻大升近19個百分點,2012年平均每星期就有一至兩名青少年自殺;學者認為現今青少年多接受高等教育,但卻要當基層工作,放不下身段。

輔導機構亦接獲不少高學歷尋死個案,他們因留在校園太久,甫入職場便感如「世界末日」;有準測量師實習時感不受重視,情緒受困至執業試不合格而尋死,亦有碩士生「愈讀愈專」而失業。

15至24歲 每周一至兩人自殺亡

撒瑪利亞會青少年外展計劃項目負責人伍嘉敏指,青少年自殺乃本港的嚴重問題,根據香港大學的數據,2010至12年,整體自殺率雖跌8個百分點,但同期青少年自殺率卻升19個百分點;2012年共有71名15至24歲青少年自殺身亡,即平均每星期就涉及一至兩人。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黃蔚澄指,香港是知識型社會,大部分青少年都接受過高等教育,社會對他們有一定期望,但卻未有足夠知識型職位提供,令他們要當基層工作,青少年若放不下身段,便會一時想不開而選擇不歸路。他續指,青少年缺乏向上流動機會是全世界都有的問題,勸喻青少年要「放得開」,並不要認為讀書只是賺錢工具,「我讀咁多書,就可以賺大錢」。

事實上,年輕人不斷進修、人生「履歷表」未夠豐富,亦容易逃避投入職場,工作後更難接受社會現實。青協就曾接過不少有關個案,20多歲的Sandra(化名)已完成大學學位課程,只要完成最後實習工作,便可以「考牌」,正式當上測量師。

但實習過程令她不好受,覺得在現實中,人人忙於處理自己手頭工作,無暇教導她;Sandra卻將一切看在眼內,認為自己表現不理想,以致在公司並未受到重視。其後她又認為與同事相處不來,歸咎於自己不能「埋堆」,遇到困難亦無人幫,情緒愈來愈波動,當有同事協助處理難題時,又自認為對方虛偽、公利。

工作不順令她聯想到連家人也少理會自己、朋友減少,愈想愈轉牛角尖,最後連執業試亦不合格,萌生自殺念頭。

碩士「愈讀愈專」 失業又失意

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香慕茵更透露,曾接觸過30歲、碩士畢業生求助,意識到父母年紀老邁,自己應踏入社會背負養家的責任,但因長時間找不到工作,感到學無所用,愈想愈負面。

香慕茵指,一般青少年會面對感情、學業及家庭關係等困擾,然而職場新人要懂得放下身段,「他們求助時亦明白馬死落地行的道理,但怕社會眼光。」

香港青年協會關心一綫單位主任吳錦娟則指,亦有不少青少年在考獲首學位後,因懼怕投入社會及社會風氣影響,選擇繼續升學、進修,但到最終要投入社會時,感到現實與想像有落差,因而受打擊。

而僱主對高學歷、年齡成熟的應徵者,往往抱有期望,惟他們未必有工作經驗,連兼職、實習經驗亦欠奉的情況下,明顯屬職場新手,吳錦娟說:「他們難適應,亦令僱主大失所望。」

她認為,現今社會,學生不應只顧死讀書,生活經歷同樣重要,「要搵經驗充實自己,以免要投入職場時,有如世界末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