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
全民退保行不通 還有甚麼袋住先?
註:本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老有所養人人想,但以此為目標的全民退休保障建議方案,既對最需扶助的長者沒大幫忙,又明知爆煲現實擺在眼前,叫人怎啃?沒有全民退保,不見得沒有其他可袋住先的選擇。
全民退保從90年代開始便爭議不休,上周公布的全民退保方案,是港府委託港大學者進行研究的結果,可以說滿足了全民派錢的要求,全港65歲或以上長者,一律每月可領3,000元老年金且毋須入息審查。不過,錢從何來?建議是政府先注資500億元及每年負責一半支出,其餘則來自僱主和僱員的荷包。
老來退休後生活無着落,不少港人均有此擔憂,強積金靠不住,一生勤力工作也不見得一定有豐厚積蓄。若活到65歲便「老奉」有老年金派,怎會不想袋?但方案出爐後卻未見社會各階層興高采烈「收貨」,更有不少學者大潑冷水。
固然,面對情勢趨白熱化的政改議題,論迫切性及聚焦力度,全民退休方案自會給比下去,但大家對此提不起勁,也是看清了這並沒有為港人提供一條有前景的出路。
方案對於最需扶助的貧窮長者既沒有大幫忙,又明知2026年便入不敷支、最快2042年更會花光政府注資,即使方案用意再美好,但如此嚴重缺陷,怎叫港人袋得落?
本港應否仿效外國設全民退保,社會向有分歧,但要讓窮長者又或現時缺乏退休保障的市民如家庭主婦等,可於晚年有穩定收入生活,又或令儲蓄不多的打工仔多一重退休保障,一定要全民退保嗎?為何不考慮向其他可袋住先的選擇入手?
綜援加碼寬資格 或更能扶貧
‧窮長者
社會共識是集中資源幫助近30萬的貧窮長者,即使領取綜援也有不少生活仍然捉襟見肘,無依苦況令人不忍,但建議的老年金卻不論貧富皆可領取,社會資源並未用在刀口上,要幫最有需要的貧窮長者,何不將資源用於增加長者綜援金額,又或放寬領取資格?長者生活津貼的資產審查,門檻被指太高,將之放寬,把更多長者納入保障,不是比起向中產或富裕長者派錢,更合乎社會保障須扶貧濟困的原則嗎?
香港教育學院本月發表研究,指改善長者綜援、申請毋須簽「衰仔紙」又或長者生活津貼由2,285元增至3,000元,可改善的長者貧窮率,以成本效益計算,比起老年金更高。
打工仔有強積金 善用勝再供
‧打工仔
退休後的老年生活,港人多抱「靠自己」心態,對於儲彈藥退休尤其緊張,推行多年的強積金,本來是打工仔的重要支持,但收費高及回報低,有學者早提醒市民,別寄望強積金可支持未來退休生活。
既然打工仔及僱主已每月供款,為何不積極處理強積金的成效,令其發揮更大的退休保障作用?又何須一定要有全民退保的3,000大元?現時已每月供款,何必又要市民另外再供,且還隨時是取不回供款的供死會?豈不多餘?
鼓勵為家屬供款 助主婦籌謀
‧家庭主婦
以強積金作為退休保障的其中一個空白,是沒有顧及數十萬名沒有在職的家庭主婦,全民退保則家庭主婦也受惠,但要達到此目的,卻也有其他方式可選擇。例如新加坡,其公積金設最低存額填補計劃(Minimum Sum Topping-Up Scheme),鼓勵打工仔自願供款家屬戶口,政府會給予扣稅優惠,還有抽獎鼓勵,中獎會代供錢入戶口,當地不少打工仔便替沒有在職的配偶供款,以作日後退休之用。供款對象不只是配偶,還可以是父母、兄弟姊妹。本港早年有團體曾建議類似做法,為家庭主婦設強積金戶口,一樣可以供款,但至今未見有下文。
人人追求老有所養,但資源應用得其所,港府展開新的福利制度要量力而為,一律派錢的福利主義,是不歸路。要分得清楚誰最需要幫忙,如何幫才有效益。外國推行全民退保的國家,現時不少已陷入不敷支的危機,被迫推後領取老年金年齡或減少派發金額,民怨不少。明知全民退保方案行不通,何不另謀出路,別在原地兜圈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