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原作者香港経濟民生聯盟
隨著年紀漸大,朋友圈的話題亦有所變化,過去是現代愛情故事,近年已開始觸及養兒育女的問題,果然歲月催人老。近日飯局中,一位朋友談及親子遊學團的,「是澳洲的陽光好,還是去美國學英文好?」不知不覺成為當晚飯局的話題。補充一點,朋友的「兒子」其實仍是候任「小學雞」,但父母已經開始為遊學團搜集資料。
隨著年紀漸大,朋友圈的話題亦有所變化,過去是現代愛情故事,近年已開始觸及養兒育女的問題,果然歲月催人老。近日飯局中,一位朋友談及親子遊學團的,「是澳洲的陽光好,還是去美國學英文好?」不知不覺成為當晚飯局的話題。補充一點,朋友的「兒子」其實仍是候任「小學雞」,但父母已經開始為遊學團搜集資料。
遊學團是結合「遊歷」與「學習」,所以,既不是旅行團,亦不是補習班,更不應幻想數星期的時間就可以說得一口地道外語。遊學團應該是擴闊眼界,認識風土人情,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感受」的能力,建立欣賞事物的角度,這需事前做功夫。
舉個例子,去到一個古堡,如果沒有認識,充其量只是一座建築物,影完相、「打完卡」,只餘下模糊的回億。但換一個角度,其實可以用建築、歷史、政治等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古堡的故事,這才會有深刻的感受及記憶,而不只是Facebook中的照片。
有人說:「旅行就是從自己住厭的地方,到別人住厭的地方。」但香港真的沒有值得遊覽的地方嗎?如果家長自己也有欣賞事物的角度,其實香港周圍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子女「遊學」的對象。例如在灣仔漫步,可以談到香港開埠點滴、市區重建、到東城戲院的恐怖故事。
有位任職教師的朋友慨嘆,要打開孩子的天空,日常生活的題材俯拾即是,問題是父母是否願意動腦筋,她說︰「和小朋友去超級市場打個轉,一個標榜來自南非的芒果,飄洋過海來到香港,才賣十多元一個,南非在哪兒?芒果是怎樣種出來的?要多長時間?猜想一下十多元中,有多少錢能落到在遠南非的農夫的手中?恐怕已足夠討論半天了,而且小朋友及家長亦可以學到不同的知識及文化。這不正是遊學團的意義嗎?」
在網絡發達的年代,其實只要搜索一下,已經有大量資訊可供運用。不一定花費數萬元「血汗錢」,和子女參加走馬看花的「遊學團」。這個夏天,當孩子問「爸爸去哪兒?」或許父母可以答:「參加由我做導遊的香港遊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