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阿含經對超人間情境的描述及其意義

阿含經對超人間情境的描述及其意義


藍吉富    


一、前言──經典中的「人間情境」與「超人間情境」


        
印度大小乘經典內容所展現的聖凡境界,綜合起來共有十種。此即天台宗所揭示的四聖六凡之「十法界

」:地獄、畜生、鬼、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佛經是為人類所結集的,其中教義也是為人類所展示的。但是其所描述的內容則確實涉及十法界,並不是只包含人間事跡而已。涉及人類以外其他眾生的地方,也為數甚多。筆者將大小乘經典所描述的這些情境

,粗略地分別為「人間情境」與「超人間情境」二大類。
        
這裏所謂的「人間情境」,是指常人感官所能感覺、理解的境界。而「超人間情境」則是指常人感官所無法感覺、理解的境界。在現存之原始、大乘與密教之三類經典中,原始經典內容所陳述的人間情境多於超人間情境。大乘經典內容的超人間情境要比原始經典多一些。不過,超人間情境的份量最重的,還是該推密教經典。易言之,原始經典最具有人間性,密教經典的超人間性最強,而大乘經典內容的人間或超人間特質的比重,都居上述二者的中間地位。
        
在原始經典之中,北傳的《雜阿含》與南傳的《相應部》都是大小乘教義的主要根源。在《雜阿含》所收的1362經與《相應部》所收的2875經之中,大部份都是記載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教法與修持方法,如敘述五蘊無常、無我等教理及四念住修法等實踐法門。這些都可歸屬於人間情境的範圍,因為它們都可以透過人的理性與知覺來理解。
        
但是,原始經典之中,也有一部份陳述是無法用理智與感官去見聞覺知的經典。依印順法師的歸類,《

雜阿含經》之中,像「諸天相應」、「林相應」、「夜叉相應」、「梵天相應」等經典群,就是屬於這類。這些經典,包含有:佛(或佛弟子)與諸天、夜叉等類眾生對談法義等內容。這類經典所陳述的天人、夜叉等類眾生,便是人類(至少是大部份人類)所無法見聞覺知的。這樣的情境,便是筆者所謂的「超人間情境

」。
        
在大乘經典中,所敘述的內容屬於人間情境的,當然所在多有。但是,屬於超人間情境的地方,也俯拾即是。茲舉《華嚴》、《維摩》二經為例,略述如次:
        
以《華嚴經》(八十卷本)為例,在七處九會之中,像〈忉利天宮會〉、〈夜摩天宮會〉、〈兜率天宮會〉、〈他化天宮會〉等會,佛陀都不是在人間、而是在天界說法。而且,參與法會的會眾,以〈世主妙嚴品〉為例,就有「十萬世界微塵數菩薩」、以及無數「執金剛神」、「主地神」、「主林神」、「阿修羅王

……等非人間性的眾生。這樣的情境,顯然是「超人間情境」。當然,經中也有不少「人間情境」。像〈

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所參訪的過程,就有不少是常人可以見聞覺知的內容。
        
再以《維摩詰經》為例,經中維摩詰所陳述的彈偏斥小理論及大乘法義,是人類理智所能瞭解的。但是經中所載的「借座燈王」、天女現身、香積如來以香氣度眾、以及維摩詰來自阿閦佛的妙喜世界……等事,則屬於「超人間情境」的範圍,並非尋常人類所能感知。
        
至於密教經典的內容,除了其中所敘述的咒語、儀軌、修持法或效驗等,是讀者所能理解的人間情境之外,有很多情境以及參加法會的人物,往往讓人無法理解。譬如《大日經》〈住心品〉所載:薄伽梵所住的「如來加持廣大金剛法宮」就不知是何處所。而其中之參與者,像虛空無垢執金剛、金剛手秘密主……等人

,就讓人覺得並非人間眾生。其中情境,就顯然並非人間情境。
        
茲舉《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為例,略述如次。依本經所載,一切義成菩薩在菩提場修行時,得到一切如來的指示,乃修習五相成身觀,在阿迦尼吒天成佛云云。這部經記載這一過程時,有下列文句:
       
「大悲毗盧遮那常恆住三世一切身口心金剛如來、一切如來遊戲處,住阿迦尼吒天王宮中大摩尼殿……與九十俱胝菩薩眾俱。」
       
「爾時一切如來雲集於一切義成就菩薩坐菩提場,往詣示現受用身。咸作是言:善男子!云何證無上正等覺菩提,不知一切如來真實?忍諸苦行?」
       
「時一切義成就菩薩摩訶薩由一切如來警覺,即從阿娑頗娜伽三摩地起,禮一切如來。白言:世尊如來!教示我云何修行?云何是真實?」
       
(接受一切如來的教導,經過一段神妙玄秘的修行及轉化過程之後,終於「現證等覺、一切如來平等性智」)「即入婆伽梵毘盧遮那如來心,由普賢堅牢故,從金剛薩埵三摩地,由一切如來加持,合為一體,量盡虛空,遍滿成五峰光明。……發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成辦普賢種種行,承事一切如來,往詣大菩提場摧諸魔軍……乃至拔濟一切,利益安樂盡無餘有情界……。」
        
從上面的簡略分析,我們知道可以有三個層面來衡量某一佛教宗義或思潮。
        
信仰典範:該宗宗義屬於上述三類經典中的哪一類?或者是某二類或三類的抉擇或揉合。換句話說,某一宗義的典範是屬於原始聖典、或大乘經典、抑或密教經典。信仰典範的差異,當然會造成信仰方向的不同。譬如:南傳佛教徒不相信大乘經與密教經典,而僅以原始經典為典範。這自然會使南傳佛教徒對大乘佛法或密教法門心存疑竇,無法受持。
        
對十法界之任一法界的偏尚:譬如:信仰焦點放在早日了生脫死、證得四沙門果,自然會以原始聖典為信仰依據而進入聲聞乘。如果重在佛乘,而又相信密典,則較易成為密教信徒。如果重視鬼趣眾生的超荐,則較易形成經懺佛教。如果信仰大乘經典而又心儀菩薩行持,自易成為菩薩乘行者。
    
對人間情境與超人間情境的不同詮釋與好惡,也會影響宗義的發展方向:對經典中之人間情境(及理趣)的不同詮釋,會造成宗義或信仰的分歧,這是常人所較易發覺的。但是,古今中外也有為數甚多的佛教徒對超人間情境的喜好,更甚於人間情境。因此,對於經典中之超人間情境的詮釋與迎拒問題,其實也不應忽視,值得討論。
        
本文的問題意識,即源自右列三類中的最後一項。筆者想釐清的問題是,超人間情境在原始佛典中的比重是多是少?佛教徒在他的信仰生活裏,該如何面對這種情境?對天界與鬼道眾生,佛教徒所應採取的態度是什麼?……等等。
        
本文的材料,以《雜阿含經》為主,以《長含》、《中含》為輔。目的是想理解原始聖典所記載的超人間情境的大略。就印度經典(原始、大乘、密教三類)而言,本文只是第一階段的處理。但希望這可以是進一步理解大乘之超人間情境的基礎。
        
印順法師所整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此下略稱《雜含會編》,書中所作的分類,對筆者之處理此一問題頗為方便,因此,拙文即以該書為主,而以其他《阿含》為輔。


二、天人

〔前言〕

        這一節所要探討的是天界眾生與佛教教團的關係。
在《雜含會編》中,與天人有關的經文有下列幾篇:
       
〈八眾誦〉中的〈帝釋相應〉、〈梵天相應〉與〈諸天相應〉。
       
〈弟子所說誦〉中的〈目犍連相應〉。
       
〈如來所說誦〉中的〈天相應〉。
       
這五篇〈相應〉經文,性質彼此不同,茲簡介如次:
〔帝釋相應〕(22經)
  「帝釋」是指忉利天(三十三天)統治者「釋提桓因」(梵語具云:Wakra-devanam-indra)。在其他經典中,也常被稱為「憍尸迦」。他是佛教的重要護法神,對世尊也極其恭敬、信仰。
  在〈帝釋相應〉所收的22經之中,主要陳述的內容略如下列:
世尊向比丘們陳述帝釋的種種德行,如:過去世為人時的孝行、謙和、常樂行施……等,以及如今為帝釋時的不瞋、忍辱、善議論、護持三寶、質直賢善、慈心不殺……等善德。
世尊陳述帝釋在過去世為人時所造的種種善因,及其有多種名稱(如:「釋提桓因」、「憍尸迦」、「天帝釋」……等。)的因緣。
        
敘述帝釋率眾與阿修羅爭戰的若干事例。並比較帝釋秉性之良善與阿修羅性格之粗暴。
敘述帝釋對世尊及僧團之友善態度,彰顯當時佛教教團與帝釋之間的親密關係。
〔梵天相應〕(10經)
  這十部經的主角,是經中稱之為「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的「大梵天」(Maha-brahmanBrahma sahajpati)。這位天王是色界初禪天的領袖,其在天界的層級,是比欲界天的忉利天王帝釋還要高的。在婆羅門教之中,他也是這世界的造物主,是三大主神之一。
        
這十部經的主要內容如下:
        
世尊初成佛之時,梵天王從梵天界來到世尊面前,讚嘆世尊所證之正法。
        
梵天王肯定、讚嘆世尊之四念處及阿練若法門。
        
四位梵天天眾來迦毗羅衛國讚嘆佛及阿羅漢比丘。
        
世尊曾說梵天王已證阿那含果。
        
若干位梵天向世尊請示佛法。
        
佛上昇梵天頂上,以破某一梵天「梵天常恒不變……無有過此上者」之邪見。之後,佛弟子阿若具鄰、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人也隨即以神通直上梵天處。其中,目犍連在世尊及阿若俱鄰等人回到人間之後,還留在梵天說法。

〔諸天相應〕(108經)

         108經大多是各處的天人來向世尊請問佛法、或單純聽法、或向世尊請安的經典。經中的天人有男有女,地點大部份都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類經典有下列幾項特點:
來見佛的天人,大多「容色絕妙」,身上會放光。來的時間大多在「後夜」(天亮以前的三、四小時)。
        
天人請教佛法的對象都是世尊。未見有向佛弟子請教的經文(他處或有,但在「諸天相應」類則未見)。方式都是天人以偈請教,世尊也以偈回答。經文都頗簡短。
問答的場合,都未見有世尊的其他弟子在場。
有一部份來見佛的天人,前生原是佛弟子。他們在往生天界成為天人後,還能記憶過去世事蹟,所以回來見世尊。
        
由這些經典所載,可以知道諸天眾雖然不能加入人間的僧團,但是關心佛法者也頗有其人。
〔目犍連相應〕(53經)
        
這一篇所收諸經,都與目犍連有關。由於目犍連的神通是佛弟子中最負盛名的,因此經中有他透過神通與天人互動的記載。由這些記載,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天界與佛法傳播的關係。茲提出下列數例,以供思考


        (a)
本篇第四經載帝釋(釋提桓因)在夜間來向目犍連請教佛法。
        (b)
目犍連有大神通力,能隨時到忉利天。依本篇第5經所載,有一次,他想起在從前的一次聚會裡,帝釋曾向世尊請教佛法。當時帝釋似乎意猶未盡,內心仍有問題。為了解答帝釋的問題,目犍連乃上昇忉利天見帝釋。沒想到帝釋早已忘卻此事。只是興冲冲地帶著目犍連參觀忉利天宮的新殿堂。
        (c)
6經內容記載世尊上昇忉利天為其亡母及天眾說法。在人間的佛弟子,由於懷念世尊,因此請目犍連到忉利天懇求世尊早日回人間。於是目犍連乃以神力上昇彼處,除了轉達佛弟子們的心意之外,並參與世尊在當地的盛會。
        (d)
710經記載,有四十位天人到目犍連處述說各自的修行經驗及所證果位。
〔天相應〕(48經)
        
這一篇所收諸經,內容多係世尊的說法,較少敘述與天人的互動情形,因此,適合本文取材的甚少。倒是最後一經記載一件事例,值得提出來。有一次,世尊在微雨的夜間有事要外出。因此,命阿難持傘覆燈,隨世尊在後。不久,抵達某地時,世尊微笑。阿難請問微笑的因緣。世尊說,他看到梵天、帝釋及四大天王,也都一個接一個「持傘覆燈」地隨阿難之後而來。
        
這一事例,可以發現諸天護持世尊的某些情景,也可以窺見世尊能看到的超人間情境,阿難往往看不到。

〔結語〕

        從上面所列的經典,可以看出天人與佛教教團互動的大略情形。
世尊與佛弟子之有神通者(如:目犍連等人)與天人是有互動的。其中,最常見的是天人來向世尊或佛弟子請教佛法,或讚美世尊。其次,世尊及目犍連也曾上昇天界為天人說法。
        
與佛教教團關係最密切的是忉利天的帝釋,他不祇對世尊恭敬、護持有加,而且與目犍連也頗為熟稔。此外,大梵天王對佛教教團也甚為友善。世尊說他已證得阿那含果,更使人發覺天界也並非全係「享樂不修行」的處所。
        
各處天人來向世尊請教佛法,是常有的事實。
        
有少數佛弟子(如:目犍連、舍利弗等人)有能力上昇天界,與天人互動,但仍有多數佛弟子無此能力。當天人出現在佛弟子面前時,見聞不到天人的佛弟子,仍然大有其人。像〈天相應〉中所載,連阿難都看不到梵天、帝釋等人之「持傘覆燈」,可見具有這種超人間之見聞能力的佛弟子,為數必不甚多。


三、林中天神

〔前言〕

        所謂「林中天神」是指在樹林中的天神而言。這是《雜含會編》〈八眾誦〉所收〈林相應〉32所載的內容。
       
「林相應」所收的經典,都記載與林中修行者有關的事蹟。由於林中住有天神(或山神),他們經常會觀察到林中修行者的若干行為,因此常會以「支持修行」的態度,為修行的出家人提出建言。這32經的內容,主要可以歸納成下列幾項:
        
一般而言,林中天神是喜歡修行人在林中修行的。他們可以說是佛教修行者的善友。
對於在林中修行的佛教出家人,天神們是經常注意的。如果發現到修行人懈怠,或不如法,他們往往會有若干言行來加以提醒。
        
天神們有他心通,可以觀照到修行人的內心思惟。
有些天神對修行人的建議,並不一定正確。修行人是不必然要接受的。不過,從數據上可以發現,天神的正確及善意的建議,比例要比不正確的建議多出甚多。
        
天神並不是人類,一般人是看不到他們的。在這一篇內的數十經文中,往往描寫天神與林中比丘的對談,或天神發見到某一情景時所說的偈頌。為什麼那些與天神對談的人類可以看到天神?從若干經文中可以發現一些線索,那就是天神可以化現成人類見聞得到的對象。當然,也有若干修習禪定因而得神通的人類、或某些天賦異稟者,是可以看到常人無法見聞的對象的。
〔結語〕

        上面所陳述的天神,在佛教六道之中,到底應歸屬於那一道,其實是並不明確的。譬如:如果將他們視為天人,但卻又住在人間林中。如果視之為鬼類,在經中,他們又被稱為「天神」。比較合理的推測是,他們原係鬼類眾生,但可能歸屬於四大天王所轄,故亦可稱為「天眾」。由於四大天王是護持佛法、而且關懷人類的,所以,這些天眾才奉命駐守林中,關懷修行人及人類吧?


四、魔王波旬

〔前言〕

        魔王波旬(papiyas)在《阿含經》裡,幾乎可被視為佛教的「天敵」。因為在經中,他的出現就祇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反對佛教,擾亂世人之修行證果。
《雜含會編》〈八眾誦〉的〈魔相應〉中,收有20部經文。主要內容,就是記載波旬如何千方百計地擾亂世尊或佛弟子的修行。從經文內容看,波旬不惟不尊敬世尊,而且大力反對佛法。有時候,他的行徑還像是人間黑社會的流氓之不滿意警察一樣,對世尊及佛弟子以輕蔑、鄙視的態度加以騷擾與搗亂。

〔內容大略〕

        波旬具有相當大的神力,能變化多端。比較常見的是化成年青人到世尊或比丘們面前,發表反對佛法的論調。有時候,也會變成大龍、大力士、大牛等物,以恐嚇世尊或比丘。
在世尊向弟子們說法時,波旬也常來揶揄世尊。有時候會勸世尊去當人間國王,勸比丘去享受人間欲樂。
        
在〈魔相應〉的第9經之中,記載世尊成道不久,波旬來相擾亂。由於世尊不為所動,因此波旬甚為懊惱。
        
這時,波旬的三位女兒自告奮勇,要替他出一口氣。她們想用「愛欲」來拐誘世尊。結果可想而知,當然未如魔女預期,世尊仍然不動如山。好笑的是,三位魔女回到波旬那兒時,波旬的反應,居然是幸災樂禍地說一首偈來嘲弄她們的鎩羽而歸。
        
本篇第8經記載佛弟子瞿低迦,修行證得果位:「受意解脫身作證」,但是因故六次退轉。他在第七次又證得果位時,為恐生前再度退失,因此想以刀自殺,進入無餘涅槃。這時,波旬為了阻止他進入無餘涅槃境界,因此「執琉璃柄琵琶」到世尊處,「鼓絃說偈」,請世尊阻止瞿低迦自殺。結果世尊未允,瞿低迦辭世,並入無餘涅槃。
        
這一事例,表面上是「波旬反對羅漢自殺、但是世尊贊成。」同時也反應佛法之「涅槃至上主義」與「世俗之貴生思想」(波旬的想法是怕三界內的子民流失)的差別。是生命價值觀的不同抉擇,一般世人恐怕不易理解。
        
在波旬擾亂世尊之時,世尊對治的方法,除了「身心不動如山」的定慧功夫之外,所常用的對策是告訴波旬:「你的技倆我已識破了」。就這樣,波旬即會覺得「沙門已知我心」,而告「即沒不現」。
        
從這20篇經文看來,世尊並沒有收服波旬。因為經中未見有波旬向世尊懺悔、或表示願意皈依三寶的記載。

五、鬼類

〔前言〕
        
這一節的內容,主要取材自〈八眾誦〉中的〈夜叉相應〉,有一小部份取自〈如來所說誦〉中的〈業報相應〉,與〈弟子所說誦〉中的〈目犍連相應〉。
        
〈夜叉相應〉所收的12經,主要記載的是鬼類眾生與世尊或佛弟子之間的互動事例;至於〈業報相應〉與〈目犍連相應〉所載,則是世尊或佛弟子觀察鬼類生態之後所作的結論。
夜叉相應〕(12經)
        
鬼類對世尊有些懷有善意,但也有惡意的。本篇第1經載,屈摩夜叉鬼請世尊到家中住宿,對世尊頗為恭敬。但是也有對世尊不甚恭敬的鬼類。第8經記載世尊到阿臈鬼住處夜宿。阿臈鬼三次將世尊趕出家門,又三次讓世尊入門。之後又恐嚇世尊。但是在彼此對談過後,終於答應服侍世尊,聽受佛法。(第6經也有類似的內容)
        
鬼類對佛弟子的態度也大略相同,有些較具善意,有些則懷惡意。第910二經記載,王舍城有兩位比丘尼頗得當地人敬重。有一天,由於當地有節慶活動,居民因而忘了供養這兩位比丘尼。當時,就有鬼神到王舍城市街上,說偈勸居民以衣食供養兩位比丘尼。這是具有善意的一類。
        
另一類是心懷惡意的鬼類。第12經記載,有一次,舍利弗在耆闍崛山中住。那天他剛好剃頭,被憂波伽吒鬼看到,就以鬼手去毆打舍利弗的頭。結果鬼反而因此墮入地獄。舍利弗並無大礙。
有些鬼類也有興趣聽聞佛法。第3經記載,有一次佛弟子阿那律陀夜宿畢陵伽鬼子母住處。當阿那律陀夜誦法句時,鬼子夜啼。這時,鬼子母就說偈勸兒子勿啼,應靜聽法句。
        
在第4經也有類似故事。有一次,世尊率弟子夜宿富那婆藪鬼子母住處。就在世尊為比丘們說四聖諦法時,二位鬼子夜啼。這時,鬼母也說偈勸鬼子勿啼,俾使她能聆聽佛法。
5經記載的是世尊在摩竭提國勸告一位女人勿信鬼神的事例。可見相信鬼神或未具正知正見的宗教信仰現象,自古皆然。
〔業報相應〕(35經)
       
這一篇所收諸經,談的都是眾生流轉生死的業報原理,茲不贅述。筆者在這裏所擬揭出的一經(第3

),記載的是,一般人為已故親人作施食回向時,該已故親人是否真能得到的問題。世尊的回答是這樣的:
如果亡者墮入地獄,則不能得到人間的信施飲食。
        
若亡者往生為畜生或人,則也不能得到前世親人為他所作的施食。
        
若亡者往生為餓鬼,則可分為二類,一類不能得。另一類生在「入處餓鬼趣」中,才可能得到親人為他所作的施食。
        
在《雜阿含經》中有上述這類記載,可以讓我們在為亡故親人作布施回向時,得到若干啟發。
〔目犍連相應〕
        
《這一篇共收53經。在第11經之後,有四十幾部經文,都在描述佛與目犍連以神通力看到許多眾生受苦的慘狀。並由佛或目犍連說出這些受苦眾生,其實都有過去世造惡的業因所致。
        
其中,第11121336四經之中,描述目犍連在乞食途中,看到「身如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乘虛而行」(11經)、「筋骨相連、舉身不淨、臭穢可厭……極大苦痛、啼哭號呼」(12經)、「舉身無皮

、純一肉段、乘空而行……苦痛切迫、啼哭號呼」(13經)、「舉體膿壞、臭穢不淨、乘虛而行……啼哭號呼」(36經)的受苦眾生。從經文之「乘虛(空)而行」的字句可知,這些眾生應該是鬼類,不是人類。
        
按理說,目犍連看到這些眾生的慘狀,應該會心存悲憫才是。然而,奇特的是,經文記載目犍連看到這些慘狀,居然是「欣然微笑」!事後,當同伴問他何以微笑時,他才說出:他是看到這些眾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前世所造的惡因惡緣所致。經文的意思是說,由於目犍連看到這樣的「前因後果」,才會有「欣然微笑」的神情。
        
縱觀經文的內容,可以看出焦點應該是在「業報的可畏」與「眾生行為之不可不檢點」上面。倒是文章內容居然用「欣然微笑」來描述目犍連目睹前述眾生慘狀之後的心態(欣然)與表情(微笑),便顯得相當突兀與怪異。
       
筆者寧願相信:這是經典結集過程、或傳播、翻譯過程的失誤,應該不是目犍連當時的真正神情。


六、其他《阿含經》中的相關記載


〔前言〕
        
前面幾節,所揭示的內容是從《雜阿含經》中摘錄出來的。《雜阿含經》是四阿含經的根本,因此,由《雜阿含經》對超人間情境的記載,多少可以讓人聯想到:依《雜阿含經》為本而次第形成的三部阿含,在這方面所呈現的風格應該不至於有太大的差異。
        
為了對這一問題找到較明確的答案,筆者在三部《阿含經》中找出若干經文,稍事補充說明。
〔天人〕

       《中阿含經》卷9.〈地動經〉載,世尊曾化成天眾身,赴各天界(自四王天,以迄善現天)為天眾說法,而天眾皆不知世尊為何人
       
《中阿含經》卷43.〈溫泉林天經〉與〈釋中禪室尊經〉,分別敘述有天人來見尊者三彌提,與盧夷強耆。分別告訴他們兩人應該隨世尊學習「跋地羅帝偈」(敘述對「過去、未來、現在之五蘊」不可執著的偈頌)。兩人聽到天人的指引後,果然得到世尊的教導。而且,世尊也告訴他們,那二位   天人是三十三天的「軍將」,一位名叫正殿,一位名叫般那。

      《中阿含經》卷9.〈郁伽長者經〉載,當郁伽長者向比丘眾布施時,會有天人告訴他:誰是阿羅漢,誰是阿那含……誰精進,誰不精進。但是他還是無分別地布施,不受天人左右。此外,天人還告訴郁伽長者:「有世尊善於說法,佛弟子善於求涅槃解脫」云云。但是郁伽長者都「自有淨智」,不輕易隨天人起舞。

       《中阿含經》卷9.〈手長者經〉載,手長者得到世尊的教導之後,精進修行,成就四無量心。因而得到三十三天人在天界法堂的讚嘆。當時,毘沙門天王還在天快亮時到手長者家,告訴他「三十三天眾為他讚嘆」的消息。

      《長阿含經》卷5.〈典尊經〉載,有一天晚上,天界的天人執樂天「般遮翼」,「於夜靜寂無人之時」到耆闍崛山見世尊。並告訴世尊:昨夜梵天王到忉利天與帝釋討論佛法,並論及世尊的種種殊勝境界及宿世因緣。世尊亦為般遮翼印證其事。

      《長阿含經》卷5.〈闍尼沙經〉載,有一鬼神,名叫「闍尼沙」。他原是人間國王,而且是佛教徒。他死後投生為毘沙門天王的太子。之後,證得須陀洹果。
        
依闍尼沙的敘述,大梵天王曾化身為梵童子,下降到忉利天的法堂上為忉利天眾說法。所說佛法有四念處、七定具、四神足等。該經經文說:「梵童子於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毘沙門天王復為眷屬說此正法,……。」在天界,佛法也如此地流傳。
       
《長阿含經》卷10.〈釋提桓因問經〉載,帝釋(釋提桓因)率執樂神般遮翼等諸天人到摩竭國見世尊。般遮翼奉帝釋命,鼓琉璃琴,並唱歌供養世尊。世尊出定(從三昧起)後,讚美般遮翼之音樂。之後,帝釋向世尊請示佛法,世尊為他作詳細的說明。最後,並且有梵童子在空中說偈讚嘆帝釋。
      
《增一阿含經》卷10.第151經載,世尊初成道時,思考到佛法甚深,眾生恐難信受,因此,有「默然不說法」的心意。這時梵天在天上遙知世尊心意,乃下降至世尊面前,勸請世尊為眾生說法。世尊乃答應梵天的勸請。
      
《增一阿含經》卷10.第153經載,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問世尊:「比丘如何斷愛欲、得解脫」的問題,世尊回答之後,釋提桓因回忉利天。之後,目犍連又上昇忉利天指導釋提桓因。這一部經的內容,與拙文前引《雜含會編》〈目犍連相應〉之(b)條略似,不過,此處敘述得更為詳細。
〔鬼神〕
        
依《長阿含經》卷20.〈世記經.忉利天品〉所載,有關鬼神問題,有下列幾項要點:
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塚間,皆有鬼神。
「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關於守護神的問題,經文指出,如果世人行惡業,為非法行,則這種人「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如果其人修行善法、行十善業,則有百千神,護此一人。
〔結語〕
        
本節所述,是《長》、《中》、《增一》三部阿含經相關經文的抽樣舉例。從這些經文,可以看出這三部阿含經對超人間情境的處理態度,大體延續《雜阿含經》的風格,可以讓後人覺察到四部阿含經中所展現的超人間情境,大體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南傳上座部所傳的經文之中,《相應部》、《長部》、《中部》、《增支部》等四部,與漢傳四阿含經大略相當。除了這四部以外,南傳還另有名為《小部》的經典集,為漢傳所無。在《小部》所收諸經之中,有〈天宮事〉七品85經,以偈頌敘述天界某些眾生之福報及其前生業因。另有〈餓鬼事〉四品51經,敘述某些鬼道眾生的慘狀及其在前生所造的業因,也以偈頌組成。可見南傳上座部對超人間情境也相當重視。不過,由於本文以漢傳《阿含經》為題,因此對南傳諸部的內容,暫不涉及。
        
此外,諸部《阿含經》中,偶亦有論及龍王與阿修羅之處。然而,由於在《阿含經》中,這兩類眾生與佛教的互動較少,因此拙文亦未論及。


七、人間與超人間世界的關係


         
依據上面各節的描述,筆者將《阿含經》中所載之「人間與超人間世界的關係」,歸納為下列12條。佛教徒如果能瞭解這12項條文的意義,相信會對超人間情境較能作適當的處理。
世尊弘傳佛法的對象固然以人類為主,但是對於天人與鬼類眾生,也沒有忽略。如果機緣許可,也隨時會將佛法弘傳給超人間世界的眾生(天人或鬼類)。
依《阿含經》所載,超人間世界的眾生,與佛教關係最密切的是大梵天、忉利天與四大王眾天。其次是活動在人間的天神。
        
在佛教的信仰世界裏,世尊與佛法是佛教徒的軸心。天人、鬼類或人類,都是敬仰、追隨世尊與佛法的眾生。即使是地位崇高的天人(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也是佛教的護持者或信仰者而已,並不是其他佛教四眾尊崇的對象。當然,這祇是就佛教的信仰圈內而言,至於其他外道或無信仰的眾生,則另有各自所持的倫理觀。
        
有些天人對佛教修行者會加以護持與匡輔,有時也會將所聽到的佛法傳播給修行者。但是,天人的佛法素養良莠不齊,並不是每一位天人的說法都必然正確。有些不諳佛法的天人,看到修行者的刻苦自修,也會大惑不解,甚至於會勸人享受欲樂,不要修行。
        
有不少天人經常向世尊請教佛法。也有向佛弟子請教的,但數量較少。
世尊與某些具有神通的弟子(如:目犍連),也常上昇天界(忉利天或梵天等處)為天人說法。
當天人到佛弟子面前時,並不是所有佛弟子都看得到。大體而言,有神通的人看得到;或者是天人要現身讓人看時,凡人才看得到。
        
魔王波旬是經典中之反對佛教者的典型。世尊對波旬的種種擾亂雖能「不動如山」,而且也都能使波旬黔驢技窮、知難而退。但是,在《阿含經》中,波旬都一直沒有成為佛教徒。
人間各處(居處、市集、山林等)其實漫布甚多鬼神。
有些鬼類眾生對佛教徒頗為友善,但是也有不懷好意的。
鬼類也有喜歡聽聞佛法的。
        
人類要透過儀式施食給亡者時,亡者不一定能得到。能夠得到的亡者,必須具足下列二條件。(一)、亡者必須是墮入鬼道而不是其他諸趣。(二)、亡者所投生之鬼道,必須是在「入處餓鬼趣」。如果是在鬼道的其他處所,也不能得到。
 

八、結語

 

       《長阿含經》卷3.〈遊行經〉記載的是世尊逝世前三個月左右的事蹟。在該經之中,世尊曾經告訴阿難:
       
「世有八眾。何謂八?一曰剎利眾。二曰婆羅門眾。三曰居士眾。四曰沙門眾。五曰四天王眾。六曰忉利天眾。七曰魔眾。八曰梵天眾。……我廣為說法,示教利喜已,即於彼沒。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至梵天眾,往返無數,廣為說法,而莫知我是誰。」
        
這段經文指出,除了在僧團內教導弟子之外,世尊也常到八類眾生之處說法。這八類眾生的前四類,都是人間眾生;而後四類眾生,則皆出自天界。
        
這段經文凸顯的意義,是世尊弘法的對象不祇是人類,而且還包含天眾。弘法的地區,不祇是人間,而且也包含天界。
        
世尊在這段經文中所指陳的事實,從拙文前面諸節文字中都可以看出來。不過,由世尊親口說出,便顯得這一特質(弘法對象兼含人、天)更為清晰、具體。換句話說,這一段經文所明確彰顯的是:世尊的弘法場域,並不僅以人間為限,而且也還包含著超人間世界。
        
所以,以《阿含經》(或南傳五部)內容為信仰依據的原始與部派佛教,其信仰中心固然是世尊與佛法,並不是天人或鬼神。但是弘法的對象則可以擴及於天人或鬼神。又,如前文所述,天人或鬼神也有可能成為佛教徒或護法者。人與天人、鬼神之間,也有可能成為學佛過程中,相互扶持的同修善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