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祝谌予先生积几十年经验,总结的治脾胃七症九法

祝谌予先生积几十年经验,总结的治脾胃七症九法

中医书友会 

I导读:脾胃病自古至今治法颇多,相关方药亦数不胜数,祝谌予老师积多年之经验,总结归纳为七症九法:七症,呕、吐、胀、满、痛、结、利,九法,吐、消、导、清、降、通、利、止、补。(编辑/姜春颜)


祝谌予老师治脾胃病之九法
作者/韩梅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李东垣强调脾胃的重要作用,建立了以补脾胃为主的学派,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祝老很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说,他认为,脾胃病“治之甚易,根除甚难”。

治之甚易,是因为服药后,药力直接达到脾胃,便于吸收。根除甚难,是因为每日必进饮食,脾胃不能休息,总在不停地运化水谷,因此一旦脾胃有病,不可轻视,若不及早治疗,由于后天运化失常,机体的精气营养匮乏,其他脏腑可接踵受害,百病丛生。

祝老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脾胃疾患,虽有虚实之分和寒热之分”,然而“脾胃属土,湿润为常,非火不生,非暖不化”,所以“最畏寒而喜温”。临床上“胃寒者十居八九,内热者十之一二”。

同时也看到脾胃病多有痛象,通之则痛止,而通药多辛温,因此治脾胃病不宜妄用寒凉。所以祝老称李东垣在《脾胃论》中阐发温补之法是确有独见。

祝老在对脾胃病的辨证论治过程中,积多年之经验,总结归纳为七症九法。

七症:即呕、吐、胀、满、痛、结、利。

九法:即吐、消、导、清、降、通、利、止、补。

1、吐:过饱伤食,消既不能,泻亦无用,只有一吐。吐之方法或用探喉引吐,或用瓜蒂散、人参、藜芦等吐之。但吐法不常用。

2、消:饥饱不匀,食不消化,胸膈胀饱,吐有实物,应当使用消法。最常用的方子是保和丸、平胃散、小陷胸汤。

3、导:食在胃肠而不下者,宜用导法。常用木香槟榔丸、麻仁丸、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此外,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亦用之。

大便燥结,可用晚蚕砂配皂角子。虚人便秘用肉苁蓉30~120克,使用导法最宜,能润则润,须用攻下时,方可用峻剂。

4、清:《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消胀行气,常用清脾饮、藿香正气散、柴胡疏肝散等。

5、降:呕吐、呃逆、嗳气均可用此法。常用方如旋覆代赭汤、戊己汤、胃风汤等。

6、通:疼痛应用温通化瘀法。常用赤石脂丸、匀气散(此方止痛甚效,有加沉香者,但此方不可多用)、手拈散(此方活瘀止痛,极为有效)。

此外,丹参治胃痛甚效,其功用为祛瘀生新,因而消化性溃疡者常用。

凡腹痛胀,可用台乌药配香附使人矢气出,以消胀止痛。

7、利:大便溏泄不宜早止,利其小便或利湿则腹泻即可止。常用方剂如参苓滑石汤、大橘皮汤等。

8、止:久泻不止,脾胃虚寒,当用止法。常用方如诃子丸、实脾固肠丸、桃花汤。

9、补:脾胃久虚,或脾胃病新愈,可用补法。常用白术散、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子汤。

除此九法外,呕血用龙肝膏。凡胃津干枯无食欲者,用生内金、生麦芽、生稻芽,以生发其胃气,则自思饮食。




I 版权声
  • 本文摘自《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韩梅。编辑/姜春颜,校对/居业。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本公众号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