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5日 星期六

妙用古方防中风

妙用古方防中风

原创 唐伟华 

中风是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而且常留有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实,在中风发生之前会有先兆出现,如果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则能将中风扼杀在萌芽中。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见识下一位民间老中医如何妙用古方治疗中风先兆。

例一:虚风夹痰,上扰清空


李翁中善,年逾花甲,中和人。

翁卧病数日,晕不能起。1989年4月17日清晨,其子来校,延余出诊。当日周一,上午课满,不能前行,许之下午可往。翁子中午又到,遂与往之。途中已闻其子述病大略:数日前,突现头晕目眩,步态不稳,摇晃欲仆,遂卧床不起,曾服药2剂,未见病减。
诊其脉,浮弦而长。询之,曰:“头晕脑涨,且觉沉重,左手麻木乏力。”说话流涎,语言时謇,吐字不清。观舌淡润,苔白而厚,边有瘀点,舌下青筋粗大。知为虚风夹痰夹瘀,上窜清空所致,属中风先兆。亟宜平肝息风,化痰活血,先治其标,用天麻钩藤饮合导痰汤加味治之。待其诸症缓解,继以益气活血,兼补肝肾,从本而治。

处方:天麻15g,钩藤15g,石决明24g,桑寄生12g,杜仲15g,益母草15g,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竹茹10g,南星15g,枳壳12g,石菖蒲15g,远志10g,川芎15g,丹参15g,甘草6g。3剂,水煎温服。

5月1日,已能来校复诊。语余曰:“上方1剂,眩晕即止。3剂后诸症均除。”乃拟补阳还五汤加天麻、杜仲、续断、桑寄生等品,嘱服10剂。数年后见之,体尚康健。

年至花甲,气血已亏,肝肾不足,难免瘀血痰浊停滞,而致本虚标实体质。一旦阴阳失调,虚风内起,夹痰夹瘀,上扰清窍,则眩晕、肢麻、语謇、站立不稳等症现焉。治当平肝息风,活血化痰,以解标急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息风,石决明平肝潜阳,三药合用,平息内风;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以固其本;益母草、川芎、丹参,活血祛瘀;半夏、南星,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陈皮、枳壳,理气行滞,亦能化痰;石菖蒲、远志,豁痰利窍,通心气,利语言;竹茹通络化痰。
诸药合用,共收息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故能一剂知,三剂愈。再以补阳还五汤加味,益气活血,补肝益肾,方免日后之虞。

例二:气血亏虚,虚风内动

卿妇献菊,年五十四,渠河人。

1992年初春,现右手指麻,先见小指,渐及五指。端午期间,左指亦麻。前医数辈,俱按风湿投方,乏效,遂于7月1日来就余诊。

询知指麻如上,兼下肢酸软,时而头晕,伸舌右斜,质淡红,苔薄白,切脉弦缓。又告:“吾血压素高,虽日服降压西药,头晕指麻不减。”乃谓伊曰:据汝脉症,恐为中风先兆,若不及时医治,或致偏瘫。伊闻而促余开方。遂疏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之剂予服。用参芪四物汤(即圣愈汤)加祛风活血之品

处方:黄芪60g,党参15g,当归10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黄10g,红花6g,桃仁10g,天麻15g,龙牡各30g,豨莶草30g,防风15g,菊花15g,木瓜30g,僵蚕15g。3剂,水煎温服。

二诊(7月10日):服完3剂,指麻明显减轻,头晕亦除,然舌仍右斜,脉弦缓,舌薄白。嘱守方续进。
至8月初,上方共进12剂,诸症消除。查其血压,竟趋正常。

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多有论述,如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卷·中风论第一》云:“中风者,俱有先兆之症。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李用粹《证治汇补·中风》亦云:“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

对于预防,《医碥·中风·内风证》引薛立斋语:“预防之理,当养气血,节饮食,戒七情,远房帷。”刘完素认为:“宜先服八风汤、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

本例患者,初见右指麻木,未予重视,数月后左指亦然,兼见下肢酸软,时而头晕,伸舌右斜。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头晕舌斜,亦为血虚生风之象。气虚者行血无力,必致血瘀,故当益气祛瘀,养血祛风

方中大剂黄芪配以党参,大补元气,气旺则血行不滞;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补血调血;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瘀祛络通,气血既充,布达无阻,麻木自可除矣;再以天麻治虚风内作,除眩定晕;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善治晕眩;豨莶草祛风而益气血;防风祛除外风;菊花“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本草纲目》);僵蚕祛风化痰,尤能“去皮间诸风”(《医学启源·用药备旨》);木瓜舒筋而治下肢酸软。诸药协同,守方续进,气血恢复,瘀祛风息,诸恙渐除。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