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一切魔障恼害悉消泯(附《心经除障仪轨》)

一切魔障恼害悉消泯(附《心经除障仪轨》)

阿知·仁增坚赞 阿知事业林 

般若佛母
心经的殊胜


大乘佛教的精华就是“般若”。广讲的般若,即《般若十万颂》,有十二本书;中等讲的,就是《般若两万五千颂》,有五本书,都是大藏经里面的;略讲的,就是《般若八千颂》。这么多的精华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金刚经》和《般若摄颂》,都是关于般若的。什么是般若?般若,就是空性,只是名词不同,含义和道理是相同的。《心经》是最精华、最短的,念诵《心经》可以消除全部障碍。

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障碍?我们的障碍都来自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碰到的等等,这些全部都是以实有的心来看的。但实际上是不是实有呢?完全不是,只是我们误认为是实有的。《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但这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从现相的角度或者说因缘和合的角度来说,当然有眼耳鼻舌身意,但只是众多的因和缘和合而成的一个现相,不是永有、实有的。什么是实有?——有,并且是永恒不变的——拥有这两个特点,则是实有,也可以叫实相。实相,就是完全单一、独立、恒常的。是单一独立的,当然是恒常的。怎么理解无常呢?因与缘和合而成的,其中缺少某个因或者某个缘,就没有办法成立;如果因缘和合成立了,其中的某个因或某个缘变化,则会随之变化。而单一、独立、实有也可以说永有的,它不依靠任何东西(因缘),谁也没有办法变动它,所以说是恒常的。

般若非常殊胜,《心经》是般若最精华最精华的,所以非常非常殊胜。本来只有佛陀宣讲的才能称为经,除了佛陀以外的菩萨和高僧大德讲的不是经,而应称为论。那为什么《心经》称为经呢?《心经》不是佛陀宣讲的,是观音菩萨在佛陀的面前讲的。在佛陀面前,须菩提向观音菩萨提问,然后佛陀加持观音菩萨,由观音菩萨讲的。观音菩萨讲完以后,佛陀点头表示认可,所以《心经》可以称为经。

如果只是嘴上念,心里一点概念都没有,也不是很好。我们应该把“一切都不是永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现相”这种空性的见地想在心里。一边念诵,一边稍微思维,思维和念经相结合,这样完全可以消除一切的违缘障碍。《心经》的本尊是般若佛母,般若佛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中的一尊。能思维更好,如果完全不懂思维,就虔诚地祈祷般若佛母,虔诚地念诵。显宗来说,《心经》是最殊胜的。

——阿知·仁增坚赞





《般若心经除障仪轨》



(一)皈依发心(3遍)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二)礼赞(1遍)

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 ,
各别自证智行境, 三世佛母我敬礼!

(三)心经正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3、7、21...遍)

(四)除障

南无敬礼师,敬礼佛,敬礼法,敬礼僧,敬礼大佛母般若波罗蜜多。我之一切真实语,当愿成就。如昔时天王帝释思维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而遣除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如是我亦思维大佛母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义,依止念诵,魔王波旬等一切违缘,愿皆遣除(击掌),愿成无有(击掌),愿成寂灭(击掌),愿极寂灭。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来亦不去 不一亦不异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念至“遣除”、“无有”、“寂灭”三处时,应大力击掌,并信解一切违缘障碍化为灰尘。)

(五)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若欲广修,念完“我稽首礼佛”后,可回到第三步重新念诵心经,接着念诵第四步除障偈并击掌,然后再从第三步开始循环。例如修3遍的步骤为:皈依发心—礼赞—心经—明咒—除障(击掌)—心经—明咒—除障(击掌)—心经—明咒—除障(击掌)—回向。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