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肿瘤治本之道:扶阳、散寒、祛瘀 —— 基于中医阴阳理论的深度剖析》
五味中医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我是赵老师,在中医领域潜心钻研多年。今日,想与大家详细探讨一下肿瘤的治本之道,这一话题的深入理解离不开中医阴阳理论的基石,希望大家能随我一同走进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医世界。
我们先从中医阴阳理论的根源说起。《黄帝内经》提出 “阳化气,阴成形” 这一经典观点,明代医家张景岳进一步阐释为 “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里的阳与阴,并非简单的对立概念,而是涵盖了物质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等相对运动,深刻揭示了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内在联系。
从自然界的宏观角度来看,万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都在阴阳的相互作用下得以实现。阳具有主动、发散的特性,这种特性犹如春风化雨,催生万物的气化过程,使万物充满生机与活力;而阴的主静、凝敛特质,则如同模具,塑造万物的形态,促使万物成形。化气与成形,恰似一对相辅相成又相反的运动形式,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建了物质世界的动态平衡。
在人体这个小宇宙中,阳与阴的表现形式和功能也十分明确。阳以其主动积极的特性,具备气化功能,恰似一位尽职的调度员,协调脏腑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阳的温热之性如同火焰,能够将阴转化为气,这体现了阳的功能主导性。而阴的主静和凝敛,表现为以形体为主,它像一位巧匠,将外界物质合成为自身的身体物质,如精血津液等有形之物。精血津液转化为气,依赖阳的气化作用;气转化为精血津液,则离不开阴的成形作用。这一过程如同一个精密的循环系统,体现了人体生理活动新陈代谢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体的生命活动也遵循 “阳化气,阴成形” 的规律。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阴阳的功能,我们不妨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大家都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珠,这一过程从无形的气到有形的水珠,就是阴成形的典型例子。这个过程需要两个关键因素,其一要有无形的气作为基础,其二需要有阴寒的媒介。就像在煮水时,锅内的水蒸气只能在温度较低的锅盖上形成水珠,而锅底和锅侧面因为温度高、阳气旺盛,无法形成水珠。再看豆腐的制作过程,黄豆制成豆浆后,即便煮沸也不会成形,必须加入盐卤或石膏水来点卤。盐卤和石膏水属于阴寒之物,它们的加入促使豆浆成形为豆腐,这也表明豆浆的温性在加入阴寒之物后变成了凉性的豆腐。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聚焦到人体病理方面。中医理论认为,凡是表现为成形的疾病,本质上都属于阴性疾病。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病症来深入理解。例如足内踝的肿胀或水肿,这是因为肾经阳气不足,寒邪过盛,阳气无法将水液化为气,致使阴寒之气凝结在肾经下段,从而形成水肿。对于这种情况,治疗的关键在于扶助阳气的气化功能,就像给一辆动力不足的汽车加油,增强它的动力,使其能够正常运转。
再看甲状腺肿,这是由于任脉的阴寒之气成形所致。任脉阳虚,阴气聚集在湿气较重的地方,从而形成肿胀。在治疗这类疾病时,仅仅通经活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配合扶助任脉的阳气,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我们重点探讨肿瘤这一严重的疾病。肿瘤无疑是一种典型的阴性病。从体质因素分析,只有三阴体质的人才容易患肿瘤。三阴体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阳气不足,就像一座防守薄弱的城池,难以抵御外敌入侵。当阳气虚弱时,对阴邪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邪气就会深入三阴,在体内阳气最为虚弱之处聚集成形,进而发展为肿块。
从生物学的角度深入剖析,细胞的分化、凋亡与细胞执行功能相关,这一过程属于 “阳化气”;而细胞增殖涉及细胞数量和形体的增长,属于 “阴成形”。肿瘤和白血病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包括发育异常、增殖失控、分化障碍以及凋亡阻遏,这进一步证实了肿瘤的本质是阳气不足、阴寒积聚。
可以这么说,如果肿瘤病人的阳虚体质不能得到彻底改变,想要治愈肿瘤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如何改变阳虚体质呢?这就需要扶阳。在中医的治疗手段中,我们可以采用艾灸、姜汤或者温性的中药等方法来扶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改变体质、攻逐病邪以及扶正以加强气化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当正气稍有恢复时,可以适当攻除邪气,但必须注意攻邪必然会伤正,所以不能一味地猛攻到底,而要把握好分寸。
肿瘤的定位是 “阴成形”,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追根溯源,是源于命门火衰,本质为寒痰凝结。因此,肿瘤治本之道应当是扶阳、散寒、祛瘀。这就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驱散阴霾,融化寒凝,疏通瘀滞,恢复身体的正常秩序。
除了肿瘤,其他很多疾病也遵循这一阴阳理论下的病理机制。比如肥胖症,身体某个部位肥大,本质上是该部位的阳气不足以化气,导致形体聚集而成形。民间常说 “十胖九虚”,这里的虚指的就是阳气。如果采用泻法来治疗肥胖症,结果往往是越泻越虚,越虚就越胖。正确的做法是补阳,当阳气充足时,就能发挥化气的功能,慢慢地将多余的肥肉气化掉,使身体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健康状态。
红斑狼疮、肝硬化等疾病,可能会引起腹部肿大、水肿等症状。其根本原因是中焦阳虚,阳气无法正常化水,就像一个失职的水泵,无法将积水排出,导致水湿泛滥。有些医家在治疗时大量应用苦寒中药来泻水化瘀,却忽略了在泻邪的同时也在损伤正气。还有些医家重用激素来救命,短期内或许能看到效果,但长期使用必然会过度消耗阳气,使病人体质变弱,稍有不慎就会再次生病。
对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关节肿大变形。这是因为阳气在关节处不足以抵抗阴邪,关节就像一个防御薄弱的关口,被阴邪入侵后便出现问题。所以,治疗这些疾病的治本之道在于扶阳以抑阴。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生看到病人有关节炎的热象,就大量应用寒凉中药,这是不明智的。要知道,能患这类疾病的人大多是阳虚体质,体内虚寒,阴邪就在阳气最弱的地方聚集成形。即使是热邪所致的关节炎,也需要加以扶阳来化解阴形。
此外,像眼球外突,这是阳虚于眼睛的表现;椎体增生,是阳不足于椎体;小儿脑水肿,是阳气未能充盛于脑内;局部摔伤后肿胀,是阳气受损后聚阴成形等等。
综上所述,所有表现为 “阴成形” 的慢性病,大多是由于阳虚体质引发的。当阳气不足时,难以抵抗邪气(邪气属阴,正气属阳),外邪就会侵入机体,不断消耗阳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阳气越来越虚弱,阴邪则越来越强盛,聚积痰血等阴物而成形,最终发展成大病。《黄帝内经》中提到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治疗任何 “阴成形” 的疾病,都必须扶阳气以化阴寒。
在中医的理念中,阳气就是生命的根本。我们的躯体如同一个容器,组织器官、喝的水、吃的饭等都属于阴,这些阴的物质是充足的,而真正缺乏的是真阳。只有阳气旺盛,才能气化水液,使其转化为阳气,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有些人认为自己阴虚,以为喝水就能滋阴补阴,但实际上,如果没有阳的气化作用,水就无法真正进入我们的生命体系,无法发挥滋养作用。
朋友们,理解并重视阳气在健康中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对于疾病的预防还是治疗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扶阳、散寒、祛瘀是回归健康的希望之路;对于其他患有 “阴成形” 慢性病的患者,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出发,调整体质、扶助阳气也是预防疾病恶化、促进康复的关键所在。希望大家都能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远离疾病的困扰。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愿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体魄。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