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無常與永恒

網友不能理解為何佛教只強調「人生如幻影」,怎不承認外在世界的真實?同時可承認「現實」(reality )只是自我覺察一种幻相?似乎二者並存並不矛貭。
這種討論形式其實已經進入了哲學世界的討論 (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我少年時代 ( 16歲至23歲之間 ) 曾醉心於此類研究,結合了比較宗教的熱誠,我得出的結論是:哲學探討對生命解脫無什幫助,佛學研究與佛法修持是兩回事,前者不外是書生之見,后者是對聖者之追求,對宇宙大道的彻悟理解。
傳佛教對究竟生命理解是一元的,最終可不生不滅的境界,覺者完全可超越生死,耶穌及佛陀完全已超凡入聖。網友對佛法之不理解,什至很多佛教徒基本佛法義理也是不明所以,對「緣起性空」的佛法核心意義,也是似懂非懂的。
顯宗中有九個派別,其中唯識宗認為除「識」以外,外在世界基本不曾存在過,不要小看這種「唯心」(Idealist ) 觀 點,你若認真一點對待它的論据,也不容易推翻它的說法,密宗「應成派」歸立多年佛门中的爭論,以龍樹菩蕯中論為本的「空論」,什至連「識」都否定它的客体 存在 ( Objectivity ),認為一切現象( 包括主体之我及客體之它),只不過如夢如幻,一切皆依因緣而假立,因究竟實相的「心」,本是無常,不是永恒的實體,沒有時間的約束,本自清淨無染,因為 「空性」遍佈法界,但此「空」不是虛空無物,而是「空有不二」,但「有」只是待因緣而出,所以是「真空妙有」,「有」只不過是「幻相」。
因此「人生如幻」只不過是「緣起性空」下的推論結論而已,只好奇或用理性探求佛學的人永遠只是門外漢,不能品嚐佛法帶來的妙趣。

俗世成就

我也曾迷戀過俗世成就,和其他人一樣,我醉心於尋找富貴、金錢,但我有一個優 點,就是對名聲一向不很在意,別人對我利虛諉譽的評价,我一向少理,很早我就已經去了「人相」,在一些我熟悉的行業,我稍有名氣,我不在乎到很容易决定了 急流湧退,放下,對我來說是不難,但世間不是每個人都那么輕鬆。
很多人努力了大半生,為的不外是金錢與榮譽,視乎比例而已,一些人對自身榮譽的維持,什於自己的財富、生命。他們制造了一個神話,連自己也信到十足十。一個十多年前的笑話,退任立法局議員李鵬飛在沙田寓所外給人打刧,李呼叫說:我是李鵬飛,點解打刧我?人到如此關頭,還將自己放在高處,是什么一個心理狀態?
青年人問我,為什么今天的學校教育及考試制度,將人的成就只界定在數個職業類別 上,律師、醫生、明星,永遠將世俗价值如金錢、社會地位、專業分工掛上鈎,一切量度皆按社會功能及財富多寡去量度,我相信將來三十年至五十年後,世人描寫 「俗世成就」仍用舊的尺度,世人太習慣用一些可視到、可觸到的眼光去評价事物的价值。
媚俗与淺薄填塞我們社會及很多人腦內的空間,這是實况

賭業誤人,授勳可恥

經營賭業起家的賭王,咋天居然也可獲香港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怎不教人遺憾!
眾所周知,賭業王國本來多是非不斷,賭業本來就是「偏門」行業,因其賺錢方法太邪門,由叠馬仔 ( 賭廳介紹人 ) 到高利貸放數,還未算及利誘式賭博、色誘賭博等聯連式活动,賭博害人絕對不是無的放矢的言論。點解作為一特區政府會授勳給如斯之人?每年有無數家庭成員因沉迷賭海,令致家破人亡。
一個動聽的理由當然是某人曾以亿計捐献,對社會作出貢献云云。但你若想到這些金 錢乃不義之財時,心裡總喚起一些价值觀理念:特區政府很明顯向公眾傳遞了一個非常錯誤訊息,就是有錢人可以透過「慈善」去掩飾他曾所作的事,財富沒有「有 道」與「無道」的分別,特區政府价值觀也是如此媚俗,你叫父母怎樣教導下一代?

聆聽來自恆河的聲音

自恆河的另一岸傳來悠悠的海潮聲, 起伏的海潮編成智慧的旋律, 就此旋律滲入眾生的生命裡。

自恆河的另一岸飄來片片的菩提葉, 片片的菩提哼成慈悲的歌聲,就此歌聲喚醒 無數無明的眾生, 恆河啊恆河, 穿梭多少無常歲月,泯滅芸芸眾生的煩惱, 恆河啊恆河這寡恩少義的世界裡, 就讓你琮淨(象聲詞,形容敲打玉石的聲音,流水的聲音)的流聲淨化人生。.(2)

恆河啊恆河, 穿梭多少無常歲月, 泯滅芸芸眾生的煩惱, 恆河啊恆河這寡恩少義的世界裡, 就讓你琮淨的流聲淨化人生。

自恆河的另一岸來朵朵的蓮花,瓣瓣的蓮花譜成清淨的音符,這此音符傳遍娑婆世界每一方。
http://blog.xuite.net/meteor05062000/meteor/5281625?st=c&re=list&p=1&w=0  

沮喪與快樂

我們都經歷過上述的覺受。網友曾因受不住舊公司的氣,改投新公司,每星期中港兩 忙,夜夜不能收工,身心疲累,最後決定辭工不幹,但又換來了失業待業的新煩惱。對於我來說,這只是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運作的必然法則,工資多了,責任与風 險也增多了,人遇到這種境况,內心「沮喪」不安是很正常的,本來「快樂」的事,為何幾個月會變得令人如此「沮喪」呢?
令我想起一些在基督教徒圈中故事,一對薄有財富的夫婦,滿心歡喜地策劃「甘泉航空」,標旁以廉价機位向窮人提供旅遊世界服務 ( 既是窮人,還要環遊世界?),結果是公司破產收場。以「虛妄的快樂」( 包括創辦人 )最後變成如此「沮喪」的結局 ( 虛妄的因造成虛妄的果)。他們的上帝為何不保守他們呢?
另一個故事是演員陳敏兒夫婦,記得她曾在福音節目中表示很希望看到「神蹟」,及後第三兒子知悉得了「血癌」,病情反覆幾年最終也离開了,「神蹟」是見到還是見不到呢?虛妄的期待換來不是「快樂」,而是「沮喪」。
耶穌不是經常說「天國就在人心裡」嗎?中產化的基督教徒看來還要加深了解耶穌說話的「密意」了,其實,甘泉也保守了,神蹟也出現了,奈何當事人未必能以「心」去觀察事物的「實相」而已!
  一般人認為「快樂」與「沮喪」均依止於外物外境,某外物存在(如榮譽、事業、外表、金錢、兒女、長寿、周遊列國等) 才可達到幸福快樂,失去了便「沮喪」萬分,這就是眾生「心隨境轉」的意識狀態,我認為世人應將追求「快樂」變成「安樂」的心,內心穩定安逸,減少受外物外境所牽動,心內求佛,方為上策。

禮儀師的奏鳴曲

這是一齣日本電影,曾經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獎殊荣。
這是一齣禮讚死亡的電影,完全擺脫了世人對死亡的恐懼、厭离的感受。導演不喜歡說教,總是安排小人物在細節上流露出人對生死看法的迴異。例如:男主角說:死亡就一棟門,人就是從一處走過另一處,經過這門後到另一境界。
禮儀師的描述,與藏傳佛教對死亡描寫成為「中陰」境界差不多,但「西藏度亡經」 描述得更仔細,直至輪迴轉生為止,轉生不一定能再次為人,有可能會轉為畜生、餓鬼、或地獄道,我在醫院曾聽到一些垂死的病人,驚呼不許人用鐵鍊扣着他手, 哀哭號鳴,一切仿如地獄現前。其實,瞋心重的人,業毒會化現為惡相惡道,你可留意:一些癌病患者到最後期仍不治癒者,劇痛受苦不在話下,神識往往令病者看 到不良噩號,便是入地獄道先兆了。
我不是危言聳聽,你會說:人可以用意志或心理治療去防避惡境顯現,但我可告訴大家,惡境如不是經當事人誠心懺悔或受諸佛菩蕯加持,怨瞋業是改不了的,一切皆有因果業報。「惑業」藏在我們深處的「阿賴耶識」( 第八層意識 ) ,儘管身體死亡了,第八阿賴耶識仍會跟着大家,它是我們一生善行惡行的總和,也是「業力」的總和,它包涵了我們多生的習氣愛惡及訊息,更不可思議是:它能預測一個人來生的命運、美醜。
記住:死亡不是終結,同時它也是開始

意念輪迴

多人以為佛教提及輪迴及再生觀念,只涉及死后之事,漢土顯宗所說「六道輪迴」, 不外乎用赫人方法,做「惡事」會下地獄或做餓鬼,做「善事」多會升天做「神仙」,其實佛教怎會有「神仙」之說,「仙」只是「道教」之說,佛教六道中有三善 道,升天是「天人」之道,壽命比人道長得多,但可惜仍不出三界、不究竟,仍在輪迴之中,基督教之天堂說,就指「天人道」而已!
所謂「輪迴」,是循環往復的意思。我們每天生活,每分每秒,都可感受我們活在輪迴當中,是苦是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舉一些生活上輪迴例子,可能會有啟發性。
一個少女每天夢想有浪漫的愛情,把自己永遠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但每次戀愛都遇人 不淑,不是好色之徒就是有婦之夫,每次都歸原點,但不久就重新「地步」。其實一切問題不是老天要作弄她,一切緣於人自身的性格,緣於自身習氣,你以愛「打 扮」吸引異性,好色之男自然蜂湧而至,愛情只停留在情慾陛段,當然是以情慾結終,所謂「註定」,就是人不容易走出「自我習氣」這個框框,因此就會造成各種 「吉凶吝咎」。
另一例子就是投資做生意,一些人永遠都站在「輸家」的行列,因為每次作出投資决定時,他來來去去只有舊的參考點,而且不是「成功的參考」,因此永遠是選擇了錯誤的東西去跟隨,不久又回到原點。
我們每世每天不外是每天的念頭而構成,我們如不經常「觀照自心」,只是活在意念輪迴之中。

此「心」不同彼「心」

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往往強調「心性哲學」,男女之情體現有「真愛之心」( 其實只是情愛 ),人倫上之「孝義」,有「盡心盡性」之說,( 其 實只是「意識」上的理解和表達,只有条件上意義,沒有「永恆」的意義,所以數千年都有人性是「性善」或「性惡」的爭議,「百日牀前無孝子」是體現了「孝 義」仍是条件性產物,人的「孝心」不可能是天賦的,人身心疲倦,「心」只是意識上的表達,「心意」一詞,存在上是「意」多於「心」,中國人對「心」的說 法,是一個很含糊但又很重要的字眼。
 很多人對佛法的理解,大部份仍處於誤解階 段,漢傳佛教整天說「心」,淨土宗說一「心」不亂,禪宗稱「心傳」,不立文字,從民間的武俠小說文化、電影、電視劇,中港台對「心」的詮釋,很多時候只停 留在「意」的階段,什至一些自稱是佛教徒者,將自己的「意識」、「良知」與佛法的「心」劃上等號,等等都是受到傳統「心的文化」所影响,皆是不正確的。
 金剛經上說的:「過去之我心不可得、、等三心不可得」,從頭到底「心」不是 「意」,「意」不外是「五蕰」其中之一的識蕰所在,受制於外境而產生的覺受之根,「心」是指「感知的心」,是無常、是虛無但同時又是覺察,迷失者只有虛無 而沒有覺察,所以會有「苦」,有「煩惱」、有「生死輪迴」,證悟者完全体会到「空覺不二」的道理,學佛的意義就是要把「迷妄的心」轉換成「證悟的心」,也 就是人生存在世上的究竟意義所在,過份關注肉體生上的快樂覺受、生死、恐懼上,只停留在「蕰結」上糾纏,與「心」的了悟無關!

毒海無邊,回頭是岸

在十八歲至二十三歲的時侯,先後帶隊五次往基督教晨曦島戒毒中心,那時是1979年,我還是基督徒,身兼少年團導師、青年團學術部執事,唸的是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看見自幼成長的社區中,無數同齡人加入黑社會及染上毒癮,痛心疾首,希望做一些事可以「抗毒」一下,今天還有一些當年的跟隨者帶人去參觀福音戒毒,我「抗毒」的誠意維持到今天我成為密宗行者。
 毒品不止傷害一個人身體,還摧殘一個人的意志,禍 及一對夫妻、家庭及未來的子女,因果互相糾纏。但歷史仍不斷重覆中,三十年前的故事,三十年後在中港台澳遍地開花,由無知受到引誘,到今天好性、空虛、寂 寞、煩惱等藉口,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應,你看今天的美國、西斑牙、墨西哥的毒品皇國,就可知現代人的煩惱是如斯庬大。
 社會崇尚自由,精神价值盪然無存,耶穌及孔子失去魅力的今天,貧窮而缺少教育的新一代首當其衝,漂瓢北上的單男或單女容易受到空虛的誘惑,在色相感觀主義橫行的今天,嚐毒已無分階級及年齡、職業。一齣以毒品、臥底為題材的電影-「門徒」導出了電影製作人導演對毒品的看法:空虛帶來的痛苦比毒品更什!因而情願以毒品減少空虛的痛苦,這樣悲情及無知的結論不知害了多少人!
 告訴大家一個真理:人的痛苦是來今生及過去生自身的貪、瞋、痴的毒業,殺業旺而少作善業補償過失者,容易受到毒品直接或間接的禍害,空虛覺受只是惡業產生出來的幻業,勸好此道者及早回頭是岸

人生告別會

罷 「非誠勿擾」第一集,滿意於其幽默及諷剌的風格,隨即追看第二集,換來的是另一類非婚姻主線,說實話,第二集以「死亡」帶出婚姻第二重含義,不容易受到現 代觀眾認同和理解。我理解婚姻第一意義是:少時求妻,第二重意義是:老時為伴。但在現代流行婚姻意識形態:郎要有財,女要有貌,婚禮要得體浪漫,愛情完美 主義充斥着虛妄,很容易造成「不合即离」的現象,淡化了傳統的「死生契濶,與子誠說,執子之手,與之皆老。」的美德。
 片中角色李香山 ( 孫紅雷飾演 )是一垂死癌証病人,臨死前舉辦了發人深省的「人生告別會」(導演的創意可見一斑),導出垂死之人對生命一些歎息!其中有很多妙趣的對白如:
 「婚姻本來就是錯誤的安排,但要懂得將錯就錯。」
 「我不害怕死亡,最怕就是生不如死。」這是世人真正的恐懼,世人怎知死后恐懼會不延續呢?
「我不害怕死亡是一個終結,我只害怕死亡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這是輪迴的意識,只看到生生世世輪迴的苦及恐佈處,還未能看到「本心」。

 「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相信是導演想帶出的訊息,放在「非誠勿擾II 」的婚姻平台上,「恆久忍耐」也是藉婚姻去修行一種方式而已!

韓紅的抑鬱

年在內地走紅你原創性歌手韓紅,接受「魯豫有約」主持訪問,透露自已有抑鬱傾向,什至要食葯來穩定病情。
 她是一個大情大性的人,隨便給人簽帳,豪飲,借款,處處表現得疏財就義的性格,這樣一個「好人」,為何也會抑鬱起來?
 她的情況令我想起昔日的天皇-張國榮,同樣因抑鬱而自殺身亡。有名有利至如此,竟然心靈貧乏至如此,同性愛的脫俗,也換來不了內心的壓抑,這羣將「抑鬱」常掛在口邊的人,不管做人如何慷慨就義,行善積德,內心的陰影仍揮之不去。
 人活得不愉快,不自在,枷鎖還是在「自我」,有人終日想着利益貪著,有人常念美色物慾,有人自認天才橫溢,另一些人以理想口號作為公義之詞,等等「我 執」之相累積如恆河沙數之「妄念」,日久而成物貭化的業果,「想念」固然有善有惡,若貪、瞋、痴念太多,「我相」太重就會產生抑鬱了。
 我奉勸世人,少念少慾,事過不留,物來則應,放開「我相」,不用過份關心別人對自身的評价,方為迴避抑鬱之上上策。

富家女的貪婪

傑青兼女富豪因「串謀行騙」而入獄,全城震撼,也為人性貪婪而常墮因果之網而歎息。
 我與蔣氏一家倒是有點因緣,八八年做經濟記者時曾訪問過蔣震,后來在偶然的機會下進入它市務部工作,對蔣家上下也認識,尤其是現今行政總裁蔣麗婉, Helen
 蔣家一門七女一子,可謂女中豪傑,無論唸書還是做事,處處表現「根幗不讓鬚眉」。山東女子本是如此。可能是太富裕及自我的緣故,往往看不到事物的真相。
女兒歌星蔣麗萍因炒樓而幾乎導致破產,如今長女蔣麗莉又傖徨入獄,原因只有一個:貪婪。估計每個女兒也逾億財富,還繼續貪婪三百萬回佣利潤,我們還有什么可說!
 口稱信奉基督教,處處表現對社會事務積極參予,滿身「俗世光環」,所以我常懷疑中產化的基督徒的「修心」水平。其實所作一切只緣系一己之私欲,影星鄭 秀文向法官求情,稱蔣曾勸勉邊緣青年改過,無可否認,善行是有做的,故今世能享有天人之才姿,富人之福報,但「自心」不清淨,天福享盡,惡業就會現前,這 是因果法則。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今次是現實最好例子

找回祈禱的力量

我還未看完這本書,就已經想把這本書推介給看官,實在不可多得,在地球的另一端,竟然有一些人對真理動的渴慕,和我一樣不离不棄。

作者桂格、布萊登Gregg Braden原本是高科研設計師,先后在美國航空、石油公司工作,後來從事古老智慧與未來科學、療愈、和平工作,可說是權威。過去二十多年他遍訪偏遠山村、僧院和古老神廟,找到了<死海古卷><納格哈瑪地藏書>及北美印第安古老傳的大祕密,提供我們五個失傳巳久的正確祈禱要領,讓我們的內在意念重新穿透宇宙,與無垠的能量場結合,讓祈禱與宇宙同步感應。

要領一:不需語言,請以感覺祈禱
要領二:學會原諒,也要學會釋出傷痛
要領三:祝福是通關密碼
要領四:在不完美的生命中看見完美
要領五:創造自己的祈禱

作者未知是否佛教徒,但肯定說他已能窺探宇宙生命真諦所的輪廓。他認為:有某种東西在「那裡」。就在我們日常世界的感知能力之外,存在著某种既神秘又令人安心初的存在或力量。古老傳統就已經知道它的存在,並以「創世之網」(Web of creation ) 或「神之心」( Spirit of God )這等名字稱之,也知道要如何將它應用在生活中。

當然,這种祈禱方式不能與密法及佛法相提並論,因作者涉及跨宗教領域,有緣之人盡可一看此書,相信對生命必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