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此「心」不同彼「心」

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往往強調「心性哲學」,男女之情體現有「真愛之心」( 其實只是情愛 ),人倫上之「孝義」,有「盡心盡性」之說,( 其 實只是「意識」上的理解和表達,只有条件上意義,沒有「永恆」的意義,所以數千年都有人性是「性善」或「性惡」的爭議,「百日牀前無孝子」是體現了「孝 義」仍是条件性產物,人的「孝心」不可能是天賦的,人身心疲倦,「心」只是意識上的表達,「心意」一詞,存在上是「意」多於「心」,中國人對「心」的說 法,是一個很含糊但又很重要的字眼。
 很多人對佛法的理解,大部份仍處於誤解階 段,漢傳佛教整天說「心」,淨土宗說一「心」不亂,禪宗稱「心傳」,不立文字,從民間的武俠小說文化、電影、電視劇,中港台對「心」的詮釋,很多時候只停 留在「意」的階段,什至一些自稱是佛教徒者,將自己的「意識」、「良知」與佛法的「心」劃上等號,等等都是受到傳統「心的文化」所影响,皆是不正確的。
 金剛經上說的:「過去之我心不可得、、等三心不可得」,從頭到底「心」不是 「意」,「意」不外是「五蕰」其中之一的識蕰所在,受制於外境而產生的覺受之根,「心」是指「感知的心」,是無常、是虛無但同時又是覺察,迷失者只有虛無 而沒有覺察,所以會有「苦」,有「煩惱」、有「生死輪迴」,證悟者完全体会到「空覺不二」的道理,學佛的意義就是要把「迷妄的心」轉換成「證悟的心」,也 就是人生存在世上的究竟意義所在,過份關注肉體生上的快樂覺受、生死、恐懼上,只停留在「蕰結」上糾纏,與「心」的了悟無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