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轉載自法爾禪修中心
不語之由,因人之業來自身、口、意三業,禪宗持語戒,乃用禁語方式來守戒。其實天主教都有此傳統,香港也有修士持不語戒,在一島上。
(一)公案本文
天后詔仁儉禪師入殿前。(緣起於現象界,天后欲請教佛法,始召師入宮。)師仰視天后。〈天后坐位在上,師不得不仰視,但心是不卑不亢。〉良久曰:「會麼?」(當體即是,動念即乖,能體會本性涅槃之實相,是為入道之基要。)后曰:「不會!」(未識禪機,體會不得。)師曰:「老僧持不語戒!」〈上位之人,最易犯口業,語意逼人。已知天后病在此,禪師不好明言,故說自己持不語戒。持不語戒怎麼又開口,只為利益眾生故,故得破戒。)言訖而出。(話不當機,多說無益。既言持不語戒,天后亦可由此入門。)(二)玄祥釋解1. 前言
剛開始修行的人,最好不要亂講話。以前上廣下欽老師父,他一年之間有好幾段時間都不講話,當然他有靈通,他可以用心通說心語,就是閉著嘴巴不講話。心動,口就要動,這是造業起源。你如果心能不動,嘴巴怎麼會動?嘴巴不動,自性如如,靈而虛照。所以修禪的人要入空寂,先學不言不語。我們講「三業」-身、口、意三業,造業最快的「意業」,起心動念就造業了,你起了一個善意念,十方虛空遍滿了,業已造了,造了善業。譬如說你起了一善念:「所有眾生都能夠清淨」,這是個善行;如果你起了邪念,當然有不好的果報,所以這個心意念造業最快。再來是「口業」,您覺得喜歡或不喜歡,一下就講出來,講後就得罪人了。這一句話其實也沒什麼,但講出去,人家一聽就不痛快,這就與他結了惡緣。不管講話當時對象在不在,都是在造業,你講了後人家給你轉述給第三者,譬如你跟某甲講某乙怎麼樣,某甲就去對某乙說,有人在說你怎樣,如此馬上又造惡緣了。更可怕的是,您講第三者閒話、壞話,第二者縱然不轉述給第三者,但這口業還是存在的。如何體會?您若修得好,口持不語戒,怎麼會突然不能自阻地要說別人閒話?遇此境界當了知,那個人一定在您背後,說過您的閒話、壞話。如此體會知,果報是否很可怕?是否歷歷不爽?所以在修行時,叫心不要動,是不可能的,聖人才能不動。若有人說六根清淨,前五根清淨也許有人知,但意根清不清淨,誰知道?除非有「他心通」的人,才可了知他的心動不動,或在想什麼。所以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清淨可以從外表來看他,要從心裡看他意根清不清淨,除了神通以外,其他法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的心地法門,最後就是要觀這個心,現在開始修的是身,既然這個心最不容易辦到,現在就先修「持不語戒」。有的人知道一些事,不講出來,心裡很怪,你要真的看得開,看了、聽了都不會再去轉述,這樣修行就不錯了,不要聽了一句話,這句話很好、很絕、有趣得可以,沒有講給他人聽的話,憋得要命,口業就這樣造了。2. 釋題
《八識規矩頌》在闡述第六意識行相時說:「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第六意識的心所法五十一( 五遍行、五別境、十一善法、六根本煩惱、廿隨煩惱、四不定法共五十一 ),善惡具足,煩惱無量,引業滿業後,就形成一種果報的原動力,凡夫就隨此業力在流轉。而起動身子、開始要說話等業,均受諸於第六意識的控制,故修行先修滅第六意識的毛病。未修行時,第六意識心很強,攀緣外境而喜歡動口言語造業。我們修行先要斷外塵緣,亦是學習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 不受六塵 ( 色、聲、香、味、觸、法 ) 的污染,不為外境轉動心念。但剛開始修行時,身業、語業造作力很強,故先要止身、靜口,待有成後,才能內求而修心。天后是高高在上的人,語業最易犯。初修行者,當然要從語業斷起,故禪師示以持不語戒起修。3. 語體文解
「天后詔仁儉禪師入殿前。」天后有一天召見仁儉禪師到大殿上,開始要請示簡單的佛法,要他教一些法門,按語說緣起於現象界,因要講修行入門的方法,故屬現象界事。「師仰視天后。」天后高高在殿堂上,因前有台階在前,所以仁儉禪師進到殿前,還要往上看,才能看到天后。禪師心光銳利注視天后,看入心中,但態度卻也不卑不亢。「良久曰:『會麼?』」禪師住境不生心,顯示「當體即是,動念即乖」的如來空性,演示本性涅槃之實相,這是入道之基要。仰視天后,看了好久,不是看這天后長得漂不漂亮,是在教她佛法,一進來就在說法了,看很久很久後,就說:「會嗎?」以凡夫境言:還沒講話,光看她,然後就問她會不會。但禪師已示法了,故說:我佛法已經教妳了,妳會不會。我們說如果仁儉禪師這個時候不講話,眼睛看是看了,有沒有看進去?這是當下空體靈覺面對那個境,他的眼睛面對著天后,卻沒有起心動念:天后長得漂不漂亮?為什麼天后高高坐在那裡?這些念頭都沒有,我是當下不起一念的。良久良久者在公案裡代表一很長的時間。當體即是:我們的本體本來就是這樣,六祖告訴惠明,「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那麼時,那就是本來的面目。現在仁儉禪師也在教天后,說妳要學習以空性去面對境界,而能不起心動念,妳會不會?起心動念就乖離我們的本體了,所以能體會本性,本來是涅槃、是無相、是實相,不去執著那個眼前境,妳在眼前看是看,沒有看進去,所以我沒有起心動念,我的心坦蕩蕩,妳懂了沒有?當然天后說:「不會呀!」這是無上心法,你一教,我就會?況且您好像還沒說話教我,我怎麼會?無上心法,除非是已經在這裡面打滾過的,本來不知,這邊參、那邊參,然後才悟出很多道理的。本來體性空寂,眼睛面對境不起妄想,耳朵聽到聲音不去攀緣,能鑑照而不黏,等等的這些現象能夠面對一切境,又能夠坦蕩蕩的不起心念,他的體是清淨的、不黏的,這就是我的空體,不然你良久良久到底在幹什麼?仁儉禪師就說了:「老僧持不語戒!」老和尚我現在在持不語戒,天后召我進來,所以我不得不跟妳講幾句話,但是我是在持不語戒的。他是間接這樣講,其實他也是在告訴天后,妳毛病在多話,上位之人,善言又逼人、損人,說妳要修行的話,第一階段最好還是持不語戒,高深佛理不是從語言文字去學到的,是從你不講話,然後心清淨後,對一切境不起心動念,去體會本來有個空蕩蕩的,對境心不起的體空行相,那個樣子你要去認識他,你越不講話,越不起心動念,面對境界坦蕩蕩的,一回生、兩回熟,到最後你熟悉了,就能認識它了。人家講好話,你聽了也不高興,人家講壞話,你聽了也不會生氣,那你的體性就是這樣不黏。所以要慢慢去體會它,禪師說「我持不語戒」,不好意思說妳天后最好是持不語戒,講完就出去了。我們按語說:話不當機,多說無益。禪宗祖師本來對話,就是很簡短的幾句話告訴你,你要是知道、懂了,當然就受用;不懂,那就差太遠了,再扯下去也沒意思,所以到此為止。所以禪師就沒有再說下去了,既言持不語戒,那天后妳就從持不語戒入門。這是被動的在持不語戒,修行修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心會死掉的,心死掉是很自然的,他很自然的面對一切境,都沒有瞋心,也不會去攀緣,攀緣的念、習氣毛病都沒有,眼、耳、鼻、舌、身面對著色、聲、香、味、觸這些塵境,他懶得去起念,這是証到如如不動,所以到這境界的人,你要叫他講話,他會不大願意講話。有時在一起,用眼睛一瞄就可以理會了,一講話就離了本體很不舒服,講話就會很不舒服,有一天你到了那個境界,就要體會一下。現在你不講話,會覺得很不舒服呢!4. 「心大死一番」的闡述
有句公案語「木頭人常對語,有性不能言。」禪宗祖師大德所講的話,不能隨便講,都是有他真正的體驗才會講,禪宗祖師大德最喜歡講的是:「心大死一番」。「心大死一番」就是這樣,對什麼事情沒有興趣,對什麼境界不起心動念,國家大事懶得關心,報紙懶得看,連吃飯也懶得吃,這時候再讓他這樣下去的話,會覺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但真到這時候,自然會生起慈悲心,慈悲心是天生來的,修證到菩薩境界時,慈悲心自現。所以他的心死掉了,証到空性了,是聖人了,這時候他對眾生起慈悲的心,他就會生起去度他們的念。故心應該讓它先到彼岸-解脫,然後再回凡。不要讓心長期死掉,既然心死掉已經能證得解脫了,就要慢慢把心救回來,救「心」!不是藥名的「救心」,是繼續再修,救這個心回凡。心大死一番是入聖,証入空體,所以禪宗祖師所講的境界「大死一番」,確實有那個境界。若心不救回來,墮入空亡,佛性會死掉的。修行的層次上,本來心扉是打開的,境界到後,再把它關起來。我們的習氣一大堆,心開後要殺得片甲不留,坦蕩蕩的心才能大死一番,如果這樣繼續下去的話,會進入空亡,所以這時候要回凡。「回凡」就是把這接觸外境的心門本來是關的,為要斷外塵緣的,現在再把它打開,去面對一切眾生,外在的人、事、物。如此,心又開始動了。前些時候,用「殺人刀」殺得內心片甲不留,這個時候,再給你一把「活人劍」,救活你的心。人本來就有喜、怒、哀、樂這些感情,所以給你這把劍,是讓你從聖人回到凡夫相。從聖人回到凡人,怎麼可以?雖是凡人,但是你內心已經解脫了,跟所有的凡夫在一起攪和。你的心這時已乾淨俐落、赤裸裸的、瀟洒洒的,桶底脫落了。到這樣的話,你才能夠回來,以前是無明造一大堆業,現在經過這一洗禮以後,赤裸裸的,或者是一絲不掛,不是說你衣服沒有穿,是一點點的習氣毛病都掛不住你的心上。所以解脫証到了以後,要回到凡夫相,那怕與外在的人事物攪和在一起,因內心已解脫了,不受污染了。( 85 年 6 月 11 日 講於 龍潭 )[註一]、 業有性業、遮業兩種,性業者所造之業影響到本性受報,如您殺人,您有一世亦會被那人所殺。遮業者是較輕微的業,僅止於迷惑您的自性,如喝酒、吹牛這些都是遮業,蒙蔽您的自性,讓它更無明。有些修行中的境界,不該說就不能說,若犯了也是遮業。[ 回文中之「性業」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