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日 星期三

我们应当向菩萨学习什么 ?

到寺院之后,我们拜佛、拜菩萨。我们应当向佛菩萨学习什么精神呢?


一、学习弥勒菩萨欢喜和包容的精神
一般汉地寺院的第一重殿,即为天王殿,天王殿里正中供奉的就是弥勒菩萨。据佛经记载,这位菩萨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直到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至人间成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而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弥勒菩萨的造像,是依照五代时期的高僧布袋和尚的形像塑造的。

《宋高僧传》中记载布袋和尚为四明人,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布袋和尚能“示人凶吉”,有种种神迹。由于他在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时,留有“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语,因而被世人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

你看他身宽体胖,大腹便便,大耳垂肩,再加上脸上整天笑嘻嘻的,是非常亲切而且惹人心生欢喜的一个形象。人们见到他,往往很容易受他那坦荡笑容的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在他身边,又常能见到这样的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
他所代表的意义是你要具备他这样的资格才可以入佛门:第一要有肚量,要能包容;第二要慈悲,要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韦驮菩萨

二、学习韦驮菩萨护持正法的精神
韦驮菩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佛教护法天神。汉地佛寺中,他一般被安置在天王殿中弥勒菩萨像的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佛经中说,韦驮菩萨对信奉佛教的人都特别护佑。

佛经中记载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当中的最后一尊佛。他往劫里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同为转轮圣王的千子之一。这些千子学佛之后各个发愿,当时的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之后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护持你们,等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

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荼毗现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将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诸天众王的赞扬,一致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正法,因此将他的塑像安放在天王殿,面向大雄宝殿。

因而我们拜韦驮菩萨,实质上就是学习他敢于护持正义、正法的精神。

寺院中常见韦驮菩萨的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样,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文殊菩萨

三、学习文殊菩萨智慧和善巧的精神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职责是专司智慧,所以在诸大菩萨中,文殊被冠以“大智”的尊号,又称大智文殊。由于他的智慧第一、辩才第一,所以被推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菩萨,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不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缚,他的法门以善巧为特色,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与众不同。

文殊菩萨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根据《五灯会元》和佛经的记载,文殊师利菩萨是古代的龙种上佛转世的,龙种上佛曾经是七佛之师,但他为了弘扬佛法,倒驾慈航又化成菩萨,到佛陀身边帮助弘扬佛法。《放钵经》云:“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文殊菩萨的造像多为头顶五髻,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一头青狮,表智慧尖锐和威猛。五髻表大日如来(据说是释迦佛的法身)之王智,又表童子之天真,所以又叫文殊师利童子。

我们拜文殊师利菩萨,就是要学习他的大智,圆满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和善巧,并且把这种智慧和善巧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必能从善如流,理智行事,而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才能自利利他,权宜得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普贤菩萨
四、学习普贤菩萨应用和实践精神
普贤,又作遍吉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普贤菩萨以“理德”著称,表“大行”。他发愿十种,要为弘扬佛法而尽力: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可以说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故名为“大行普贤”。

“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徒实践菩萨道修行时的榜样、典范。

我们向普贤菩萨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实践精神,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以及言行举止等方面,这就叫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观世音菩萨

五、学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
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字面义即是“观察(众生的)声音”的菩萨。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观音菩萨表示大慈大悲,慈是使他人快乐,悲是帮助他人解脱烦恼和痛苦。慈悲一切、怜悯一切、救护一切众生,就是大慈大悲。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即九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上,心理上,事业上,人事上,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进,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另一方面,观世音菩萨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又下化众生,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自己身同众生,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法,又帮助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法,为一切众生说法,大雄愿力无边无量。

我们拜观世音菩萨,除了寻求他的佑护,还能够以菩萨为榜样,长养自己的慈悲心,帮助他人,利益他人,造福社会。因为运用慈悲的力量,可以使人消融仇恨,停止争斗,相互体谅,彼此爱惜,从而减少许多世间不幸事件的发生。

另外,一般人只是对自己亲近的人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不慈悲;只对自己家属亲人慈悲,对外人或不相干的人就不慈悲。这都是因为缺乏平等的慈悲。
所以我们还要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以平等的慈悲、无相的慈悲、积极的慈悲、无对待的慈悲以及无贪求的慈悲去对待一切有情众生,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与之共存共荣,共享和谐。

地藏菩萨

六、学习地藏菩萨的孝亲精神
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佛教中,诸佛菩萨,无不重视孝道,而且以孝道自行化他,累劫报亲恩。但无量劫来,为尽孝道,为报亲恩,而发愿度尽苦恼众生,方成佛道,足以代表佛教,无尽孝道的实践家,首当推地藏菩萨。

释迦牟尼佛能够把他灭度后,弥勒佛尚未下生的这个时期的天下众生托咐给地藏菩萨,就是因为地藏菩萨孝心第一,最值得堪负重任。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此地藏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以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

中国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萨形象很有特点,一般菩萨现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现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

无容置疑,我们拜地藏菩萨,就是要学习他的知因识果,孝敬父母,止恶向善,离苦得乐的精神。实行佛教广义孝道,由救拔自己父母堕落恶道之苦,推及他人父母、再及师友,乃至一切众生。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寺院中常见的几尊菩萨以及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的一些德行。当然,只要我们虔诚、恭敬,不论拜哪位菩萨,都应当能够感应道交,身心自在。正如印光大师嘱咐我们的那样:“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开悟的七大元素

开悟的七大元素 


你的心一旦变得自由,不执着,不担忧,也不特别关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开悟的。这种状态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定点:你不集中焦点于任何议题或经验,眼前存在什么便是什么,觉得“逍遥自在”便是处于开悟状态。从根本的角度来看,开悟大概有七个主要的元素。

一、能量
能量可以帮助你转化人格及其模式。有能量意味着你有足够的能力、勇气和耐力来转化自己。有了能量你才会感觉:“是的,我可以办得到,我有潜力、毅力、和勇气。”这股能量将会提供你观察自己和理解事物的燃料。你需要理解和体认的事实在太多了,因此你需要大量的勇气和精力才能突破过程中的障碍,有能力对治那些障碍住觉知的幻象,因此能量和勇气必须发展和释放出来
二、 决心
缺少了决心,能量就会失去意义。你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动摇的意志,才能持续地面对失败和失望,毅力促使你坚持下去。因此,了解围绕着意志和毅力的人格议题是很重要的事。到底是什么议题导致了你的被阉割情节?是什么东西障住了你的意志?你要认清是什么东西在阻止你说:“无论发生什么事,失望、痛苦或恐惧,我都要坚持下去。我可能在开悟之前就死了,但我还是不会停止,死后我仍然坚持下去。”有了这种能力,你的内在工作才会言行一致。
三、 喜悦
这是一种特定的喜悦感与轻松的态度,它是内在工作的本质,亦即对真相,看见真相及体认到真相的一份欣喜。它有点像好奇心,对事物充满着欣喜的好奇。如果你只有能量和决心,事情会变得过于沉重和严萧,但欣喜这个元素能帮你轻松的突破障碍。无论做什么你都充满兴致,这轻松感之中带着一股孩童式的好奇。当孩子感到好奇时,他不会想到硕士或博士学位,他只是单纯地感到好奇罢了。
四、 仁慈
这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一种品质,因为过程极为甘辛,所以你必须仁慈对待自己。就因为你还没有解脱,所以受苦是很自然的事,为什么要用驱迫的方式让自己更苦呢?为什么一犯错误就要惩罚自己呢?仁慈这个元素会让你更加依赖自己,依赖成长的过程,依赖你的心和你的本体。仁慈会带来无私的态度,一旦有了这种仁慈之心,你自然就会友善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别人受苦也会令你感觉痛苦。你不但想解脱自己,也想解脱别人的苦,解脱是没有固着点的,所以如果集中焦点在自己身上,你就会变成最大的固着点。“什么是我需要的”?什么会伤害我?什么是对我有利的?这些想法都围绕着“我”,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仁慈能够消融掉这种固着或设限的倾向,使你从自我为中心的状态里解放出来。仁慈能够使你承受得住难困中的痛苦,使你更依赖自己的本体以及自己的智能。仁慈使你在内在的工作中变得更柔软,对别人更慈悲。这是我们在对治人格模式及人格议题时,必须发展出来的一种能力。
五、 祥和
一种安静下来的能力,而不是永远都在活动和思考。为了体认到真正的解脱,你必须有能力让心安静下来,因为解脱境界是刹那即逝的。如果你永远都在思考和担忧,并且维持着一贯的快速活动,那么你就是在阻碍你对解脱的体认。一旦发展出这份能够去除焦躁的安详感,我们就会从这种安歇的状态之中,自然生起直觉、洞见和细微的观察。
六、 融入 
也就是完全融入于你正在做的事。不论那是什么,你完全专注于眼前的经验,彻底涉入其中,甚至到忘我的程度。这是一种能力,一份与经验之间的关系,一种摆脱人格的解放感。人格通常会跟随经验保持距离,它对彻底融入、与经验合一感到恐惧,当你完全证悟到本体时,这份了悟是无法说清楚的;你已经完全投和于其中,除了本体之外什么都不存在了。譬如你正在制作一张桌子,你是那么地投入,以至于你、工具和桌子都结成了一体。处于这种状态里,你是头脑完全停止了区分或分别意识。你可以融入于任何一种行动、情绪、思想、感觉或本体的某个面向,印度教徒称这种境界为三摩地,自我的彻底消融。处于这种状态里,人格终于允许自己死亡、消失、与眼前的任何一种经验彻底融合。
七、 觉醒
在你的经验之中觉醒的一份能力。你的觉知是这么的清晰,就像是刚刚醒来一样,甚至有一种周围都是光的感觉。觉醒的品质是内在工作对治昏沉和愚钝的解药,你必须靠它来了解你所有的人格议题,也必须靠它来对治执著的倾向。你对眼前发生的事是充满着觉知的,里面没有丝毫昏沉的成份。在你清明的觉知之下,事物变得清楚而明确,你能如实看见事物的真相而非通过潜意识在看。这样的状态就像万里睛空,没有一丝的云雾,但这并不意味你在看着一片晴朗的天空,因为你本身就是这片晴空,你的心是彻底开放及清明的。
这所有的要素最后会结合成客观意识。这七个要素:能量、决心、欣喜、仁慈、祥和、融入及觉醒,会融合成一种现象,一种客观的品质。这份客观意识正是对治人格执著倾向的必要条件。有了客观意识,你就不再受你的超我及无意识的影响。你不再受过去的的经验、观念或意见的制约。你的力量是客观的,意志是客观的,你的欣喜是客观的,仁慈是客观的,你的祥和是客观的,融入的能力也是客观的。客观意识将这七个元素带入了另一个次元,另一种层次。

你七个要素也被称为Latifa:七种精微意识的元素,能量属于红色Latifa,决心属于白色Latifa,欣喜属于黄色Latifa,仁慈或慈悲属于绿色Latifa,祥和属于黑色Latifa,融入的能力属于蓝色Latifa,能够使我们解脱欲望的觉醒元素,我们称之为澄明的Latifa。Latifa是一种非常精微的东西,有人说它像空气,能够产生七种品质的精微之气。

这七个元素最终会制造出来第八个元素,亦即七者结合成一体形成一个八角形。它们是构成Latifa的几个重要的本体面向。如果你继续进行内在工作,你会发现每一种Latifa都像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它们会帮助你达到彻底.

调伏心的次第

调伏心的次第 


金刚上师四朗培吉慈悲开示:

调伏心的次第(之一)
我等凡夫俗子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一直随心而转,心亦随烦恼而转,因此,我们总是遭受来自身心的各种痛苦的逼恼。

为了调伏自心而想禅修的人必须要认识这九种安住心的方法:即一,内住心、二,续住心、三,安住心、四,近住心、五,调伏心、六,寂静心、七,最极寂静心、八,专注一境心、九,平等住心。

调伏心的次第(之二)
一,内住心,我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心,就像心猿意马,长期散于外境,片刻也无法住于彼所缘。所谓内住心,就是一种把散于外所缘境的那颗心,收回来令它攀缘内所缘境。此时虽感分别比以前更粗重,其实并非变多,而是被认识到罢了。也可以说这就是自心住于内所缘境的开端。

调伏心的次第(之三)
二,续住,其实在第一住心阶段,只是刚刚开始摄录散于外所缘境的心而已,还不能住于其所缘境。此时心住于其所缘境的时间略能延长,也就是说初所系心令不散乱,能于所缘相续而住,比如说,在念一串六字真言的时间内修行,可以做到心不散乱.

调伏心的次第(之四)
三,安住,就是指心由忘念向外散时,速知而还复安置于彼所缘境。也就是说,在持续安住所缘境的基础上,当心散乱离开所缘时,能立即了知,然后重新修补,安住于所缘境,故称"安住心"。再通俗一点说,安住心也叫回收心,就是出现意不守舍而外流,就将心收回来安置原位。

调伏心的次第(之五)
四,近住,按《修行次第初编》,近住心,是指断除散乱而励力令心住其原所缘的心;根据《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近住者,谓从广大境数摄其心,令性渐细上上而住的心;《声闻地》说:“先应念住,不令其心向外散动”这就是说发起念力,令不忘念于外散动。

总之,在此时能由比较强有力的正念安住于所缘境。因为从此所缘境不再丧失,所以此心比前三心要稳定,但是要必须注意沉没。

调伏心的次第(之六)
五,调伏心:此心是一种由思维三摩地的功德,令于三摩地心生欣悦的心;《声闻地》说:“若出现由色等五境及三毒男女随一之相,令心散动,先应取其过患,莫由以上所说的十相令心流散。”

在第四近住心时,虽不再从所缘境中于外散乱,但若摄心太猛,极有可能犯细沉没,所以,在此时要思维禅定的功德让心活泼起来。

调伏心的次第(之七)
六,寂静:这是一种能认识散乱的过失而止息不喜欢修三摩地的心。也就是说,在第五调伏时,为了防止中、细分沉没的现起,使举其心生欣喜。这种方法虽能调伏沉没,但是细分的散乱仍会现起,这时主要因为能正确认识散乱的过失,而止息自心不喜欢修三摩地。

在声闻地中说,此处所说的寂静心,是一种若由欲分别等诸恶分别,及贪欲盖等诸随烦恼扰乱内心,一开始就观其过失而心不让随流散于诸分别及随烦恼。

張婉婷 湯唯 飄泊半生的故事


註:本文轉載自晴報

香港電影圈最sweet的幕後組合─羅啟銳與張婉婷,一直堅持拍自己喜愛的題材,早年經典有《秋天的童話》,近年佳作是《歲月神偷》。新片《三城記》找來劉青雲配湯唯首次合作,演繹人在異鄉的亂世愛情故事。張婉婷導演坦言:「點解成日拍這類移民片?因香港人一生都在飄泊中。」
《三城記》是張婉婷、羅啟銳送給香港人的電影情書,故事橫跨安徽、上海及香港三個城市,從籌備到拍攝可謂波折重重,全靠兩人的一個堅持。
虧欠上一代
張婉婷解釋:「2012年農曆年快要開拍時,老闆突然cut一半製作成本,全片有50多個景,又有走難戲,我不想拍廠景,好鬼假,於是無奈腰斬計劃。」結果,像家長為子女向學校叩門一樣,羅啟銳終於找到金主投資約8,000萬製作費。
看張婉婷的電影,總帶一點莫名的感動。「我沒有拍過父母年代的事,媽媽想跟我訴說自己的故事,但我一直拖着,她在2003年過身,結果冇機會再聽她的故事,沒為她好好拍一部電影。」
那時候,張婉婷正製作一部關於成龍身世的紀錄片《龍的深處-失落的拼圖》,準備在柏林影展紀錄片單元放映。於是,再構思把成龍父母的愛情故事搬上銀幕,成為《三城記》。「房道龍(成龍父親)是我最要好的老人家,說了很多故事給我聽,我覺得虧欠了那一代人,他們從大陸走難來港,是第一代建設香港的基層,由零開始建設家園,孕育了我們一代。香港人來自五湖四海,都沒有根,祖籍都是內地。」
提到尋根故事,湯唯另有見解,自言十分羨慕香港人。「香港人飄泊,其實只是上一代。好像發哥(周潤發)在南丫島土生土長,這一代香港人可在熟悉的環境工作,屋企人和親戚都在附近,童年好友仍有機會見面,人會有自信得多,因為個根好紮實。而我的父母從浙江其他地方移居到杭州,我是沒有根的,甚至連母語是甚麼也搞不清。我想講:『香港人其實好幸福呀!』」
羨慕香港人
湯唯飾演女主角陳月榮,與房道龍堅守着一個盟誓。「我們用自己感受去演繹這角色,是個帶點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三城記》對我有特別意義,我在杭州長大,北京住了15年,現在是半個香港人,還嫁了去韓國,我屬於『四城記』。」此時,導演補充一句:其實拍攝時大家都未知湯唯有男朋友呢。湯唯只好回應:「只有青雲知道。當時剛開始拍拖,他(金泰勇)本想探班,我向青雲提議一齊食餐飯,但後來因為我爆肺,冇能力照顧他,又怕他言語不通,才叫他不要來。」從《黃金時代》的蕭紅到《三城記》的陳月榮,湯唯就是擁有那個年代女子的氣質,她笑言或許因為自己也是愛情至上的人。
湯唯髮型:Pius Yiu@Orient4
場地:Orient4
撰文:陳禮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