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佛不度人,人自度

佛不度人,人自度 


一位虔诚的信徒在遇到水灾后,便爬到屋顶上避难。但是,洪水渐渐上涨,眼看就要淹到脚下了,信徒急忙祷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来救我啊!”

  不久就来了一条独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却说:“我不要你来救,佛祖会来救我的。”于是那人驾着独木舟走了。可大水还在继续上涨,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着急,立即又向佛祖发出祈求。

  这时,又来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带,他又拒绝了,并且说道:“我不喜欢这艘船,佛祖会来救我的。”

  那条小船只好抛下信徒开远了。没一会儿,水已经涨到了胸部,信徒继续大声地向佛祖祷告着。可是,随着洪水的上涨,信徒已经奄奄一息了。

  就在此时,一位禅师驾船赶来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禅师抱怨说:“我对佛是如此地虔诚,但是佛祖在我遇难之时却不来救我。”

  禅师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你真是冤枉了佛。佛曾经几次化作船来救你,你却嫌这嫌那,一次次地拒绝了。看来你与佛无缘了。”

  有道是“佛度有缘人”,我佛慈悲,倒驾慈航,为一切有情众生平等指示其本具的佛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而大开方便之门,因机说法,循循善诱。

  心诚志坚者,循着佛的指示,就渐渐脱离了苦海。而心不诚、志不坚者,却永远脱离不了苦海。所以说,所谓“佛度”,其实是众生按照佛法的指示自救、自悟、自度而已。

  有一个信徒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徒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道:“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自找伞去。”

  禅师不肯借伞,这是禅师的大慈悲——人要被度不能指望别人,而应该靠自己。

清净与不清净的爱

清净与不清净的爱 

 噶千仁波切
清 净
爱有清净的爱与不清净的爱。
差别在于占有或放下。

清净的爱是长久安乐的根源。
不清净的爱只会造成痛苦。



不清净的爱
因为有我执和占有的染污,
会转变成嫉妒、愤怒,
最后不欢而散。

清净的爱没有占有,
带来和谐与安详,
甚至可以转化伴侣的负面情绪。
这样的关系会变成菩萨行。



了悟心性的人甚至能够包容
有负面情绪的伴侣,
因为他了解负面情绪是一时的,
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那个扰人清静者的心,
与了悟心性者的心,
根本上来说是一样的。



清净的爱能够生生世世继续下去,
是安乐的因。

因此当你真正了悟心性时,
便不可能违背三昧耶戒。

即使有时候发生争吵,
也只是一时
无法使愈来愈坚固的大爱
有所动摇。



如果不能了悟心性,
便会产生执着并试着去占有。
这样一来,
谁对我好,我便对谁好。
谁对我不好,我便对谁不好。
这种爱是无常的,无法持久。

清净的爱则能永远存在,
而我对你们的爱会永远存在。

噶千仁波切

提婆达多在地狱所受之苦是真还是假?(五台山比丘果戒)

提婆达多在地狱所受之苦是真还是假?(五台山比丘果戒) 


提婆达多在地狱所
受之苦是真还是假?
:提婆达多在地狱中所受的苦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第一、是真的。按照藏教《阿含》等的业感缘起来讲,如是因如是果,提婆达多犯出佛身血等重罪,因果不虚,他怎能不受地狱之苦呢?所以,他受的苦是真实不虚的。而佛放光明使他暂时得到快乐也是真实不虚的,因为佛无量劫的功德和愿力,这个因果业力也是真实不虚的。这按四句偈来讲是即真。
第二、是假的。是按照通教阿赖耶缘起来讲的,一切都是唯心显现,唯识所变。一切没有真,当然地狱也是假的,所以提婆达多在地狱中所受的苦是假的。这按四句偈讲是即假。
第三、亦真亦假。按照别教真如缘起来讲,这是菩萨为度化众生而示现的。众生得利益是真实不虚的,而菩萨如幻智,广做幻事。这在四句偈里面讲是亦真亦假。真者,众生真能得到利益;假者,是菩萨如梦如幻的显现。
第四、非真非假。按照圆教的法界缘起来讲,“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不可说境界是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无上菩提皆是不可说,所以叫做非真非假。
最后总结,文字皆是方便般若,如果我们在文字里面来找一个定量,那是永远也不相应的。所谓方便者,就是利用文字来成就众生的善根和智慧而已。比如下面关于《虚云老和尚年谱和法汇》的真假问题来说吧。

释迦摩尼佛:「悲」的三种含义

释迦摩尼佛:「悲」的三种含义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象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鱼呀,还没有人吃人。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所以「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宗萨仁波切:请独自享用自己的痛苦

宗萨仁波切:请独自享用自己的痛苦 


做为发愿成为菩萨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纵容自己的痛苦,那么就独自享用吧!别把其它人一起拖下情绪的疯狂大戏之中。特别的如果你是“施受法”(TONGLEN)的行者,誓言要承担世上所有众生的痛苦,更不应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痛苦!

你如何面对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

现今许多的佛法修行者们,包括我自己在内,听闻佛法开示不知多少年了,但我们的心仍像木头般僵硬。在生活中,当一切似乎都很顺利时,我们就感到快乐;但是当计划受阻时,我们就感到受伤,而且还常刮起无法控制的情绪风暴,这是佛法从左耳进、右耳出令人困扰的征象。我们不免会怀疑:我的习气真的有可能根除吗?有可能将它稍加调整吗?想象有一天我终能抵达某个境地,那时的每个行动都会是佛法的修行,这样想象合理吗?我们有如刚学开车的新手,看着教练流利地换档、看后照镜又踩煞车,心里想着:我怎么有可能学会开车?


佛法修持的核心在于日常行持

在某部由海意菩萨(MATISAGARA)向佛陀请法的大乘经典中,功德光王菩萨问了佛陀一个有趣的问题。他向佛陀请问,如果“真谛”与“证悟”都无法以语言描述,那么我们这种凡俗、愚痴的众生,如何能发愿成为证悟之道的弟子?佛陀回答:对教导这“不可说法”之道的人示以尊敬,当佛陀站立时,你也站立着回答;礼敬他,以有礼节的言语尊崇他;保护他、仿效他;供养他衣、食、住、医药与其它物资;或者只是景仰其事业、随喜其德行、忽略其过失,这就是我所谓的“护持不可说 法 的修持”。佛陀同时也指出,佛法修持的核心不在持咒的多寡或禅定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一般、单纯的日常行持之中。

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

在此,以“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为例。虽然大多数的人不会有深仇大恨的仇家,但总会要与令自己厌烦的人打交道。对初学者而言,低调地避免冲突可算是一种修行,但是如果你必须面对全世界最厌烦的人而躲避不掉的话,你可以仿效阿底峡尊者。尊者前往西藏时,他带了一个令人极度厌烦的人做为随行侍者,以便让自己有充分的机会修持安忍。虽然我们可能无法做到像他这种程度,但面对着令人厌烦又无法避免的同伴时,至少可藉此机会将“厌烦”当作修持的对象。


请独自享用自己的痛苦

然而,佛陀所陈述的重点是:我们心的状态不可避免地会从日常生活的各种反应中显示出来。例如,当计划受阻时,你的情绪改变得多快?一分钟前你的感觉还好,突然一阵北风吹来,勾起你过去情绪危机的全部回忆,让你重复经历每个痛苦的细节。你到了无法自己承受不愉快的地步,于是打电话给朋友。他注意地倾听,而你径自地展现所有的痛苦,完全的不考虑后果,不多时,朋友也跟你同样地沮丧、消沉起来。这么做的目的何在?

做为发愿成为菩萨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纵容自己的痛苦,那么就独自享用吧!别把其它人一起拖下情绪的疯狂大戏之中。特别的如果你是“施受法”(TONGLEN)的行者,誓言要承担世上所有众生的痛苦,更不应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痛苦!
基本上,也该是时候让佛法确实穿透佛弟子之心了,特别是像我这种已经在这方面兜转了很久的人。而且,即使你在一百次的尝试中只成功了一次这种穿透的话,那也是值得获颁勋章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