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日 星期三

一行禅师对《心经》的开示


一行禅师对《心经》的开示

一行禅师 

一行禅师对《心经》的开示

(阅读时长约20分钟建议收藏)

一、互即互入(Interbeing-又译互生互在、缘起性空)

如果你是一位诗人,你将会清楚地看到,这张纸里有一朵云在飘飞。没有云就没有雨;没有雨树木就不能生长;而没有树木我们就不能够用其造纸。云对纸的存在来说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云,也就不可能有这张纸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云和纸是互即互入的。

“Interbeing”(互即互入)这个词,字典里找不到,但是如果我们把“inter”这个前缀与“to be”这个动词连接起来,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动词“inter-be”。没有云,我们就不可能有纸,所以我们可以说,云和纸是互即互入的。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观察这张纸,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阳光。如果没有阳光,森林就不可能生长,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生长。没有阳光,就连我们也不能生存。这样,我们就知道,这张纸里也有阳光。纸和阳光是互即互入的。如果我们再继续观察,我们还会看到伐木工人,是他们把树砍倒,并送到造纸厂去,使它变成纸的。我们还可以看到小麦。我们知道,如果每天没有面包吃,伐木工人就没办法活下去,因此制成面包的小麦,也存在于这张纸中。同样地,伐木工人的父母也在这里。

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去观察的时候,我们看到,没有所有这些事物,这张纸就不可能存在。

再深入地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也在这张纸中。这是不难明白的,因为当我们看一张纸的时候,这张纸就成为我们的想(perception)的一部分。你的心在这张纸中,我的心也在其中。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切事物都在这张纸中。你无法指出一样东西不在这张纸中——时间、空间、泥土、雨水、土壤中的矿物质、阳光、云彩、河流、热量。每一件事物都与这张纸共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字典里应该有“inter-be”这个词的原因。存在(to be)是互即互入的存在(inter-be)。你不可能独自存在,你不得不与其它每一件事物互即互入地存在。这张纸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它每一件事物存在。

假设我们试着把每一个因素还原到它的本源。假设我们把阳光还给太阳,你认为这张纸还有可能存在吗?不,没有阳光,任何事物都不能够存在。如果我们再把伐木工人还给他的母亲,那么我们也同样不可能有这张纸。事实是,这张纸完全是由非纸的因素构成的。如果我们把这些非纸的因素还源到它们的本源,那么纸就根本不可能存在了。没有非纸的因素,如心、伐木工人、阳光等等,就没有纸。不管这张纸有多么薄,它的里面却包含了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

但是《心经》讲的却似乎与此相反。

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诸法皆空。让我们再进一步来考察一下。

二、空掉了什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提(bodhi)的意思是觉悟,
萨埵 (sattva)的意思是众生,
所以菩提萨埵 (bodhisattva)的意思就是觉悟的众生。我们大家有时候是菩提萨埵(觉悟的众生),有时候不是。

观音是这部经中菩萨的名字。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观世音菩萨送给我们的一份殊胜的礼物。在中文、越南文、朝鲜文和日文中,我们分别把他的名字翻译成观音、Quan、Am 或者 Kannon,它的意思是寻声救苦。

在东方,有很多佛教徒向他祈祷,或者称念他的圣号。观世音菩萨之所以能够送给我们无畏的礼物,因为他自己已经超越了恐惧。(有时候观音现男子身,有时候现女人身。)

完美的智慧(即彻悟,Perfect Undersdanding)就是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人们通常用“wisdom”(智慧)这个词来翻译“prajna”(般若),但是我认为,“wisdom”在某种程度上不能够完全传达出“prajna”这个词的含义。

般若像流水。而智慧和知识是则固态的,它们会阻塞我们的般若。

在佛教中,知识被认为是般若的障碍。如果我们认为某件事物是真理,我们就会死死地执着于它,以致于当真理亲自来敲我们的门时,我们也不会愿意让它进来。

我们必须超越以往的知见,就像爬梯子一样,如果我们在第五个梯级上,便认为自己已经很高了,那么我们就没有希望爬到第六级上。我们必须学会超越自己的知见。般若像流水,可以流动,能够渗透。知见甚至智慧都是固态的,它们会挡住般若的道路。

根据观世音菩萨所说,这张纸是空的;但是根据我们的分析,它充满了一切事物。

看起来在我们的观察与他的观察之间有一个矛盾。观世音菩萨发现五蕴皆空。但是空掉了什么?关键词是“空”。“空”意味着空掉了某种东西。

假设我正拿着一杯水,我问你:“这个杯子是空的吗?”你会说:“不,里面有水。”但是如果我把水倒掉,再问你,你或许会说:“是的,是空的。”但是,空掉了什么?空意味着空掉了某种东西。杯子不能空掉没有的事物。除非你知道什么空了,否则空毫无意义。我的杯子里的水空了,但是空气却没有空。空意味着空掉某种东西。

这真是一个发现。当观音菩萨说五蕴皆空的时候,为了帮助他表达得更准确,我们必须问:“观世音菩萨,空掉了什么?”

五蕴是构成人的五种因素,译成英文是“five heaps” 或“five aggregates”。这五种因素在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内部就像河一样在流动。事实上,它们真的是五条河流,一起在我们的身心内部流动:色之河(指我们的身体),受之河,想之河,行之河以及识之河。它们一直在我们的身心内部流动着。

所以根据观世音菩萨所说,当他深入地观照这五条河流的本质的时候,他突然发现,它们都是空的。如果我们问:“空掉了什么?”

他将会这样回答:“它们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五条河流中没有一条能够独自存在,它们中的每一条河流都是由其它四条所造成的。它们必须共同存在;它们必须与所有其它河流互即互入。

我们的体内有肺、心、肾、胃和血液。这当中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孤立存在,它们只能与其它的脏器相互共存。你的肺和血液是两种事物,但是这两者都不能孤立存在。肺吸进空气,供给血液,反过来,血液为肺输送营养。没有血液,肺就不能存活,没有肺,血液就无法得到净化。肺和血液是互即互入的,同样地,肾和血液之间、肾和胃之间、肺和心之间、血液和心脏之间等等,也都是如此。

当观音菩萨说我们的这张纸是空的时候,他的意思是,它空掉了一个孤立的存在。

它不可能独自存在。它必须与阳光、云彩、森林、伐木工人、心和每一件其它的事物互即互入。但是,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我同时意味着它的里面充满着一切。

这样看起来,我们的观察与观音菩萨的观察根本就不矛盾了。

观音菩萨深入地观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他发现,五蕴当中没有一个能够独自存在。每一蕴都只能与其它四蕴互即互入。所以他告诉我们,色是空的。

色空掉了一个孤立的自我,但是它的里面却充满了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三、般若之道

“度一切苦厄。”

渗透意味着进入某件事物,而不仅仅是站在它的外面。当我们想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它的外面来观察它。为了真正理解它,我们必须深入到它的内部,与它成为一体。

如果我们想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去体验他的感受、他的痛苦和快乐。

渗透是一个极好的词。“Comprehend”(了解、领会)这个词是由拉丁词根“com”和“prehendere”构成的。“Com”的意思是“在心中合在一起”, “prehendere”的意思是“抓住、拾起来”,所以理解某件事物(to comprehend something)就是意味着把它拿起来,并与它成为一体。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的方法了。

如果我们只是站在外面作为一个观察者来看这张纸,我们就不能够完全理解它。我们必须渗透到它的里面去。我们必须是云,是阳光,是伐木工人。如果我们能够进入到它的里面,并且成为它里面的每一件事物,我们对这张纸的理解就会很圆满。

有一个印度故事,讲的是一粒盐想知道大海有多咸,所以它就跳进海里去,与海水融为了一体。用这种方法,这粒盐获得了圆满的理解。

我们很关心和平,我们想理解苏联,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站在外面观察。为了真正理解一个苏联公民的受、想、行,我们必须与他(她)成为一体。这就是佛教的禅修——为了真正地理解,去渗透、去与被理解的事物成为一体。任何有意义的和平工作都必须遵从不二的原则,渗透的原则。

在《四念处经》(Sutra of 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中,佛陀建议我们以渗透的方式来观察事物。他说,我们应该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行如行。他为什么使用了这种重复的表达方式呢?因为,你必须进入到你想观察和理解的事物中去,以便与它融为一体。

核科学家们也开始这样认为。当你进入到基本粒子的世界中时,你必须成为一个参与者,以便理解事物。你不再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站在外面。今天很多科学家更愿意使用参与者(participant)这个词,而不愿意使用观察者(observer)。

在我们努力互相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做。

一对夫妻如果想互相理解的话,必须对他们伴侣的感觉感同身受,否则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对方。根据佛教禅观,没有理解的爱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理解某人,你就不可能爱他(她)。如果你不理解却爱上了一个人,那它就不是爱,而是别的东西。

观音菩萨的禅观就是对五蕴进行深入地契悟。通过深入地观照色、受、想、行、识的河流,他发现了它们空的本性,突然间,他超越了所有的痛苦。我们所有想要达到此种解脱的人,也必须深入地观察,以便契入事物空的本性。


四、空万岁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是波浪而空是水,你可以通过这个比喻来理解这句经文。

印度人说话的时候,使用一种使人害怕的语言,但是我们必须理解他们的表达方式,以便真正地理解他们。在西方,当我们画一个圈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零,空无一物。但是在印度,一个圈却意味着全体、整体。意思刚好是相反的。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像波浪是水、水是波浪一样。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因为五蕴互相含摄。因为一存在,所以一切存在。

在越南文学中,十二世纪李朝有一位禅师,写过两句诗:此有微尘有;此无宇宙无。他的意思是,有和无的概念都是我们的心创造出来的。他还曾说:“一毫端藏宇宙,一芥子现日月。”这些比喻向我们表明一包含一切,一切即是一。

你知道,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了这个真理,即:不仅物质和能量是一,而且物质和空间也是一。不仅物质和空间是一,而且物质、空间和心灵也是一,因为心就在它们当中。

因为色即是空,故色的存在便成为可能。从色中我们可以看到受、想、行、识等所有其它的东西。空意味着空掉孤立的自我。但是,同时这件事物又充满着一切,充满着生命。

空这个词应该不会吓着我们吧。它是一个很妙的词。空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如果这张纸不空,阳光、伐木工人和森林又怎么能够进入到它的里面呢?它又怎么能够成为一张纸呢?为了空,杯子必须存在。为了空掉一个孤立的自我,色、受、想、行、识必须存在。

空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因为空,一切事物的存在才成为可能。这是公元二世纪佛教哲学家龙树菩萨的宣言。

空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概念。如果我不空,我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你不空,你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你存在,我才可能存在。这是空的真正含义。

色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观音菩萨想让我们明白这一点。

如果我们不空,我们就会成为一块物质。我们就不能呼吸,就不能思惟。空意味着活着,吸进来,呼出去。如果我们不空,我们就不可能活着。

空是无常,是变化。我们不应该抱怨无常,因为没有无常,一切事物都将不可能存在。一位佛教徒从大不列颠来看望我,他曾抱怨生命是空和无常的(他成为佛教徒已经有五年了,已经对空和无常作了大量的思考)。他告诉我,一天,他十四岁的女儿对他说:“爸爸,请不要抱怨无常,没有无常我怎么能长大?”当然她是对的。

当你有一粒谷子的时候,你把它信托给土壤,你希望它能长成一株高高的谷棵。如果没有无常,这粒谷子将永远是一粒谷子,而你也将永远吃不到一个谷穗。无常对一切事物的生命来说都是严酷的。

我们不必抱怨无常,相反我们可以说:“无常万岁!”因为无常,一切事物的存在才成为可能。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解释。

空也同样如此。空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空,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存在。所以我们也应该说:“空万岁!”。

空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因为空,生命成为可能。所有这五蕴都遵从着同样的规律。
五、愉快的延续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诸法,这里的意思是事物。人是法,树是法,云是法,阳光是法。我们能够想象得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法。所以当我们说“是诸法空相”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是以空作为它的自性。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事物能够存在的原因。这个讲法很有意味。它意味着无生无死。这是观音菩萨曾经说过的极其重要的话。

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会看到生生死死。一个人出生时,有一份出生证明。当他死后,为了安葬他,又有一份死亡证明。这些证明书进一步证实了生死的存在。

但是观音菩萨却说“无生无死”。为了看看他的说法是不是正确的,我们必须更深入地观察。

你出生的日子是什么?在你出生以前你已经存在了吗?让我来帮助你。出生意味着从无到有。我的问题是,你出生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吗?

假设一只母鸡要下蛋。在它下蛋以前,你认为那只蛋已经存在了吗?是的,当然啦,它在里面。在你出娘胎之前,你也在里面。这意味着在你出生以前,你已经存在了在你母亲的体内。

事实是,如果一样东西已经存在了,它就不必再出生了。出生意味着从无到有。如果你已经是某个东西,那么出生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你所谓的生日实际上是你的延续日。下一次你向别人祝贺时,你可以说“延续日快乐”。

我认为关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我们可以有一个更好的概念。如果我们倒退九个月,退回到母亲怀孕期间,我们就有一个更好的日子,可以填到我们的出生证明上去。

在中国,当你出生的时候,人们认为你已经一岁了,在越南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说,我们这一期生命是在母亲的子宫里、从母亲怀孕的时候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日期写到出生证明上。

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存在:在你母亲怀孕以前你是存在还是不存在?

如果你说“存在”,我认为你是正确的。在你母亲怀孕以前,你已经存在了,也许一半在你父亲体内,一半在你母亲体内。因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从空无而变成某种东西。你能指出一样东西曾经是空无吗?你认为一朵云能从空无中产生吗?在成为云之前,它是水,也许是一条流动的河。它不是空无。你同意吗?

我们不能想象事物的诞生。它仅仅是一种延续。

请再回溯得更远一些,你将会看到,你不仅存在于你父母的体内,而且也存在于你的祖父母以及你的曾祖父母的体内。

当我更深入地观察的时候,我可以看到,在某个过去世,我是一朵云。这不是诗,这是科学。

我为什么说在某个过去世我是一朵云呢?因为我现在是一朵云。没有云我就不可能存在。我就是此刻的云、河流和空气,所以我知道,过去我曾是云、河流和空气。我是岩石,我是水中的矿物质。

这不是一个相信轮回的问题,这是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我们曾经是青草、阳光、流水、真菌和植物。我们曾经是单细胞的生命。

佛陀曾说过,在他的某个过去生里,他曾经是树,是鱼,是鹿。这些不是迷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云、鹿、鸟、鱼,而且我们将继续成为这些东西,而不仅仅是在过去世。

不仅仅生是这种情况。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诞生,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死亡。这是观音菩萨说的话。你认为一朵云会死吗?死意味着从有到无。你认为我们能把某件东西变成空无所有吗?

让我们再回到这张纸上。我们也许妄想把它毁掉,我们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点燃一根火柴,把它烧掉。但是如果我们点燃一张纸,它的一部分将化为烟,而烟将上升并且继续存在。由这张纸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将进入到宇宙中,并渗透到其它的事物里,因为热量是纸的下一生。余烬将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所以在这张纸的下一生中,它可能同时是一朵云和一株玫瑰。为了认识到这张纸永远无生无灭,我们必须非常仔细、留心。它可能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但是,我们不可能把一张纸变成空无一物。

每件事物都是如此,甚至你和我。我们不受生死的支配。

一位禅师或许会给学生这样一个话头去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去开始一个认识自我的旅程。如果你做得好,你将能看到你的前生和你的来生。

请记住我们不是在谈论哲学,我们是在谈论真实。

看看你的手,问问你自己:"我的手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自己的手,我就可以看到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有三十多万年了。我看到我的很多世祖先,不仅仅是在过去、而且是在现在,仍然活着,我仅仅是一个延续。我从来不曾死过。如果我曾经哪怕死过一次,我的手怎么会还在呢?

法国科学家卢瓦希尔(Lavoisier)说过,“没有事物被创造,也没有事物被毁灭”。这与《心经》所说恰好是一样的。即使是最好的当代科学家也不能把哪怕是小如一粒尘埃或一颗电子的东西减少至空无所有。一种能量形式只能转化为另外一种能量形式。有永远不能变成无,哪怕是一粒尘埃。

通常我们说,人来自于尘埃,又回归于尘埃。这听起来不怎么令人高兴。我们不想回归尘埃。这儿有一个分别,就是:人是很有用的,可是尘埃根本没有什么用。但是科学家们甚至不知道一粒尘埃是什么!它仍然是一个秘密。想象一下,一粒尘埃,它的电子以每秒钟十八万英里的速度围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回归一粒尘埃将会是一桩多么令人激动的奇遇啊。

有时候我们有这种感觉,即我们知道一粒尘埃是什么。我们甚至自称我们了解人我们说人将会回归尘土。因为我们与一个人共同生活二三十年了,我们就会有这种印象,即我们了解他(她)的一切。所以,当我们开车时,那个人紧挨着我们坐着,可是我们却在想着其它的事情。我们对他不再感兴趣了。多么骄傲啊!坐在我们旁边的人是一个真正的秘密!我们只是有这个印象,我们了解他,但是实际上我们不了解任何东西。

如果我们用观音菩萨的眼睛来观察,我们将会看到,即使那个人的一根头发,都是整个宇宙。他的一根头发可以成为通向终极真实之门。一粒尘埃可以是天国、净土。当你明白你、一粒尘埃和所有事物是互即互入的时候,你将会领悟到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必须谦恭。有一句中国谚语讲:“知己无知,乃知之始。”

秋季的一天,我在一个公园里,被一枚非常小但是很美丽的心形树叶吸引住了,我注视着它,它的颜色几乎是红色的,勉强挂在树枝上,几乎快掉下来了。我跟它在一起呆了很长时间,问了它很多问题。我发现,这片树叶曾是这棵树的母亲。通常我们认为树是母亲,而树叶只是孩子,可是当我观察这片树叶的时候,我看出来,这片树叶也是这棵树的母亲。树根所吸取的只是水和矿物质,还不足以为树提供营养,所以树就把这种原始树液传送到树叶那儿去,然后借助光合作用,树叶负责把这种原始树液转化成加工过的树液,并把它传送回去,滋养这棵树。因此树叶也是树的母亲。因为树叶是通过树茎与树连接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交流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不再有一根茎把我们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但是当我们处在她子宫里的时候,我们有一根非常长的茎(一条脐带),我们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就是通过这条茎传送给我们的。不幸的是,在我们称之为生日的那一天,它被剪掉了,而我们得到一个错觉,即我们是独立的。这是一个错误。我们继续依赖母亲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还有其它几位母亲。

大地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有很多茎把我们和我们的母亲大地联系在一起。有一个茎把我们与云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云,我们就没有水喝。在我们的身体构成中,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因而连接云和我们之间的茎就真的存在了。我们与河流、森林、伐木工人以及农民之间的情形都是如此。成百上千的茎把我们和宇宙间的每件事物都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才存在。

你看到了你和我之间的联系了吗?如果你不存在,我也就不存在了,这是肯定的。如果你还没有看到它,那么你就再深入地观察一下,我相信你会看到的。正如我所说过的,这不是哲学。你必须真的自己去看。

我问这片树叶,它是否感到害怕,因为秋天了,其它的树叶都落了。它告诉我,“不,整个春夏期间我都充满了生机。我努力地工作着,帮助着滋养这棵树,我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溶入到这棵树中。请不要说我只是树叶这个形象,因为树叶这个形象只是我的极小一部分。我是整棵树。我知道我已经在这棵树里,而且在我回归土壤的时候,我将继续滋养这棵树。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焦虑的原因。当我脱离树枝飘向地面时,我会向树挥手,告诉她,‘我们很快就会再见面的’。”

突然,我看见了一种智慧,非常像《心经》中所包含的那种智慧。你必须去体察生命。你不应该说“树叶的生命”,你只能这样说“树叶里的生命”和“树里的生命”。

我的生命只是生命,你可以在我这里也可以在树那里看到它。

那天有一阵风吹过,一会儿之后,我看见那片树叶脱离了树枝,飘落到地上。它快乐地飘舞着,因为当它飘落的时候,它看到了他已经在树里面了。它很幸福。我垂下了头,我知道我们可以从这片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因为它不害怕——它知道,一切事物都无生无死。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傲慢與偏見 (電影介紹:婚姻愛情看透人性,誠意推蔫)

https://youtu.be/VQx0iio2lxQ


人生果實 ( LIfe is Fruity ) 原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U6u4fmveTQ

東海電視台製汰

人生果實 ( 電影紀錄片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Cl9DMeTSA


在遺忘的時光當中,我們遺忘了很多東西,我們更加遺忘了時間,日復一日的日子,直至我們老死!我敢說:大部份人在存在都會問過自己生存意義的問題,但大部份倒是胡里胡塗忽視這命題,但津端修一夫婦卻「活」給我們一答案。「孜孜不倦的生活」,合乎「道」的生活,「樹葉養肥土,樹大結果實」。循環不息,生生自養,「無不從此法界來,無不從此法界去」,生命生生不息,不怨不嘆,希望眾生好好欣賞介紹及原片。

日日是好日 ( 日本電影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aH869bYZc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当你处逆境时,老、庄思想是很重要。


当你处逆境时,老、庄思想是很重要。


净界法师 

治理国家是多事,在老庄的思想,你只要崇尚自然就好了,不过这种思想当然从儒家积极的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有一点懈怠了,但是诸位不要忘了,当你逆境的时候,这个思想是很重要。

所以华人很厉害,自杀率最低,华人的世界是双向思考,我们不谈佛法,就讲世间道就好了。得意有儒家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不对,失意有老庄,退一步海阔天空。华人的思考是双向的,西方的思考只会往前冲,他没有退后,在西方的文化没有退一步海阔天空,它是崇尚英雄,它对失败者没有一个道理来安他的心。

所以在佛陀没有出世之前,没有空性的智慧之前,这个退一步海阔天空救了很多人。你看我们华人常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太厉害了,遇到逆境的时候知道退一步,这个是老庄思想。

所以世间的道法你用的恰当,它的确让你能够度过难关,当然你一辈子崇尚这个就有点消极了,老庄的思想是崇尚无为。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要永远知道人生没有好坏!


你要永远知道人生没有好坏!


净界法师 

这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呀,它的态度是这样,它不直接从第七意识下手,它从第六意识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错,因为你挑战第七意识,你不见得是它的对手,但是第六意识很好控制。就是说:你不向外攀缘,不要加以分别,第七意识就动不了,它的概念是这样子。第七意识的执著要第六意识给它一个很好的环境,它必须要攀缘它、分别它,它才有办法执著的。

举一个例子,这是唯识学常用的例子。说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儿子,那么当然这个妈妈对小儿子是比较宠爱的。有一天这个妈妈她经过老大的房间,看他读书的时候,看了一眼,就发觉老大在看书的时候,在书桌上睡着了,手上拿一本书,她就:唉呀,叹一口气摇摇头就走了;那么经过老二的房间的时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书桌上睡着了,也拿一本书,她很高兴点点头也走了。

然后,晚上她先生回来就问说:欸,今天两个兄弟用功情况怎么样?这个妈妈说:这个老大实在是没善根。怎么?他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不拿书本没准还不会打瞌睡,一拿书本就打瞌睡,你看这个人。这个老二呢?老二不简单,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连打瞌睡都舍不得把书本放下。

这个妈妈对两个儿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别:一个是懈怠的,一个是精进。其实她看到一个同样的相状,但是她把这个相状切成对立的,一个是她喜欢的,一个是她不喜欢的。

这就是为什么会把第七意识请出来后续,它已经动了第六意识的攀缘和分别,我们合理的推论,她一定会产生执著,未来一定启动生死的业力了。所以我们第六意识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识的节奏。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是我们很难改变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识不能为它做这些的布局呀。

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缘,但这个很难。第一念就把执著给切断,我们不能要求一开始就不攀缘,因为攀缘心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很好奇:哦,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但是你起码你攀缘到影像的时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别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对立的世界,你要永远知道人生没有好坏,把今生过了就算了,随缘消旧业就可以了。

这就是说,我们在今生走过以后,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尘埃,每一个尘埃都是生死的业力。

好,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够断攀缘,那至少你断分别,不要产生太多的名言分别。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事都不分别了,但是如果你发觉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经常出现,而且每一次的出现,都会扰乱你的心思,可能让你特别讨厌或者特别欢喜,那么这一条路你就要切断了,这一定是一个强因,你已经产生执著了。这一条路一定有地雷呀!

诸位,我再讲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这个道路给切断,如果你发觉有一种分别,你经常会出现,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念头一起来的时候,会深深的触动你的念头,让你喜欢它,让你深恶的讨厌它,这个道路你要切断,这个分别你要切断,你不能再触动它,这个一定是一个轮回的力量。

你先断那些已经形成执著的,就是言语道断嘛!你只要把第六意识的分别切断了,第七意识就没办法执著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第七意识的执著要第六意识帮它铺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别。
--《唯识学概要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一切密咒乘修行的核心


一切密咒乘修行的核心


慈诚罗珠堪布 

在过去的时代,堪千·札西·欧萨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隐居。当他家中一位仆人过世时,他为仆人祈请。

一天晚上,他梦到仆人投生地狱道中的一个热地狱。醒来之后,这位隐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欧萨,向他说明这个梦境,请求他为已故的仆人祈请。

堪千·札西·欧萨回答:“我会为他祈请的,但你应当同时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如果你能够持续地修持,他将会从地狱道中解脱出来。”

隐士回到山洞,精进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七天后,他全身长满水泡。他认为这是一种征兆,于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欧萨。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换,”他告诉上师,“现在我的身体仿佛被火焚烧一般,全身长满水泡。”

“这只是一个征兆,”堪千·札西·欧萨说,“那个仆人已从地狱道中解脱。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乐来交换他人的痛苦。”

另一个故事说,一天,慈氏瑜伽正在传法,一只狗对着某人大吠。这个人失去控制,对狗丢掷石头,被击中肋骨的狗发出哀鸣。慈氏瑜伽对这只狗感到无比的怜悯而大叫一声,从传法宝座上摔了下来。弟子们心想:“这是不是太过头了?”

慈氏瑜伽知道他们的想法,于是说:“看这里,我的肋骨。”他身上有一块瘀血,跟石头打中狗的位置一模一样。他承受了那只狗的痛苦。

以上都是自他相换菩提心修持成就的真实案例。

菩提心即觉醒心,是一切经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是一个很容易修持的法门。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圆满;没有它,任何事都无法圆满。
此刻,我们正从不同上师处领受许多修心的法教。请把这些法教谨记在心!当这些法教被翻译出来之后,希望各位能够理解记忆。因为,这确实就是佛法。

以上文字选自《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自他相换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我们现在能不能做到自他相换呢?非常难!不过,现在做不到也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修行的目标。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达到这个目标呢?只有在登地以后。当我们证入第一地时,便完全破除了我执,那时就不在乎自己,而能够完全做到自他相换。

但在此之前,作为一介凡夫,要真正做到自他相换,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正如我以前所说,自他相换等修法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

持之以恒

尽管我们现在不能完全接受这些思想,但仍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大乘菩提道本来就是需要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而所谓的往这个方向努力,就是指修习自他相换等菩提心的修法。

其实,修行就是一种锻炼。譬如,一个运动员在开始锻炼的第一天,可不可能马上达到其最终目标呢?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样的,“现在”就是我们修自他相换的第一天。因为从刚刚开始到最终达到上述标准,肯定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而且要持之以恒,这才是最关键的。


如何报恩?


 该怎样修自他相换呢?

其入座的方法和以前所讲的没有任何差别。在打坐的前期工作全部做完以后就静下来,首先要按照四无量心的修法,详细地修一遍知母、念恩、报恩,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

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而且每一个众生作我母亲的时候,对我都有这么大的恩德;由此又进一步想到,今天就是轮到我去报答母亲深恩厚德的时候了。

因为,以前曾经作过我父母的那些众生,现在绝大多数都堕落在恶趣里,正在忍受着剧苦的折磨。

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也能暂时享有某种安乐,比如说,野生动物在没有受到人类侵扰、猎杀的时候,也能相对自由地生活;但他们还是有无明的痛苦(所谓无明,即指什么也不懂、愚蠢),以致没有修行的机会。

而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也有修行的机会(如有适当的时间、自由等等),总之,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所以,现在就是我来报答母亲恩德的时候了。

那么,该如何报恩呢?

此处首先需要修两点:其一、是以大悲心领受众生的痛苦;其二、是以大慈心布施自己的快乐,也即以大慈心将自己的幸福带给众生。


本文选自《慧灯之光》系列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如何看一个人修得好不好?


如何看一个人修得好不好?

嘎玛仁波切 

问】
顶礼上师,请上师开示,如何看一个人修得好不好?

【答】

信仰和修行的特殊之处在于,修得好不好,是无法用皈依或修行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当然,如果平常付出比较多的时间念经持咒,一定和比较少把精力投入修持会有不同。最大的差别在哪里呢?通过诵经、拜佛和平常的修炼,自身的行为有没有发生改变?言语上有没有发生改变?最主要是我们的心灵有没有改变?

修心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佛教徒又被称为内教徒的原因。另一方面,能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检验自己的修行如何,而不是会念经、背经,就叫修行很好。

念经,是一种开发我们慈悲和智慧的善巧方法,但不代表就是修行。念《金刚经》、《心经》、《般若经》等等,主要是希望透过诵经,借由佛的加持力改变我们的大脑频率,让自己的负面情绪,慢慢转化成佛的快乐和智慧。

人,不可能没有起心动念。突然觉得某个人不顺眼,心里马上就不怀好意地嘀咕了,而且隐隐希望对方发生不如意的事情,这种负面情绪的蔓延,就可以叫做恨了。随后,嫉妒和傲慢就跟着全起来了。这一切都很正常,但是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当念头产生的时候,自己要很清楚,不要跟随着它们,不让它们继续发展下去,不要贪恋、放大这些对你有害的思想,要转而去爱、去放大正面和积极的思想。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6月7日 星期日

知命而认命,这个很重要!


知命而认命,这个很重要!


净界法师 

佛教的思想,它的因缘观,他是先知命而认命,这个很重要。很多人一学佛就要改变命运,这个是错误的。佛教的第一个思想是先看到外在的结果,佛教都先讲结果,再讲过程,佛陀讲四谛苦集灭道也是先讲结果,就是说,我们面对我们今生的生命是先求认命,你才能够来逆来顺受,你不认命你的心就躁动不安,你就会抗拒。

所以学佛人第一件事,你要接受命运,你不能抗拒命运,不管你今生同不同意,你满不满意,先接受它,你才能够利用你今生的资源去创造来生,如果你一直排斥今生,你就毁了你的来生,这就是借假修真的道理,所以当我们学佛以后第一个我们要接受今生,不管这个今生的生命体你满不满意,但是这是你唯一的希望,因为你要创造来生就从这个地方开始。

所以佛教的修学,当我们看到外面的很多很多的水果树的时候,充满酸甜苦辣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我们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都是我过去的业所招感的,我没有二话,先接受它,然后你才有希望,因为你才能够安定下来。

所以佛教第一个思想不抗拒命运,佛教都是逆来顺受的,没有一个人抗拒命运的。那么当我们接受命运的时候,我们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就是接受我们的过去,我们承认我们的过去。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