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4日 星期六

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 ——《修心七要》中空性的修法

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 ——《修心七要》中空性的修法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当心静下来以后,就要开始修空性。《修心七要》中关于观察心的方法,是从三个方面来讲的。请大家注意,无著菩萨所解释的这个论典,是非常深奥的一个修法—已经是介于大圆满和显宗中观修法之间的一个中间过渡的修法了。

思诸法如梦 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 道体住普基

当打坐前期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便进入正式的修行。
此处我们不观察外境,而是要反观自心,看心的本性究竟是怎么样的。

如何观察心的本性呢?本论是从来处、住处和去处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的,这个大家一定要记住。

怎样去观察心的来处、住处和去处呢?是不是从书上去寻找答案,是不是用其他的什么逻辑去推导呢?都不是。此处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让心回头自己去看。

当一个念头刚刚冒出来的时候,无论是善的念头、恶的念头,还是无记的念头,我们就立即把它抓住。

所谓“抓住”的意思,就是不再往下走,而是去观察它。

1

一、观察心的来处
比如说,如果我们想知道自己所看到的一朵鲜花的来源,就要去查找它本来是长在哪里的。同样,当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观察它究竟是从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哪一个角落产生的。
有些人认为它是从大脑的某一个部分产生的;有些人又认为它是从心脏产生的;而另外一些人也许会认为,它是从身体的其他部分产生的。不管怎样,它应当有一个确切的来源,而且这个来源不应在其他地方,只会在我们的身体内外。
1、我们就开始观察,如果这个念头产生于大脑,那大脑本身又是什么呢?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把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切开,分成一块块碎片;之后又将每一个碎片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后连微尘都要打破,直至消失无踪。依此类推,既然大脑的一个切片可以这样分解至空性,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切片都不可能例外,大脑便由此而消失于空性之中了
大家要认真地看一看:大脑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大脑存在,会怎么样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能找到它呢?
当我们这样仔细搜寻以后,就会发现大脑的确是不存在。既然大脑不存在,念头又怎么可能从中产生呢?绝不可能!
2、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心脏,以及我们认为有可能产生念头的其他地方—皮肤、肌肉、骨骼、骨髓……当我们用中观的理论将身体的里里外外找遍了以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的来处。
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不要毫无根据地认为:“书上已经说过,心的来处是不存在的,我只能往找不到的方向走,而不能往能找到的方向去,否则就是错误。”并事先设计好一套希望自己找不到的程序,然后故意按照这个预定程序去走一走过场:哦,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在一再分细之后,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不能这样对自己不负责任,不能强迫自己去走预先知道的路,不能抱着无我、空性的成见,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心去找,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找,要带着疑问去找:“如果能找到,还是要尽量去找”,“如果有一个来处,我就要确认它在哪里;假使没有的话,我也要自己去确认,而不能人云亦云”,“从无始以来,我一直认为它是存在的,究竟它是否存在呢?”
我这样讲是把中观的一些复杂内容取消了,而只剩下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如果你们依照这个方法去找,应当会有感受的。
这种感受正如以前所说过的:就像脚底下的地板被抽掉了,原来坐在较高楼层的地板上的我们就悬浮在空中,周围什么都抓不到,什么都不能依靠,就是这种感觉。
人的根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此时此刻会高兴得发笑,有的人会激动得流泪,而有的人却会感到惊惶失措……不管怎样都没有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无我的感觉。

2

二、观察心的住处
如果心是存在的东西,它还是应该有一个位置,我们现在就去观察,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呢?如果真的有一个存在的位置,一定是在我们的身体内外,而不可能在其他地方。那身体的内外有没有一个住处呢?此时,我们又可以通过前面分析来处的方法去观察。
如果认为意识是大脑运动的产物,所以念头是储存于大脑之中的,我们就可以用刚才解剖大脑的方法来类推。
如果还有人认为,依照密宗的观点,气与意识杂念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而气又流动于心脏、肺脏等处,所以念头是处在心肺之间的,我们又可以用刚才解剖其他器官的方法来驳斥……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找不到所谓心的住处。
找不到和证悟空性是两回事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找不到和证悟空性是两回事。无论是谁,要想去找心的来处和去处,是肯定找不到的。但找不到是证悟空性吗?这可不一定。心的来处和去处本来就不存在,又怎么可能找到呢?
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哪怕上百次地观察人的头上是否有牛角,也不可能找到牛角。人的头上怎么可能有牛角呢?绝不可能。在人的头上找不到牛角,是否证明你证悟了牛角是空性呢?不是。虽然确定人的头上没有牛角,但牛的头上却可能有牛角,所以我们根本就没有证悟牛角的空性。




3

三、观察心的去处
接着上面说的例子来讲,在看到这束鲜花以后,我会认为“这束花好漂亮”,之后就生起“能用这束花去供佛该多好啊”的念头,随即这个念头又消逝无踪,而不会延续不断。那么,此时这个念头去哪里了呢?
在观察心的去处方面,也曾有过很大的错处,大家一定要注意。比如说:当我们的心里生起一个贪心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去观察它,它就会延续很长时间;但如果我们回头去看它,它就会当即消失。很多人就因此而认为这就是空性,自己已经证悟了,因为在不观察之际,这种念头一直存在,只是在自己回头观察时,它才无影无踪地自然消失了。书上不是也说“对治也自解”吗?所以就认为这是真正的“自解”。其实这并不是证悟,因为心的本质就是这样的:在没有人管它的时候,它就会继续;一旦去管它,它就会立即停止。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伤心的时候,如果任其自然,就会哭泣不止;假如此时去分析我为什么要哭呢,伤心和哭泣的情况就会自然中断。当然,在悲痛欲绝的时候,即使这样观察也不会起作用,但在一般的时候,这种观察是会当即生效的。也就是说,对付粗重的贪嗔痴,这种方法不一定有效,但在应付细微的念头方面,则无论烦恼也好,善心也好,当它们一冒出来的时候,用这种观察方式就能令其当下间断。事实上,这不但不属于证悟,反而是一种断见—刚才存在的东西现在却消失了。
在这些念头间断之际,我们就要去观察:明明刚才有一个这样的念头,现在这个念头究竟去哪里了呢?如果是一个人,则哪怕他死了,也会留下一具尸体;如果是一本书,则即使被烧掉了,也会剩下一堆灰烬……那么,这个念头又去哪里了呢?它是不是像下雪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融入湖水当中一样融入我们自身了呢?无论如何,它不可能去往外面的墙壁等等地方吧!但是,在我们的身体当中,有没有念头可以前往、可以落脚的地方呢?
针对这些疑问,将身体一一分割解剖是最恰当、最见效的方法。在逐渐分解以后,我们就根本找不到它的去处。
这样一来,我们就找不到心的来处、住处与去处,这是显宗的一种观察方法。




生不起一点儿感受,就证明我们的业障极其深重
假使我们无论怎样去观察心的来、住、去,都生不起一点儿感受,就要从头开始;如果反复从头开始仍不见效,就证明我们的业障极其深重,所积累的资粮远远不足。此时该怎么办呢?就要从加行开始,修出离心、菩提心,以及金刚萨埵的修法,如果能将加行基础打得十分牢靠,证悟空性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这是证悟空性的修法之一,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些修法,不要认为这都是显宗里面很简单的方法,不值得去修。也许你们以后去听大圆满的修法,也听不到更好的内容了。可能有人会告诉你们说“大圆满就是不要执著!放松!放松!”“大圆满就是什么都没有,所有的杂念都放弃,像天空一样的,光明的”,但什么叫做“像天空一样的,光明的”呢?这是很难了达、很难领会的。所以,这个修法才是一个具体的修法。
如果通过这些修法都不能证悟,则别的修法也不一定起太大作用;如果能证悟,也就是以这些修法而证悟。
假如不修这些法,而只是去说一些我们普通凡夫看起来奇奇怪怪、神神秘秘的禅宗公案是没有用的。这些口头禅谁都会说。本来在这些公案当中,包含了极其深刻的道理,但以我们凡夫的眼光来看,就是匪夷所思的境界。
在修完加行修法以后,有两种修法要完成:第一是寂止,也即禅定的修法;第二就是这些空性修法。修行是否会取得成就,完全依靠自己,谁也没有任何办法。即使是遍知一切的佛陀,也只能说:“我已经把解脱的道路指引给你,解不解脱就全靠你自己了。”他也没有说,你可以不修行,我保证可以帮你获得解脱。
事在人为。只要坚持不懈地依教奉行,我们就一定能抵达任何一个修行人都梦寐以求的境界—智悲双运之佛果。



從我的iPhone傳送

修行诀窍:耐过去、冲上去!

修行诀窍:耐过去、冲上去!



智敏上师 

海公上师(能海上师)这里特别强调,所谓有堪能性的有两个:一个是“耐烦”,耐烦什么?就是说你能够忍得下去;一个要“勇猛”,勇猛就是说看到困难的时候不要退,要冲上去。

在我们讲《辨识阿含》的时候,不是讲《法蕴足论》的四圣种品吗?四圣种品:比丘就是打仗的勇士,跟敌人要拼刺刀的。什么敌人呢?烦恼就是敌人,不能跟它妥协的。比丘是真正的勇士,世间的勇士会投降,比丘是死不投降的。那么这个是说我们断烦恼,要勇猛的心,不能是看到困难就退。

还有“耐烦”,这个海公上师特别强调的,他说你实在是过不下去,赖都要赖过去。比如安居的时候,他感到条件不对,或者身体不适应,或者是同室的那两个人之间不和,他总是要想办法离开,要走。那么,我们说一切艰难困苦来了,你能够勇猛向前地跟它搏斗,胜过它当然是最好;如果你一下胜不过,你就不要退,赖在那里,赖在那里把时间赖过了,也算你胜了。我们说“坚持就是胜利”,世间上有这个话,你坚持下去好,哪怕你打输,你还坚持,结果胜利还是你的。如果你要退,好,失败了。
安居(安静、安定地生活。又称坐夏或坐腊。僧徒每年在雨季三个月内不外出,静心坐禅修学。安居的日期,因各地气候不同,亦不一。),海公上师亲自示现一个例子:因为他的年纪不是很年轻了,三十九,要学法,很困难,就修“白文殊”,修这个法希望增加记忆力。正好这个法传了就去安居,安居么一个房间配好,还有个同修一起去的,一个房间。结果这个房间进去之后发现,糟糕!安居定也定下来了,这个房间里边臭虫是满的。你只要睡在那里,晚上是咬得睡不着的。他那个同修没有办法,不管天热,用整个的被盖,把头到脚全部包起来,这样子躺在那里。
而海公上师用功了,要坐,那这个怎么办呢?床上的臭虫,手一拉就一把。那么他想办法,使床离开墙,床的脚下面放几个罐桶,里边有水,臭虫它爬不进去。这下不是好了嘛?那还是有伞兵下来,天花板上的臭虫“叭啦啦”掉下来,还是满床。这个臭虫是多得不可计,它是海陆空三军都有,什么办法都没有用。结果那个人就坐不住,走,这个地方再住下去人就要死掉,睡也不能睡。怎么办呢?海公上师咬了牙赖,赖了三个月,赖过去——成功,“白文殊”修好了。这个就是你赖过去也是胜利,要想逃避就是失败了。

如果你退了的话,这个等流果下去,以后你碰到困难都会退。你成佛的中间困难是无边无数的,那你碰到困难就退、碰到困难就退,你要成佛的话,困难得不得了。不要说成佛,你想得一个禅定,有困难的——要退,得不到禅定;你要成就个什么,也有困难,也得不到什么。以后你什么都得不到。因为这个等流果的力量很大,一次失败,以后碰到困难,自然心里有个反应,要退,这个力量就起来了。

以前在上海的时候,我们几个居士都是金刚道场的,大家很要好,那个时候到五台山出家去了。有一位,他过去分配到东北去工作,东北很冷,他是上海人,从来没有经过那么冷的天气。就看到马路上的马,马背东西、拉车,不是身上淌汗,汗流下来吗?由于东北的天气很冷,一下子就结了冰,就看到马肚子下边一条条的冰条挂了好多。哎呀这个样子看了是吓死人,他说这个地方怎么能呆?呆了不是冻死吗?赶快回来,逃避了。

逃避了之后,这个等流果就是后头又发了——去五台山的时候听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好好好,什么都好;一到那地方,一片荒凉,吃的也差,住的也差,什么条件都差,又是特别冷,要打退堂鼓回家了,他是赶紧回上海。一次的退,要引起以后的退。所以希望大家要提高警惕,这个等流果不要养成。同类因要生等流果,你一次退,以后还会退,永远退下去,越退越厉害。

“堪能”,就是海公上师强调的:一个是耐得烦,再困难要赖过去;一个是勇猛,能够克服困难。这两个,一个是头等的,用勇猛的力量能够克服困难的,一个是暂时打不过去赖过去,也是胜利。
--摘自智敏上师《定道资粮颂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执着」是被「钩住」,难以松开的感觉。

「执着」是被「钩住」,难以松开的感觉。



佩玛·丘卓 

Bill Moyers: 佛陀教导了“苦”的真谛,你觉得佛说的“苦”是什么,佛教徒认为的“苦”又是什么?
Pema Chodron:(轻叹一口气)苦?噢,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其实“除苦”并不是说当你被火烧你不会疼,当你被刀割你不会痛,它并不意味着当你深爱的人离开世间你不会感到悲伤,也不是说再也不会发生任何坏事,“除苦”的意思并不是在你的生命中再也不会发生任何灾难、悲惨的事情或任何危机,当然“除苦”的意思也不是再也没有飞机会撞向大楼,你明白我的意思。
Bill Moyers:我明白。

Pema Chodron:“除苦”的意思是在说你处理“痛苦”的方式。我们说,“痛苦”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但却可以减轻和消逝的感受。所以有一句话说,真正导致我们痛苦的并不是生活中发生的任何坏事,而是我们处理这些事的方式。

公元8世纪印度的佛教大师寂天菩萨说,“处理心中小小的不满”,好比说飞机上的中间座位,最喜欢的餐馆关门大吉,没来得及看喜欢的电影,诸如此类的事,寂天菩萨说“熟练可以让任何事变得容易,我只要小小地用心,慢慢训练自己,就一定可以面对大大的痛苦。”
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处理自己感觉太冷或太热,或者被蚊虫叮咬、对飞机中间座椅不满这类的情绪,只需要处理这些微小层面的事情,你注意到你被“钩”住了,然后练习不要将这种情绪“升级”。

Bill Moyers:你被“钩”住。
Pema Chodron:是的,我被“钩”住了。对我来说,“钩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质。

Bill Moyers:那是什么意思呢?
Pema Chodron:意思是,不仅自己的内在有某种反应被激起,而且我很难松开它。气愤就是其中之一,偏见也是,批判性思维也是,你就是不想松开,它好像有一种诱人的东西,你懂的,那种想要挑毛病的心态,而且你也会把这种心态用在自己身上,挑出一些很可笑的毛病,这就是我说的“钩绊”(hook,英文原意为鱼钩)。你想想鱼钩的形状,鱼钩上有美味的食物,你知道一旦上钩结果将非常可怕,但你无法抵抗,这是一种“瘾”,而你最大的一种瘾就是升级(加剧)你自己愤怒、充满敌对的心。

Bill Moyers:所以你加剧自己的愤怒。

Pema Chodron:是的。我的老师吉噶康楚仁波切说,这叫做火上浇油。你心里想的是灭火,而实际却往火上浇油。
Bill Moyers:我喜欢你说的“钩绊”这个概念,对我来说这是个全新的譬喻和形容。

Pema Chodron:这个词在藏语里是“shenpa”(意为执着),关于这个词我学到的非常多,我从我的老师吉噶康楚仁波切那里学到这个词,真的是太棒了,他说,“shenpa”并不是内心自言自语的那些台词,而是台词底下的情绪,是那种像充电般的冲力,那个才是“shenpa”,那种被“钩住”的特性,你很难“松开”的感觉。


從我的iPhone傳送

想要利他,必须忏悔语障。

想要利他,必须忏悔语障。



索达吉堪布 

谚语说:“嘴是恶罪之门。”绮语、谎言、恶口、绕舌都会导致无尽的干扰和内在的不平,即使是伶牙俐齿与滔滔辩才也往往只会使我们浪费时间,引起麻烦。这就是为什么在密咒乘中说:用一个月持咒并且禁语,比花上一整年时间持咒但仍掺杂日常谈话更有助益。一如前者般正确修行,没有其他任何谈话的侵扰,持诵的咒语可以保有其全部力量,最后能通达超越语言文字之现见实相。

想要利他的人,必须要忏悔语障。
有些人想凭借咒力与加持,来救护他众、中止冰雹、消除瘟疫、治病救人以及使幼童健康成长等,这样就必须净除语障。否则,只是念一念或吹口气,不一定起作用。而清净语障的方法,没有比念修百字明等咒语更为殊胜的。所以,随时随地精进念诵至关重要。想要利他的人,必须要要忏悔语障。

华智仁波切的至尊上师如来芽尊者,曾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想救护他众、享用信财亡财的人,首先必须净除语障。为此念诵一千万遍百字明,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上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应该是有密意的。可能当时在藏地,想度化众生、享用信财亡财的人比较多,所以他的上师说:“你想当一个给别人超度念经的师父,就先念一千万遍百字明,净除语障吧。”

不过,现在有些人,不要说一千万,连念十万都很费劲,念了半天,念珠上的记号一直不动。可能也是不好念,但再不好念,也要好好念,因为功德太大了。像如来芽尊者的弟子,有许多念了一两千万遍百字明,最低也都圆满念诵了二三十万遍。

根据《宝箧经》的记载,持诵一亿遍嘛呢咒,你身上无数的活有机体将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在死后,即使是尸体荼毗的烟,都能保护吸入者免于转生三恶道。 清净了语障,使所念的经咒更具加持,为别人说法时,也能令其获得更大利益。

为什么有些上师说一句话,就能为整个世界带来巨大利益?同样是语言,为什么价值不同?其实,就是因为说者的相续有差别。比如,凡夫人说一句话,文殊菩萨也说一句话,同是一句话,力量完全不同。因此,语业清净的人,不管是念经还是说话,其能力自然超胜。 相比之下,我们的念诵能力太差了,要是精进的话,有些数量也可以达到的。


從我的iPhone傳送

你的人生价值体系,到底在哪里?

你的人生价值体系,到底在哪里?


宗萨仁波切 

对那些希望修持这个仪轨的人们,我真心建议你们应该向内观照,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希望解脱。假设我们是真的希望,我们渴望涅磐,渴望解脱,那么我们就要去想一想是什么阻止了我们,是什么使我们不能在追求解脱的路上精进前行?过去以及现在的佛法大师们告诉我们:我们在解脱之道上之所以没有热诚,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解脱的利益。

其次,是我们享受与解脱相悖的一切的串习,是如此地强烈。我们并没有赋予解脱很大的价值,并不是那么地需求解脱。我们需求的是世俗的生活,我们为它赋予了价值。

所以,真实解脱的寻求者,如果你是的话,你就应该开始考虑改变一下你的价值体系了。

我们真的需要到百货公司去买那么多的衣服,就好像我们还有一千年要活一样吗?我是否真的还可以再活一千年?“我已经四十岁了,如果我能活八十,人生已经过 半”,你应该这样地对自己说。而在下一个四十年,你需要的有多少?需要多少条牛仔裤?需要升级多少次电脑?需要到百慕大去多少次(当然,是去度假啦!)?诸如这样的价值体系。

因为我觉得我们的价值体系已经变得太疯狂,以至于我们无法活得充实而完全。因为你在脑子里计划着另一个一千年,所以这四十年你要为那 九百六十年而工作,这四十年你将会是忙碌而紧张的,而且基本上完全得不到满足,因为你要为那不存在的九百六十年而工作!

当然,我们有儿女要去考虑,是的,还有孙子要考虑。那也是我们要仔细想清楚的一件事,当然我们要给予儿孙爱与关怀等等的,但是我们很多人在给予爱和关怀的时候,是因为你仍然认为你会活一千年,在那个时候,那九百六十年里,那些儿孙该来照顾你,是吗?如果照顾儿孙的动机是希望他们日后会反过来照顾你,我觉得 那只会在过去行得通,而在这个现代社会,我会说:还是祝您好运吧!很有可能,在你的曾曾曾曾孙的那一辈,你的名字已经被忘却了。

就算你会被记住,因为你的那幅超大照片被挂在他们的房间里,就算他们真的能够每天记起你——因为他们每天都要经过那张照片——你也不会知道他们记得你,因为那个时候你可能已经是一 只蝴蝶,忙着考虑要停在哪一朵花上面才好。所以,儿孙们对你的感激、对你的怀念,你都不会知道,对你毫无意义。

所以回到价值体系上来,我们真的要想清楚我们的价值观。就算不谈灵性的道路,就算只是谈环境,我也认为我们的价值体系是混乱的,例如我们砍伐了太多的树木,这就是因为我们价值体系的错乱。

好,回到佛法上来,如果你是佛法的修持者,我们必须真地去思考一种不一样的价值观,也许不能完全地改变,但起码应该有 一点改变。我觉得这样说很不好意思,就好像我自己的脑子里就有正确的价值观一样。



從我的iPhone傳送

禅修要诀

禅修要诀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六力


(一)闻力。也即听闻的力量。
  
(二)思力。也即思考的力量。
  
如果不听闻、思考佛法,就既不懂得不修禅定的过患,也不知道修禅定的好处,更不知道修禅定的方法。就像盲人一样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其他力量都谈不上。所以,首先听闻、思维非常重要。
  
(三)正念力。
  
(四)正知力。
  
(五)精进力。
  
(六)串习力。串习就是修行。
  
这些内容不需要一个一个解释,大家基本上应该知道。


四作意

  
四作意,也即禅修的四个过程。
  
(一)力励运转作意,这是佛教标准词汇。刚开始修禅的时候,修行人心静不下来,很痛苦,这时候需要费很大的劲,所以叫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在此阶段中,即使中间会间断,如果用心、用功,采取措施对治,还是可以继续禅修。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这已经是很高的禅定境界了,此时无论任何障碍,都不能间断我们的禅定,所以叫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这是更高的禅定境界了。之前的三个阶段都需要用功才不间断,但此阶段根本不需要用功,自然而然就能安住在禅定当中,根本不会间断。
  
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方法,而只是禅修的阶段。此处最高的无功用运转作意,都没有到四禅八定的第一禅。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获得很明显的轻安以后,才修到四禅的第一禅。我们经常说四禅八定。大家似乎都觉得四禅八定很简单,其实四禅八定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按照《俱舍论》的说法,无功用运转作意,也叫欲界一境心。欲界是三界当中最低的层次,而四禅却是位于欲界之上的色界之心。欲界一境心只是欲界当中比较好的状态而已,还没有进入四禅的第一禅,更没有进入无色界的禅定。
  

五种验相

  
(一)陡山水
  
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一刹那都不能停下来,平时没有的杂念,这时候都会纷然出现,比不修行的时候还厉害。所以,此时的内心,就像陡坡上流下来的水一样,故称为陡山水。
  
修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第一个阶段,所以一定要设法超越。有些修行人在这个阶段就被打败了,最后连看到自己修行的地方都会生起厌烦心。因为缺乏勇气,过不了这个关,反说自己没有福报,和这个法没有缘分等等。其实这不是福报不够,也不是和这个法没有缘,这是心的自然规律,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从来就没有调伏过自己的心。就像运动员在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如果怕苦怕累,就不可能成功一样。在遇到修行障碍时,也要有足够的勇猛和信心,决不能轻言放弃。
  
(二)峡谷水
  
虽然峡谷的水流很急,但和陡山水比较,还是好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稍稍平静了一点。
  
(三)大江河
  
虽然大江河的水在流动,但远没有峡谷水那么湍急,已经缓和多了。此时的念头,也比上一阶段平静了很多。
  
(四)离涛大海
  
远看大海,似乎一动不动,没有什么海浪,但到近处一看,它一直都在动摇。此时的心,也像看似没有波涛的大海一样,但已经比前面几个阶段平静多了。
  
(五)须弥山王
  
须弥山王,是佛经所讲的一座很大、很高、如如不动的山。虽然此时的心已经非常稳定,所有的思维都放下来,身体像融入了虚空一样。出定的时候,身体就像从虚空当中突然间产生了一样,但这种境界也只是欲界一境心而已。修四禅八定的外道苦修者,也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如果在此基础上,有出离心、菩提心和证悟空性的智慧,那就很不错了。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是山王一样稳定,就可能和解脱根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心静下来就很了不起。虽然这个境界和证悟的境界有些相似,但却不是证悟。
 

九住心

  
禅宗会用“十牛图”,来形容普通人的散乱之心慢慢得以驯服,最终趋于平静的过程。藏传佛教的密宗,会用一幅来自于印度的“大象和猴子图”,来形容这个过程——从大象的全身都是黑色,然后逐一部位慢慢变白,最后通体纯白。
  
(一)安住心
以修空性为例:在通过中观的方法修空性时,首先用中观推理的方式去推理,从而断定一切万法都是空性。当对空性有了很强烈的感受以后,心就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离开、不散乱,这叫做安住。
  
(二)摄住心:虽然一开始心很散乱,一秒钟都不能停歇,但一定要设法采取措施,把心摄收回来,让修行的心持续不断,就是摄住心。
 
(三)解住心:就像修筑渠道,把河流的水引到需要的地方一样,通过思维正知、正念,就能让心停留在目标上,这叫做解住心。
 
(四)转住心:心稍稍可以平静下来,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也就不太痛苦,反而有一点点尝到禅定的甜头,自然而然对禅定有了一定的兴趣、信心。

(五)伏住心:此时正念的力度更是有所提高,禅定的状态比前面更加稳固。不但心比较平静,有些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很稳定,没有杂念。
  
(六)息住心:念头开始平息,内心比较平静。比如,若想专注于出离心,就不会离开出离心,出离心的感觉也比较清楚。
  
(七)灭住心:很多的烦恼、杂念已经熄灭,二十个随烦恼也开始消失。
 
(八)性住心:在前面的基础上用功、精进,就开始进入无间运转作意的状态——任何杂念烦恼,都不会完全摧毁、破坏、间断禅定状态。
  
(九)持住心:进一步用功,就是持住心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不能再以攀缘心、有所得心,来面对人生了!

不能再以攀缘心、有所得心,来面对人生了!


净界法师 

我们学了唯识学以后,我们看到我们无穷无尽的过去,我们发觉我们过去的生命虽然消失了,但是我们过去所造的所有的业力都保存下来。那么佛陀的意思,就是你没办法急着去把所有的罪业消掉,你不可能马上把所有的善业都生起来,不可能!我们不可能马上去改变我们的业力,当然你也不可能跟业力做一个切割,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的面对业力,这是一个现实。我们必须要去承当我们过去所留下的业力,但现在关键在怎么样?关键是怎么引导它的问题。
我们过去是一种错误的引导,不是业力有问题,是引导的错误。我们过去用自我意识来引导,自我意识它的特点就是攀缘、有所得,所以我们以前对人生的解读,从一种受用的角度来看人生。当然当这个自我意识,

跟善业结合的时候,它创造快乐的果报,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当自我意识跟罪业结合的时候,出现一个痛苦的三恶道果报,这是我们所厌恶的。但是关键在什么呢?关键在我们以自我意识引导的生命,我们不得自在,就好像你不知道你来生要飘到哪里去,你不知道。

所以以自我意识主导的人生,它有什么问题呢?它最严重的问题就创造了生死轮回,而且这个是一个无止境的生死轮回。它永远没有停止的,如果你不改变它,它会一直的下去。你就是像生死大海,你站在大海的中间,你看你的过去无量无边,对不起,你看你的未来也是无量无边。

也就是说你以自我意识来修善业,虽然这个善业会让你得到暂时的快乐,但这个快乐当中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以有烦恼故。你一定会产生贪瞋的烦恼,因为你去受用它嘛!
第二个以有业障故。凡夫的快乐都带业,让你忙碌,不得自在。
第三个有老病死故。你为了这个快乐,你每一次都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所以这种快乐是不值得追求的,因为你付出太多快乐太少,是得不偿失的快乐。

所以佛陀出世以后告诉我们说,我们应该要重新的引导我们的业力。业力对我们影响不大,错不在业力,错在我们错误的引导业力。首先我们必须把自我意识给破坏掉,所以佛陀开出了这种空性的智慧,用无分别智把这个自我意识给消灭了。不能再以这种攀缘心、有所得的心,来面对人生了。

所以空性的智慧就是告诉你无所得,我们每一次的生命,都是空空的来,空空的走,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人生只有过程,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缘生缘灭的假相,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所以你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自我意识慢慢放,你不要去主宰它,把它放弃。

所以空性的智慧先把自我意识破坏,破坏以后那怎么办呢?我的生命,我那么多阿赖耶识的善恶业,怎么办呢?「无住而生心」!重新的引导它,用愿力来引导,菩萨在佛前重新的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他重新发起了四弘誓愿。以这个四大愿望为他人生的主要的目标,开始修六度法门。

所以他透过这种愿力的引导,开始透过自受用的菩提心、他受用的菩提心,那么当然他的生命也就变化了,从一种清净的无漏的空性的智慧,在六度的修行当中,他又增长了福德力、慈悲力跟方便力。
--《唯识学概要讲记》


從我的iPhone傳送

一个真实修空观的人,念头会越来越少。

一个真实修空观的人,念头会越来越少。



净界法师 

问:师父,那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看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然后每个人的业力,第八识里面的业种子又不一样,那要怎么样把它……

答:所以说人生就不一样,各打各的妄想嘛!所以,人跟人很难交集,因为各打各的妄想。你不要说人跟人,你们家四个人就各打各的妄想,因为每一个人自变自缘,每一个人变现自己的水泡,然后攀缘自己的东西,怎么可能一样呢?所以众生无边,烦恼无尽嘛!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人生是真实的,那应该只有一个,因为它虚妄,所以它是妄想捏造出来,那就各打各的妄想。如果人生是真实的,那应该每一个人都缘到真实相,那就一个,佛陀只有一个法身,所以凡夫在智者大师说,是同中求异在平等中求差别。
诸位,当世间上差别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是生死烦恼越重的时候。你看你现在去看超商,跟你小时候去看超商不一样,花样更多。就是当人生越多元化的时候,这不是吉祥的事情。圣人是在差别中找到无差别,找到平等。如果你觉得你越修行,你人生越多元化,你认为这样好不好?不吉祥,是的,表示你的熏习是错误的熏习。

一个真实修空观的人,修行是越来越单纯,念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越来越少……记得,修行是在差别中找到无差别。所以差即无差,凡夫是无差成差,从无差别中去用妄想去创造差别。



從我的iPhone傳送

有追悔心的忏悔,不能清净业障。

有追悔心的忏悔,不能清净业障。 达真堪布

 忏悔业障的时候,要具足四种对治力。其中第二种是厌患对治力,就是对往昔所做的恶业,有一颗强烈的追悔之心。我们不应该这样愚痴颠倒,不应该做这些恶业,不应该让自己这样无穷无尽地烦恼痛苦。我们犯了很多很多的过错,那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心里应该有个惭愧心、追悔心。

 现在很多人都做忏悔,但是根本没有追悔心,根本不把那些罪业当回事。刚才不小心服读药了,现在发现了,你心里会怎么想?会不会后悔?同样,对往昔所做的恶业,也应该有这样的追悔之心,否则业障还是无法消除。你以为自己背地里做恶事,诸佛菩萨、上师三宝不知道?不管你在哪里,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心里怎么想的,诸佛菩萨、上师三宝一清二楚,你根本隐瞒不了。应该发露忏悔,不覆不藏,对往昔所做的恶业,有一个彻底的追悔之心。 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服过那么多贪嗔痴慢疑的毒,解脱的慧命快要断了,成佛的慧命快要断了。

我们造过很多很多恶业,犯过很多很多戒。在我们的相续中,已经有了堕落恶趣、下地狱的因,有一天缘成熟了,就要堕落恶趣,要在恶趣中感受无边无际的痛苦。想到这些你应该着急,应该害怕,应该非常后悔,特别迫切地想把这些业障都忏除,对自己往昔所做的恶业,生起厌患心。

 我为什么要做这些恶业呢?我能得到什么?什么也得不到。我为什么这么愚痴颠倒?我太对不起众生了,太对不起自己了。果报现前的时候,我怎么能忍受呢?我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忏除这些罪业呢?现在我算幸运,遇到了金刚萨垛除障法,我应该通过修持金刚萨垛除障法,把这些业障统统忏悔掉,请求上师金刚萨垛加持于我,让我往昔所做的恶业,统统从相续中消掉。心里像着火了似的后悔、着急。有这样的追悔之心,这才是厌患对治力。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7月3日 星期五

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场电影而已!


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场电影而已!


祈竹仁波切 

欣赏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投入其中,全神贯注,甚至因受到剧情牵引情绪而大哭大笑。但想想电影是什么?不外乎红、蓝及绿色的变幻光束投射于白布上,再配上些声音而已,却令观众信以为真,把剧情发展视作最重要的大事。同样的,生命中之苦与乐也不过只是一系列的变幻景况,维持并不太久,只是当事人困在局中,才感到是天大的事情而已。

我们当然要尽生命中之责任,却毋须过于在意成果;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场电影而已!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幻当中。把生命与快乐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变上,无疑只会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对失望。

万事万物均依因缘而自然发展:先是产生,然后维持状况一会儿,最终就改变消失。尽管你大哭大闹,它们还是一样会变幻消失,这只是自然的规序,并非好或坏的一件事。在你明白并接受了这个自然法则后,你的生命就会好过得多了。

快乐之道其实很简单--生活顺境时,要知道福乐并非永恒;生活不遂意时,视困境为过眼云烟。不要把这些体验看得太认真,要知道苦与乐来来去去,变幻不定。在看透这一点时,你就可以自在地旁观,世事翻腾反覆而不扬一条眉毛。



從我的iPhone傳送

执著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执著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所以,这个时候用我们的心直接去看,自己去了解的时候,有可能就看到了它的本性。那么看到本性的强度、深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人一下子就看得非常非常清楚;有些人开始的时候,就有一点点感觉“也许这个是真如”,然后再打坐,一直持续打坐的话,就越来越清楚。有这样的两种情况。

大家不要以为证悟的时候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能说不可能,不一定的。像惠能大师这样的开悟,当然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子。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证悟的过程和方法,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证悟的时候,有些人有特别强大的、不一样的感觉,有些人感觉就很平稳。

性起念”,有些版本是“自性起念”,这个版本没有“自”字。“自性起念”就是说我们的这些念头,实际上它的来源就是我们的自性,也就是佛性。就像云从空中诞生,最后也在空中消失。同样的,我们的念头都是从佛性当中产生,最后也是在佛性当中消失。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就是它的诞生和它的消失,没有看到它的来源。实际上它的来处和去处,就是它的本质。

虽即见闻觉知”,我们开悟的时候,虽然看得见、听得到,五个感官都能够感觉得到外面的这个世界,但是对这个世界是没有执著的。“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眼耳鼻舌身都能够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是证悟的时候这个世界就消失了,不可能的。但是现在和之前不一样的是什么呢?之前我们看到任何东西,当下就是执著了,但是现在没有这个执著了,所以就叫作不染万境。

这个时候,我们照样地可以去工作、去生活,但是生活、工作不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比如说,这一生中证悟了,稍稍用功修一段时间后,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感到特别难受、特别痛苦的压力、烦恼,这些在短期之内就能控制,这个是不太难的。

肉体上的生老病死的痛苦不是很容易消除。阿罗汉都有肉体上的痛苦,但是阿罗汉没有精神上的痛苦,阿罗汉不会得抑郁症、焦虑症,但是阿罗汉也会生病。因为这个肉体,它本身就是这样的材料构成的,所以当它遇到外界一些跟它不太相应的东西的时候,会让它产生烦恼、痛苦。但是意识或者是精神就不一样了,比较容易解决,我们这一生当中,如果用功,自己完全能感觉得到,你们到时候能体会得到原来真的是这样子。这个要看自己的功夫了。

然后说“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有了这些执著的时候,就是不自在。如果人生自由全都有了,但没有解决内心的贪嗔痴,尤其是这个执著没有解决的话,那我们总是感觉不到真实的自由。这个时候,我们从执著当中解放出来了以后,内心就得到了真实意义上的自由自在。

所以“《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证悟了以后,我们的智慧也完全可以分别善、恶、对、错等等,用我们的智慧去学习、去研究、去分析外面的万事万物。意思就是说我们照样可以感知外面的世界。

内于第一义而不动”,第一义就是胜义谛。胜义谛也就是空性、证悟的境界。证悟的境界是不动的,同时也善于分别外面的所有知识,我们同样可以学习,同样可以工作。但同时,内在的这个证悟空性的智慧、境界是不动摇的。这两个不矛盾,这是《维摩诘经》中的内容。

好,这以上我们讲完了六祖惠能大师《坛经》当中的《定慧品》。敦煌本它没有分章节,如果分的话,那这个部分就叫作《定慧品》。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无分别智怎么修呢?先离相,记住先求离相!


无分别智怎么修呢?先离相,记住先求离相!


净界法师 

无分别智怎么修呢?

那怎么办呢?我们现在说过我们改变不了外境,改变外境这个是不切实际,因为这是共业,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大家都想这样子,你不可能扭转这个趋势,你不可能力挽狂澜。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往下面那一页看,我们只有加强自己的抗压力——正智:无分别智。

那么我们接触外境的第一件事情:先离相,记住先求离相,就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离相的意思不是说叫你把相状拿掉,而是你先不要马上去执著那个相状,你要先观想这个相状是本来没有的,它只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影像而已。所以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个如幻的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坏假相,你只要离相就好。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当然是第一关,我们要先从无分别智,然后再入如理思惟。

我们看无分别智怎么修?

“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

第六意识的观照,它不能够离开“彼能诠”的文字,而这个无分别智,它能够单独的在所诠的真理上活动。也就是说你必须透过学习,能诠的文字,它才有办法引导你到所诠的真理上去。比方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里面有道吧?我们第六意识,必须要靠语言文字的引导,才能够跟道法相应,才能够产生抗压力、引导力、调伏力。我们的生命经验,不可能会给你道法的,不可能!所以必须透过学习,透过学习当中,从能诠的这个文字当中,去所诠的义理上去体会。

好,我们把这个一心二门,作一个总结。就是说我们现在生长的环境,比较复杂了,当然这个复杂的环境,对有些人是伤害的,有些人反而是增上的,这个境本身都没有对错。就是说你现在要做的,不是说你把外境,把电视关掉,当然该关掉也关掉了,但是你不可能拒绝所有的外境,你必须加强你的思考能力,把所有来自负面的力量,把它引导成你的菩提的道路。

也就是说:你怎么引导它是很重要,你千万不要跟外境站在对立面。大乘佛法永远是转识成智,你跟外境站在对立面,你迟早变成阿罗汉、二乘的圣者,因为你极度的厌离;要么就是凡夫,极度的攀缘,不中道了。

我们今生从小到大,未来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顺境、逆境,关键是你怎么引导它,能够让你把这个力量,引导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就是你第六意识的力量。用第六意识的智慧引导第八识的业力,这个唯识学所说的道理,就在这里而已。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培养我们的智慧,就是重点了,而不是去改变外境。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四禅与证悟


四禅与证悟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俱舍论》中讲过,色界众生只有闻,相互之间可以用语言来沟通,却没有思。欲界有些偏于寂止修法的人,也常会在思考的时候,立即进入无记的状态当中。虽然此阶段心很平静,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但若没有证悟的智慧,就不能解脱,而只能叫做欲界一境心。
进一步去修,禅定越修越适应,整个身心进入禅定境界的时候,会感到很舒服。但如果太执着,这种禅悦反而会影响心的平静。
继续再修,这个感受会慢慢淡化,最后淡化到一定程度,找到一个平衡点之后,就超越了欲界,进入四禅的第一禅。虽然人还是欲界的人,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但精神状态已经超越欲界,进入色界。按照显宗的说法,整个身体无法转化,但身体的某些部分,比如五种感官,就会因禅定的力量而发生改变,继而产生神通。比如,眼根转化以后,肉眼周围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眼球结构。《俱舍论》中讲,这是一种非常细微的光或微尘,也叫做天眼。有了天眼以后,就能看到很远地方的东西,或细胞、细菌、原子、分子等细微物质的结构,或能像X光一样,穿透墙壁、山脉等有碍之物,看到人的内脏与其他肉眼不可见的东西。

  
除了天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更新、升级、提升,并产生一些特殊功能:既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也能够听到以前听不见的声音等等。很多外道为了获得这些神通,会专门去修禅定。佛教不会追求神通,不会特意去修这些神通,但也不会拒绝。佛经上也讲过,对凡夫来说,神通的说服力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说服力。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深奥的理论,却很容易相信神通。有了这些神通以后,也可以将其作为弘法利生、度化众生的一种工具与方便。
  
但我们也不要过分迷信、追求神通,很多时候,有神通也不一定是好事。有些普通人在被鬼神加持以后,也会临时产生一些神通。这些神通,就会变成修行的障碍。

  
曾有一群人在藏地的某个地方闭关修行,其中有个人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特异功能。他的眼睛可以看到七八公里乃至十几公里以外的东西,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人到闭关处来了,哪些人给闭关者供斋来了,他们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等等。因为有了这个神通,他的心就再也静不下来了,所以影响了修行。
  
当他将此情况告诉上师以后,上师趁他不备,猛然间把自己的念珠挂在了他的脖子上。两三天以后,这个人的神通就没有了。这种神通,就不是通过禅定产生的,而是被鬼神加持的。鬼神为什么要这样加持?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人在修行的时候,一定会有障碍出现。有了神通,就会产生傲慢心,认为自己了不起。如果没有上师在身边时时提携,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过失。长此以往,修行就会受影响。这样的神通,就是修行的障碍与恶魔。

甚至,神通还会成为堕落的帮凶。譬如,如果提婆达多没有神通,就不会造两个五无间罪。所以,神通既可以弘法利生,也可以造作恶业。但在四禅基础上修出来的神通,是不会去做坏事的。因为修到四禅的人,已经控制了贪欲心,控制了欲界的烦恼,所以不会利用神通来做坏事。被鬼神加持而产生的神通,就说不清楚了。所以,对真实的神通,我们既不追求、羡艳,也不打击、拒绝。当然,被鬼神加持的神通,就要严加防备了。
  
第四禅的状态,比一禅、二禅、三禅细微,又比无色界的八定粗大,加之也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在四禅的基础上,可以修很多禅定:可以修他心通,也可以预知未来、回忆前世。大乘佛教的见道,就是在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
  
在四禅上面,即是无色界的禅定。无色界的禅定当中,不会有任何神通,因为它太细微了,基本上没有意识的波动,所以在此上面也不能证悟。
  
就像大乘有见道一样,小乘也有见道。多数小乘行人的见道,是在第一禅到第四禅的基础上证悟的。另外,尽管在欲界一境心上面也可以证悟,但这种证悟不会有神通。从证悟的角度,断除烦恼的角度而言,欲界一境心上证悟的阿罗汉和其他的阿罗汉完全一样,但却跟普通人一样没有神通。比如,有些阿罗汉会在森林当中迷路,有些阿罗汉托钵化缘的时候,会不小心踩到毒蛇,这些情况,都是禅定功夫不到家的表现。
  
但大乘佛法的佛菩萨,却没有这样的分别。佛陀具备所有的功德,不可能分成没有神通的佛和有神通的佛。

    
当然,要达到第四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功夫。但即使没有修到四禅也没问题,大乘佛法从不会讲没有修到四禅就不能证悟。即使野蛮粗暴的欲界众生,也能够证悟。大圆满、大手印等密宗修法,就更没有太多对禅定的要求,如果其他条件具备,根基比较成熟,即使没有禅定基础,也可以证悟。若能证悟,之后就修寂止和胜观结合的止观双运,这样就成为非常完整的解脱道了。
  
在欲界一境心阶段,每当静下来的时候,会感觉整个人的身体完全消失在空中,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在七天中保持这样的境界,不起任何念头。从无念的境界中出来的时候,会感觉仿佛整个人是从无到有,突然从空中诞生的。
无念的状态和禅宗的不可思、不可言,大圆满的很多名词所描述的状态非常接近。所以有的人仅仅停留于此,就以为自己开悟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