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胸:《伤寒论》结胸证,大陷胸汤,终于理解透了!
江部洋一郎 中医学苑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经方医学》(第4卷),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胸结
1.结胸的病理
第131条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条文中的“阴”、“阳”分别指皮和肌。皮、肌为体表外壳的最表层,皮相对于肌属表,肌相对于皮属里。因此在表层中,皮相对于肌为阳,肌相对于皮为阴。据此分析本条文,“病发于阳”即“病发于皮”;“病发于阴”即“病发于肌”。
“病发于阳”(寒邪外束皮及皮腠)误下后,邪内陷于胸形成“结胸”;“病发于阴”(风邪侵入肌部)误下后,邪内陷于心下形成“痞”。两证皆为邪气通过皮气和肌气的回流通路,传变至里。
结胸证的形成并不单纯由于邪从皮部传变至胸。胸的升降出入功能原本毫无异常之人,邪在经过皮部传变到胸时不会发展为结胸证,邪将沿皮→胸→肺的途径传变。如麻黄汤证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麻杏石甘汤证。形成结胸证的前提在于邪传变到胸之前,已经存在胸气不利,也就是说必定存在升降出入功能失调。结胸证的形成条件有下面两条:
①急性热病的进程中,胸部出现胸气不利。
②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气滞等原因,病理产物痰已经一定程度地在胸部形成,在感受外邪之前已经存在胸气不利。
在临床上常见第②类情况。现代日常生活中由于饮食不节、缺少运动、烦恼过多等,常见病理产物痰贮留在胸,轻度胸气不利的人。当这些人罹患急性热病时,则很容易形成结胸证,尤其是小陷胸汤证。除了皮邪内陷以外,结胸证还可以因肌邪内陷于心下,之后再上升至胸所致。在杂病中也可见到由于体内阴阳失调,水热互结所形成的痰贮留在胸,其与结胸证极为相似。结胸证为水热互结(或水寒互结)形成的痰存在于胸。若心下同时存在水热,但未互结时则为痞,表现为心下痞硬,此时应投与半夏泻心汤;水热互结形成的痰热停留在胸,导致胸的升降出入不利,则为结胸证。胸气不利也导致心下升降出入不利,病理产物在心下形成。胸中的痰影响到心下,心下升降出入不利又致使心下饮内生。以上两种病机皆造成心下硬痛。
2.结胸的症候(来自条文)
第128条……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
第131条……项亦强,如柔痉状………
第132条……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第133条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第134条……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鞭……
第135条……-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
第136条……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
第137条……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
第138条……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第140条……脉浮者……
脉:寸浮关沉,浮大,动数变迟,沉而紧,脉浮滑,脉浮。
心下:心下因鞭,心下痛,按之石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其他:项亦强,如柔痉状,烦躁者死,躁烦,心中懊侬,短气,头微汗出,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
由于结胸程度的不同,呈现出或浮或沉,或寸浮关沉,或迟等不同脉象。典型症状为心下的自发痛感,或者按压时心下疼痛,严重时甚至会波及少腹。绝对不可混淆的是,病变的主要原因在于胸,正因为如此才称为“结胸”。结胸引起心下升降不利,才出现了心下的症候。心下、膈出入障碍,胃津难以外达肌部,肌津不能滋养背部的筋、肉,导致“如柔痉状”。胸、心下升降出入不利,感觉心中(心下)不快,出现“心中懊侬”。胸热传至心包,引发“烦躁”。胸的升降不利致使胃气不能与肺相接续,所以“短气”。胸热通过心下传至胃,胃热内生,出现类似阳明病的“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等症状。(下图)
3.结胸的腹证
在症候部分已经提及,《伤寒论》中结胸的症候以“心下鞭痛”等心下的症状为主,严重时可见“少腹鞭满而痛”。尽管古代没有胸部X光和CT检查,就已将胸和肺区别开来,并分别实施了不同的治法。
按照经方的腹诊法,检查者用手在患者的心下部位从剑突下向喉的方向施加压力,结胸证的患者会感觉疼痛、胸闷、胸部不舒服。由于胸、肺位于胸廓内部,不可能像腹诊那样垂直按压腹壁便可取证,但按照上述办法进行腹诊,也可获知胸的状况。公元100年左右,始创《伤寒论》处方的先人(们),想必就是用这种诊断方法来判断结胸证的吧。
小陷胸汤证的腹证所见:从剑突下向喉的方向施压时,出现压痛(Tenderness)和抵抗(Hardness),剑突下或胸部感觉堵塞。垂直于腹壁按压心下时,也出现压痛和抵抗感。此外季肋部、腹直肌起始处内侧也有抵抗感。(下图)(参照《经方医学(第一卷)》)
4.结胸程度的差异
根据胸气不利的程度(胸中痰的多少),结胸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死证胸气不利的程度最为严重。胸气无法与肺或心包连通,表现为烦躁、喘息、短气、胸痛、心痛等症状。当然心下之气也基本无法运行。
②大陷胸丸、大陷胸汤、白散证 尽管胸气不利的程度相当严重,但胸气还能保持与肺、心包连通。多伴有烦躁、短气等症状(胸、心下有痰)。
③小陷胸汤证虽存在胸气不利,但大部分胸气可与肺、心包连通。胸中有痰,胸气不利导致心下升降不利,饮生心下(心下无痰)。
《伤寒论》中的结胸证,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疾病呢?重症结胸相当于心包积液、重度心力衰竭等纵隔内尤其是心包内渗出液潴留等病症,即属于上面列举的死证及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白散所主病证。轻症则涵盖了西医所说的各类慢性疾患,这里无法列举出具体病名,当然也包括了生活不规律等所致的“未病”。至少在经方腹证上,无论潜在还是显在,出现在胸的问题都属于广义的结胸证。
5.结胸的治疗
大陷胸汤: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一钱匕≈0.5g)
大陷胸丸: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 甘遂末一钱匕
小陷胸汤: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瓜蒌实大一枚
白散: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贝母三分
据《本经》记载,下述药物的功效(破坚积作用)如下。
甘遂:破癥积聚
芒硝:治五藏积聚,久热,……腹中淡实结搏
葶苈子:治癥瘕积聚,结气,破坚逐邪
巴豆:破癥瘕,结聚坚积
大黄:破癥瘕积聚
贝母:治癥瘕
大陷胸丸、大陷胸汤及白散中的主要药物,其作用主要是破除坚硬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形之物。由此可知这些处方都是通过使用作用较强的破坚除积之品,来荡涤胸、心下水热互结之痰。此外,未载入《本经》的瓜蒌实,其与贝母同样具有化痰作用,可溶化水热互结之痰,药性较上述药物柔和。
处方解析
大陷胸汤、大陷胸丸:甘遂、芒硝溶化水热互结所形成的痰热;大黄、芒硝、甘遂(葶苈子、杏仁)将其由胸降至心下、小肠、大肠。
白散:巴豆、桔梗、贝母溶化胸中的寒痰,巴豆并使其降至心下、小肠、大肠。
小陷胸汤:瓜蒌实化解水热互结所致的胸中痰热,使痰热转化为痰湿(饮),再用半夏使痰湿(饮)转化为更易祛除的水湿。黄连用于清热。由此,小陷胸汤使水热互结的痰热分消为水和热,并得以祛除。(下图)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瓜蒌实仅用于胸痹,具有化解胸中之痰(化痰)的特殊功效。甘遂除了用在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之外,还用在十枣汤(心下痞鞭满)、甘遂半夏汤(心下续坚满)、大黄甘遂汤(少腹满如敦状)中,具有峻下心下及少腹的痰和饮(痰湿)的功效。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