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 星期六

得了阑尾炎不想动手术,为何不用老祖宗的千年老方呢?

得了阑尾炎不想动手术,为何不用老祖宗的千年老方呢?

原创 张胜兵中医

本文导语
大多数人阑尾发炎后的第一选择不是吃药,而是直接去做手术,认为一刀切下去,把这个阑尾切除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用手术。数千年前的医圣张仲景早已为我们留下了治疗的良方,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哪里还用得着动刀子。


一、印象深刻的阑尾炎

关于阑尾炎,我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
记得那时我才刚上大学没多久,一天夜晚,一室友突发阑尾炎,中医称之为肠痈,右下腹剧痛,一直在床上打滚。

由于都是农村来的学生,家里也穷,没啥钱,上学的钱都是东拼西凑来的,于是他就一直忍着,不愿去医院。
我们只得四处询问有没有其他办法来止痛,刚好有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位中医,知道症状后,急煎了一服中药,用白酒瓶子装着半瓶药水给送了过来,嘱咐他睡前一次性喝下。
当晚,室友听其嘱咐睡前服药,但仍旧疼痛得厉害,出了一大身汗。其他室友都纷纷劝说,真不行明天还是去医院看看吧,钱不够,大家凑一凑吧!
当晚,整个寝室都没睡好,折腾到半夜才慢慢入睡,都有些害怕,心都是悬着的。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得病的室友竟然是最早起床的,病痛全都消失了,和正常人一样,毫无异常。
当时年纪比较小,也不知道同学父亲究竟是用的什么药,只知道是中药,感觉中药真是太神奇了。
现在想起来,用的应该就是大黄牡丹汤加减方
二、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冬瓜仁半升、芒硝三合。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功用:泻热破结,散结消肿。
方义:本证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治疗以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为主。

湿热邪毒内结肠腑,气血凝滞,则右下腹疼痛拒按;
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
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
正邪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
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配伍特点: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湿热得清,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则痛止。

加减用药
若腹痛、血瘀甚者赤芍、乳香、没药以和营止痛;
腹胀甚者木香、枳实、厚朴、槟榔以宽肠行气、破积去滞;
腹壁紧张疼痛者青皮、元胡、川楝子以行气止痛;
若伴大便带血者地榆、槐角、荆芥炭以凉血止血;
脓已成未溃、热毒较甚者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薏薏米、紫花地丁、天花粉以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肿块久结不散者穿山甲、皂角刺、白芷、牡蛎以散结消肿。

临床应用

本方原为治疗肠痈所设。现代药效学研究发现,大黄牡丹汤具有抗炎、愈合伤口、降低内毒素、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增强免疫调节等作用,后世医家根据“异病同治”原则,紧抓疾病病机,随证加减化裁,将大黄牡丹汤扩大了适用范围。

1.以炎性包块为特征的盆腔感染性疾病。如急慢性阑尾炎、髂窝脓肿、附件炎、慢性增生性结肠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盆腔炎等。
2.用于其他脓疡性疾病。如皮下脓疡、肺脓疡、肝脓疡、肾脓疡等。

3.其他。如血栓性外痔、细菌性痢疾、肾盂肾炎、输卵管阻塞、过敏性头皮脉管炎、脑血栓、颅内血肿、乳腺炎、结膜炎、骨髓炎、痛经、闭经、产后诸病、腹部与下肢痈疖、急性前列腺炎、精索炎、附睾炎、前列腺增生、呕血、痔疮、湿疹、男子结扎后伤口感染肿胀等。
但属湿热瘀滞、气血凝聚之证,皆可加减用之。

附方
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三方,是在古方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参照现代研究成果而创立的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新方,三方治疗侧重点不同,临床中应合理加减使用:
阑尾化瘀汤
由金银花、川楝子、大黄、牡丹皮、桃仁、元胡、木香组成,以行气活血药为主辅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用于瘀滞型阑尾炎初期,或阑尾炎症消散后。
阑尾清化汤
由金银花、川楝子、蒲公英、大黄、牡丹皮、桃仁、赤芍、生甘草组成,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行气活血、通里攻下,用于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低热,或午后发热,口渴,腹痛,便秘,尿黄。
阑尾清解汤
由金银花、川楝子、蒲公英、大黄、牡丹皮、冬瓜仁、木香、生甘草组成,以清热解毒、攻下散结为主辅以行气活血,用于急性阑尾炎热毒期
表现为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干口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肌紧张、反跳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