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阿德勒兒童心理學,問題兒童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阿德勒兒童心理學,問題兒童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
 北師名遠國際教育 


為什麼孩子們會陷入問題行為呢?厭學,不願意寫作業,多動,抗拒指令,上課搗亂、捉弄老師,擾亂課堂?甚至大喊大叫,又或者沉默不語,完全無視老師和家長的存在?有教育專家說,要多鼓勵,要強化正面行為,但是有家長發現,堅持鼓勵了一段時間,剛開始好像有作用,但逐漸發現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就很容易放棄,或者說,聽不到表揚就沒有動力,陷入了「只能表揚不能批評」的怪圈裏。




與其他教育觀點不同,阿德勒兒童心理學提倡「既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的做法。為什麼會有這樣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合理的教育主張呢?現代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問題行為背後的心理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來考慮。

4r60000477n4s572np9o.jpg

第一個階段:稱讚的要求。
兒童在這個階段熱衷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就好像在單位上班的人,在上司和前輩面前盡力表現出幹勁和順從,想要聽到表揚。看上去沒有任何問題對不對,但阿德勒兒童心理學認為,這裏面存在一個很大的陷阱,如果一個人的目的始終是「獲得表揚」,進一步的心理需求就是「在群體中獲得特權地位」。如果一直藉助這個手段去教育孩子,結果會變成「如果沒人表揚就不干好事」或者「如果沒人懲罰就幹壞事」,甚至有些兒童還會表現出一些作弊或偽裝以獲得表揚的不良行為。正確的應對辦法是,教育者或領導不能只是關注「行為」,還必須看清其「目的」。不應該是做了好事才關注孩子,而是關注他們日常生活的細微言行,與孩子獲得共鳴。



第二個階段:引起關注。
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卻沒有獲得表揚,也沒能在群體中取得特權地位,或者原本就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耐心完成「能獲得表揚的事」。人就會想,「得不到表揚也沒關係,反正我要與眾不同。」在這個階段,兒童的心理需求已經不是想要獲得表揚,而是考慮如何才能與眾不同。如果不能成為「好孩子」而變得特別,就做一個「壞孩子」來達到博取關注。積極的孩子會惡作劇、搗亂、破壞規則,可能觸犯了老師,但也有可能讓其他孩子覺得自己是個「英雄」。消極的孩子則表現出學習能力低下、丟三落四、愛哭等行為,通過扮演弱者來換來關注和特別的地位。
阿德勒認為,前兩個階段的問題孩子教育重點,是通過足夠尊重的方式來告訴孩子,其本身就很有價值,並不需要非常特別,就可以逐漸幫助孩子糾正問題行為。但第三個階段之後的情況會變的比較麻煩。

4r60000479ror53037p4.jpg

swipe.png

第三個階段:權利爭鬥。
不服從任何人,反覆挑釁,發起挑戰,企圖通過挑戰勝利來炫耀自己的」力量」,來獲取特權地位。比如髒話、脾氣暴躁、甚至是抽煙、偷盜、破壞規則。消極的孩子則會表現出堅決的不順從,無論如何訓斥都沒有用。如果發現孩子表現出這個階段的特徵,只要爭鬥不涉及法律問題,老師或家長一定要立刻「退出爭鬥場」,否則這個爭鬥會愈演愈烈。等孩子情緒平復,再通過前兩個階段的教育方法,幫助孩子。
第四個階段:復仇/尋求憎惡
下定決心挑戰權利爭鬥,並沒有成功,也沒有獲得特權地位。這樣戰敗的人就會想到去「復仇」。試想一下,稱讚的要求、引起關注以及權利爭鬥,這些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的渴望愛的心情的體現。但是,當發現這種愛的需求無法實現的時候,人就會轉而尋求「憎惡」。索性在憎惡的感情中關注我吧!進入「復仇」階段的孩子,目標不是做「壞事」,而是反覆做「對方討厭的事」。自殘行為和自閉症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就是「復仇」的一環,通過傷害自己或貶低自己的價值來控訴「我變成這樣都是你的錯」。這種情況下,老師或家長往往束手無策,因為越是插手去管,孩子越是認為找到了「復仇」的機會,這種情況下,需要求助沒有利害關係的第三方專業人士的幫助。



第五個階段:證明無能
為了被人當成「特別的存在」,之前想方設法,但都沒有成功,父母、老師、同學對自己甚至連憎惡的感情都沒有,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導致人會有放棄的想法。如果到了這個階段,周圍人的關心、督促也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是一種沒有用的期待。開始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主動放棄一切,拒絕一切課題和周圍人的期待。幫助那些已經開始證明無能的孩子,對於心理專家來說也是相當困難的任務了。
幸運的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孩子的問題行為都是處於第三個階段之前,在防止問題行為進一步惡化這方面,教育者的作用就非常地大。


了解這五個階段,回想自己的學生時代,是不是也有一些類似心理狀態的影子呢?阿德勒認為,人生來就有「追求卓越,超越自卑」的心理需求。正是這個需求導致人從小孩子時期就不斷地尋求在社會環境下被認可,如果這個需求不能被正確地引導,就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行為。


4r610004737qq3o3r86q.jpg


阿德勒簡介:出生於1870年的奧地利,與同時期的弗洛伊德和榮格一起,被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著作有《超越自卑》、《兒童教育心理學》等。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近幾年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和《幸福的勇氣》是研究阿德勒心理學淺顯易懂的著作,出版後迅速風靡,成為亞馬遜年度圖書銷量冠軍,受到極大的歡迎。阿德勒心理學相關的書籍,一直與教育的話題相關,而且有很多關於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可以說非常適合教師和家長來閱讀。

天真者與孤兒

1436779053-3990016380.png
  
Carol Pearson的寫作並不是很友善,在「天真者與孤兒」一章36頁的內文中,只給了三個極為簡要的標題,讓讀者在閱讀上相當地抓不著頭緒而感到吃力。我在此幫忙找出一個較為明確的架構,讓有心閱讀的人,可以比較有個脈絡可以依循。簡單的說,這一章首要的三個重點分別是1.孤兒沒有自行站立啟程的能力;2.孤兒有失落的痛苦情緒;以及3.孤兒對失落的錯誤解釋。再加上以上三項困難都需要有一個真誠的外力來加以協助,因此可以理出本章一共有的四個重點。

一、孤兒的本質是失依與無能
孤兒原型是一個在心理學裡經常出現的概念。阿德勒描述人在出生時處於一種無能自卑的狀態;艾瑞克森說明人在幼年時必須經歷印任、自主、主動與勤勉等幾個發展階段,都是在說明於生命發展的起步階段,經歷了沒有能力且失去依靠的心理狀態。

然而,孤兒狀態卻不一定只發生在人類生命的早期經驗之中。當我們說一個人走出舒適圈,面對創痛事件,或者是如神學家所說的被逐出伊甸園,以及詩人所說的走在荒原之上,也都是在說明人離開了原本可信賴及預期的生活環境,獨自踏上艱困、陌生與前途不明的旅程。

二、孤兒有強烈的憤怒、絕望與恐懼等的情緒
孤兒的情緒是被遺棄而感到絕望;面對外在凶險的現實而感到不安與恐懼。孤兒有很深的憤怒而責怪;可能會否認失落的事實而抓著天真不放;感到迷失、空虛與絕望;感到恐懼而渴求安全感。未獲得真誠協助的孤兒會採用了虛假的角色形式,如虛假的殉道者、鬥士、流浪者、或是魔法師。

三、孤兒的錯誤信念導致不真誠與受虐的關係
孤兒的罪惡與自責,形成一個二元對立的絕對主義,善惡、對錯、優劣等等,而形成要求完美的伴侶、偉大的領袖、快速的效果、立即的滿足等。更常因為自身的不好,而置身於負面虐待的關係之中。孤兒有權威性格虔誠追隨、完全交託臣服、偶像崇拜、剷除異己,與不真誠的救贖者形成共依附、受虐的狀態。
除非孤兒能夠「有知」--完全地投入與全然地接受自己感到哀傷與絕望、感受到危機四伏的恐懼、覺察自己的權威性格與犬儒主義,不然就會不斷地更換依附的對象,形成一種近乎邊緣型格的狀態。

四、真誠救援者提供的協助
  •   孤兒的任務是學習希望與信任希望。童話故事提供了這類希望的舉例--孤兒找到了親生的父母、繼承了龐大的家產、嫁給了英俊的王子,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所以先必須有個「一度救援者」提供希望來誘導孤兒踏上探索之旅,希望可以是一筆財富、工作、才能、或者是愛情。
  •   提供真誠的依靠來協助孤兒超越指責與對錯的窠臼,使其不再有罪有應得、咎由自取的心態,使其減少自責與責怪他人的錯誤投射。
  •   提供愛來幫助解開自責的枷鎖、不必獨自承受痛苦並鼓勵負責任的心態,例如基督教說明耶穌替世人贖罪;支持團體強調不是個人的錯誤而重視團體支持的力量;以及在敘事活動中以信任、外化與引導負責為三項主要的工作範疇。

    藉由孕育成功的經驗來修正孤兒各種錯誤的投射--找的一個努力的目標,誘導孤兒起身上路,提供暫時的依靠,引導學習給予付出並獲得成功經驗,使其獲得效能感而相信能夠為自己而戰、掌理自己的生命、求取適當的協助。總之是要讓孤兒去發現自己的力量與自我價值,並相信能夠改變所生存的環境與狀態,孤兒便已經準備好脫離孤兒的身分,走向生命的下一個階段的旅程。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改變習慣就䏻改变命运!

改變習慣就䏻改变命运!

济群法师 
文:济群法师
习惯从哪里来?无非就是某件事我们做多了,想多了,以致成为自然。比如,我们习惯于每天见到哪些人,习惯于每天做些什么,习惯于每天吃些什么。一旦这种习惯固定下来,就会逐步发展为某种生命模式,成为我们的性格。所以说,性格就是习惯的积累,又会逐步发展为我们的人格,发展为我们的生命品质。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许多性格,其实是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的。
这些习惯和性格,又决定了命运的不同走向。所以说,命运不是上天的赐予,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由我们自己所设定,是由不同行为所决定。这种决定命运的因素,佛教称之为“业力”。所谓“业”,又可看做我们的生命程序。造作地狱之因,就是编写进入地狱的程序。种下人天善因,就是编写进入人天善道的程序。我们编写不同的程序,就会进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命轨道。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也要从改变心行程序做起。如果我们有能力改变心行,改变习惯,就有能力改变命运。反之,如果无法改变现有的性格和习惯,那改变命运不过是空话而已。
我们的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二是创造。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所在。桌子不会选择,房子不会选择,动物的选择能力也相对较弱。而人具有理性,具有抽象思维,不仅能选择、判断,还能在选择、判断后进行创造。也正因为这两大特点,人类才创造了五千年文明。而在改造世界的同时,自身命运也随之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心就是命运的主宰。
但在很多时候,某些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心就会不知不觉地进入惯性轨道,被其所控,不是我们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这就必须借助修行来调整,事实上,这正是修行的难度所在。因为习惯是由日积月累而来,有着根深蒂固的力量。这种力量,就像地球引力将我们固定在地球一样,使我们难以超越,难以摆脱当下的凡夫状态。曾经有位教授说要学佛,但起因却是为了戒烟。因为他烟抽三十年,尼古丁对其有很强的控制力,可他又检查出肺部病变。医生警告说:再抽烟马上完蛋。他当然珍爱生命,但每天要和尼古丁的诱惑进行斗争,身心俱疲,就希望通过学佛来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理由固然有些可笑,但却说明,习惯一旦形成,对身心都有极大的控制力,若不痛下决心,是很难加以改变的。除了决心,我们还应了解生命发展的规律。依循这一规律,才能切实地规划未来,改变命运。
阅读 34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傲慢如何给自己带来障碍的

傲慢如何给自己带来障碍的

希阿荣博堪布 
听闻佛法时,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注意力经常从聆听、辨析法义上偏离,而有意无意地挑法师的毛病,觉得法师这里讲得不够清楚、那里讲得不够究竟,语速不是太慢就是太快,对佛法的理解不如自己正确,如果这种念头频繁地出现,就该小心傲慢正在障碍我们的闻思了。
虽然佛陀也一再告诫大家不要盲目接受他的教法,要理性地分析、判断、验证,你可以对法师所讲的内容提出疑问,但应就事论事,不针对个人,无论怎样仍然要保持对法师的敬意。
普通世间人对待传授世俗知识、技艺的老师都知道要尊敬,学佛的人动不动就看不起向自己传授佛法的老师,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做人基本的修养都没有,还怎么学佛呢?
若是自心不清净,就算在佛菩萨身上也能看到一堆毛病,可是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像是捡破烂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习惯性地四下寻找,看有没有破烂,这样到头来自己得到的只是一堆破烂而已。
闻思修行佛法是一趟探索诸法实相、还原本来面目的旅程,但愿我们不要把它变成一趟拾荒之旅。
傲慢几乎是无孔不入的。
人们多么喜欢攀比,生活中到处有竞赛,论胜负。别人比自己强就嫉妒,不如自己就倨傲,与自己差不多就更要争得激烈。有时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即使勉强承认别人的优点,也会不屑地说:“你好你的,我就这样,也挺好,没必要向你学什么。”
嫉妒、倨傲、争强好胜,这些都是傲慢。细观察下,我们平时的情绪常常处于傲慢烦恼中。
傲慢的基石是“我”,因此对治傲慢的一个方法就是随时随地观察自己,看自己的身体、身体的行动和感觉、内心的感受、思想等是怎样不停地变化的,由此而慢慢体会到:并不存在一个常恒一体、独立、绝对的“我”。“我”既不存,心怀傲慢自以为是也就显得可笑了。
建立无我的见地需要长时间反复地观察、串习,这样做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更简单易行的辅助性方法对治傲慢,比如养成自省的习惯、忏悔罪障、赞叹他人功德、对人以礼相待等。
学佛使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尤其是金刚乘的教法,把修行人与事、物、心原本的状况连接,一切是那样直接、清新、纯粹!你需要放下成见,去认知、学习和体验,像学步的婴儿一样谦卑而热切。
可是我们多么习惯有成见和经验撑腰,否则就觉得心里没有底,总想走回头路或半途而废。一再跌倒、饱受挫败时仍然保持对正法和佛陀的信心,是多么难。
但我们要知道,无始以来在轮回中形成的观念和习气不可能一朝一夕改变,所以闻思修行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几乎所有修行者和成就者都是这样从困境中一步一步坚持走下来的,我们又有什么好抱怨和灰心的呢?
因为不能了达法义或修行进展不顺利而对正法和佛陀产生怀疑,认为佛陀所教导的不对,这是不合理的。
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修行者在学习和实践佛陀的教法,并且他们当中许多人以自己的修行成就验证了佛法的真实不虚,所以我们最好还是不要以个人暂时的失败去否定一个被反复证明为有效的修行体系吧。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食物如何影響你的大脑2】大脑是如何被肠脑影响的?

食物如何影響你的大脑2】大脑是如何被肠脑影响的?


其中谈到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肠道和我们潜意识的关系,
2,通过揭示肠道的奥秘,我们也许会经历一场颠覆性的自我认知

今天我们通过肠道菌群和心理性情关系的实验,
来领略强大的肠道菌群!

首先,肠道和大脑长得真的很像——



2015年《天然》杂志用了这张图:
脑壳里装的像是大脑,
仔细一看,居然是布满微生物的肠道
  


换一下,肚子里长了一个大脑,是不是很像~



肠道菌群正在策划如何操纵大脑,
此图很点题啊,加10分!

虽然在人身上的试验数据还十分有限,但科学家现已把焦虑、郁闷、自闭、精力分裂、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跟肠道和微生物联络在一起了。
咱们的情感、心情乃至表达,不再只是依靠大脑,而也要听从肠道的。
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奇特现象?


肠道与大脑的关系,在人身上的试验数据还十分有限,但有限的调查和科学研讨仍是带给人震慑。
下面,有N个有趣的小故事分享给我们哦~

严峻细菌感染,让人长时间低沉焦虑?


2000年,加拿大小镇沃克顿在遭受一次严峻洪水后,饮用水遭到大肠杆菌和空肠曲折杆菌等的污染。2300人因而患上严峻的肠道感染疾病,其间许多人最终发展为肠易激综合征(IBS)。
之后,在一个长达8年的研讨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持续性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比一般人更简单低沉和焦虑。

那么,人的坏细菌,能让老鼠也低沉焦虑?


研讨者未公开宣布的试验标明,把IBS患者便便里的细菌分离出来,转移到小鼠肠道里,这些小鼠体现出焦虑的行为,而转移了正常人细菌的小鼠一切正常!

好细菌喝下去,好心情天然来?


2011年宣布的一项研讨中,55例健康的志愿者在1个月中饮用含有两种益生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R0052 和B. longumR0175)的混合液。在随后的心思测验中,比较喝了安慰剂的志愿者,喝了菌液的志愿者们的郁闷、愤恨和歹意水平显着下降。

魔性研讨,重金投入!


未来5-7年内,至少这些钱会被花到肠道与大脑相关的魔性研讨里:
美国国立精力健康研讨所,“微生物-肠道-大脑轴”研讨,700万美元;
美国海军研讨办公室,肠道的认知功用和压力反应研讨,1450万美元;
欧盟,肠道与健康相关研讨(其间有两个大方向是讨论肠道与大脑发育和功用异常的联络),1010万美元!
这三个方案加起来就有3000多万美元(近2亿人民币)!决计之大马上彰显?我国在这方面可要加把劲!

喂养软弱拟杆菌,医治自闭症?


2013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Mazmanian试验室的研讨人员PaulPatterson和搭档们发现:在一些有自闭症症状的小鼠肠道内,软弱拟杆菌比正常小鼠低许多,这些小鼠体现得更为严重、反社交性并且有肠道疾病症状。令人惊喜的是,向这些小鼠喂养软弱拟杆菌,居然回转了自闭症状!

吃好细菌,害怕的老鼠变得英勇?

2011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Bercik和团队发现,当相对害臊的老鼠具有了更具有冒险精力的老鼠的肠道细菌,它们也会变得活泼和英勇起来!

人和老鼠身上的研讨,都现已充分说明了肠道和大脑的魔性联络,但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
科学家们正在揭开奥秘的面纱——


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三大信使


关于肠道微生物和大脑的通讯机制现在还不太清楚,但研讨者们正在关注三大信使:血清素、细胞因子、代谢产品:

1. 外周血清素:肠道里的细胞发生许多神经递质血清素,它们能影响大脑的信号传导。
2. 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能够促进免疫细胞排泄能影响神经生理学的细胞因子。
3. 细菌代谢产物:微生物发生丁酸等能改动血脑屏障中细胞活性的代谢物。

好细菌在,血清素就是多!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Elaine Hsiao在2015年发现,一些特定的细菌代谢产品会促进肠道上皮细胞排泄血清素!假如将一些梭菌转到无菌小鼠肠道里,就能看到它们排泄更多血清素;而假如用抗生素处理正常的小鼠,它们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会降下来。

短链脂肪酸,让血脑屏障更健旺!


细菌的代谢物,如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会经过让细胞间的连接愈加严密来加强血脑屏障的功用。

而2015年,德国科学家还发现,短链脂肪酸能促进大脑小胶质细胞的发育和成长,这更增强了大脑的免疫防疫功用。

补充:短链脂肪酸的养分主要分布在粗粮和蔬菜中。

许多保健品公司蠢蠢欲动

有些保健品公司现已在声称自己的益生菌产品能让精力状况更好。而药厂,正在如火如荼开发用于对立精力疾病的新型益生菌和它们的代谢产品。

当然,我们以为:
1,要完全断定某一种益生菌能够改善肠道以协助精力健康,现在看来为时尚早。
2,有一个形象的理由:


势单力薄的益生菌并不能代表茁壮的肠道菌群,更不能说能完全康复正常肠道菌群。

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动,能处理许多问题

对微生态的改动和调理,需要综合考虑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家居环境改动、其他各种能让微生物平衡成长的要素都要充分考虑。

从现在的研讨看来,坚持满足的膳食纤维摄入,以纯植物为饮食,让肠道微生物发酵出更多的短链脂肪酸,对保持身体血清素等分子的水平十分重要。

所以,吃货要想心情好,要首要保证吃足量的膳食纤维(只有植物才有膳食纤维,动物类食物不存在哟~)。

关于肠道的问题,
我们需要有更全面的了解,
并且学会如何听从自己身体的声音。

我们将于12月15日的下午,在上海开展相关的专场,邀请自然疗愈的王奕苹老师给大家做整个体系的课程+食疗方案:

《启动肠胃的自愈力》
含课间Zumba训练、水果茶歇、食疗操作教学等

益生菌是吃越多越好吗?如何平衡"厉害了"我的肠道菌?
为什么会胃反酸?你需要认真对待
肠漏与各种现代慢性病的关系
如何打造共生互利的肠道环境?
土疗与排毒法
幽门螺杆菌的食疗法
食疗操作教学:防弹咖啡&防弹红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生命的終極意义

生命的終極意义

 慈诚罗珠堪布 
从长远的角度来说,金钱、名声、地位可以没有,但菩提心、菩萨戒不能没有。因为菩萨戒、菩提心不仅是自己人生的全部保险,而且也是其他所有众生永不过期的保险。平时生活中,我们会买很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飞行保险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都是临时的保险,而并非长远的保险。如何面对岌岌可危的境况?下一世,再下一世自己将奔赴何方?这就要依靠菩提心、菩萨戒了。
如果没有菩提心,这一辈子就没有多大意义,即使银行里有再多的存款,开再高级的车,住再豪华的房子都没有用。因为这些都不是恒常永久的,都是随时会溜走的身外之物,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菩提心。
不知大家有没有在未来一年或两年当中一定要把菩提心修出来的决心?如果现在还没有什么打算或计划,临终时一定依然如此,不会有什么收获,那就很遗憾了。有这么好的机会不珍惜,不修菩提心,就浪费了大好的人生。因此,今生一定要当个称职的修行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必须修菩提心和出离心。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面临死亡,只是时间的早晚。与其那时候去央求其他人来做临终关怀,不如自己提早关怀自己的临终。现在就要有准备,即使是年轻人,也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死,所以修行才是头等大事啊!


從我的 iPhone 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