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阳性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

阳性药实战:掌握这5大类方


附子类方

□附子应用范围
1. 病程中出现多汗,四肢逆冷,恶寒,沈脉,心音微弱,血压下降的场合。
2. 呕吐、下痢伴见手足冷,腹痛、腹满,脉沈弱,舌苔白滑的场合。
3. 关节的剧烈疼痛、局部肿胀,肌肉拘挛,运动受限,四肢逆冷者。
4. 患慢性疾患,或年老体弱,有下半身冷,腰酸膝软而无力、或冷痛,足背浮肿,夜尿,频尿,畏寒,脉沈弱等症者。
5. 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而伴全身机能衰弱症状,并有浮肿者。

□附子证
1. 精神萎靡,倦卧欲寐。
2. 畏寒感,四肢厥冷,尤其下半身、膝以下清冷。
3. 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沈浮(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附子脉)

1. 患者神识虽然清楚但精神非常疲惫,经常想睡觉,但睡不熟,呼之即醒,状如朦胧。也有些患者但见疲惫貌,诉说病情时有气无力,或思维较慢。
2. 比较:以下为实热证石膏证:身热、大汗、烦渴、舌干。黄连证:身热烦躁、不眠、舌红苔黄腻。大黄证:身热便秘、舌干焦。
□四逆汤
1. 脉微弱、沈浮、细软、或脉突然浮大而中空软弱无力(附子脉)。
2. 畏寒,四肢逆冷,尤其是下半身及膝以下清冷不温。
3. 精神萎靡,倦卧欲寐。
4. 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多胖嫩,舌苔白腻或灰腻,或干腻、或白滑(干姜舌)

1. 四逆汤方证的识别以附子脉、四肢厥冷、干姜舌为重点。
2. 比较

四逆汤四逆散
相同四肢厥冷
相异
1. 精神萎靡,或状若朦胧。
2. 全属虚脉。
3. 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多胖嫩、苔多白滑或白腻。
1. 全身状态比较好,精神较饱满,思维清楚。
2. 脉虽然细,但弦实有力。
3. 舌质红或暗红,多坚老,苔干黄。

 

四逆汤大承气汤
相同有时可见四肢厥冷、脉微弱。
相异腹胀便溏,泻下物多清稀无臭。腹证比较明显;舌质干红,舌面焦黄;多见便秘。

3. 吴佩衡阴阳辨证十六字诀阴证: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兼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而不多,口气不蒸手。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气臭粗;又兼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4. 范中林用四逆汤重视舌象,其舌质多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
□阴寒体质
外观特征:形体偏胖,肌肉偏松,皮肤干燥,面色晦暗或暗黄、缺乏光泽,或有浮肿貌,目精无神,精神萎靡,面带倦容,唇色暗淡干枯,舌质胖淡而暗,苔白润,腹饥松软,按之无力。
好发症状: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是下半身冷,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而喜热饮,小便清长。

□四逆加人参汤
1. 恶寒、四肢厥冷、精神萎靡。
2. 腹泻或便溏、腹胀或心下痞硬、食欲不振。
3. 脉微弱沈迟,苔干无津。

《伤寒论》加人参均在大汗、大下之后,患者出现脉沈迟、微弱,身体疼痛,舌上干燥、渴感明显等症状。
□真武汤
1. 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
2. 心悸,气短,肌肉跳动。
3. 身体困重,嗜睡,四肢沉重疼痛,腰痛,关节活动不灵活。
4. 小便少,大便溏,腹胀或腹痛,或恶心呕吐。
5. 下肢浮肿,面目浮肿。
6. 或咳或喘,痰清稀。
7. 面热黄或暗,舌淡胖,苔白滑或黑润。

临床上只要有以上二、三项症状,并见以下指征者,可以使用真武汤。
1. 精神萎靡,倦卧欲寐,畏寒感,四肢冷,尤其是下半身,膝以下清冷。
2. 脉微弱、沈伏、细弱。

1. 茯苓、白朮是治疗小便不利、浮肿的必用药物。
2. 芍药是治疗腹痛、脚挛急的药物,常与甘草同用。
3. 真武汤证是附子证加小便不利、浮肿、腹痛、腹满等症。
4. 比较

真武汤苓桂朮甘汤
相同均能治疗水饮。
相异附子证办水饮证,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恶寒、精神萎靡、脉沈微弱、腹满腹痛、四肢沉重疼痛等症。桂枝证伴水饮证,眩晕、心悸的同时有气上冲胸、心下逆满等症,且发病甚急,常因为精神刺激诱发,过则相安无事。

□附子泻心汤
1. 心下痞,或上腹部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甚或昏厥,舌苔黄腻。
2. 恶寒汗出或额上冷汗,肢冷,脉沈微弱或血压下降。

本方证一方面是腹满、上腹部痞满胀痛、大便不通或里急后重、心烦乱、舌苔黄腻的大黄黄连证;一方面则是恶寒四肢冷,出冷汗,脉沈微弱的附子证。


干姜类方


□干姜证
1. 呕吐物、唾液、痰液、大便、尿液清稀,无恶臭。
2. 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或咳喘。
3. 口不干渴,恶寒喜热,精神萎靡。
4. 舌质淡或淡红,舌上有腻苔,苔多白腻,或灰黑腻,或白滑(干姜舌)。

1. 属于里寒证。里只临床表现以胃肠症状为主,寒指机体新陈代谢低下,临床表现为呕吐物、泻下物清稀无臭,痰液如水样,患者恶寒喜热,面色青黄,肢冷身寒,声低气微,舌淡白,苔白腻。
2. 比较:

干姜证大黄证
相异
1. 口不干渴,畏寒喜热。
2. 舌质淡苔白腻。
1. 口干舌燥,恶热喜凉。
2. 舌质红苔焦黄。

3. 干姜舌临床诊断意义大。
□理中汤
1. 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 畏寒喜温,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3. 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1. 甘草干姜汤:治疗里寒证的烦躁、吐逆、及肺中冷、眩晕、多涎唾。
2. 附子理中汤:加附子,治理中汤证兼见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脉为弱者。
3. 连理汤:加黄连,治理中汤证兼见烦躁、心下痞痛、舌红苔黄腻、唇暗红者。
4. 桂枝人参汤:加桂枝,治理中汤证兼见自汗、身痛、恶风者。
5. 枳实理中丸:加枳实、茯苓,治理中汤证伴见腹胀满拒按者。
6. 治中汤:加青皮、陈皮,治理中汤证兼见胃脘胀气者。
□桂枝人参汤
1. 理中汤证。
2. 发热自汗,或腹痛,心下痞硬。
3. 舌质淡红或嫩红,偏暗,脉浮大。

1. 桂枝体质患者的慢性胃肠疾病多见此证。
2. 理中汤证伴见自汗、恶风是常见的,自汗中有一动即汗出者,也有入夜汗出者,还有仅见恶风肤润而无明显出汗者;自汗者大多恶风,对风冷过敏。
3. 比较:

桂枝人参汤黄连汤
相同自汗、腹泻、心下痞硬
相异
1. 属虚寒。
2. 泻下物无恶臭且清稀,虽然有汗出而恶风肢冷,患者精神萎靡,声低气馁。
3. 舌质胖嫩,舌苔淡白。多白苔满布。
1. 属寒热夹杂。
2. 腹痛腹胀,身热多汗,烦躁不安。
3. 舌质坚老,舌红苔黄。多为后半部白厚。

□大建中汤
1. 腹痛、腹胀较剧,呈阵发性,或见有肠形,或闻及肠鸣,多伴呕吐。
2. 手足逆冷,或有冷汗,口内清唾。
3. 干姜舌。

干姜类方的镇痛剂,适用于脘部冷痛。
□甘姜苓朮汤
1. 腰以下有冷感、重压感、酸痛感。
2. 浮肿或平素好发浮肿,全身倦怠感。
3. 干姜舌。

本方证多见于体型肥胖及久居阴冷潮湿环境的患者,平素身体困重,关节肌肉易于酸重,易浮肿便溏,舌苔白。一旦发病多有眩晕、腰痛体痛、腹泻腹满、浮肿、动悸等症。

黄耆类方


□黄耆证
1. 自汗,盗汗,恶风,身体重,肢体麻木不仁。
2. 浮肿,小便不利。
3. 溃疡久不收敛,脓水清稀。

1. 自汗、盗汗而浮肿是黄耆证的特征。
2. 大部分患者伴见四肢发冷、畏风、易感冒、下肢浮肿、小便少,自觉身体沉重,动作不灵活。
3. 有时并不表现为明显的自汗,但通过问诊,可以了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较多,稍加劳动,即易出汗,或曾有自汗、盗汗史。
4. 比较:桂枝证自汗的同时,常伴有发热或身热感、失眠、头痛、动悸等。桂枝体质多体瘦而肌肉坚紧,而黄耆体质多肌肉松软而浮肿。
□黄耆体质
外观特征: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肌肉松软,浮肿貌,目少精彩,面色无华。腹壁软弱无力。舌质淡胖,苔润。
好发症状:平素易出汗,畏风,遇风冷易过敏,或咳嗽气喘,或鼻塞,易感冒。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干后溏。食欲不振,易腹胀满。易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
体质倾向:多风,多湿。

□玉屏风散
1. 易于感冒,畏风,自汗,打喷嚏,身痛或头痛。
2. 浮肿或易于浮肿,小便少,大便溏薄。

1. 本方是治黄耆体质的多汗、易感冒方剂。
2. 黄耆主浮肿而自汗,白朮主浮肿而小便不利,防风主畏风而身痛、头痛等。
3. 比较:

玉屏风散桂枝汤
相同自汗,恶风
相异
1. 黄耆体质
2. 有浮肿、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水气内蕴证。
1. 桂枝体质
2. 以腹痛、关节痛为特征。

□防己黄耆汤
1. 浮肿,以下肢为甚,恶风多汗,尿量减少。
2. 关节痛、特别是膝关节肿痛,肌肉痛。

比较:

防己黄耆汤越婢加朮汤
相同浮肿,关节痛,多汗,尿量减少
相异
1. 黄耆体质的体力比较低下
2. 黄耆体质的皮肤比较细腻,肌肉松软,平素易汗。
3. 病程长,往往反复发作,多半畏风、疲劳感、浮肿多见于下肢。
1. 麻黄体质的体力比较充实
2. 麻黄体质的皮肤比较粗厚,肌肉结实,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
3. 病程短,并有口渴、身热等热象,浮肿往往是全身性。

□黄耆五物汤
1. 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
2. 浮肿,自汗,恶风。
3. 舌质暗淡。

1. 血痹:四肢麻木、活动不灵。
2. 尊荣人:黄耆体质,平时缺乏运动,体型肥胖,肌肉松软,身体困重,易出汗。
3. 黄耆、芍药、桂枝同用多用于治疗汗出、身重者。本方亦必有汗出、身体重、小便不利、浮肿。
4. 本方汗出有白天虽然未运动、或气温亦不高而自汗出者,亦有入夜汗出湿衣者。汗色常见色黄。
5. 本方证以身体不仁为主,患者诉说肢体酸痛、关节不灵活、遇风冷症状加重,可有轻微疼痛但主要是酸麻;如一身尽痛、关节变形肿胀者,则非本方所能治,应当在麻黄类方或桂枝类方选择适合方剂。
□黄耆建中汤
1. 慢性腹痛,喜温喜按。
2. 易自汗或盗汗,形寒恶风,面色萎黄,身体重或有轻度浮肿。
3. 舌质淡红或暗,脉虚大。

1. 虚劳:慢性衰弱性疾病。
2. 用于慢性腹痛伴见黄耆证者。
□补中益气汤
1. 面色萎黄呈贫血貌,体型瘦长或昔肥今瘦,舌淡红,舌质嫩,苔薄白。
2. 自觉发热或恶风寒,全身倦怠感明显,有轻微的胸胁苦满,手足冷,自汗恶风。
3. 或内脏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脱肛,或腹泻,或便秘,或腹痛,或头痛,或头晕,或浮肿,或小便不利。

比较:

补中益气汤柴胡桂枝汤
相异
1. 病程多呈慢性化。
2. 体力偏于低下,面色神情明显虚弱枯悴。黄耆证如浮肿、尿量减少、贫血、肌无力、全身倦怠感明显。
1. 病程急慢性皆有。
2. 自汗、恶风、腹痛、关节痛较明显。

 

补中益气汤黄耆建中汤
相异以浮肿、自汗、身体重、无力感、慢性腹泻、食欲不振为特征。慢性腹痛为特征。

□补阳还五汤
1. 半身不遂,肢体麻痹不仁,或身体痛。
2. 浮肿,下肢为甚,自汗,恶风。
3. 舌质多淡胖,成紫黑色;或有瘀斑瘀点,脉沈缓、细涩。

1. 气虚血瘀证。
2. 气虚证:黄耆证的自汗而浮肿或麻木不仁而虚浮是必见的。
3. 瘀血证:舌质多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血液黏稠度增高。
4. 比较

补阳还五汤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汤
相同瘀血证

相异
1. 黄耆证比较突出,症状多肢体运动或知觉异常,同时伴有自汗、浮肿。
2. 舌质多暗淡而胖。
1. 桂枝证加瘀血证,见下腹痛、拒按、头痛、面红、妇人月经不调。
2. 舌质紫暗且多坚老。
1. 柴胡体质加瘀血证,见胸胁苦满、上腹部胀痛等。
2. 舌质多坚老。

 

补阳还五汤黄耆五物汤
相同气虚血瘀证
相异
1. 瘀血程度较严重。
2. 半身不遂。
3. 舌质紫。
1. 瘀血程度轻。
2. 四肢麻木。
3. 舌质暗。


麻黄类方
 
 
 
□麻黄证
1. 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身痛。
2. 无汗,咳喘,鼻塞。
3. 浮肿,小便不利。
1. 麻黄证中,无汗一证最为重要。
2. 麻黄证的浮肿、小便不利是并见的。
□麻黄体质
外观特征:体型略胖,肌肉比较发达或偏松,肤色黄或淡黄色、或浅黑色,皮肤较粗、较干燥,平时不易出汗,身体比较壮实。血压不高。唇暗或紫红、舌体偏大,舌质淡红,口不干、苔白。
好发症状:易闭汗或汗出不畅,易受寒,易喘,易鼻塞流清涕,肌肉酸重感,全身倦怠感,感觉不敏感,心下部重压感或腹胀,头重感,有浮肿倾向。
体质倾向:多寒、多湿。
黄胖或黑胖者,多可以使用麻黄及麻黄剂。
比较:若体型消瘦、肌肉坚紧、面红赤、身热多汗、舌质红,或血压高、心动过速者,麻黄及麻黄剂要慎用。
□麻黄汤
1.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2. 无汗而喘。
3. 脉浮紧,舌暗淡。
1. 恶风是风冷过敏、遇风则自觉怕冷,若覆被或移至温暖处则没有这种感觉。恶寒是体温升高前的寒冷感,虽覆被加衣不解,而且通常伴有发热。
2. 桂枝汤证自汗,患者皮肤湿润;麻黄汤证无汗,患者皮肤干燥。
3. 麻黄汤证患者体温一般不超过39度C。
4. 头痛身痛:麻黄汤证患者在恶寒发热同时,往往诉说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有的尚感到腰部特别酸痛。
5. 类方:麻黄加朮汤:治麻黄汤证兼见浮肿及肌肉酸重的关节炎、肾炎、感冒。但对体型偏胖、皮肤较白的中老年妇女,常因关节痛、浮肿、肌肉酸重而误诊为本方证,临床需注意。(可参见黄耆类方)
6. 禁忌:对疮家、淋家、衂家、亡血家、表虚自汗、脉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者禁用麻黄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1. 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
2. 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面色晦滞而缺乏光泽,手足冷。
3. 脉沈弱、或沈细、或沈迟。
4. 舌质淡苔白润。
1. 麻黄证伴见脉沈迟(附子证)。表实里虚。
2. 本方对体质素弱的老年人及病后体弱者的感冒,以整个背部自觉难以名状的畏寒为主要特征的患者疗效颇佳。
□小青龙汤
1. 咳喘,痰液呈水样或黏液性,量较多,或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
2. 恶寒,特别是背部有显著的冷感,发热或不发热,平时无汗,咳喘时可有汗出。
3. 苔白滑。
1. 痰与鼻涕的性状在本方证的诊断中十分重要。其痰液、鼻涕等分泌勿必须是量多清稀,成黏液性的,或如水样。同时舌苔白滑,黏液满布。
2. 恶寒是必见症状。
□麻杏甘石汤
1. 发热,汗出时多时少,体温或升或降,口渴。
2. 咳喘,甚而气急鼻扇,胸闷。
3. 脉滑数,苔薄腻较干。
1. 热喘:咳嗽气喘、身热汗出、痰液黏稠色黄、口干渴、舌红苔黄。
2. 石膏药证为身热、口渴、汗出。
3. 比较麻杏甘石汤麻黄汤相同喘喘相异
1. 汗出而喘。
2. 患者面色红润。
3. 虽无大汗,但抚之皮肤湿润,故扪之不灼手。
4. 口渴能饮水,苔干。
1. 无汗而喘。
2. 患者面色时而发赤,时而苍白。
3. 肌肤粟起,抚之干燥,绝无汗意。
4. 口不渴苔润。
麻杏甘石汤 小青龙汤 相同 喘咳喘咳相异
黏稠痰,色白黄水样痰,量较多
麻杏甘石汤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相同汗出而喘咳
汗出而喘咳相异
有汗出恶风,不口渴
汗出而喘且口渴
口渴与否是反应内热有无的指征之一。
□越婢加朮汤
1. 发热,恶风,汗出或多或少,口渴。
2. 浮肿,肌肉酸重,或关节肿痛,小便不利。
1. 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沈,小便不利。
2. 杏仁:咳喘而胸满闷。
3. 比较
越婢加朮汤
麻黄加朮汤
相同
关节肿痛、肌肉酸重、浮肿。
相异
麻黄石膏同用,证偏于热,见发热恶风、汗出而口渴。
麻桂同用证偏于寒,见恶寒、无汗而不口渴。
□阳和汤
1. 局部:皮肤无热感,色苍白、或紫暗,漫肿无头,按之或坚硬如石、或空软如絮,自觉不甚疼痛或不痛、或麻木、或酸楚。
2. 全身:精神萎靡,或畏寒喜温,或腰脊空痛,或气短喘息,或阳痿阴冷,皮肤苍白松弛憔悴,枯瘦,贫血,不口渴,小便清长,脉沈迟细,舌质淡嫩。
阴疽临床表现为局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不热,患者面色无华,喜温,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脉沈缓或迟或细。



桂枝类方


□桂枝证
 
发热或自觉热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恶风,对寒冷感觉敏感,关节痛。自觉腹部有上冲感或搏动感,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1. 发热大多是低热,或仅仅有自觉的热感,同时伴有出汗、恶风、怕冷。
2. 常见患者的腹部皮肤及手心比较湿润。
□桂枝体质
 
外观特征:体型偏瘦;皮肤比较白,纹理比较细;肌表湿润,肌肉较硬;腹部多扁平,腹肌比较紧张;目有神气,唇淡红或暗;脉象常浮大,轻按即得:舌体柔软淡红或暗淡,舌面润,苔薄白。
好发症状:易出汗,或自汗,或盗汗,或手足出汗;对寒冷、疼痛及心理刺激敏感;易伤风感冒,易腹痛,易心动悸,睡眠浅或多梦,易便秘,易肌肉痉挛。
体质特征:多风、多热。

桂枝舌:桂枝体质舌象大多表现为舌质暗淡、暗红,甚或紫暗,但质地柔嫩而润泽。
□桂枝汤
 
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肌肉痉挛拘急。
3.脉浮,或虚、或缓、或数、或大而无力,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

1. 自汗:是指自动汗出,虽天气不炎热,也不运动,也未服发汗药物而依然汗出者。
2. 恶风:只对风冷过敏,在温暖的居室或多加衣服可以缓解。
3. 发热:可以是体温升高,也可以是自我感觉周身发热。
4. 上冲感:包括头晕、烘热、面红、失眠、多梦、胸腹有气上冲感、脐腹部的搏动感。
5. 桂枝汤证的脉象不仅浮,而且常并见缓象,即和缓不数,或并见虚象,即按之少力或无力,有时也可见虚数脉象。
类方
1. 加附子:桂枝加附子汤,治桂枝汤证见关节剧痛,冷汗多者。
2. 加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治桂枝汤证见胸满腹胀、咳嗽、喘息、痰多者。
3. 加大黄:桂枝加大黄汤,治桂枝体质便秘。
4. 加黄耆:桂枝加黄耆汤,治自汗、盗汗、黄汗,见浮肿、小便不利者。
5. 加人参:桂枝新加汤,治汗多、心悸、头昏、食欲不振者。
6. 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治桂枝汤证见项背拘急或下利者。
□桂枝加附子汤
 
1. 桂枝汤证见冷汗、皮肤湿冷、过汗,脉弱浮大,舌质淡。
2. 桂枝汤证伴见关节疼痛较剧、四肢居挛者。
3. 寒疝、腹痛、体痛、手足冷等见脉沈迟,舌质淡者。

桂枝汤证若虚的程度更重,出现汗出不止、皮肤湿冷、恶寒、手足拘挛疼痛、舌淡脉迟时,用之。
类方
加白朮:桂枝加朮附汤,治关节肿痛;若关节肿痛伴浮肿者,可以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小建中汤
 
1. 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 舌质嫩苔少。

1. 虚劳急痛:疼痛多为阵发性得痉挛性疼痛,但程度不剧烈而经常发作,同时伴有心动悸、烦热、多梦、鼻衂等症状。
2. 腹证:腹部可以见腹壁薄,腹直肌紧张。
3. 舌质嫩,是指舌质柔软而有光泽。比较:舌质坚老而苔厚者,多表示体质充实,内有实热、瘀血。
方根
芍药甘草汤:解痉挛、止痛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和腓长肌痉挛有效。疼痛剧烈时,白芍可用至30-45克。
类方
1. 加黄耆:黄耆建中汤,适用小建中汤证见贫血、自汗、易感冒者。
2. 加当归:当归建中汤,适用于女性产后体痛、腹痛及月经痛等。
3. 去饴糖:桂枝加芍药汤,对病情不宜甜食或呈现急性化倾向、腹痛程度较重的患者较适宜。
□桂枝加大黄汤
 
1. 发热或自觉热感,恶风,自汗。
2. 便秘,持续性腹痛、拒按,舌苔厚干。

1. 桂枝体质表易虚而里易实,表虚自汗、多汗,里实则便秘、腹痛。
2. 治桂枝体质的习惯性便秘、腹部术后的排便不畅、或伴有里急后重的痢疾等。
3. 对桂枝体质患者的胃痛、咳喘、发热、头痛等病症见便秘燥结、腹痛、舌苔干厚者。
比较:桂枝体质的腹痛
 
小建中汤慢性虚弱性腹痛,患者全身状态不好,腹痛绵绵,按之舒适,且喜甜食,无里实倾向。
桂枝加芍药汤多为阵发性腹痛,时发时止,里实倾向渐露。
桂枝加大黄汤持续性腹痛,而且拒按便秘,舌苔也较厚干,里实倾向十分显著。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 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多梦。
2. 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1. 临床常见那些面白体瘦的儿童,目睛虽然有神而多易惊、夜啼不安、且多汗;那些白瘦体弱的青年男女,也多见心腹动悸、易失眠、多梦、易盗汗。可以考虑本方证是否存在。
2. 决定本方能否应用的关键是脉象与舌象:脉必见浮露、大而无力;若沈细、沈实或大而有力,均非本方脉象。舌质嫩红、湿润、舌苔薄者可用。这表示正气虚而内无邪。比较:舌质暗红坚老者,为里有郁热;舌质淡白胖大,为里有寒湿水饮。舌苔黄腻,表痰热;舌苔焦干,表积热:舌苔厚腻,表湿浊。
□当归四逆汤
 
1. 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 脉细。
3. 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4. 舌淡苔白。

1. 手足冷:以指尖为甚,虽夏天亦阴冷异常。
2. 脉细:为血管收缩的缘故,并非心脏机能衰弱,故全身状况比较好。
3. 疼痛:势必见症状,大多欲冷更剧。女性可见月经期间症状加重。
4. 舌淡苔白:表示寒证存在,是临床重要鉴别点。
5. 类方加吴茱萸、生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当归四逆汤证疼痛较甚,伴见呕吐、恶心、头痛,尤其是巅顶痛者合适。
□ 温经汤
 
1. 月经不调,血色暗有血块。
2. 自觉手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3. 腹壁薄而无力,小腹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4. 口唇干燥,舌质暗淡。

1. 桂枝体质使用率较高。
2. 月经不调:所指病症有月经先后无定;或逾期不止,漏下不断;或一月二行,也有更年期月经不调者。
3. 关键是问血色、血质:多见血色暗淡,有血块。比较:若血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者,属内热甚。
4. 本证自觉发热,手足心烦热,口唇干燥,似为热证,但恶风、自汗、舌质暗淡、小腹拘急疼痛,显然是寒证。
□炙甘草汤
 
1. 脉虚无力、三五不调。
2. 消瘦、面色憔悴,舌苔薄或无苔。
3. 倦怠、动悸、虚烦、头昏、多梦或失眠、便秘。

1. 桂枝体质患者的心脏血管疾病,通常可以考虑炙甘草汤。
2. 人体的骨肉形体,为有形之物,故消瘦、枯燥、干瘪、细小为阴虚。
3. 适合阴虚证的心率失常,多见于桂枝体质,形体消瘦且面容憔悴。
4. 脉律不齐,是炙甘草汤的代表脉证,但脉虚无力是其特征。如果脉象滑大,多表示里有痰热,当用温胆汤类方:脉象郁涩不畅者,则表示里有瘀血,当用血府逐瘀汤。
5. 炙甘草汤证多见于”桂枝体质”,形体消瘦且面容憔悴。比较:体型肥胖、面色暗赤或油腻者,多为痰热证或痰湿证。
□苓桂朮甘汤
 
1. 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 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
3. 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1. 水液停留不化的主要表现: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2. 常可见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但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
3. 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身心疲劳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4. 比较
 
茯桂甘枣汤因大枣有缓急安神的作用,故本方对动悸、冲逆等症最适合。
五苓散利水作用较苓桂朮甘汤强,临床见浮肿、小便不利、呕吐、眩晕、动悸等症。
桂苓甘露饮多用于发热性疾病伴见小便不利、呕吐、头痛、发热、烦躁口渴。

□桂枝茯苓丸
 
1. 下腹痛,按压则痛甚,或有包块。
2. 头痛昏晕,睡眠不良,烦躁,动悸。
3. 面红或紫红,舌质暗、或有紫点。

1. 瘀血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固定,出血易凝固、紫黑,精神不安、烦躁、甚至发狂,舌质紫暗、面色晦暗。
2. 下腹部特别是脐的左腹部(少腹部)得压痛与包块,是瘀血特征之一。
3. 临床若见患者面色暗黄、舌质紫暗时可采用腹诊,有时虽然疼痛不明显或无明显包块,但有明显的抵抗感疾患者不适感,在左少腹稍重按压的话,患者可有疼痛感。
4. 除腹证外,患者的面色暗红与暗黄、唇色暗红、舌质暗或有紫点,及目睛充血对诊断本方证意义较大。
5. 临床对女性患者应询问其月经的色质及有关症状。若月经色暗或黑、易凝固有血块,并伴腹痛者;或月经前头痛、乳胀、烦躁、易怒者,均应考虑瘀血证的存在。
□枳实薤白桂枝汤
 
1. 胸背闷痛,心下痞满。
2. 便秘或大便干燥难解。
3. 舌苔厚、舌面干腻、舌质暗或有瘀点。

1. 本方证鉴别点在舌象,舌质偏暗。

文源:医品阁



從我的iPhone傳送

如何盘活人生这局棋?

如何盘活人生这局棋?

净界法师等 


佛陀真正的智慧,叫作安住心性、历事炼心。就是说人生你追求它,当然是伤痕累累;你逃避它也非常可惜,因为它是一个很好的增上资粮。它是污泥,如果你善加利用,它可是一个养分啊。

所以人生,只要你把“我是要来享受人生”的那个享受转成历练,你整个人生就是一盘活棋了。就是我人生不是来受用的。为什么要都摄六根?《楞严经》为什么要把那个感受收起来?因为感受收起来,智慧观照就现前了。你经常用感受对你是非常不吉祥,那你就一直被那个因缘法牵着走。你的快乐、痛苦,其实这个是一时的,你如果很重视的话,那你就被业力牵着走了。 

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从离苦得乐到追求寂静,最后开始生起清净心,开始变成菩提愿?人生就是一个愿力的实践,如此而已。好坏对我来说都没关系,我都有办法把它变成成佛的资粮。

--净界法师《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节选)

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

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印光法师《续编卷上·复幻修大师书》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不科学养生就容易人云亦云,说是养生,最后可能养成了病!

不科学养生就容易人云亦云,说是养生,最后可能养成了病!


是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大家日子过好了,有越来越多的精力来追求健康,这是好事。

但由于多数人并不具备专业知识,养生就容易人云亦云,说是养生,最后可能养成了病。

1
走路好,那就每天2万步


占领朋友圈步数排名前几,成了一些养生达人的一个小目标。

走路,确实是很好的运动,连世界卫生组织都说过: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时间,最好的运动是“走路”。

但是如果你想在步数上碾压别人,那么,你可能同时碾压了自己的膝盖。

骨科专家指出,走路运动虽然有利于健康,但运动要掌握适当方法,一味大量走路或会损伤腿部!

看看这些走出来的病

走出了的滑膜炎:前不久,杭州的刘先生想通过暴走减肥,每天走的步数都在15000以上。没想到,不到一星期,就患上了膝关节滑膜炎!

医生说,刘先生是走得太多了!属于过度运动,已经伤害到了身体。

日行2万步,膝关节积液:张阿姨今年50多岁,平时爱好锻炼身体的她,经常到附近公园散步,基本上每天两万步打底。没想到,这种追求健康的方式给她带来大麻烦。

正是因为走路太多,对膝盖产生了损伤,时间长了,原本应该起到润滑关节作用的关节腔液越来越多,这才形成了积液。

日走3万步,断了大腿骨:一位60多岁的病人,这位病人体重60公斤,身高一米六,从一个半个月前开始,这位病人每天暴走15公里。

刚开始锻炼有点腰酸背痛也正常,但走了半个月以后,一站起来就觉得右边大腿根部疼痛。当时还可以走路,就以为是扭伤了,撑着没到医院去。后来,越来越疼。

病人才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原来是大腿的骨头“走断了”......

你的身体每天能承受多少步?

每个人承受的运动量不一样。如果平时有运动习惯,每天一万步两万步并不困难。但平时缺乏运动的人,突然一天内走上两万步,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造成太大负担。

如果持续这么做,可能出现关节、韧带、骨骼损伤。对中老年人来说,每天可以坚持轻负荷的锻炼30分钟以上,但不要超过1小时。如果换算成步数,大概在5000~10000步。

2
维生素好,不管缺不缺都补补


补维生素,好像也成了一种流行,尤其是老年人和办公室白领,好像每天吃一颗维生素,才能显示自己对健康的重视。

但是维生素是身体必需,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需要补。

日常吃的食物中就含有各种各样的维生素,饮食均衡的人,基本不需要额外补充。而且维生素种类多,功能也不同,不对症的乱补,不仅治不了病,反而可能补出病。再者,维生素并不是成能药,不能防治百病。

举个例子,胃溃疡患者大量服用维生素C,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加重对胃的刺激。还有人把维C泡腾片当成每天必吃,但其实维生素缺乏者才需要补充,长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尿路结石等。

3
为了锻炼每天晚上暴汗打卡


下班后去健身房打卡“撸铁”“暴汗”,也成了不少年轻人的标配。这样真的好吗?

白天生活很忙碌,身体很疲累,到了晚上却还专门找时间去运动,而且运动时间还很长,直到大汗淋漓。其实这个习惯看似健康,其实对身体也不好。

运动也要适度。如果从运动强度而言,控制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的轻微运动,运动到微微出汗,这是有利健康;如果运动时间又长、自己感觉很累,这种运动是透支、伤害身体。

而且睡前的剧烈运动会让身体过于兴奋,进而影响晚上的睡眠。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晚上跳广场舞,跳的一身大汗,影响睡眠,长此以往对身体也不好。

4
喝水好,那就一天猛喝8杯



“每天需要喝8杯水”几乎成了常识,但并不意味着你一下要喝这么多。尤其是有些人,白天忙得一口没喝,晚上想起来今天没喝够,开始猛灌,这样真不是养生。

咕咚咕咚一次喝个饱会加重肠胃负担。而且可能会引起“低钠血症”,会导致昏睡、恶心、抽搐甚至昏迷,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者还可能死亡。

西方人之所以一天八杯水,是因为他们是食肉民族,他们的体质是热性的。而中国人自古以来男耕女织,以五谷为生,以素食为主,几千年来形成的体质是温和偏凉体质。

所以,西方人的那一套养生标准,喝牛奶、生吃蔬菜水果、喝冰镇饮料、喝八杯水不适合中国人。不要拿西方的标准套牢自己,不要拿别人的标准套牢自己。


5
吃太饱不好,那就断食



断食能排毒、断食能减肥、断食是一场“正在横扫全球的瘦身革命”?不仅能身体轻盈,还能让灵魂得到修炼?

来看看一位知乎网友的回答:

吃饱、吃撑,的确对身体不好,会造成肥胖、慢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但完全反其道而行的“断食”、“辟谷”,不吃饭,就是对的养生吗?真能起到“清理肠胃”的作用?

中医师解释过,“辟谷养生”并没有中医的理论基础,也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从现代循证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也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辟谷对身体有好处。

断食、辟谷会打乱胃肠道的正常运行、肠道的通透性、消化液的分泌,还有营养物质的吸收等受到影响,易引起身体代谢紊乱,会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6
粗粮好,那就吃五谷杂粮粉


多吃五谷,不生杂病。意外的是,营养专家推荐的五谷,居然造成了“五谷杂粮粉”意外走红!但是打磨成粉状以后的五谷杂粮粉,可就不同了。吃它不仅不养生,还可能让你需要看医生。

吃五谷杂粮之所以有助于健康,一方面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促进肠胃蠕动;另一方面也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但把杂粮磨成粉后,膳食纤维没了,剩下的只有淀粉和糖类。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会增加血糖吸收,提升血糖的速度很快,对身体非常不利。

养生对身体的好处是受到大众认可的,但是“真养生”、“科学养生”更加重要。

别被“假养生”继续误导,记得关注我们,一起健康学习养生知识哦!



從我的iPhone傳送

痛苦转换为行善的动力

痛苦转换为行善的动力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如何面对痛苦和幸福

在承受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转念一想:好在自己还是在承受人间的痛苦,如果真有一天,自己必须面对地狱、饿鬼道、旁生道的痛苦了,那又该如何应付呢?所以我应该为眼前的痛苦而庆幸。

想不接受痛苦,就一定要积累福德,制造不痛苦的因,那就是行善,这是因果的自然规律。

虽然平时我们也懂得这些道理,但在面临痛苦的沉重打击之后,才能深深体会到世间轮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幸福,而是苦难重重。这样就能把痛苦转为行善的动力。本来学佛的人在行善、断恶方面就比较精进。通过体验痛苦,就会更加努力地精进修行。

痛苦转化为慈悲心

大乘佛法的灵魂,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基础,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菩提心。

什么东西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慈悲心呢?那就是痛苦。当深深体会到轮回众生都会面临巨大痛苦,自己哪怕再痛苦,还听过一些佛法,懂得一些佛教道理,知道所有的痛苦都是自作自受,是过去罪业造成的因,可以用因果道理来安慰自己,但其他众生却不懂这些道理,所以就会仇恨满腹、怨恨不休,同时更是痛苦不堪,更没有自由回避和逃避痛苦。这时,我们就很容易产生同情心和慈悲心,诚心诚意地希望所有众生远离痛苦,愿意将自己的幸福与他众的痛苦相交换,就叫做慈悲心。

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修悲心。在修悲心的过程中,会有两种结果和利益:第一,在修慈悲心的过程中,因为懂得了这些道理,所以能减轻我们的痛苦;第二,通过面对痛苦而产生大悲心,再面临痛苦时,也能应对自如了。

从很多人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最急于要学的,既不是大圆满或其他密宗大法,也不是中观和因明等高深理论,而是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病痛、衰老、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谐等等。

这些修法平时要认真对待,如果平时不修,遇到痛苦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就不会有任何效果了。
 
痛苦转为利他心

痛苦的根源,是自己从无始以来直到现在都有的爱我执。在任何问题上,首先把自己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一切为自己考虑——为自己的幸福,去破坏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健康,去毁坏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丝毫没有利益众生和爱护众生的心。为了这个爱我执,造了罄竹难书的罪业。如今感受的痛苦,只是无数果报汪洋之一滴,但对我的打击都如此沉重,让我伤痕累累、无力直面。

我们清楚,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爱我执。因为有了爱我执,就一定会造业,会为了自己的种种利益去杀盗淫妄,之后必将面临成熟的果报。承受果报之际,又不懂得一切都是作茧自缚、自作自受,而将一切都怪罪于他人,继而产生无法遏制的仇恨,并因仇恨而继续造业,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永无休止的苦难轮回。如果不想再感受痛苦,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爱我执,一直都为自己算计,不替他众着想。从此以后我要无私利他,关爱、护持一切众生

《入行论》中有自他相换和自轻他重的修法,大家一定要修。其中首先讲的道理就是:遇到痛苦时,要去寻找痛苦的根源。其中会有客观因素,但它不是制造痛苦的根本因缘,而只是一个助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制造的罪业。凡夫都有贪心,加上过去的因,罪业就会成熟。所谓贪心,就是爱我执,它就像种庄稼的肥料,能促使罪业果报的成熟。而阿罗汉那样的成就者,虽然也有业的习气或种子没有完全清净,但因为阿罗汉断除了贪心,所以这些业不会让他流转轮回。我们常说要发菩提心,要自他相换,但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是事事处处为自己打算,所以生生世世都很倒霉、很受挫,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爱我执。尽管凡夫不可能一下子就断除爱我执,但通过菩提心的修法,就能逐步减少爱我执。

以后不管遇到巨大或轻微的痛苦,都应观修自他相换:将呼吸作为载体,呼气的时候,把自身过去、现在、未来所造的所有善根,再加上目前肉体与精神上的所有幸福和快乐,都通过呼出去的气,分享给天下所有的众生,然后观想所有众生都得到了自己所有的幸福;吸气的时候,将众生所有精神与肉体上的痛苦,都变成黑色的气体,吸到自己的体内,并融入到驻扎在心脏内部的爱我执上面,并将爱我执彻底摧毁。所有众生的痛苦都由自己一人承担,让所有众生都远离痛苦,最后再修无我。这是一个普通的自他相换修法。

另外,每次受到痛苦的时候,都要诚心实意地发愿:愿以我这次的痛苦,能代替所有众生的痛苦。希望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感受这种痛苦。能够毫无造作地发愿最好,实在做不到,则即使是造作的也非常有功德。许多佛经里讲过,这个修法的功德是无量的。以后遇到痛苦的时候,都要这样发自内心去观修,这样痛苦就可以变成修法的助缘,我们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排斥痛苦了。因为有了痛苦,才可以代替所有众生的痛苦,才有资格去发心、发愿。虽然自己承受痛苦还是难以忍受,但如果能成为修行的助缘,我们就会甘愿去承受。经过长期的修行,就会养成习惯,即使是在晚上做梦的时候,都会这样去观修。在这种情况下感受痛苦,都是值得的。

无始以来,我们承受过无数次痛苦,却从来没有通过这个痛苦减少众生的痛苦,或积累过什么资粮,没有发过菩提心,只是白白地承受痛苦而已。现在通过这个痛苦,可以对众生发菩提心,还可以自他相换,这是多么值得庆幸啊!

以上七个修法,都是简便易行且见效快捷的重要修法,不但要打坐去修,还应兼以平时的训练。任何一个修法,都应持之以恒,并坚守先易后难的次第。先从比较小的轻微痛苦入手,经过天长日久的积累,才有可能把一个巨大的痛苦转为道用。若能按此原则长期坚持修下去,效果会非常明显,遇到痛苦的时候,就能显示出强劲的力量。

修法的目的,不能太自私。如果仅仅只在遇到痛苦的时候,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而去修这些法,也会有一些作用,但意义不是很大,因为这是出于自私心,并不是为了真正发菩提心、慈悲心而修。

出座以后,应该回向:祈祷上师三宝,让我能顺利成功地面对这次痛苦,并将痛苦转化为出离心、菩提心、慈悲心等等。

很多佛教徒天天念护法,希望自己一切顺利,就是因为我们内心非常脆弱,不敢面对任何痛苦。当修法比较成功,内心不再脆弱的时候,还可以祈祷上师三宝赐给自己痛苦、压力和不顺,请护法神给自己制造一些违缘,以强化自己的心力,提高修行的境界。

以上内容,是出座以后的修法,也即世俗谛当中的修法。

很多人以为,烧香拜佛或捐钱做慈善就是佛法融入生活,其实这些只是佛法融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肤浅、最表面的一部分。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就是修皈依、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与空性见等等,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这些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为生门故名六入 | 稻秆经系列 · 179

为生门故名六入 | 稻秆经系列 · 179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稻秆经系列 · 179

《佛说稻秆经》

为生门故名六入

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了,生门是什么意思呢?诞生之门。这个门就是一个比喻,比如说我们一个人从门出去,那么我们的视觉诞生的时候,从哪里出来呢?我们的视觉是从哪里出来的呢?比如说一个人从房间的门里出来一样,我们的眼根就产生了视觉,视觉就是从眼根出来的,出来的意思实际上是诞生的,所以叫作门。

“为生门”,生什么东西呢?生视觉、听觉、嗅觉这些,那门是什么呢?门是眼根、耳根、鼻根这些。“故名六入”,所以叫作六入。

触故,名触。

就是接触,我们刚才讲了外面的外境,还有根、意识、精神接触了,所以就叫作触。

受故,名受。

就是感受,因为它接触了以后就会感受,它去感受,所以叫作受。

渴故,名爱。

爱就是渴,渴就是迫切地希望它拥有这些东西,所以叫作渴。

取故,名取。

就是因为对某一种东西有爱,或者有欲望,这里讲的爱就是欲望,有了欲望以后它去创造这个东西,所以叫作取。有取了以后,它就有了实际行动。

生后有故名有

“故名有”,为什么叫作有呢?因为杀盗淫妄或者是善业,这个业能生下一世、下一个轮回,所以叫作有。它能够诞生下一个轮回,所以它叫作有,生后又故名有。

生蕴故,名生。

下一世的生,为什么叫生呢?因为五蕴诞生了。因为这一世造业了以后,下一世的人的身体五蕴诞生了,所以叫作生。“生蕴故,名生”,“生蕴,故名生,”这个句号不是句号,早期的这些佛经,佛书,古书都是这样,这个像是句号,但不是句号,这个应该是在生蕴和故这个中间,“生蕴,故名生”,就是这样。





從我的iPhone傳送

【宗萨钦哲仁波切】钦哲互动(生活类)问题(二)这些问题你是否也遇到了?

【宗萨钦哲仁波切】钦哲互动(生活类)问题(二)这些问题你是否也遇到了?

宗萨钦哲仁波切 

问题15: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各种设施(汽车飞机)及更多的电子设备(例如苹果手机等)让我们越来越依赖,我们的生活正在悄悄的改变,但我很担忧,面对这样的生活大趋势,我该怎样做?
答:很感伤的,不晓得一般人在这种趋势下,会花多少精力去发展内在的方面。就好像一个小孩,环绕他四周的都是好吃的巧克力糖,你却想对他说 : 吃这些对身体不好(很难影响他)。现在我们周遭有这么多巧克力工厂,持续不断地在做更多更好吃、更便宜的巧克力出来。有一个办法是我们像快速转带一样,试图迅速地先看到你生命终了时的状况,看到这样的结果,吃了这么多巧克力,不健康,然后你会后悔不该吃这么多巧克力糖。同样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生命往前快转,看看我们被所有这些物质的事物分心,是不是值得?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更有价值、更重要的东西?不一定是精神方面的,也许只是在我们家附近的山上走走,这可能是我们一直很想做,但是我们一直忙着在做这些追逐而没有机会去实现的事情。如果能够的话,快速转带向前看,一旦知道那个结果以后,我们就把它倒带回来,然后根据我们正常的步调去进行我们的生活。

问题16:很想了解同性恋性行为有什么样的果报?

答:同性恋性行为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执着,它不应该被视做比有些人喜欢吃披萨,有些人喜欢柠檬饭糟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

问题17:容易害羞脸红的人修什么法可以迅速得到处众无畏的加持?

答:发菩提心。

问题:18:我要怎样处理自己无法满足别人对我的预期时的罪恶感?
答:在我们到达一地菩萨之前,我们都不可能满足别人对我们的预期。即使你已经是一地菩萨,你也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别人。所以最好把你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愿,升起善念,与发菩提心上。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真的能做到为别人做些什么,它还是会在我们心理升起某种傲慢,而这也不必然是好的。

问题19:我总是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我知道这样很不好,好想把自己放下。我该怎样做呢?
答:去回忆你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对别人的误解,与自己和他人曾经产生的误会,然后用这些事情来提醒自己你也不是完美的人。

问题20、我希望以后可以翻译佛经工作,父母很担忧,怕我这样的想法以后会受苦,我怎样才能实现愿望?有时候会觉得非常的悲伤,觉得没能为父母做什么,请问仁波切要如何才能从这样的情绪里出离出来呢?
答:祈请普贤菩萨的加持。你知道吗?峨眉山?如同寂天菩萨及许多大乘先贤所说,虽然我们认為自己是为了父母好,所以给他们钱、盖房子、送礼物给他们,但是这些事实上只是带给他们更多的贪念、期待与恐惧。因此,最好的礼物应该是菩提心。为此,你应该发愿,希望有一天你能真正地回报现在的父母,以及你过去世所有的父母对你的关爱。

问题21,人类每天都在无理佔用天下的资源。我们的工作也好像在破坏着地球。作为一个年轻的修行人,我们要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这么多的不幸呢?!

答:发愿。因为如果你要到外面去一个个教育他人破坏环境,就凭着人性贪婪和固执的这些特质,那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还不如发愿,让这个愿望在你过世之后还会开花结果。所以发愿是最好的选择。

问题22,本人习惯钻牛角尖,经常无法理解一般人眼中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严重影响到工作,应该怎么解决?
答:你问这个问题就已经是想太多了。你就不要去把这件事情当作是个问题,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管别人怎样看你。

问题23,台湾高僧说在游戏里杀过人死后要下地狱,上师如何看?

答:我不确定这样会下地狱,但是一直去滋养我们暴力瞋恨的习性可能不是一件有智慧的事。
 
问题24,在一家企业做销售工作,工作中通过种种技巧与手段塑造客户的不安全感,危机感,从而刺激他们消费。这和我修持的佛法矛盾吗?我是在造恶业吗?我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继续兜售我的产品呢?
答: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你知道吗?我不是说你应该辞掉你的工作,也不是说你应该欺骗别人,让别人没有安全感。我要说的是作为一个无明的众生,有那么多的业障,我们都只是业力的副产品而已。因為如此,一旦业的轮子开始转动,通常就会一直转下去,而能停止它转动的力量又如此薄弱。我们也就只能随业流转。
但是你能有这样的觉知力,发现我们正被困在业力当中,就已经是让业轮变慢的开始,因此你应该这么去想。而且发愿所有你所接触到的人,你的顾客等等,最终都能接触到佛法,并且证悟,试着去建立这种修行上的连结。但这不是要你到处去宣传佛教,让别人变成佛教徒。

问题25,我身体有残缺,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忧郁里,非常悲观,但是现实的责任和身份支撑着我继续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觉得我就像是一个活死人,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继续?
答:你应该试著让你的生命变得有活下去的价值。那就是去学习慈悲,学习慷慨,试著去跟随佛陀的脚步,那会让你的生命变得很有价值。不然追求世间的一切最终还是会令人沮丧。

问题26: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我觉得修行和工作、生活会有冲突?
答:冲突或挣扎可能来自于我们已经把精神的生活与物质上的生活分离了,却又想要把它拼在一起,想要两者都有。而这是人类的习惯,例如佛教徒的家里有个佛堂,还有个储藏室,两者是分开的,在某个程度上这是必要的。然而,如果分离得过度,不能把储藏室转化成佛堂的话,那就会有这种冲突或挣扎。我们怎么把储藏室或者车库变成佛堂呢?佛陀自己讲的非常清楚。他说:只要有虔敬心,我就在那里。佛从来没说,我只待在佛堂里。所以只要我们有虔敬心,只要我们有慈爱、悲心、祥和时,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那就是我们的佛堂,那就是我们的精神空间或时刻。可以这样讲,即使只有一刹那的仁慈,那就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即使那一刹那很短,在这短短的时刻,这个人就是个神圣的人。像这种慈爱或大悲的状态,不是每天随时都有的,因为我们非常分心散乱,有很多引诱我们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有纪律,一步一步的,让自己有这种高尚的情怀或念头,也许开始时一个两个,然后慢慢增加。

问题27:我给自己设定了成功的目标,当我非常努力地达到后却还有失落感?为什么?
答:这又要回到庄子。我认为人们都该读读他的书,就会找到答案。在我看来整个经济和世界的现行秩序只是错觉。这不是在谈佛教。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些是现实是因为我们都太努力,但就像你的问题一样,没有人真正有成就。我常在印度的大街上看到乞讨的人,他们不在乎是否能讨到西紅柿或土豆,他们无忧无虑,讨到什么就吃什么。这都是相对的。变得成功、过上舒适的生活固然很重要,但弄明白成功和舒适的意义同样重要,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帮助。

问题28,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教学:不执着亲友,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实践,如何与自己的亲友相处?
答:发愿。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有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的一段非常好的经文。你应该去读这一品。



從我的iPhone傳送

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伤寒六经治病的核心

看懂此篇,你便掌握了伤寒六经治病的核心


太阳经证解 
 
 
按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故也)。少阴为中气(肾与膀胱为表里),太阳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太阳一经为病,有经病(本经自病),有伤风症(经症中之兼证),有伤寒症(经症中之兼症),有两感症(经症中之兼症),有腑症(太阳中之里症)。


腑症之中,又有蓄尿症、蓄热症、蓄血症、癃闭症(腑症中恒有之病也)。不可不知也。


经症者何?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是也。(经病情形)兼自汗而恶风者,则为伤风症,是太阳之卫分为风邪所伤也,主以桂枝汤,协和营卫,驱风邪外出,浅一层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则病愈(此刻节令之气寒,客风亦寒,故曰风寒。寒气即是风气,风气即是寒气。仲景以风寒冠旨(旨字应是首字、校正),一示厥阴循环之意,一示风轮主持大世界之意,风字宜活看)。


经症而兼无汗者,则为伤寒症,是太阳之营分为寒邪所伤也,主以麻黄汤,大开腠里,俾营分之寒邪,尽从汗出,深一层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则病愈(此际若不知发汗,则病进从实;若过发汗,则症变从虚;若妄下,则症变从误)。经症而兼壮热烦躁脉浮紧者,则为两感症,是太阳之营卫,为风邪寒邪所伤也。


主以大青龙汤,营卫两解,风寒并驱,又深一层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则病愈(两感症,又有一日太阳,而与少阳同病,亦名两感症。三阳症与三阴症同见,亦名两感,用药即当解表温经,再看表里重轻。


以上兼症三法,系本经恒有之候,非传经之谓也。传经法详附解)。设若不解,不传经则必传腑(传经则现经症,传腑则现腑症)。腑症者何?口渴而小便不利是也。是邪由太阳之经,而转入太阳之腑也,主以五苓散,化太阳之气。气化一行,小便亦利,邪亦可从此而出,病亦可从此解矣(此处便是太阳首尾界限)。


至于腑症之中,另有蓄尿一症(病形小腹满,便短赤不利,口渴),盖膀胱乃储水之区,今为寒气所束,太阳之气微,不足以胜其寒邪之气,气机于是乎不运矣,气机一刻不运,则所储之水,即不能出,势必上涌,而小腹作满,故名之曰蓄尿,主以五苓倍桂。桂本辛温,力能化太阳之寒气,气化一行,小便得出,病亦立解,此法中之法也。


另有蓄热一症(病形小腹不满,口渴溺赤),由寒邪入腑,从太阳之标阳而化为热。热甚则必涸其所注之水,故小腹不满而便不利,故名之曰蓄热,主以五苓去桂,加滑石以清利其热。热邪一去,腑自立安,亦法中之法也。另有蓄血一症(病形小腹硬满),缘由寒邪入腑,阻其太阳之气机,而循行本经之血液,失其常度,不得归经,流入腑中,聚而不散,少腹硬满,故名之曰蓄血,主以五苓散中,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之类,从小便以逐其瘀,即可移危为安,皆不易之法也。另有癃闭一症,与热结膀胱不同。


热结者,尿常可出一二点,此则胀翻出窍,尿不得出,由三焦气机不运,水道壅塞太甚,法宜升提,俾壅者立开(此下陷从上治法也),尿即得出,病亦可解,此皆不易之法也(此太阳一经,经腑症形如是,至于传经,详附解)。


附解:太阳经,有经症初见,不传本经之腑,而传阳明、少阳,三阳经症同见者,名三阳并病,即以三阳之法治之,如桂枝汤加葛根、柴胡是也。有经症初见,传阳明而不传少阳者,名二阳为病,即以二阳之法治之,如桂枝加葛根汤是也。又有三阳经症同见,而见太阴之腹满自利,即于三阳表药中,合理中之法治之。


有经症初见,转瞬而见少阴之身重欲寐者,肾与膀胱为表里,表病而及里也,当从少阴之法治之,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至于当汗而不汗,表里不通,壮热烦躁者,大青龙是也。经症误下遂利者,桂枝加葛根汤是也(误下邪陷于内,故加葛根以举之)。过汗而至汗不止者,桂枝加附子汤是也。下后而至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是也。仲景之法,总在活法圆通,并无死法,方方皆有妙义,轻重大有经权,学者先将六经提纲病情熟记于心,方能见病知源。六经所主气机乃为本,客气所生乃为病,客气往往随主气而化为病,故一经一经病形不同,虽云伤寒二字冠首,因寒在子,故也。


【阐释】癃闭症只说法宜升提,未有处方,宜用补中益气汤治之。癃闭还有由于湿热下注,或瘀血内结,膀胱气化不利而致之实症;亦有因肾气亏损、膀胱气化无权,水液不能下注之虚症。实症小便量少、热赤、频急、而滴沥不畅,甚至尿闭不通,小腹胀满,或疼痛、口渴、便秘、苔黄腻、脉滑、数,宜清利湿热,宜猪苓汤或八正散加减治之。虚症小便滴沥不爽,排出无力,甚或不通,面白、腰冷、舌质淡、脉沉细,宜补肾温阳通窍,以济生肾气丸加减治之。



阳明经证解
 
 
 按阳明一经,以燥为本(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故也),太阴为中气(脾与胃为表里),阳明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有经症,有里症、有腑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上太阳经)太阳之寒邪未尽,势必传于阳明,则治阳明,必兼治太阳,若全不见太阳之经症、腑症病情,独见阳明之经症、腑症,则专治阳明,方为合法。当知寒邪走入燥地,即从燥而化为燥邪,乃气机势时之使然也(寒邪化燥,乃本经病机主脑)。经症者何?前额连眼眶胀痛,鼻筑气而流清,发热不恶寒,此际寒邪初入阳明之经,寒气尚有一线未化尽,故还见筑气流清涕之寒形,渐渐发热不恶寒(不恶寒三字,便是寒邪俱化为热也)。邪在经尚可解肌,故用葛根汤以解肌,俾邪从肌肉而出(阳明主肌肉,故也),此本经浅一层立法也。


服此方而邪若解,则病愈。设若不解,有传少阳之经,而不传本经之腑,有传本经之腑,而不传少阳之经者出矣(便是分途处)。若本经经症,合少阳之经症,名二阳合病,即以二阳之法治之,如葛根汤合柴胡汤是也。若本经经症,而传入本经之里,则现口燥心烦,汗出恶热,渴欲饮冷(这便是里症情形)。


此刻全无一点寒形,尽是一团燥热之邪气,盘据胃中,兼之胃乃多气多血之府,邪热之气,又合胃中之气,二火交煽于中,则邪热炽矣。热甚则血亏,故口燥心烦,热蒸于外,故汗出,内热太甚,则乞救于外之水而欲为之扑灭,故大渴饮冷,仲景用白虎汤以救之,有不使邪热归腑之意,深一层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则病愈。设若白虎力轻,未能扑灭其邪热,邪即入腑,便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大便闭塞等情,此际邪已归腑。邪至腑中,热已过盛,热盛必将肠胃中之血液灼尽,即肠胃中所存宿谷糟粕中之津液,亦必灼尽。


胃中枯槁,阴气不得上交,所以张目不眠,胃火旺极,故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肠胃此际,无一毫血液运其糟粕,故大便闭塞,通身上下不啻一盆烈火。若不急为扑灭,顷刻将周身血液灼尽,脏腑有立坏之势也,主以大、小承气汤,苦寒陡进,推荡并行,火邪一灭,正气庶可复生。即有痞满实燥坚谵语狂走等情,皆缘热邪所致,俱当以此法为主,不可因循姑惜,酿成脱症之祸矣(阳旺极,而阴必立消)。


附解:病缘是伤寒为本,至于用大黄、芒硝、石膏之药,全不见伤寒面目,学者至此,每多茫然莫解,由其不知化机与六经所主耳。


万病不出阴阳两字,阳极化阴,阴极化阳,自然之理。阴阳分布六经,六经各有所主之气,寒主太阳,燥主阳明,火主少阳,湿主太阴,热主少阴,风主厥阴。须知寒邪至燥地,寒气即化为燥邪,一定不易之理也(譬如一团冷物,放于热物之中,顷刻冷物亦化为热物。一团热物而放于冷物之中,顷刻热物亦化为冷物。知此化机,便得伤寒一贯之旨,庶可识仲景步步立法之苦心也)。他经化机仿此。仲景以伤寒二字冠首者,寒居正冬子令,一阳初生,为一岁之首,一年分六气,六气配六经,一岁之气机,可以六日括之,六日之气机,又可以一日尽之,生生化化,循环不已,学者宜知。



少阳经证解 
 
 
 按少阳一经,以火为本(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也),厥阴为中气(肝与胆为表里),少阳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有经症,有腑症,有半表半里症,不可不知也。


(以下承接阳明经)如阳明之邪未罢,势必传于少阳,则治少阳,必兼治阳明;如全不见阳明之经症、腑症,而独见少阳之经、腑症者,则专治少阳,方为合法。经症者何?头痛在侧,耳聋喜呕,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是也。夫寒邪之客气,每至阳明燥地而化为燥邪,燥邪之客气未尽,遂传入少阳(客寒至阳明,从燥而化为燥邪,燥邪入少阳,为病机主脑)。


盖少阳主枢,有枢转阴阳之道,今因燥邪之客气干之,阻其少阳条达之气机,正邪相击,故两侧头痛作矣(耳前后两侧,俱属少阳),胆脉入耳,燥邪干之,清窍闭塞,耳遂骤聋;木原喜乎条达,呕则气动,木气稍泄,病故喜呕;木气不舒,上克脾土,土畏木克,故不欲食;胸胁者,肝胆所主之界限也,肝胆不舒,胀满并作(即此便可悟客气之过也。客气详附解)。少阳与太阴接壤,系阴阳交界之区,故曰半表半里。邪附于胆,出与阳争则热,入与阴争则寒(阳指阳明,阴指太阴),故有寒热往来也。主以柴胡汤,专舒木气,木气得舒,枢机复运,邪自从枢转而出,此本经浅一层立法也。用药未当,邪不即出,则必入腑,即现口苦、咽干、目眩(六字乃本经腑症提纲),此际燥邪入腑,合本经标阳,燥与热合成一家,热甚则胆液泄,故口苦、咽干;肝开窍于目,与胆为表里,表病及里,里热太甚,必伤肝中所藏之血液,故目眩。主以黄芩汤,清其里热,里热一解,邪自灭亡,此本经深一层法也。


所谓半表半里症者何?即其所处之界,分而言之也。邪在三阳,俱以表称;邪在三阴,俱以里论。半表者从阳分(少阳与阳明太阳为一家也),半里者从阴分(少阳与太阴接壤,太阴与少阴厥阴为一家也),故诸书言疟病不离少阳,因其寒热之往来而决之于少阳也(表邪之为病,寒热无定候;疟邪之为病,寒热有定候。以此别之)。邪在少阳,不能从枢转而出,直趋阳明地界。阳明主燥,故病者发热(即热疟也);邪苟不趋阳明,而专趋太阴。太阴主寒,故病者发寒(即寒疟也)。学者能于寒热二字,探其轻重,则治疟不难也。


附解:有少阳经症初见,而合三阴为病者,即合三阴之法治之。


须知伤寒有传经不传腑,传腑即不传经的,更有直中太阴、少阴、厥阴,切切不可拘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上搜寻,总在这六经提纲病情上体会,即误治变逆,亦可知也。即本经自受之风,自受之寒,自受之热,皆可以辨也。伤寒一书,通体就在这邪正二字。正气乃六经之本气也,寒为太阳之本气,燥为阳明之本气,火为少阳之本气,湿为太阴之本气,热为少阴之本气,风为厥阴之本气。六经之本气,乃一定不易之气也。六经只受得先天之真气,受不得外来之邪气,邪气即客气也。客气者何?


风、寒、暑、湿、燥、火是也。此六客者,天地常有之客也,正气旺者,客气不得而干之,正气弱者,客气即得而入之。六客皆能损人之气血,戕人之性命,故仲景首以寒客立论,先提出六经本气,后指出寒邪之客气,或在三阳、或在三阴,或病于经、或病于腑,或病于卫、或病于营,或随燥化、或随热化、或随湿化、或从火化、或从风化。或邪在表,误下而入内;或邪在里,误汗而变逆。出入变化、往来盛衰,皆客气流行自然之道,实因人身五脏六腑之偏盛致之也。学者务要识得六经本气、病情、提纲,即能明客气之所在,而用药有据,则不惑也。仲景虽未将六客,逐位立论,举伤寒一端,而六客俱在也。即外之尸气、瘴气、疫气、四时一切不正之气,亦皆可仿此而推也。




太阴经证解 
 
 
按太阴一经,以湿为本(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故也),阳明为中气(胃与脾为表里),太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有经症,有五饮症,有着痹、行痹症,有阳黄、阴黄症(本经恒有之病),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少阳经)如少阳之邪未罢,势必传入太阴,则治太阴,必兼治少阳。


若全不见少阳之经腑证,则专治太阴,方为合法。经症者何?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手足自温是也。夫太阴主湿而恶湿(太阴为阴经,与阳经有别。寒邪由太阳、阳明、少阳,此际寒邪全化为热,并无寒邪之形,即有寒者,皆由太阳误下,而寒陷于内者有之。务要知得少阳火邪,传至太阴,即从太阴湿而化为湿邪,为传经病机主脑),少阳之热邪入而附之,即从湿化,湿气太甚,阻滞中脘。


邪乘于上,则腹满而吐;邪乘于下,则腹痛自利。四肢察气于胃,邪犯脾未犯胃,故虽有吐利,而手足尚温也。主以理中汤,直守其中,上下自定,乃握要之道也。若桂枝倍芍药汤,是太阳经症误下,而寒邪陷入太阴之内也(三阴症,原不在发汗之例,不应用桂枝。若此方而用桂枝者,仍是复还太阳之表也,须知)。至于五饮症者何?


夫饮者,水之别名也,即以一水字括之,不必另分名目。名目愈多,旨归即晦,学者更无从下手,故仲景列于太阴。太阴主湿,湿即水也(本经是水,复得外来之客水),水盛则土衰,土衰即不能制水,以致寒水泛溢,或流于左,或流于右,或犯心下,或直下趋,或化为痰,种种不一,故有五饮之说焉。经云:"脾无湿不生痰。"即此一语,便得治五饮之提纲也。治法总不外健脾、温中、除湿、行水、燥脾为主,因其势,随其机而导之利之,即得步步立法之道也。所谓着痹行痹者何?夫痹者,不通之谓也。


经云:"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寒胜为着痹(行痹流走作痛,着痹痛在一处),风为阳而主动,风行而寒湿随之,故流走作痛;寒为阴而主静,寒停不行,风湿附之,故痛处有定。风寒湿三气,闭寒经络,往往从本经中气化为热邪,热盛则阴亏而火旺,湿热薰蒸,结于经隧,往往赤热肿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热润燥。若忽突起,不赤不痛,则为溢饮所致,又当温中除湿,不可不知也。所谓阳黄阴黄者何?夫黄者,土之色也,今为湿热蒸动,土象外呈,故周身皮肤尽黄。


阳者,邪从中化(中者,胃也。少阳之热,不从太阴之湿化,而从中化,胃火与湿合,薰蒸而色黄);阴者,邪从湿化。阳主有余,阴主不足,阳者主以茵陈五苓散,阴者主以附子理中汤加茵陈。立法总在湿热、阴阳二字分途,外验看病人之有神无神、脉之有力无力、声之微厉,则二症之盛衰立决矣。


附解:夫人身立命,全赖这一团真气流行于六步耳(真气乃人立命之根,先天种子也,如天日之流行,起于子宫。子为一,乃数之首也。六步即三阳经、三阴经也)。以六步合而观之,即乾坤两卦也(三阳即乾卦,三阴即坤卦)。真气初生,行于太阳经,五日而一阳气足(五日为一候,又为一元),真气行于阳明经,又五日而二阳气足(此际真气渐甚),真气行于少阳经,又五日而三阳气足(合之三五得十五日,阳气盈,月亦圆满。月本无光,借日之光以为光,三阳气足,故月亦圆也),此际真气旺极,极则生一阴,真气行于太阴经,五日而真气衰一分,阴气便旺一分也。


真气行于少阴经,又五日而真气衰二分,阴气便旺二分也。真气行于厥阴经,又五日而真气衰极,阴气旺极也(三阳十五日,三阴十五日,合之共三十日,为一月。一月为一小周天,一岁为一大周天。一日为一小候。古人积日成月,积月成岁,乃不易之至理。一岁之中,上半岁属三阳,下半岁属三阴;一月之内,上半月属三阳,下半月属三阴;一日之内,上半日属三阳,下半日属三阴。一年之气机,即在一月尽之;一月之气机,又可以一日括之。三五而盈,三五而缩,盛衰循环不已,人身气机亦然)。阴极复生一阳,真气由盛而衰,由衰而复盛,乃人身一付全龙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须知天地以日月往来为功用,人身以气血往来为功用(气即火也、日也,血即水也、月也)。


人活天地之气,天道有恒,故不朽;人心无恒,损伤真气,故病故死。


惟仲景一人,明得阴阳这点真机,指出三阴三阳界限,提纲挈领,开创渡世法门,为群生司命之主。后代注家,专在病形上论三阴三阳固是,究未领悟气机,指出所以然之故,以致后学无从下手,虽记得三阳三阴,而终莫明其妙也。余故不惮烦,特为指出。




少阴经证解
 
 
按少阴一经,以热为本(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故也),太阳为中气(小肠与心为表里),少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有经症,有协火症,有协水症,不可不知也(本经上火下水:上火,即手少阴心;下水,即足少阴肾。以下承接太阴经)。太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少阴,则治少阴必兼治太阴;若全不见太阴症,而专见少阴症,则专治少阴,方为合法。


经症者何?脉微细,但欲寐是也。夫细微欲寐,少阴之病情悉具,元阳之虚,不交于阴,阴气之弱,不交于阳可知也。主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令阴阳交而水火合,非发汗之义也(世多不识)。服此方而病可立解,立法之奇,无过于此。至于协火而动者何?病人真阳素旺,客邪入而附之,即从阳化而为热。热甚则血液必亏,故病见心烦不眠,肌肤燥熯,小便短而咽中干,法宜养阴以配阳,主以黄连阿胶汤,分解其热,润泽其枯。若协水而动者何?病人真阳素弱(阳弱阴必盛),客邪入于其中,即从阴化。阴气太盛,阳光欲绝,故病见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四肢逆冷,法宜回阳,阳旺阴自消,病庶几可愈矣。


附解:凡三阴症,以温补为要。是阴盛阳必衰,故救阳为急。三阳症,以解散清凉为主,是阳盛阴必亏,故救阴为先。然阳中有阴症,阴中有阳症,彼此互和,令人每多不解处,由其未将三阳三阴各有配偶认清,遂把病机辨察不确,六经不啻尘封也。


厥阴经证解
 
 
 按厥阴一经,以风为本(厥阴之上,风气主之,故也),少阳为中气(胆与肝为表里),厥阴为标(主外,是本经之标、本、中三气也)。有经症,有纯阳症,有纯阴症,有寒热错杂症,不可不知也。(以下承接少阴经)少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厥阴,则治厥阴,必兼治少阴;若全不见少阴经症,而独见厥阴,则专治厥阴,方为合法。经症者何?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也。夫厥阴之木气,从下起而上合于手厥阴包络,包络主火,风火相合为病。


风火相煽,故能消;火盛津枯故见渴,包络为心之外垣,心包火动,故热气撞心而疼;木气太盛,上凌脾土,土畏木克,故饥而不欲食;蛔虫禀厥阴风木所化,故吐蛔;木既克土,土气大虚,若更下之,故利不止(是促其生化之机也)。主以当归四逆汤、乌梅丸两方(当归〔四逆汤〕是经症之主方,乌梅丸是厥阴之总方)。方中寒热并行,重在下降,立法大费苦心(细玩长沙歌括方解,便易明白)。至于纯阳一症,乃客邪从本经之中气所化也(少阳主君火,客邪从火化)。故见热深厥深,上攻而为喉痹,下攻而便脓血(外现张目不眠,口臭气粗之火象,有似阳明腑症形),在上则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清,在下则以黄连二冬阿胶鸡子黄治之,此润燥救阴之意也。


若纯阴症者何?原由客邪入厥阴,不从中化而从标化,标为至阴,客邪亦阴,故病见纯阴(外现必目瞑倦卧,身重懒言,四肢逆冷,爪甲青黑,腹痛拘急等形,是也)。法宜回阳,阳回则阴消,而病可瘳矣。至若错杂者何?标阴与中同病也(外现腹中急痛,吐利厥逆,心中烦热,频索冷饮,饮而即吐者,是也),法宜大剂回阳,少加黄连汁同服,寒热互用,是因其错杂,而用药亦错杂也。


附解: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为主,客邪入于其中,便有从中化为病,有不从中化而从标化为病,有本气为病。故入一经,初见在标、转瞬在中。学者不能细心研究,便不知邪之出入也。余于六经定法,作为贯解,加以附解,不过明其大致。而细蕴处,犹未推明,得此一线之路,便解得三百九十七法之旨也。请细玩陈修园先生《伤寒浅注》,乃可造其精微也。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月23日 星期六

你要永远相信一件事:当你内心准备好,外面自然准备好,不要求!

你要永远相信一件事:当你内心准备好,外面自然准备好,不要求!

净界法师 

我再讲一次,你内心的功德准备好了,外面自然准备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这样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准备好了,外面自然就会准备好。你先相信这个道理,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你有什么好求的呢?该你的,它还跑得掉吗?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动乌云变色了!生死轮回,把你整个生命的档次都降低了,本来是功德庄严的,变成人天福报了。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后是轮回生死。

佛陀什么都不想求,他万德庄严。那你想想看,“求”这个门是向外攀缘的门,你走上了外门,安住是走内门。这两个门,走外门也有蛋糕,但这个蛋糕里面都是毒药;你走内门的蛋糕是没有毒药的。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块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门去找蛋糕,还是到里面找蛋糕。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准备面对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里面找蛋糕,就是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同样是快乐,看你要哪一种快乐。你有什么好求的呢?
所以向外求是不对的,这是错误的选择。诸位!你要知道,我们以前有一个很严重的毛病,就是总想要向外求、攀缘,这个概念错误,错得很严重。

我们以前修行很多资粮都浪费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个资粮向外面去攀求,换一些小糖果吃。其实你可以把资粮向内安住,去唤起你内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吗?
这个是比较深,但是这个道理很重要——安住的问题,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

你要永远相信一件事情——当你的内心准备好了,外面自然准备好,不要求。这个就是有点深,但是这个观念很重要,整个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这里,称性起修。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泽泻汤的用药经验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金匮:泽泻汤的用药经验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这也是支饮,用木防己治吧,

这个就不行,“苦冒眩”,冒者就是脑袋沉,如戴个重东西似的,

眩者,眩晕,头晕目眩,这个也是支饮造成的。

这个就得根据这种情形而来祛饮,

他用的泽泻汤,泽泻是个甘寒的药、入胃,它祛胃水,

这个术更是了,咱们现在说术健脾,就健胃,治胃里有停水最好的。

那么是治脑袋眩晕水饮所作,大概利水的药有三种药,以泽泻最有力量,

但泽泄性偏寒,如病并不是那么有热,还得配伍术,

术是个辛温的药,苦温,去胃水,治头晕治头冒,

所以这两个药配伍起来,对于这个苦冒眩者,以冒眩为苦那是相当厉害。

茯苓也治,但茯苓冶眩方面,不如这两个药有力量,但它治心悸,这两个药都不能治,后头要有的。

所以中医治病不是有水饮祛水饮就行,

你看这个就知道了,所以读这个书啊,你非得在这个地方下功夫。

同是治水饮,上面那个,其人喘满,心下痞坚用那个方子(木防己汤),

用这个方子(泽泻汤)决不行,

那个方子治什么?治水饮;

这个方子也祛水饮,可是苦冒眩,非用这个不可。

所以仲景这个书,咱们研究古人所谓经方了,它法律森严,他严的很。

我们唯独在这上面才能学会治病,现在辨证只是辨个水饮,祛饮就行了,那治不了病,你看到什么情形,我还没讲完呢,底下再看。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宗萨钦哲仁波切】那么如何进行真正的实修呢?

【宗萨钦哲仁波切】那么如何进行真正的实修呢?

宗萨钦哲仁波切 

内观

有很多人想要多了解毗婆舍那(观)。毗婆舍那可以翻译成“看见额外的东西”,这可能不是最好的译法,因为它可能造成误导,听起来好像有什么额外的东西。毗婆舍那也可以被理解为“如是地观看”;日本人可能也经常用“只是看着”;我往往喜欢说它是“看见实相”,基本上就是“认出实相”。无论你用哪一个说法,它都是最重要的技巧。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博大精深的主题,所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层次和方式来教导它。例如,可能上座部传统会想要你看见一切的无常,即一切都一直在变化,那本身即是实相,即是如实的状况。有时候他们也可能建议你看苦——英语 suffering 可能不是正确的字眼,可说是某种不悦,或者还是说 suffering 或 pain,这里的 pain 指一切受苦方面的痛苦。在佛教中,“苦”(dukkha)这个字含义太广大了,非常难理解。我的意思是,乍看之下,你可以说苦就只是头疼之类的痛苦,但它不只是那样的痛苦。上座部也可能谈到一切事物无我的那个面向——实际状况就是这样,一切事物都没有实存的我。

大乘则可能用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探讨。像是他们可能谈到空性,这与上座部讲的无我非常接近。他们也可能用“看见佛性”这个技巧,这也是一种内观的修持。这里有太多的词语了,抱歉我讲得不是非常简洁和具实修性。无论如何,我想大家知道这些不同的趋近方法也很重要。

那么如何进行真正的实修呢?无论你是否相信,实际上,谈论这个已经是一种修行。谈论、思维,还有像是争论,是趋近内观的一种方法。不过,不同传承也会使用不同的方法,最热门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修。但是我真的希望各位不要自我设限;我真的希望大家一听到禅修这个词的时候,不要限制自己认为禅修就只是直挺挺地坐在一个蒲团上一两分钟或一两个小时。

对于非常新的初学者,我们昨天已经讲过,基本上是用这样的技巧:选择一个对境,没有任何参考点或评判地处在那里。作为一个样本,让我们就别坐直了,按你现在的坐姿坐着,然后只要听着这个空调的嗡嗡声即可。

如果你的心思突然飘到别处,像是飘去 101 大楼,只要注意到你的心思飘走了就好。基本上就是,如果生起恶念,不要拒绝它;如果生起善念,不要兴奋,也不要把它写下来之类的。对于一个非常新的初学在家人来说,作为一种幼稚园程度的内观,这样做就可以了。但这是很重要的基础。好,现在让我们这么修持一分钟,不限定姿势。


[静坐]

刚刚是不限定姿势的一分钟,现在再做一分钟有姿势的练习。你注意自己的念头,你观看自己的念头,可以从注意到冷气的声音开始。这次也一样,其他什么都不做,你就只是观看自己的念头。只是观看,不要追随,不要评判,不要被带走。只是观看,就好像一个老人在看一个小孩玩玩具,不带评判地。好,开始。


[静坐]

好,那就是有姿势的一分钟练习。我感觉你们以后不会这样做,或者你们不会相信这个。即使你这样修,我觉得你也不会相信这个修法。你应该要信任这个修持,不要问“然后呢?”没有然后,就只是观看。这就像个钥匙,会打开八万四千佛法的潘朵拉盒子。

因为如果你持续地观看、观看、再观看,你的念头就不知道如何才能纠缠你,因为念头一来,你就在那里观看它。如果你的念头不知道该拿你怎么办,你就成为它的老板,那就相当接近解脱了。

这已经回答了各位提出的很多问题。像是有这样的问题:常年打坐之后,依然有很多的执着。我不认为你应该担心那个,你应该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够多么不散乱。你有多么纠缠其中或不被缠扰,那才是你要担心的。


这个问题也很类似:我会对许多小事感到沮丧,那么我要如何培养菩提心或发展内观?真的,请继续对小事沮丧,不要担心这个。取而代之的,你真正应该要担心的是自己是否散乱。从一两分钟开始修起。



從我的iPhone傳送

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老中医眼中的“癌症”,受益匪浅!

老中医眼中的“癌症”,受益匪浅!


以下是正文

对那些突然来临的重大疾病,那些魔鬼一样挥之不去的癌症阴影,我们除了恐慌还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收集了几个代表性的中医说法:

一、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

二、长期保持血气的充盈就可以避免癌症。

三、肿瘤,相当于房间里的垃圾桶。

四、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

有些东西你不一定会理解、会认可,那我们为什么要知道呢?

为了定心。

我想知道,那些大医为何在面对诸多生死之后,还能信心十足地告诉你,不要怕。



一、肿瘤,其实相当于房间里的垃圾桶。

肿瘤从潜伏期到转归期有无数种可能,但有的医生喜欢强调最不好的结果。

很多癌症病人的病情恶化,是从他得知自己患癌之后。“一个人总是被他的内心打败,而不是外界给他多少伤害。”患者听到之后,他的念头和思维就被这个最坏的可能性紧紧抓住,天天在恐惧之中,有时候,成了心理学所说的所谓“自我实现的预言”。

肿瘤,其实相当于房间里的垃圾桶。

每个房间都有垃圾桶,暂时储存垃圾。如果一个房间很干净,那是因为有人清洁过、管理过,垃圾桶被及时清空了。

肿瘤,就是身体为了保持整洁而设置的垃圾桶。健康人的身体正气很足,能把体内的垃圾及时清理,但是,当正气不足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足够的能力把垃圾清除到体外,身体就会自发地把垃圾暂存到肿瘤这个垃圾桶里面,以免垃圾进入血液。

所以,面对肿瘤,切除肯定不是最好的态度。谁会认为一个房间里垃圾太多了,最好的方法是扔掉垃圾桶呢?

经常有病人切除肿瘤之后发现扩散了,其实这是因为你把垃圾桶扔了,当然房间里就会到处是垃圾。

医生建议,首先不要怕,不要慌,问问自己:我心里有什么想不开的结在身体里留下了印记?我有什么没有宣泄的情绪被压在心里?我有没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先把心结解开。

不恐惧是非常重要的心法,相信癌症是自己的朋友,肿瘤的出现是在提醒自己反观自我,看看自己出了什么问题还不自知。肿瘤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垃圾桶,没什么可怕,它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产物,不要用激进的、对抗的方式来对待肿瘤。

管理肿块的是阳气,解开心结,节约了阳气,身体就有力量去缩小肿块了。

一定要记住,现代医学经常强调的最坏的结果,只是无数种可能之一。



生活方式方面,还有三个非常具体的建议:

1、离开熟悉的人群。

周围的人不断地嘘寒问暖,有时候会给人温暖的能量,有时候却给人增加了压力。对于一个肿瘤患者,亲友们的过度关心会时常提醒他自己是个重病人,反而强化了心理阴影和负能量。

2、改变节奏,改变动静阴阳。

原来忙忙碌碌、四处奔波的,学一学打坐、站桩,让自己静下来;原来特别宅,不爱出门不爱活动的,多出去旅行,接触不同的山水风景、不同的人,把视野打开。

3、调整作息时间,调整饮食。

不熬夜,不大鱼大肉,让身体内部节律正常、有序。 

二、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

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阳气虚了以后,慢慢就结成小块儿,然后逐渐长大,成为一个影响人生命的东西。

若在肿瘤早期,中医治疗还差不多。好多病,都不是马上就得的,往往当你发现的时候,整个五脏气血,都损伤得很严重。

肿瘤,它长在体内,对五脏六腑的损伤过大,需要很长时间调理。治疗肿瘤病人,只要不犯错误,不要做这个放疗、化疗,生命都可以延长好多年。

将得病原因总结有三:

1、人身各处,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阴阳的关系不是对等的,阳气是主要的,阳主阴从。阳气失于敷布,阴寒得以凝聚是肿瘤的基本病因病机。

人之阳气的多少取决于脾胃。元阳虽藏于肾,但而要后天脾胃的滋养。元气升降出入的运行也依赖脾升胃降的斡旋之能。

如果进行中西医比较,西医免疫系统的功能可以与中医的脾勉强对应。大家都承认免疫系统是人体对肿瘤的最后一道防线。换言之,脾胃虚寒是易于发生肿瘤的体质类型。

2、寒湿为患,十占八九。

人体的津液精血靠阳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寒湿伤阳则津液精血的运行缓慢甚至停滞,易于形成瘀血、痰湿、食积等有形之邪。

有形之邪又会阻碍气机,形成恶性循环。

3、情志内伤。

薛立斋的《外科枢要》认为:“肉瘤之生,始于“郁结伤脾”。

根据我们对肿瘤患者的了解,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情志事件的刺激,有的病人治疗后效果不错,但由于精神的刺激又使病情加重。

忧恚则气结,气结则阳气不通,阳气不通则出现在何脏何经络,则肿瘤就有可能发生在何处。



三、长期保持血气的充盈就可以避免癌症。

肿瘤或癌细胞的形成主要是血气能量太低,生活不正常是癌症的最大成因。

血气极低症状的形成有许多可能的原因:

有些人是受到重大精神打击、长期精神抑郁,造成神经衰弱的失眠,长期失眠自然造成血气长期下降。

长期担任夜班工作,睡眠颠倒,还有目前网络族经常上网到三更半夜,违反了自然,当然血气能量低落。

另外更多的是生食动物性食物,造成身体免疫系统疲于应付,最终失去抵抗细菌的能力。

明白了肿瘤的原因,因应的对策就很简单了,治本的方法主要是养成下列生活习惯:

所谓一式,就是补气血,保持造血量大于耗血量,相当于企业的营收大于开支,也就是要保持企业盈利的状态。事实上,当人体有了足够的气血,它自己就会修复体内所积存的问题,使我们处于良性循环中。

三招,就是指敲胆经、早睡自然醒和压心包经。其中,前两招是在造血,第三招是善后,也就是处理气血充足时产生的一系列反应。

只要养足了血气能量,身体能力足够了自然会进行清理垃圾的工作,没什么值得紧张的。

四、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讲阳气的内容,讲到了它对生命是这样的重要。阳气如果没有了正常的住所,人就会折寿而不彰。这就说明了生命对于阳气的依赖。

那这个阳气的根本从哪里来呢?实际上是从本俱的天性中来的。

很多学中医的人以为所谓的阳气是肾气呀、或是心的动力呀,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在天性那里。

关于禀性,中医给出了一个很方便的方法。因为禀性它要表现,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就是怒,恨,怨,恼,烦。

中医称之为五行性,他把禀性很巧妙地用中国人固有的五行的思维方式来分类。

怒伤肝;

恨伤心;

怨伤脾胃;

恼伤肺;

烦伤肾,就是泌尿生殖系统,子宫肌瘤、前列腺炎都是跟烦有关。

禀性对于生命作用的能量非常大,这也是令我们很多医生搞不清楚的地方。

比如,说脾胃的病治好了,可是不久又来了,反反复复,就是不知道导致脾胃的疾病的源头原来是“怨”。

所以一个人如果有胃病,应该看他是不是动辄喜欢埋怨人。我们应该去查找生活中这些因素。

情绪可以说是诸毒之首,它完全不似砒霜或鹤顶红,贴有毒药的标签,大家才不敢轻易去触碰它。

正因为情绪没有这些标签,它甚至可以合情合理合法地毒害人。乡间俚语常言:死都不知怎么死的!放在情绪身上再契合不过。

情绪是最大的漏,多少精气神都会被它漏掉。



從我的iPhone傳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