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达真堪布:为什么要念那么多的咒语呢

问:既然念一个等于念一切,我们为什么还要念那么多咒语呢?

达真堪布答:念一个等于念一切,念一切也等于念一个。这些咒语也有不同的缘起,不同的作用。诸法一性,诸佛一性,但是每位佛菩萨都有不同的愿力,这不是我们分别。
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菩萨智慧的体现;我们要开始讲法了,这个时候就念文殊心咒,祈祷文殊菩萨加持,让自己有智慧。观音菩萨是一切诸佛菩萨慈悲的体现;我们要开始做火施了,这个时候就念观音心咒,祈祷观音菩萨,为众生发慈悲心。
众生有不同根基、不同意乐、不同因缘,因而佛传了那么多的咒语,那么多的法,这都不矛盾。

只要这关过了 你念佛的质量就能进一步!

 宗性法师

关于念佛怎么念的问题,在座的都念了好几十年,从黑头发念成白头发,都很有功力,所以不用我再多讲。实际上,念佛的质量不是从某一个点上提高,而是需要综合提高。因此,我想从另一个侧面——如何发心——来讲一讲如何提高念佛的质量。
人的“心”很多。过去的人把人心定不下来,叫做“五心不定”,就是说你的心到处乱跑。而修行人把“发心”作为一句口头禅。
我们一出家,师父就说:“你要好好发心!”还有在座的居士们,到了庙里不管做什么事,师父都要你好好发心。那么,发心到底这么发呢?你的心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像发豆芽那么简单吗?事实上,发心需要培养。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讲:第一,信心;第二,出离心;第三,菩提心;第四,般若心。不论你修行哪个法门,这四个心都至关重要。
修行净土法门要具备三资粮。首先是信,其次是愿,最后是行。我们就先谈谈“信心”。
不论修学哪个法门,最重要、最难迈出的第一步,就是信心。你的信心生起来了吗?这需要了解三个问题:
第一,你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第二,你对三宝有没有信心;
第三,你对整个佛法有没有信心。
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我想你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当别人念十年。
首先,你有没有自信心?
常有居士来找我,我就跟他们讲:“好好念佛,将来一定要往生,然后回来给我打个电话。”结果他回答我:“不行,我业障深重!”我问:“你怎么知道?”他说:“我一天到晚这也不顺,那也不顺。”我又问:“你的业障重到什么程度?有没有用秤去称过多少克,多少吨?”
这种心态很普遍。我有时候出点问题,心里也会琢磨:“我这辈子到底行不行呐?”当这些心态产生时,首先表明的就是你对自己没有信心。
为什么你老是觉得自己业障深重呢?就是因为你老是惦记过去。惦记过去的人,是属于贼心不死的人老是想着未来的人,是空想家。
因为寄希望于来生的人,是天下第一号大笨蛋。佛法让你不要寄希望于将来,也不要老惦记着过去,而要你看着当下,看着眼前。
学佛的人应该想:我现在怎么办!因为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过去有的业障,也都是过去时候的身口意三业造成的。你老是想自己业障深重,能把它想掉吗?想不掉的。你只能从现在开始,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才能让过去的东西不起作用。
换个角度,如果从未来讲,如果你想自己的未来真的有个好的去处,生命有个好的归宿,那么你也必须从现在开始种下好的因。
曾经有人跟我说:“我要去干大事儿!将来要护持佛教!”我说:“你不要说将来对佛教作什么,你现在能够为佛教做什么?”
还有人说:“等我将来发了财,有了办法,一定要供养你!”我告诉他:“你供养我不行,要供养寺院。”他说:“那行,我一定要供养寺院!”但是这么多年了,这些人老是没有实际行动。
后来我就琢磨,可能他们是觉得:现在可能做不了了,还是等到将来吧。将来哪天时机成熟了,可能做个更大的事儿!
这和大家平时发愿是一样的,今天看见这个寺院不好,就发个愿:将来有钱了要护持这里;明天看见哪尊佛像不庄严,又发个愿:下次有钱了一定把这个佛像修缮好。结果是空愿发了一箩筐,实际的愿一个也没有。
愿不能乱发,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现状,认真想好。不要总是说:师父,等我赚了钱再来供养你!我对你唯一的希望,就是现在回去清清白白地做个好人,能够好好地干点正事!如果有人听我讲了以后,临走前能说:师父,你讲得很好!我回去要明明白白做个好人!”我是最高兴的。
所以,我们不要寄希望于未来,也不要老是惦记过去,佛法讲重在当下。而讲到当下,首先就是对你自己要有信心!
你自己对往生都没有信心,自己的双腿都在打颤:“我业障深重恐怕去不了了,不知道阿弥陀佛要不要我呀?”你总是拿你的心去和阿弥陀佛的心比,这种心态是凡夫的心态,不是阿弥陀佛的心态。如果阿弥陀佛和你一样笨,还会有极乐世界吗?
到底有没有信心,我们此时此刻就可以检讨。我常常检讨自己,你别看我有些时候提着念珠念一念,其实心里面一不留神就会钻出个念头来:“万一念的这个阿弥陀佛不管用怎么办?”因为我们是凡夫,肯定会有这些念头出现,但只要检讨自己,就能进步。
所以,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让自己对此深信不疑:我此生一定能够成就!此生我不用坐火箭,自己去!
常常有些人想皈依,学佛。你问他:“你来干吗呀?”他向周围望一望,等没人了才悄悄说:“我想学佛。”难道你就这么点儿出息?连大声说“我想学佛”的勇气都没有?你的自信心到哪儿去了?如果有一天,你敢拍着胸口在大雄宝殿中间嚷:“我今生今世一定能往生!”恐怕你的信心就差不多了。
我最佩服六祖大师,他没多少文化。用现在的话讲,至少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没有学习过的。可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祖师呢?就凭他第一天到寺院去的举动。他一到寺院门口就碰到了五祖。五祖问他,“你来干吗的?”他回答:“我来作佛的!”这句话你敢说吗?
我们今天学佛,修行净土法门,你内心的底气足不足?信心生起来没有?这一关过得了,你念佛的质量就上进了一步。因此,不管是念佛还是做其他的,你都会一步一个脚印,不指望将来怎么样,而结果是自然



欲女和饿狗,哪个更愚蠢?


欲女和饿狗,哪个更愚蠢? 


佛经里有个故事:有个女人,她的先生很爱她。她的家境富有,每天生活在感情稳定、幸福的家庭中。


有一天,她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的花言巧语令她心动,她就与年轻人私通。

后来,年轻人对她说:“偷偷摸摸的不自由,我们可以去找个新天地,离开家乡去建立属于你我的新家庭。”这女人听了觉得怦然心动,于是答应了年轻人的要求。



有天趁着先生外出的机会,她拿了家中所有珍贵的财物离家出走。她走到港口边,看到那位年轻人在那儿等她。

年轻人说:“来吧!你先把东西给我,等我运送到对岸再回来载你。要不然,被抓到就不堪设想!”这女人也认为有理,说:“好啊!你先将东西运过去,我在这里等你。”

那些财宝被运走后,这女人便在港口痴痴地等。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却不见那个年轻人的踪迹。
  
她又饿又冷,只好走到树下避避风雨。此时,这女人很后悔!可是她既不敢回家,又等不到那个年轻人来接她,心中不由悲泣、懊恼!

这时,她看到一只狼狗。狼狗口里咬着一只鹰,那只鹰还在奋力挣扎!狼狗边跑边咬着鹰,跑到水边看到水中有一条鱼,它就暂时把鹰放下,准备要去咬鱼。结果鱼游走了,狼狗回过头看到鹰也飞走了。

这女人看了,忍不住笑说:“这只狼狗真傻!已有一只这么好的鹰,居然放弃而去咬鱼。结果鹰飞走了、鱼也游走了,真是傻啊!”



这只狼狗回头说:“我的傻,只不过是挨了一顿饿;你的傻,却是误了你一生!”

当时,这愚痴的女人才如梦初醒地说:“我不只是傻,还很贪!竟放弃爱我的先生及幸福的家庭而迷恋他人,最后遭受欺骗。这都是因为自己一念的邪思心欲啊!可是,后悔已经太迟了!”

在日常生活中,欲念常带给我们很多的烦恼和困扰。“欲”就像加了蜜的毒药,虽然喝起来很甜,但是毒药会慢慢腐蚀人的脏腑,让人苦不堪言啊!


人,都想随心所欲地过日子。像文中这个女人,随心所欲的生活不仅不快乐,反而还害了自己,让自己可能这一生或来生来世,永远会遭受痛苦和折磨!所以,我们要防止心念被“欲”污染了。

其实,如果我们想得通、悟透道理,则欲念只不过是暂时的迷境,引诱凡夫的心迷失而走上无法自拔的困境。如果能把握智慧,让心不动念,也就不会受到欲念的诱引了。

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

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 

顶果钦哲仁波切
                                   


  人一生中所面临的俗事,就像永无止境的海浪,一波接着一波而来,但我们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什么也留不住,我们的脑中走过无数的念头,一个念头生出许许多多的念头,但所有的念头都只会增加内心的骚动与不平。

  假如仔细反省日常行为所依据的基本价值观念,并试着找出它们从何而来,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源自我们未能对事物做正确的检验。我们的所作所为,通常是根据“每一件事都是真实、具有实体”的假设而来。但是,当我们看仔细一点就会发现,现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鲜艳多姿,却没有任何实体存在。

  当天空上挂着一道彩虹,映入眼帘的是许多美丽的色彩,但彩虹不能当衣服来穿,不能当饰物来戴。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拥有的;所有的事物只不过是透过各种因缘的结合,呈现在我们面前。心中升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念头根本没有所谓实体的真实,或本质的存在。所以,念头根本没有理由拥有强过我们的力量,我们也没有理由沦为念头的奴隶。

  轮回与涅盘皆由心造。即使如此,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只不过是一堆念头罢了。一旦我们认清念头是虚空的,心也就失去了蒙骗我们的力量。但是,只要我们把虚假的念头当做是真的,念头就会向过去生生世世一般,继续折磨我们,让我们深受痛苦。为了达到控制“心”的目的,我们必须觉知该做什么,以及该避免什么;我们也必须保持警觉,时时检视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

  为了破除心的执着,了解所有的现象皆如海市蜃楼中的绿洲一般空无虚有,美丽的外相无益于心,丑陋的外相也无害于心。斩断希望与恐惧、喜爱与憎恶的连结,安住于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现象只不过是自心的投影。一旦你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你将认清眼前所有的相对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影,一场梦,并且不再执着于它,认清实相即是空,就等于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如何与不信佛的家人相处?

如何与不信佛的家人相处? 


 如何与不信佛的家人相处 
有人在学佛的过程中,不闻思学习,只知道一遍遍闷头做功课,更不顾及家里不信佛人的感受,由此给家人带来很大烦恼,这样“用功”学佛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


别人认真做功课,我们当然应该随喜。

修行是很个人的事,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修行的具体路径也会不同。虽然多数人都会经历闻、思、进而实修这样一个过程,但也有一些人由于往昔的因缘,这一世显现上没有经过多少闻思,便直接进入实修,也能有很好的修持效果。

有的人博闻强记,闻思的范围很宽;有的人一门深入,主要闻思自己专修的那个法。这两种情况,只要是能把学到的融入自相续,都很好。

所以我们没有神通的人,最好不要随意评判别人。关注自己的修行就好了,仔细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努力只在自已身上找错,不谈他人的是与非。

至于如何与家里不信佛的人相处,也是要视具体情况而论的。有的家人本身烦恼比较重,你信佛,他不高兴;你不信佛, 他照样不高兴。一味地迁就、迎合可能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不能不考虑家人的感受。

怎么去平衡呢?根据我的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缺少较为亲密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交流,是很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家人若反对你学佛,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不赞成佛法,很有可能他只是怕本来跟你交流就不多,你若再学佛而他不学佛,以后能一起谈的话、一起做的事就更少了。所以,你要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应该先打消他们的这个顾虑,多做情感上的沟通,就是正常的人与人之间、亲人与亲人之间应有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与你在情感上的联结、你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

一些学佛者与家人间的矛盾,其实不是学佛与不学佛的矛盾,也谈不上信仰和价值观的冲突,主要是亲人之间缺少正常健康的交流。

若是家庭成员间有比较好的情感沟通,即使信仰不同,也是能相互理解和支持的。一家人,再怎么有分歧,终究还是希望对方过得快乐。

——希阿荣博堪布

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

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 

 慧律法師 
                                  


先辨真心才是佛,妄心是贼。
妄心是我们生死的轮回根本。
真心是我们了生死的根本。
所以,我们要用真心修行,叫做真如自性。

《金刚经》讲:心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
《楞严经》讲:心不是在内,不是在外,不是在中间。

为什么这样讲呢?
阿难就问佛了,要找心嘛,阿难心找不到。
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因为有七处征心,阿难一开始,错认为心在内。
佛陀就告诉他:如果心是在内,应当先看到你的五脏六腑。
心如果在内,你可以看到肺,看到心脏,看到胃、大肠、小肠。
阿难!何以你看不到呢?

为什么你看不到你的五脏,心脏、肺脏、脾脏、胰脏等等,大肠、小肠?
你既然说:心在内,为何看不到你内在的东西呢?
阿难想:嗯!那么,心可能在外。
佛陀就说:如果说心在外,回过头来,应当看到你自己的脸,你看得到自己的脸吗?

没有照镜子,你能看到自己的脸吗?不行!心不在外。
如果心在外,跟我们也没有什么关系啊!那么,成佛变成二尊佛了。
佛陀开示阿难:如果心在外,会先看到你的脸。
那么,心在外,身心不相关,如果成佛,变成一个内在佛,一个外面佛,讲得通吗?

阿难再想一想:嗯!那可能心在中间。
佛陀说:心既然在中间,那么一定有可以指出来的地方。是不是?
有左边,有右边,你才讲这是中间嘛!是不是?
阿难!中间在哪里?
佛陀要阿难讲一讲:你所谓的心在中间,中间在哪里?你指出来给我看看。阿难就是心找不到。

就是二祖去见达磨大师,慧可大师去见达磨祖师,所讲的那一句话,叫做: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这个就是这个道理。
《楞严经》这样讲: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金刚经》讲:心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这个都是讲妄想心。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为什么佛陀这样讲?
过去心就是你所有的记忆,美好的记忆、恶的记忆,都一直记忆在你的内心里面。

所以,一般人一回想过去的快乐事,好像在幻想、梦想一样。
要回忆起以前痛苦的,就恨,所以,一直忘不掉过去,不晓得过去心不可得。

有一个法师,今年五十四岁,他的妈妈八十七岁,讲到四、五十年前的事情,
这个法师的妈妈还会掉眼泪,你知道她是谁了!你想想看,五十年前的事情。
想到我爸爸,她都还会哭,严不严重啊?

这《金刚经》一句话就解决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你现在所看的一切的执着、认识的东西,叫做认识论。
佛陀在《阿含经》里面讲:千万不要随着你的感觉而起舞,因为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觉。

因为法无定法。你认为好吃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好吃。
你觉得这个人值得尊敬,另外一个人不一定觉得这个人值得尊敬。
因为每一个人,都随着感觉起舞。
这个就是生灭、无常、轮回的心。

内心的爱和恨都是不存在的

内心的爱和恨都是不存在的 

 慧律法师 
                                 


佛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我们看到佛像很庄严,向他礼拜,当然这是一念虔诚。
但是内心要充满了智慧,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
释迦牟尼佛再庄严,也是假相。
真正的佛是什么呢?
觉悟的心,一颗觉性。
我们这一颗清净的心。

每一个人,如果找到这颗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是佛。
我们修行佛道,就是要如何呢?不要被假相染着了,为什么呢?
你过去的爱,不存在。
过去的恨,不存在,都在变化,过去心不可得。
我们现在呢?每一秒钟都在变化。
未来呢?还没有到。
所以我们现在要面对这个现实,我们就是要了解缘起性空。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安住了。
心安住在什么地方呢?
安住于无所住。
无所住是什么地方?
无所着。
讲到这个就很难解释了,我们现在修行,都是用妄想心。

妄想心就是说:我在求佛道,有取舍的观念。
若是愈求佛,他就离佛道愈远,为什么?
现前一念的空性,我们的觉性,就是佛。
不必追求,只要于一切相,当下放下,离开执着、离开分别心,这一念觉性,
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但是因为初学佛的人没办法,所以就要慢慢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