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7


瑜伽经 —— 三摩地篇 17 


第十七句:VITARKA  VICARANANDASMITANUGAMAT  SAMPRAJNATAH
<善普拉尼亚塔三摩地可由推论、内省、喜悦及纯洁的自我伴随而生>


VITARKA:可推论、推理
VICHARA:内省的、深思的
ANANDA:喜悦、快乐
ASMITA:纯洁的自我
ANUGAMAT:伴随而来的形式
SAMPRAJNATAH:显著的(善普拉尼亚塔)


在这之前的经文里,巴坦加里告诉我们瑜伽的理论。现在他谈到瑜伽的最后境界——三摩地,亦即沉思冥想和它的变化。

巴坦加里在这一方面是完全有科学依据的。他将瑜伽视为严肃的知识学问,并毫不犹豫地说明练习瑜伽的各种方法和介绍各个支派。科学家有这个责任去了解和解释他所发现的每一层面,就像一个化学家给予药品的配方,他得解释如何正确地使用,以及如果不正确使用会产生什么后果。

如果你认为你已经可以开始练习三摩地,你应该知道练习三摩地一定得先练好专注及冥想静坐,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心灵必须专注在一点上而且必须完全被控制住,因为整个心灵都必须完全用来练习三摩地。

这一节以及后面的瑜伽经里,巴坦加里谈到两种三摩地境界:显著的(善普拉尼亚塔,Samprajnatah)和不显著的(阿善普拉尼亚塔,Asamprajnatah)。巴坦加里又将显著的沉思冥想分为四种形式。想了解他们,我们必须认识他所说的本性(Prakriti,普拉克里惕)。

依巴坦加里的说法,本性也分为四部分:整体有实体的物质、精微的元素,最终可见的具体形式,精微的心灵特质,自我(Ego)或个体。

所以,练习三摩地首先要专注在整体或实体的事物上,再专注于精致细微的要素上,然后专注在欣赏,除了喜悦外,不要有任何事物牵挂。换句话说,就是专注在平静、喜悦的心上(Sa—ananda  Samadhi,沙—阿希米达三摩地),最后专注在“我”上,感觉独自一人(Sa—asmita  Samadhi,沙—阿希米达三摩地或纯洁自我三摩地)。

这是有次第区分的,因为你无法立即非常精微地沉思下来。首先你得训练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实体的东西上。当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实体的东西时,叫作沙维塔卡(Savitarka)三摩地。请记得,在这个阶段,心灵已经是有效控制住了。当你纯洁的心沉思冥想在一个事物上的时候,它会走到这个事物的极深处,去认识它的每一个小分子微粒。一颗专注的心可以得到能量,当这颗有能量的心专注在一个事物上时,这个事物的所有知识就能启发显现出来。

知道了这一点,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出科学家找寻并发现原子的能量,科学家练习的是“沙维塔卡三摩地”。他们是显示的,并期望知道结果;他们将心灵完全专注在其上,即使是事情的极小分子也会显现出来。在得到此学问时,我们从原子中获得了能量动力,这就是沙维塔卡三摩地。

这种沉思冥想的好处,是了解内在的秘密及你沉思冥想的事物上的能量。你要如何运用这个能量?由看见原子能量如何被用来制造毁灭性的的炸弹,而不是缓和的镇定剂,你很容易发现那是有危险性的。在得到所有额外能量时,都是有危险的。如果没有适宜的道德基础,练习三摩地的结果也是危险的,作为一个科学家,巴坦加里必须将它解释清楚。

下一个形式,你要在精微的要素上沉思冥想,指的是看不见实体的,即沉思冥想在一些抽象的东西上,像白色、红色、爱、美丽。因为它们是抽象的,一个普通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实体的事物,是没有办法了解什么是红色或爱。但是如果你能沉思冥想,并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实体的事物,那即使没有实体事物为依据,你的心依然能够了解抽象事物。于是,你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这种三摩地叫作内省(Savichara,沙维恰拉)的三摩地。

接下来,我们进入的仍然是精微、不可捉摸的境界,在那里连辨别力与省思都不见了。在那儿你得到一种喜悦,叫作沙—阿南达三摩地(Sa—ananda),即喜悦的三摩地。那儿只有快乐,毋须推论或省思。

第四种三摩地,阿南达(Ananda)也没有了,只有对自我个体的认知。你沉思冥想在“我”,你就在那儿,其他什么都不知道,这个叫作有自我的沙—阿思弥陀(Sa—asmita)三摩地。那是不可能看出它会是什么样子的,但至少我们要了解它的理论。

在沙—阿思弥陀三摩地的境界里,心之印象(Samskaras)仍然以种子的形式存在心里。即使你只知道“我”,记忆依然埋在心底深处。

“显著的沉思冥想”是一个往内心走的过程——不是开发,而是深入。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或是本性是未显现的。当它开始显现的时候,首先自我就跑出来了,然后是个体,然后是心灵开始,然后由心灵开始,你进入精致微妙的部分,然后就是整体的成分,这是自然的进化、发展。


瑜伽的冥想让我们经验了向内深入,它也可以被称为创造与毁灭。但是,事实上你的内在并没有创造任何东西,也没有毁灭任何东西。

《薄伽梵歌》里这么说的:“未清楚显现的如同显现一般,然后又变得不清楚了。”我们所看到的外东西是清楚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根据瑜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说神创造了所有的东西。瑜伽说神只是纯意识,本性也在那儿,是它的本性在扩展和消失。

本性未显露的时候,含有实质(Matter)和力量,它们是不可分的,就像火与热不可分开,没有火就不会有热。当本性处在未显露的状况之下,力量是蛰伏或静止的。举例来说,当发电未转动时,电力无法产生;一旦马达开始转动,电力于是产生。

这个力量或者这种气,叫作本性特质(Gunas,古纳),是由三种要素组成:沙特瓦(Sattva)、拉加斯(Rajas)和塔马斯(Tamas)——即安宁(悦性)、活跃(变性)和迟钝(惰性)。

当这三种特质处在平衡状态时,它们不会影响实质。一旦在本性特质(古纳)里有一点不安时,在实质里就会产生一些动作,会出现各种形式。整个宇宙因而出现:天空、地球、火及各种创造出来的要素。所以,显现的会自己慢慢地演进,最后看到了坚固的实体形象。

现在,我们处在这个实质的世界里,当安宁、活跃和迟钝三要素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时,我们得从我们看到的地方开始工作,从已知的领域到未知,我们不能忽略已知道的而直接去处理未知之事。

实质的事比较容易做,因为是我们能看、能感觉、能触碰、能品尝的实质事物,这就是为什么心灵先给予冥想沉思一个实体的东西,让它因专注而平静下来。一旦了解了这一点,它就会进入更深层的一面——精微的要素,接着静止这精微的要素,直到它回到原始的面貌。

除非你非常了解本性,否则你是跳不出来的。你没有办法忽视它或是把它放在一边。这就是为什么要先练习四个显著的沉思冥想,一个一个接着练习。

但是,在显著的沉思冥想里也有一个危险,它是需要去练习的,我们也得面对它的危险。你得净化自己且无私地准备好,否则你会在面临新发现的能力时产生危险。以耶稣为例,他能治好生病及瘸了腿的人,他用他的能力去救助别人,当他被钉上十字架时,却没有使用这个能力来解救自己。如果他真的想这么做,是可以的,但他没有,因为这些超能力不能用在自私的意图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