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瑜伽之树|帕坦伽利的《瑜伽经》

瑜伽之树|帕坦伽利的《瑜伽经》 他

练习者要了解瑜伽的深度是很困难的事。我们都知道,稳定心就是瑜伽。古代伟大的智者和瑜伽修行者在其著作一开始,开宗明义就说出教导的目标,接着清楚订出稳定心的方法,以便达到宁静。约两千五百年前,帕坦伽利写下《瑜伽经》,共分四篇,一百九十六条经文,方法完备,只要依法修行,就能与自我统一。

经书开头的两句是:“心若稳定,真我安居其中。”事情若如此简单,帕坦伽利尽可在此掷笔。可是他接着用一百九十四条经文详述达到这个境界的技术方法。他在开头说:“心若稳定,真我安居其中。”可是心若不稳定、散漫、攀缘外物,真我即随心而去;真我若随心而去,就无法安居其中了。

帕坦伽利在第一章描述心如何受外在声、色的吸引,而产生波动或念头。他根据习者个人的能力以及不同的修行程度,教导各种让心停止波动的方法,使所有的修行人都能达到身、心、灵统一的状态。

未经修炼的心因行为习惯而波动,所以帕坦伽利教导我们专注于宇宙神性,或呼吸,或通过修炼瑜伽而达到解脱的人,或任何与你相投的事物。练习者照着这些瑜伽方法修炼出安定的心。

安定的心能够精辟分析,正确推论,或不受外在世界事物的干扰,既不分析,也不推论,而是保持安静。当经过修炼的头脑安静下来,就出现喜悦的状态,练习者在这个喜悦中体验到存在的本质。

两千多年前,帕坦伽利了解到头脑的重要。他描述头脑的前方部位是分析区;后方是推理区;底部是喜悦的所在(这恰巧和现代医学的发现吻合:脑袋底部的下视丘是快乐和痛苦的中心);顶部则是创造区,或称为创造意识的所在,是存在、自我或自傲的源头,是个体的所在。

帕坦伽利介绍我们驯化头脑的方法,使头脑的四个部位变得顺服,如同手和腿一般的物体,可以保持安静。当它们安静下来,头脑完全没有活动,不再向外攀缘,变得开始向内探索根源。

我们在睡觉时都体验过这种顺服,那时头脑不再运作,像个物体,人也失去自我觉知的能力。瑜伽哲学描述这种状态犹如灵性停滞状态,或灵性荒芜状态,人仿佛走到没有路标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要往嘟个方向走;这也是个平稳、平和的状态。

帕坦伽利警告我们不要被这种安静、平稳网罗住,在它之上还有更高的意识,也就是良心的部位。如果你达到意识的平静而落人它的罗网,就掉人了瑜伽的陷阱里,也就失去了瑜伽的恩典。一旦停驻于此,把这想像为瑜伽的终点,你就失足了。你必须继续修炼,达到帕坦伽利所说的“照见灵魂”。

所以从波动到稳定、从稳定到宁静、从宁静到照见灵魂,这是瑜伽的旅程。你必须以精进和信心来加强智觉,以度过意识的波涛骇浪,并且找到意识动荡的终点。当你达到这个境界,你的意识成熟,也就是智觉成熟,不再摇摆晃荡,这时你与存在的本质成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无种子识三摩地(seedless samadhi)

这是帕坦伽利第一章《三摩地篇》的结论。这一篇是为修行到达某种程度的人而写的。作者清楚阐明,这一章不是写给一般人,而是写给修行达到某种境界、在所有处境下都能维持平稳的人。文中显示,这些经过修炼的灵魂如何能在存在中不断维持那种成熟完善。

第二章是写给尚未修行或刚起步的人。里面谈到身体的烦恼,这些烦恼造成心的波动。身体的病痛会造成心的波动,所以对治身体的烦恼也就是对治心的波动。我之前说过,瑜伽是整合,第二章就在说明什么是整合。

人是由三种实体构成的:因果体,包含灵性;精微体,包含生理、心理和智识;粗钝体,包含人体结构。精微体位在因果体和粗钝体之间,是联结身体与灵魂的桥梁。根据帕坦伽利的说法.这两体联结时,身、心、灵之间的对立就消失了。

我们在第二章一开始读过,“热情”、“自我研习”和“敬奉神”这三个修行原则合起来构成实践瑜伽(《玻伽经》第二箱第1)。当身、心和感官都让冶炼的火焰燃烧干净时《热忱和自我锻炼从燃烧欲望开始),当通过自我研习而了解到真我时,只有到这个时候,人才能敬奉神。他放下自傲,生出谦卑,而唯有谦卑的灵魂才能行虔诚之道。

因此,帕坦伽利既没有轻忽实践之道或智识之道,也没有轻忽虔诚之道。这三条道路他都看重,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由三方面组成的:手脚用来实践,头脑用来思想,心用来敬奉。每一个人都必须依这三条路而行,没有哪一条比较高或比较低,每一条都有它特别的实践方式。

《瑜伽经》的第二章叫《修炼篇》,谈论修炼。帕坦伽利描述了各种修行方法,个人可依自己的修行程度来奉行,它们就是瑜伽八分支:持戒、内修、体式、呼吸控制、收摄、心灵中、禅定、三摩地。这些先前逐一讨论过。

第三章叫《成果篇》,谈论瑜伽修行的丰富效果,由于这些瑜伽力量的诱惑,可能会干扰进化中的灵魂的和谐。帕坦伽利描述了修炼瑜伽可能会得到的能力,举出三十五种可能会经验到的效果,它们也是修行正确的指标。

修行若是得法,就会经验到这些效果;若是完全没有经验到这些效果,就表示修行不得法。不过这些来自瑜伽的好处、珍赐也是陷阱,所以帕坦伽利也教导不执着。糟糕的是,这些效果有时被形容成特异功能,其实根本不是。

这些效果是因为修行瑜伽自然而然得到的灵敏力,但修行人可能因为这些成就而偏离正道,就像要逃离风的人反而被卷入了风暴。为了不要卷入那些看似特异功能的风暴,帕坦伽利教导我们:单单观察自己有没有那些特质,然后继续深入修炼瑜伽。

这些能力和珍赐是修行人的陷阱,正如物质世界的快乐和慰藉是常人的陷阱一样。帕坦伽利解释,犹如常人为去除烦恼而奋战,瑜伽修行者得到这些能力时也必须与之奋战,因为它们可能会变成心理上的烦恼。这些能力看起来像是特异功能,其实不是,仅仅是极巧妙的自然能力。

当修行人发展出灵敏力和智识时,就会经验到这种灵敏力的效果,这些能力是正常的。虽然对还没有发展出这种灵敏力的常人来说,它们看起来是超能力,可是当你得到那种灵敏力时,这些能力对你来说是正常的。不过你得小心,因为这前所未有的经验会成为诱惑,就像独身的人会受到女人的诱惑。

这些刚刚经验到的能力会是你的陷阱,使你偏离瑜伽真正的目标。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发展不执着。当克服了痛苦与心的波动,修行人获得灵性上的能力和珍赐,这些也必须一一克服。唯有这些都克服了,才是纯净的灵性。当灵魂从身、心、能力以及成功的自傲等等束缚当中解脱出来,达到“单独”(aloneness)的境界,这时身、心有如被隔离了,而灵魂得到自由。这就是帕坦伽利第四章的主题:完全解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