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6日 星期三

当你看到你所想出离的事物的过患与虚妄的⼀⾯,并对之感到真正的厌烦,那⼀刻你已经开始出离了...

【宗萨钦哲仁波切】当你看到你所想出离的事物的过患与虚妄的⼀⾯,并对之感到真正的厌烦,那⼀刻你已经开始出离了...

宗萨钦哲仁波切 

本文摘自《八万四千问》


我们有时⼯作繁忙,且需要不断与许多世故的⼈交往,在这样的⽣活状态下,还能修⾏佛法吗?

完成⾃⼰的⽇常⼯作⽽不被染污,就像莲花出淤泥⽽不染⼀样。实际上,莲花也让泥⽔变得更漂亮。我们中的⼀些⼈,由于某些原因,承担着与⼈交往的⼯作或者责任,为此需要穿着讲究,去奢华的餐馆,并去做些徒劳的事。修⾏者知道这⼀切都毫⽆意义,但还是会为了某种更⾼⽬的⽽去做这些事情,⽐如是为了利益他⼈,或者⾄少因为这就是你的⼯作。知其荒谬的同时⽽去做,佛教徒称之为⽅便法门。很多时候,修⾏者会像⼀个伤者混迹⼈群那样去和别⼈交往,总是会⼩⼼提防,不落⼊⼈们的游戏,但也不让他⼈烦恼。参与他们的游戏,但不沉迷其中,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设法启迪⼈们的灵感。皈依仪轨中有“不与外道为侣”的颂词,那么佛教徒应该如何对待外道,例如道家和儒家,或没有宗教信仰的朋友?

   当然,这段颂词并不意味着⼀个佛教徒不能和⼀个基督教徒、犹太教徒或者穆斯林教徒待在⼀起,或者以朋友之间的⽅式出去喝酒或者喝咖啡。这些都是可以的。皈依戒⾥这项禁令的意思是,你不应该有这样⼀个在精神上会影响你的精神伴侣。这是因为有的宗教所信仰与宣讲的与佛教⼤相径庭。例如,佛教徒相信因缘,⽽基督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则相信有⼀个万能的造物主。这是两种不同的见地。佛教徒相信转世,⽽外道不信。佛教徒相信⾮⼆元,⽽外道的见地⾮常⼆元。因此,如果你想要去左边,并且通过皈依确定⽆疑要这样做,那么⼀个向右边⾛的⼈就不该影响你,使你偏离⾃⼰已经选择了的⽅向,否则你会感到困惑。在这⾥,我们并没有判断说其他宗教不如佛教,仅仅是说它们本质上是不同的,⽽你⽆法同时追随两条不同的路径。我遇见⼀些⼈,他们信仰某种特别的路径,声称是基督教、佛教、道教等更多宗教的混合体。我认为这是⼀种很好的尝试,有着善良的意愿,但它不仅不会有效,⽽且对⼈类来讲是种伤害。最好是保持多样性,就像有中国菜、印度菜、法国菜,这样⼈们可以选择。如果以和谐的名义将它们混在⼀起,最终只会做出⼀道不好的菜肴。⾄于儒学,我的理解是,它更像⼀种关于怎样⽣活的社会
伦理与礼仪。儒学对证悟不⼀定感兴趣,既然这样,我看不到重⼤的冲突,你可以信仰佛教,同时应⽤儒家的价值。⼀个道家学者和修⾏者在⼀起,在我看来也有很多助益,但没有必要把道家和佛教混为⼀谈,对这⼆者来说,那都是帮倒忙。

是否必须要到寺院⾥出家,成为僧侣才能修学佛法?什么条件和情况下⼀个⼈应该彻底出离?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可以在家修学?
有的⼈认为,我们需要出离⼀切,到森林、⼭洞⾥,或者成为僧⼈,才能真正完美地修学佛法。这么想真的是局限了佛法。因为佛陀是那么地全知全能,他所教授的路径⽆限丰富,处于任何境况中的任何⼈都能找到合适的⽅式,⽆论是⼠兵、商⼈、国王、皇后,还是其他任何⾝份。认识到这⼀点是⾮常重要的。

出离家庭⽣活只是⼋万四千法门中的⼀种。出离是⼀种⾮常值得称道和尊敬并令⼈⿎舞的路径,当然应该⿎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出离是唯⼀的路径。此外,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要出离诸如家庭和世俗⽣活等等——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是邪恶的,⽽是因为它们是种幻觉。理解这⼀点才是究竟的出离,正如出离骄傲、嫉妒、嗔恨以及其他种种令⼈痛苦的情绪才是出离的核⼼⽬的。成为僧⼈并不⼀定能保证这种究竟⽽核⼼的出离。
事实上,正如很多⼈知道的那样,“精神物质主义”⼀直以来都很流⾏。事实上,“精神物质主义”⽐“物质物质主义”要危险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些⼤寺庙的住持和僧侣尽管被贴上了“出离者”的标签,却变得⾮常有钱有势,贪婪⽽傲慢。事实上,⽐起那些装作是出离者的僧侣和喇嘛,我会更喜欢阿尔卡彭 ,因为这些僧侣和喇嘛是如此虚伪,他们甚⾄相信⾃⼰是真的出离,⽽那样真的很危险。那么,⼀个⼈在什么条件和情况下应该出离呢?当你真的看到你所想出离的事物的过患与虚妄的⼀⾯,并对之感到真正的厌烦,就是该出离的时候了。事实上,那⼀刻你已经开始出离了。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