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8日 星期二

"宗教士"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宗教士"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净界法师 

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的差别
我们再看第二个作用,作用有愿菩提心跟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基础,四弘誓愿;行菩提心是六度万行。菩提心它是一种善根,我们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差别,就是这个善根它多了一份愿力的支持,还有一种智慧的观照。比方说布施,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受了菩萨戒你去救助慈善事业,你拿一百美金出来布施,外道或一般的凡夫他也拿出一百块出来布施,你知道会有什么不同的差别吗?

同样的行为,外道的布施,他这个善念是情感性的,他突然间看到众生苦恼,触动他的恻隐之心,他是一时的情绪,所以他布施了,这是善业,那么这种布施呢,他能够在天上可能经过几劫或多少时间,他福报享尽以后他下来就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说善念的布施,当他的善念变成福报的时候,他受用完里面都没有留下痕迹了,就是这个能量释放完了就没有了。

一个菩萨的布施,他也生到天上去,但是福报享尽以后他还有相续的功能,他那个善根、那个布施的心在增长,所以这个想跟思不一样,想是一时的,思是一种愿力。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的妇女,她有一天中午在煮饭,她把这个饭煮好以后,要把这个饭添到客厅的时候,刚好看到佛陀从窗前走过去,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便这个婆罗门女也是信外道,但是她看到佛陀,她也是有善根,看到佛陀生起恭敬心:这个修行人太庄严了,我一定要布施祂,我一定要供养祂。但是当她用碗盛一碗饭要走出客厅,要到外面去供养佛陀的时候,她看到她先生在客厅坐着,她想这样出去肯定被骂,那怎么办呢?这个人很有智慧,她没有放弃,她把这米饭泡水,泡完水以后,用布把它榨成汁,米汁,她跟他先生说,这米汁昨天剩下,我拿去倒掉,她就走出客厅,那倒掉就倒呗,她刚拿出去倒,佛陀当然知道她的用意,就把钵伸出去,她就很虔诚的跪下供养佛陀。

供养佛陀以后,佛陀跟她咒愿,佛陀说你这个布施,你未来有三十小劫的时间在人间天上享受快乐,最后遇到佛法而证得初果。那么佛陀讲完以后,她的先生在客厅里面听到了,跑出来,他说你这个出家人,你也不能为了这个贪求别人的布施,讲这么大的谎话,她供养你一杯米汁,你就说三十小劫的这么大的福报,福报享完还有剩余的势力遇到佛法还证得初果,谁相信呢?

佛陀就跟那个婆罗门先生说,你看到前面有棵大树,印度以前有很多尼拘陀树,很大,那个树你一个人抱都抱不起来。祂说这棵树是不是很大,佛陀说是不是很大,那个婆罗门说是很大,祂说你知不知道这棵树是怎么来的吗?它的种子啊就像芝麻这么大,它这个种子在泥土里面不断的酝酿,它一开始种子这么小,它的结果这么大,你看到种子的时候你会想像它的结果结得这么大吗?想不出来!那么佛陀就说,她是以愿力来布施的。

大家注意,布施有两种,一种是一时的兴趣,一种是坚定的愿力,这个就不一样。什么叫诸法因缘生,诸位知道吗?就是你做这件事,什么叫因缘?你的过程很重要,你用什么心态来做事很重要,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做这件事可做可不做,以一时的情感去做,这是一种情况,这种能量带你到了西方去一下就用完了。你做这件事情,我非做不可,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你在做的过程当中有一种坚定的愿力,它不一样了。

所以,宗教士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慈善家是一念的好心,宗教却是把它当作使命,结果不一样。你看我们花很多时间来讲菩提心,讲发愿,就是这个过程太重要,你用什么过程来完成这件事情,影响你后面很重要的结果。
好,那么我们讲到愿菩提心,也就是说这个菩提心一定要先发愿,然后才有行动。
--《菩提心修学述要》(节选)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