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当下就存在于我们心里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赞法界颂》中比喻:
初中及最后,
二障不能扰,
如净琉璃珠,
恒时光照曜。
世出世间的任何有为法,都不可能初期、中期、最后完全保持一致,而是变幻莫测、有生有灭、随缘和合的,但佛性如来藏却是永恒而常住不灭的,无论初期、中期以及最后,都不会有任何变化。它的本体不会受二障的搅扰与影响。就好像清净的琉璃珠,无论是在泥土里面,还是在其它任何不清净的东西里面,无论是否加工、有未开发,琉璃珠的本体恒时如光明一般清净无垢、纯洁剔透。
所有的障碍,都可以归纳为二障。所谓二障,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简单地说,烦恼障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无明等等。所知障可分为两方面,就胜义谛而言,是指有些境界还不能完全了悟;就世俗谛而言,是指还不具备佛陀那样的神通。
阿罗汉与八地以上的菩萨都有所知障,而没有烦恼障。只有佛陀才断尽了二障,故称为全知、遍知。除了佛以外,包括十地菩萨都不可能永恒安住于根本慧定,尽管可以在根本慧定当中停留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要从中出定,这就是所知障造成的。
从凡夫的角度而言,可以说法界被烦恼覆盖了,可以说烦恼会干扰、影响如来藏,不让它显现,但从如来藏本体的角度来说,二障是根本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光明的,没有烦恼障、所知障,没有众生与不清净的世界。烦恼不可能毁灭、破坏如来藏,顶多不让我们发现如来藏而已。
《宝性论》用的三个逻辑之一是说,心的本性是佛的智慧,因为佛经中有大量证据证明,佛的智慧或者如来藏、法界是永恒、常住不灭的。一个人成佛了,会显现出佛的智慧。但同时也可以推理出,那时显现出来的常住不灭的佛性,现在也存在,因为它是常住不灭的,所有常住不灭的东西,都不可能在本体上有任何变化。所以佛性当下就存在于我们心里。
光明物所障,
被障明非见,
法界烦恼覆,
真如理难显。
光明(也即灯或琉璃珠)被物质障碍的时候,它自己的明亮本体是看不到的。同样,法界被烦恼覆盖遮蔽的时候,胜义谛真如也难以显露出来。
圆寂体光洁,
轮回不能染,
勤求趣法界,
轮回非能揜。
本性圆寂的本体,是光洁、光明、清净的,六道轮回永远不可能污染它。只要我们能够精勤地趣向法界、希求法界、向往法界或解脱,轮回不会永远覆盖、影响或污染法界光明。通过精进修行,藏在我们心里的如来藏一定会显现出来。
“圆寂”有好几个层面的意思:我们往往认为,释迦牟尼佛、上师、高僧大德去世,就称为圆寂。圆寂实际上不是指去世,而是显现的化身融入法身,或者是现前了法身。
圆满的寂静,是指如来藏具备了所有的佛的功德,所以是圆满。又没有任何不净的烦恼,所以是清净,故叫做寂静。这也是自性圆寂或本性圆寂。真如、如来藏与法性,都可用圆寂来指代。
显宗和密宗所讲的光明与空性都没有差别,只是证悟的方法有所不同。显宗最多会说,只要精进修行、向往解脱、面朝法界,法界总有一天会显现出来。但具体显现的方法,就不会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以前讲过的很多中观修法,实际上也是如来藏的一部分修法,但光明的修法尚未包括在内。通过长期积累资粮,行持六波罗密多,并慢慢修持显宗空性的修法,如果修得好,心的光明自己也会显现出来,但除此之外,没有行之有效的针对性修法,而密宗与禅宗却会直指人心。
藏传佛教对汉地禅宗的描述不是很多,所以我们以前不是很了解禅宗,再加上摩诃衍的影响,致使有些人认为禅宗和尚的见解有问题,但这都是因为不了解造成的,就像现在很多人不了解密宗,故而排斥抵触密宗一样。实际上,虽然摩诃衍本人的观点有可能有错误,但这也不能代表整个禅宗的观点有错误。
我个人认为:禅宗的观点本来非常好,只是其中缺少了出离心、菩提心、曼茶罗、金刚萨埵、上师瑜伽等方便法门,而直接进入心的本性。这对根基好的人来说,是很成功、很快速的。但对根基稍差的人来说,就肯定会失败。另外,修禅宗一定要有真正开悟的禅师引导。如果没有找到具格的禅师,则永远不会证悟。因为心静下来以后,包括普通的四禅八定在内的很多境界,都与心的本性非常相似,但却似是而非。只有真正证悟、体会到空性,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才能分得清其间的差异,所以引导者非常重要,仅仅知道一些修禅的方法与道理,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平时打禅七的时候,把心静下来,什么都不想,如果修行人的根基成熟了,也有可能证悟,但更多的人顶多只能修成一些类似禅定的止观,开悟是很难的。
密宗告诉我们,在证悟之智没有诞生之前,就要靠五加行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通过金刚萨埵修法清净罪业,通过曼茶罗修法积累资粮,当顺缘基本上具备,违缘基本上扫除以后,再观修上师瑜伽,通过上师的加持,就有可能证悟。证悟以后,所有中观的见解与思维方式都不需要了。依靠证悟空性之智的力量,就能断除二障,显现法界光明。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