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上等根机者的学处

上等根机者的学处



原创 慈诚罗珠堪布 

上等根机的根本戒名义上是十八条,再加上不舍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一共二十条。但因为国王和大臣各有的五条戒中,有四条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上等根机的戒实际上是十六条。
国王的定罪
一般来说,身为国王的菩萨比较容易犯这五条戒,所以佛经称之为“国王的定罪”。因为国王有权力、有能力抢夺三宝财物,或认为佛教好就下命令弘扬,认为佛教不好就下命令禁止等等,这样就容易犯戒。但除了国王以外,我们普通人也有可能去偷或是去抢三宝财物,从而舍弃佛法,所以在受持上等根机的戒律时,还是要受这些戒。


1、抢夺、盗窃三宝财物

1)对境
所有的三宝财物:譬如僧众的财产,包括出家人的住宅、日用品、交通工具等等。佛陀的财物,包括供养佛塔的供品,修建佛塔的金钱等等。虽然佛陀已经示现涅槃了,但因为佛塔象征佛的觉悟,所以佛塔的财物实际上就是属于佛陀的财物。法宝的财物,包括印佛经的钱、放经书的书架、包经书的布等等,是属于教法的财物;证法的财物,包括施主供养具足戒定慧者的财物就是属于证法的财物,或者用于讲解、弘扬佛法的所有开销等等,都属于证法的财物。
财物价值的最低限度,与居士五戒不予取的价值差不多,就是足够几块人民币以上。不管当时僧众是否接受此供养,是否在使用都无所谓,只要属于三宝的财物,都是此戒的对境。
2)心态

首先,是为了自己而掠夺、偷盗三宝财物,其次是让该财物永远离开僧众。如果只是想借用一下,改天还会偿还,就不算真正的犯戒。
如果自己是被盗僧众的一员,则抢盗僧众的钱财, 也不会犯根本戒。但如果自己根本不属于被盗抢人群,则会犯戒。
3)行为

无论采用何种手段,只要参与了盗抢等侵占行为,都会犯戒。
4)结果

得到三宝财物,并且心里也产生了“这个东西从今以后属于我”的念头,就会犯戒。
虽然偷盗、抢劫等方面的犯戒界限有一些不同的说法,但最标准的是,无论盗抢的东西是否已经到手,只要在思想上认为被盗抢的标的物已经属于自己,就会犯戒。


2、舍法

作为佛教徒,平时有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犯一些戒,但一般不太可能从根本上舍弃佛法。不过,有些所谓的佛教学者,也会把一些佛经列为伪经,如果他们这样说的目的不是出于度化众生等必要,就可能会犯戒。另外,某些教派之间在互相排挤的时候,个别似懂非懂的人由于没有调伏自己的心,对教理也是一知半解,故而会以贪嗔痴为基础,不知深浅地妄说某某经典不是佛法,说谁的教法不正确,谁的教派不是佛法等等。本来真正精通教法的人是不可能互相排斥的,如果不辨青白地随意诋毁,就会犯这条戒。
作为佛教学者,辨别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什么是伪装的佛法是有必要的,他们应该有这样的责任,但一般的佛教徒最好不要参与,自己好好修行就行了。
1)对境
包括声闻、 缘觉、菩萨道在内的三乘佛法。
如果认为所有的大乘佛法都有问题故而舍去,就是舍大乘佛法。这里主要是指教法:三藏十二部教法,而不是证法。证法,是指融入到我们心中的戒定慧三学:戒律、禅定、智慧。倘若只是不接受其中的某些观点,则只是犯分支戒。如果接受其见解,只是不修而已,就不算舍弃。
2)心态

不是被迫,而是发自内心地把大乘法或小乘法从整体上舍掉。不需要两者同时舍去,只要舍去其中一个就会犯戒。不一定是唆使别人舍去,只要自己心里舍弃,然后把话也说出来了就会犯戒。
3)行为

无论任何佛教经典,只要说它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不属于佛法,才是真正的舍去。
4)结果

最终犯戒的界限,是说出来的话被人听到。


3、伤害出家人

1)对境
此处所讲的出家人,不一定是真正的出家人。凡是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无论是有戒无戒,是否曾经犯戒,只要身着出家人的衣服,都是这条戒的对境。如果根本不是出家人,光是穿着出家人的衣服或者根本就不是佛教徒,那就不一定。
2)心态
具备损害、杀害出家人的烦恼动机。
3)行为
主要是指抢僧人的僧衣或迫使僧人还俗两点。至于打出家人或将出家人投入监狱等等,则包括在违犯其它戒律当中。
4)结果
如果被抢的人具有清净戒律,而且是四人以上(含四人),就成了僧众,抢僧众的财产会犯第一条戒,而不是此戒。所以,受害方如果有清净戒律,也一定是三人以下(含三人),才会涉及这条戒;如果对方没有戒体,则不管人数多少,都会犯此条戒。
抢夺僧衣以后,认为僧衣从此属于自己,就会犯戒。如果是逼迫出家人还俗,只要出家人被迫还俗成功,逼迫者或国王就会犯戒;如果逼迫者没有菩萨戒,则会造一个堕地狱的罪业,但不会犯戒,因为其本身没有受戒。


4、造五无间罪

造任何一个无间罪,都会违犯此戒。不过,五无间罪中只有三条现代人有可能犯,其它两条罪与释迦牟尼佛有关,如今佛陀已经示现圆寂了,所以我们也不会犯那两条罪。
三条罪中的第一条,是故意杀害自己的亲生父亲;第二条,是故意杀害自己的亲生母亲;第三条,是故意杀害阿罗汉。
作为常人,这些罪很不容易违犯。普通人故意杀人的可能性都很小,杀亲生父母的可能性就更小了。阿罗汉虽然很难辨别,但佛教徒故意杀害阿罗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俱舍论》等许多论典中详细地介绍了五无间罪,大家可以参阅。
1)对境
一定要是亲生父亲、母亲或者阿罗汉。
2)心态

一定是故意杀害,如果是无意中杀死对方,则不算犯戒。
3)行为

采取任何一种手段杀害,都属于可能犯戒的范畴。
4)结果

最终结束了对方的生命,就会彻底犯戒。


5、执持邪见

标准的邪见不但不信因果轮回,而且坚定地认为因果轮回不存在。
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直至解脱,我们的生命会一直延续、永不中断,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另外,内外所有的世界,都在看得见的因果和看不见的因果当中循环,这是一个因果的网络,世界本身就是这样。
虽然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因果的关系,但现在没有人敢说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不存在。除了看不见以外,任何人也拿不出一个证据来证明因果是不存在的。既然如此,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妄说因果不存在,认为自己做的坏事,只要没人发现就不会有不良的后果,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即使是长期行善的佛教徒,只要心里有了邪见,所有戒定慧等善根也会从此中断,所以佛教就用“邪”字来表达这种错误见解的危害性。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很多的战争,杀、盗、淫、妄等恶行,都是因执持邪见而产生的。佛经里讲到,在邪见的基础上,就会轻而易举地作出杀人、放火、偷盗、抢劫等恶业。
这条戒不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只要心里有邪见,就会犯戒。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