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2日 星期六

性觉妙明与本觉明妙

性觉妙明与本觉明妙



《楞严经》第四卷有这样的一段话:“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所谓妙明,可说是圆慧。于智慧而言,达到圆满的境界,对一切理事都能明明白白了。明妙就是“真如本体的觉知,是能够明白(察知)其它微妙的事物及变化”。这里的“妙”字,作“微妙、微细”解,因为真如本体是清净的,所以其察知是究竟的。『性觉妙明』:本性之觉,妙寂而明照。『本觉明妙』:天然本具之觉性,乃明照而妙寂。一个妙是真实的妙 ,一个妙是感觉的妙



    「性觉妙明」与「本觉明妙」,这个「性觉」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从性上来讲,它无形无相。虽然真如本性是无形无相的,但它也包含了十法界无量的万法,仅仅是没有现相。怎么个「妙」?它无形无相的当下就是有形有相,我们心能不能看到?明白这个道理叫「明心」,叫「寂而常照」。「寂」,就是默默无闻;什么相也没有,但是它「常照」。怎么「常照」呢?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都在心里,这叫「性觉妙明」。这个「觉」就是我们的本体;「性」,按照通教、别教方便说为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本觉明妙」,这个「本觉」,用别教方便法来讲,世间人执著有形有相,要有根、要有本,也就是我们的「假人」,佛法里叫「俗谛」,也叫「第二义谛」;那个「性觉」叫「第一义谛」。「本觉」,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以假面具显现为十法界万法。这就叫「见性」,在相见性,以「明」显出「妙」,这在佛法里叫「照而常寂」。「本觉明妙」,明明白白十法界就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





       站在“万物一体”的宇宙视角:如来常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那觉察是处于一切皆无的迷茫状吗?肯定不是,那不能叫真实的“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有”出现,那觉察就被“有”所吸引,进而忽略了其他,误认为那个局部的“有”就是一切,这更不是真实的“觉”。那问题出来了:上述两种有和无的情况相互不容,即:观察“有”的状态肯定不是正觉,那“一切没有”的状态却是“无明”和“顽空”,根本不是佛的“觉湛明性”状态,那我们要如何理解至高无上的觉性呢? 如来真实的“觉”有一个必备的特点,就是能够“明察万物”。然而,这种能力一旦出现就非常容易被“有”所吸引,以为这些被觉察的“有”就是真实的一切,甚至以为这些“有”组成的躯体才是觉知的基础。并以为这些原本只是被的观察对象——构成的“你”——赋予了这种能够观察万物的能力。这是完全的颠倒妄想、本末倒置!在这种颠倒的认知中,“无”变成了一种区别于万物的特殊存在。这种认知将相同的归类,不同的归异类。这就进入了二元对立的世界,远离了世界的真相。这样一来,被扰乱的觉知出现了动、静、缓、急的矛盾,快速运动的觉知部分形成“劳”——主体为“心”的范围;趋于静止的觉知部分形成“尘”——主体为“物”的范围。所以,对“尘劳”的觉察累积,不断确立并形成了“拥有虚妄主体的我们”对于世界的扭曲理解,以至于出现情绪波动和烦恼。这些扭曲的觉知构成了我们理解的所谓世界,而区别于这个世界的就被认为是“虚空”。继而认为“虚空”是相同的,世界是区别于“虚空”的存在。分离认知一起构成了我们所谓的对万物的理解。其实这一切只是被困在了“有为法”中,无法彻解世界的本象!



     “人的认知”究其本质,就是佛经说的“本觉”。本觉,不依靠实体存在,无穷大也无穷小,超越了肉体、思想乃至灵魂,于一切中 光明无量。真正的觉察,通透一切而无所障碍,超越空间的障碍和时间的障碍……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觉”完全超越了现代人认为的是人在观察世界,觉的本质超越了躯体,超越了精神而存在,甚至超越了“存在”。觉,本无自体!……觉,就是:如去如来。我们的“觉”,是与“空、无”一体的超然,遍布一切的、一切的一切……奥妙无法言尽。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