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湿阻热郁,试试赵绍琴这个和风细雨汤

湿阻热郁,试试赵绍琴这个和风细雨汤

中医书友会 

I导读:作者认真学习研究赵绍琴先生学术经验,总结出湿阻热郁有效方法。该方由升降散,栀子豉汤合方加味而成,因其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故以“和风细雨” 名之。


和风细雨汤临证应用经验
作者/耿贤华

赵绍琴先生生前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先生出生于三代御医之家,集家传师授及60年临床经验,在中医内科学,肾病学和脉学等多个领域均有创新。

笔者认真学习研究其学术经验并临证实用十余年,总结出湿阻热郁有效方——和风细雨汤

此方由升降散,栀子豆豉汤合方加味而成(蝉蜕、僵蚕、姜黄、大黄、栀子、豆豉、前胡、杏仁、枇杷叶、藿香、佩兰、荆芥、薄荷、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茅根) 。该方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证见湿阻热郁证型者,效果显著,特介绍如下。



一、案例举隅

1、青春痘案

王某,男,23岁。一诊2012年6月22日,面部小疙瘩反复发作2年。患者曾服用罗红霉素、丹参酮等效差。

现额部及口周较多,色红,小者小米样大小,大者可如黄豆粒大小,红肿压痛,重时可有脓疮样疙瘩,面部油腻。饮食辛辣,油腻食物加重,晨起口臭明显,心烦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淡红略胖,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诊断为青春痘,辨证为湿阻热郁,肝肺郁热。治以清泄肝热以畅其郁,宣肺化湿以开其阻,方用和风细雨汤。

蝉蜕4g,僵蚕4g,姜黄4g,大黄4g,栀子6g,豆豉10g,前胡10g,杏仁10g,枇杷叶10g,藿香4g,佩兰4g,荆芥4g,薄荷4g,金银花10g,连翘10g,竹叶6g,茅根10g,芦根10g。7 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尽剂后诸症均有缓解,疙瘩明显见小,个别大的仍有压痛,二便通畅,心情亦舒,未有新起疙瘩。

二诊上方加石膏20g,浙贝母10g,7剂。药后患者上症改善明显,原小疙瘩已经消退,大的也已明显缩小,压之已无痛感,面部无明显油腻,大便通畅。

三诊续以上方服7剂,患者痘已基本消失仅有色素沉着点,自觉面部清爽,心情舒畅。停药半年后随访未见反复。

2、失眠案

苏某,女38岁。一诊2011年11月4日,无明显原因睡眠不实月余,常于夜间2点左右醒来,1~2 小时后方可再睡,至白天乏力,神疲,心情不舒。舌边尖红苔白小腻,脉弦细按之有力。

诊断为失眠,证属湿阻热郁,肝肺郁热。治以泄肝清热以安其魂,宣肺化湿以定其魄,方以和风细雨汤加味。

蝉蜕6g,僵蚕9g,姜黄6g,大黄6g,栀子6g,豆豉10g,前胡10g,杏仁10g,枇杷叶10g,藿香3g,佩兰3g,荆芥3g,薄荷3g,金银花10g,连翘10g,竹叶6g,茅根10g,芦根10g,陈皮10g,清半夏10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

7 剂后已能熟睡,然梦仍多。二诊于原方加黄芩10g,7 剂 。尽剂后睡眠完全正常。告愈!



3、抑郁症案

边某,男,30岁。一诊 2013年1月31日,阵发性心中紧张,全身肌肉收缩感1个月

患者因工作紧张,家庭关系不和,于1个月前出现上述症状,同时伴有乏力,神疲,纳差,失眠,有厌世情绪,什么也不想干,其心中紧张,全身收缩感每日均有发作,1~3 次不等。

于某医院诊为“抑郁症”予服“黛力新”7天,改善后自行停药10 天,于5天前上症又现与原同。舌淡红略胖苔薄黄小腻,脉弦细滑数。

诊为抑郁症,辨证为湿郁化热,心肝阴虚。治以宣肺化湿以清其热,泄肝养阴以安其神。方以和风细雨汤加味。

蝉蜕4g,僵蚕4g,姜黄4g,大黄4g,栀子6g,豆豉10g,前胡10g,杏仁10g,枇杷叶10g,藿香3g,佩兰3g,荆芥3g,薄荷3g,金银花10g,连翘10g,竹叶6g,芦根10g,茅根10g,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3g,7剂。

药后二便通畅,睡眠酣畅,感觉良好,未有明显发作,心情舒畅。

二诊,因昨日生气后又出现胸闷心中紧张感,腰背酸痛手发抖等,重时出现全身收缩。舌边尖红苔薄黄小腻,脉按之弦细有力,上方加柴胡5g,黄芩10g,川楝子10g,7剂。

药后已无不适感,觉心情舒畅,精力充沛。续以7剂以巩固之。

4、口腔溃疡案

蒋某,女,50岁。一诊 2013年5月3日。患者近3年来,口腔溃疡反复发作,每月均有发作。

经服“消炎药”,“去火药”而缓解,而近2个月来逐渐加重,口腔溃疡此起彼伏,连续不断,进食饮水痛甚,2个月竟消瘦15斤,甚为痛苦,伴晨起口干明显,夜眠多梦,大便干,小便黄。

舌淡嫩边尖红苔薄白,脉按之弦细小滑,诊为口腔溃疡,辨证为湿阻热郁,肝热津伤。法以宣肺开郁以化湿,泄肝养阴以清热,方以和风细雨汤加味。

蝉蜕4g,僵蚕6g,姜黄4g,大黄4g,栀子6g,豆豉10g,前胡10g,杏仁10g,枇杷叶10g,藿香4g,佩兰4g,荆芥4g,薄荷4g,金银花10g,连 翘10g,竹叶6g,芦根10g,茅根10g,木通5g,沙参15g,柴胡5g,黄芩8g,川楝子10g,赤芍10g。

7剂后口腔溃疡已基本消失,无碍饮食。晨起已无口干现象,夜眠亦良好。效不更方,予原方7剂。半年后带其子诊病,询之未发。



5、早泄案

张某,男,30 岁。一诊2013年3月2日,早泄3个月,患者其妻产子1年,而后同房时出现早泄现象,初起并不太注意,后来竟有加重趋势,致每次行房仅 1-2 分钟,并有乏力,神疲,心情不畅,甚则羞于出门。

某医院诊为“阴茎背神经敏感症”,欲行神经阻滞手术,患者因惧怕手术而就诊中医,其舌淡略红苔薄白,脉按之弦细滑而有力。

诊断为早泄,辨证为湿阻热郁证。治以宣肺化湿以解其郁,清泄肝热以缓其急,方以和风细雨汤。

蝉蜕4g,僵蚕4g,姜黄4g,大黄4g,栀子6g,豆豉10g,前胡10g,杏仁10g,枇杷叶10g,藿香4g,佩兰4g,荆芥4g,薄荷4g,金银花10g,连翘10g,竹叶6g,芦根10g,茅根10g,7剂。嘱: 禁性欲,忌辛辣,生冷。

药尽再诊,患者服药后觉睡眠良好,精力充沛,心情舒畅。舌淡红苔薄白,脉按之略有力弦象大减,此肝急渐缓,肾精恢复之佳象,于上方加山药20g,百合15g,续7剂。

嘱药尽后不必再诊,药尽一周后方可同房。1月后电话告知,已如生子之前,并言道谢云云。

二、按语

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湿邪为患越来越突出。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气机,致气机不畅,久则郁而化热,形成湿阻热郁之证。

《温病纵横》云: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

肺主气,司宣肃,通调水道,治疗湿阻气机首当宣肺。而诸热郁之中,又以肝经郁热多见,盖因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其表现也较其他脏腑多见,故治热郁又以清肝经郁热为首要

对此顽疾之证,治疗当以轻扬宣化以祛其湿,升清降浊调畅气机兼泄郁热。

方以升降散升清降浊,宣郁泄热,《温病纵横》云: “白僵蚕辛苦咸平,能散风除湿,清解郁热,······使内外通达,气血调畅,则三焦火热之邪自然得消,故名 ‘升降散’。”



栀子、豆豉宣阳开郁,由内而外宣散以清热; 金银花、连翘既清内热又能疏散透邪以助祛湿,前胡、杏仁、枇杷叶、宣肺降气,通调水道,以助祛湿; 藿香、佩兰、荆芥、薄荷、诸风药相合助气机条达,清热之中更能胜湿; 竹叶、茅根、芦根淡可渗湿,渗湿之中又能清热。

诸药相合,调畅气机,通畅三焦,宣肺化湿,清热宣透,清中带宣,宣中寓清,使湿渐去,热渐散,诸脏腑协调,内外和谐而达正常之态。

该方可灵活运用于各科,但见湿阻热郁之证即可用之。

其舌胖大且淡为湿阻较重,红则热郁为甚,与胖大程度及红的程度可成正比。

其脉按赵老之四部诊脉法(浮中按沉) ,脉多见于中或按部,脉形以弦为多见,或细,或滑,或按之有力,均为郁热之象。

案一,舌淡红略胖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兼见心烦易怒。是由湿阻三焦,郁而化热,热蒸湿动,上蒸头面则为疖痈,热郁肝经心烦易怒,以和风细雨汤清肝泄热以畅其郁,宣肺化湿以开其阻,比较典型。

而案二,则表现不太典型,似心脾两虚之证,但脉弦细有力,其舌边尖红,实肝经郁热较甚。且于丑时发病,值肝经当令,热扰其魂,故而醒后不易再睡。其苔白而腻,为湿滞中焦脾胃,加陈皮,半夏合二陈之意。

案三之证,较为复杂,然抓其主症及舌脉,湿阻气机不畅,升降受阻,清阳不能上荣于脑,则乏力,神疲。湿困中焦则纳差,热扰心肝则失眠及心中紧张,肝主筋,肝急则肌肉拘急收缩。脉弦细滑数,知心肝阴伤,故合生脉饮以养阴。二诊加柴胡、黄芩、川楝子,在阴虚得养之后,更加清泄肝火,以增疗效。

案四合入导赤散意,更以沙参代生地黄,养阴而不滞湿。湿阻、郁热、心火,分而散之、清之、导之,使热清湿化,两月之顽疾十四天而愈。

案五患者正值青壮之年,工作、生活各方压力较大,偶因房事较差致心情急迫,愈急愈差,进入恶性循环,张而难弛。脉亦弦而有力,此肝急之象,故以和风细雨汤,轻疏之、散之、宣泄之,使各脏腑气机顺畅,各安其所。后加入山药、百合、兼补心脾肾,诸急得舒,诸虚轻补,故收佳效。



三、体会

古云“人为裸之长”,亦云“天人相应”。当今人口城市化,人口集中,相应于人体则为湿聚。辛辣肥甘又成饮食主流,更能助湿生痰,是为湿邪为患又一原因。再如现代人工作忙、压力大,致正气不足,不能化湿,亦为成因之一。种种原因使临床中湿邪致病,湿邪为病越来越多。

“湿性重浊黏腻,易阻气机”如此则出现湿阻之证,而湿阻致气机不畅,久则郁而生热,而形成外有湿阻,内有郁热之证。随着所波及脏腑、经脉不同,表现出不同之症状,而涉及各科。

“和风细雨汤”内清外散,有双解之义,所选药物均有轻清灵动之性,不滞、不腻,药物之间相互配合,清内热不忘外散湿邪,畅气机散湿邪亦清气热,更以清热渗湿相配,用药环环相扣,内外结合,上下相应,故而可有效化解湿阻热郁之证。

该方之所以命名为“和风细雨”,一者其功效使然,本方有宣畅三焦,清泄肝郁之功,凡湿阻热郁证服药后可有气机调顺,心情舒畅,神清气爽之感,犹如有微风拂面,细雨润物之功。二者其方中用药轻清取上,选药清,用量轻,亦如风之徐,雨之毛也。


赵绍琴(1918-2001)著有《温病纵横》《文魁脉学》《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赵绍琴内科学》等


赵师八部著作之多,仅立治法,方随法变,法因证立,而未另立方剂,可见其慎,亦见其高。

此方即由《温病纵横》中,治疗湿热病常用方法中的清扬宣解法与升降散合方加减而成,作用部位扩及肝心,从而扩大治疗范围,并提高了疗效,如此至美至善之方,不敢苟藏,故将其及其脱胎之处公之于世,与诸医者、病家共享。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