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上师瑜伽导修·2007(二)第1节

上师瑜伽导修·2007(二)第1节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2023-07-08 22:39 发表于福建

2007-2(1)
01:09:39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窍诀大圆满《上师瑜伽导修》而发心。
昨天在讲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的时候,我们把修行的整个过程分为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四个部分,(注:加上“前行之前行”,就是五个部分)我想大部分弟子都已经知道这四个部分的整个修行过程了,但光知道还有点不圆满,因为不仅仅知道这四个部分,在没有修学上师瑜伽之前,根据我们个人对佛法的理解也稍许知道如何念诵、如何礼拜等,比如根据个人的条件在家里摆设一个佛堂,烧香拜佛之一切善心行为都知道,但为何有时候对这些佛法很感兴趣,有时候不是那么很感兴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好像时时刻刻都随着自己的情绪而飘动般。情绪高涨的时候,对佛法的信心也很好,并且这一天修学时间也很长,修起来也感觉效果不错;情绪很低落的时候,虽然对佛法的信心没有退转,但是精进还是有很大的变化。就是说一谈到佛法的时候就不想进入,甚至你家虽然摆一个佛堂,平常进入佛堂的目的是为了精进修学,情绪低落的时候把脚跨进佛堂也感觉到很困难,出现这种事情是什么原因呢?这些都是由于对于共同前行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很深刻的原因造成的。也可以说,作为一个庸俗者,无始时来至今所造的烦恼和习气沉重,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波动,但是我们决定不能以临时呈现的波动而漂泊,修行者和不是修行者不同的区别也在此上。修行者出现这种情形波动的时候,就不会顺着情绪而漂泊,这就是修行者的行为。一个没有进入佛门者,时时刻刻被情绪束缚着自己的心态,高兴的时候随着高兴行走,不高兴的时候随着不高兴行走,我们可不能这么漂泊,这样的话,前提当然要把共同前行搞清楚了。
至于共同前行,可能大部分都会觉得,这两年我们不少的弟子已经学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学了不少中观方面的教论,总的来说,在讲解这些教言之前都会讲解一些共同前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从文字的立场感觉这没有什么不可了解,但仅仅站在文字的立场了解,并不代表我们已经在自相续纳入这些道理,也就是说在自心当中已经圆满这些法义。文字上具足并不代表是我们自己的,文字归文字,自心归自心,因此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曰:“自心与法不能契合,则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指的也就是这一点。从文字的立场虽然讲解很深奥的道理,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把这些道理纳入心相续的缘故,自心仍然停顿在庸俗状态,所以法就是法,自心就是自心。
现前该如何造行呢?往昔所理解的很多道理都要纳入心相续,自心何时圆满这些法义的时候就称之为圆满,所以共同前行也不例外。尤其是共同前行,虽然它是站在一切佛法的前行之中,但这个前行很重要,就如同我们要到达一个目标,首先需要引导我们趋向这个目标的一位引导者,前行如同他,没有这个向导,我们能否达到很困难。那么修学一切佛法之前,没有一个前行推动力量,正行很难获得圆满。
我们先举个例子,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苦修六年的过程当中,内心是带着苦修的概念而修学六年的佛法吗?若释迦牟尼佛真正觉得六年修行的过程很苦的话,是坚持不了六年的。也可以这样说,释迦牟尼佛在六年修行过程中是在喜悦当中修学六年。是什么精神力量推动他这么喜悦呢?一年只尝一粒米、一滴水,还感觉到很喜悦。从我们来看,释迦牟尼佛所做的一切行为是一个很朴素的行为,也就是说很艰苦的行为,但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内心还这么喜悦呢?是什么精神支柱让他做到这一点?就是共同前行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
密勒日巴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修行佛法上,因此过着朴素的生活而精进修法。在此过程中,一年四季密勒日巴只有一个野菜可吃,但为什么他不溜入尘世当中去化个缘呢?虽然得不到多少,也能得到一些啊,但密勒日巴并没有这么做,难道密勒日巴太窝囊的原因,连进入尘世的力量都没有吗?当然不是!那么他过这种朴素生活是觉得很苦而修行,还是喜悦当中精进修法呢?当然是喜悦当中!若不是喜悦,密勒日巴一生能在山洞度日吗?不可能的,还会溜入尘世当中,但密勒日巴并没有这样,那是什么精神支柱让他做到这一点呢?还是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原因。
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依止导师的时候,据说只有一个麻袋,晚上睡觉的时候钻进麻袋,白天修行的时候,麻袋垫在下面打坐,尊者过着这样朴素的生活精进修法,为什么不去化缘呢?他这时候的内心是一种喜悦还是苦行、痛苦呢?若真正是痛苦,无垢光尊者还能这样吗?若是真正觉得痛苦,无垢光尊者可不会形成我们这一代的祖师,无垢光尊者的内心当然是一种喜悦而成办这个佛法,是什么精神支柱呢?还是共同前行!
汉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禅宗第二祖慧可大师在依止第一祖的时候以断臂求法而精进修学,是什么力量推动他对佛法生起信心还能断臂求法呢?他是带着一种喜悦心而断的臂,还是带着一种痛苦而断的臂呢?当然是一种喜悦心!为了佛法连手都能断掉,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他这么喜悦呢?还是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缘故。及近代很多高僧大德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都能精进修法过着朴素的生活,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做到这一点?还是共同前行!
好,我们不说很远的事情,讲很近一点的事。现前在高原地方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有些人去了以后,觉得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还能生存,还能精进修法吗?但为什么有些人又能做到呢?还是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推动力量,没有这个精神支柱,他是无法做到这一点。反过来看看我们,我们现前在修行的行道之上,能不能像历代传承祖师般精进修学,我们必须也要站在共同前行的立场创造这个精神支柱。没有这个精神支柱,就像我们平常的感觉般,今天早上觉得情绪很高、心情很好,对佛法的信心也不错,今天早上修了一个小时、二个小时。第二天早上由于一些显现,感觉到身体也不好,甚至也出现一些事,所以早上修是修过法,但是可能就没有修那么长的时间,大概半个小时。过两天又出现一些事情了,修学佛法就搁置一旁了等等,这些都是共同前行没有扎实的原因。
虽然我们现前讲解很高的法,说是在传无上窍决大圆满之窍决,但需要知道的是,这个窍决能否成熟完全需要靠共同前行精神支柱啊!没有这个精神支柱的情况之下,哪怕你今生得到多么高上的法,也不会有成就的时候。就是说,在一个荒野的地方,离你很近的地方有一盆水,有很多干粮,但你不亲自去喝水、吃这个干粮,一样会渴死和饿死。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哪怕我们今生得到多么殊胜的法,但是没有这个精神支柱推动我们精进修法,还是一样漂泊轮回之中。那该怎么办呢?当然首先要把共同前行之基础扎实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高原地方为弟子讲法的时候,哪怕今天传讲的是直断和顿超,顿超乃一切佛法最高的法,哪怕在传讲顿超的时候也要讲解一遍共同前行——人生难得和寿命无常。因为没有这个精神支柱,修学什么佛法都不会有成功的时候,这也是历代传承祖师为后一代弟子的教诫,也可以说是遗教。因为历代传承祖师都是把共同前行基础扎实而成办解脱的,现前我们虽然也在修学佛法的路途之中,在寻求不同的法义,这些法能否成就,就要看看共同前行之基础,因此决定不能轻视共同前行!
由于自己对正行佛法的理解不是很深,甚至由于我们对佛法没有长时间修炼过的原因,难免会产生高攀的一些现象,比如轻视共同法去注重不共同之法等等。以后要记住共同前行很重要、很重要!就像一个工程队要建一栋楼,没有把下面的基础建好,直接往上面建楼的话,这个楼时间不长很容易垮掉。我们所修学的佛法也同样一个道理,像有些人往昔所接触过名声很大、成就很高的高僧大德,并且在这些高僧大德足下也听闻过众多教言,但是过了两三年,甚至十多年之后还是和庸俗同道,没有什么可两样啊!是否这些高僧大德没有加持力?加持力当然具有,但最大的过失是由于自己没有把共同前行的基础扎实而造成的,所以我们这次所讲解的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能否如是般成就,也要靠共同前行的推动力量。
也可以这样说,就好比在大海中我们已经创建了一艘很大、很坚硬的船,这艘船从此岸到达彼岸之推动力量,首先必须得靠共同前行,否则虽然有这个船,但一直会停顿在原地不动。也就是说,我们以上得到过多少不同的法义,若没有共同前行的推动力量,你的见解永远不会往上增上,因为见解能不能增上就要靠精进和信心来成办。信心是精进而得到的果实,也就是说前提就要靠信心来成办一切,信心的前提还是共同外前行,所以共同外前行很重要、很重要!时时刻刻都要铭记这一点。
从我们平常写的书和平常讲解法得知,亚青寺讲法和修行的特点,如同历代传承祖师所讲解般,要把共同前行当作不共同法来树立,必须得这样!因为这个法是否为共同或不共同是依人而定的。如果从法而定,当然共同前行是一个共同法。但不共同还有不共同之法,那么这个法必须依人而定,依这个根机而定。我们现前怎么说也是站在初步立场次第成办过程中,这时候共同前行必须以不共同法来对待。有这样推动的力量,精进就会更加积极,成办解脱当然更捷径了,所以共同前行很重要、很重要!时时刻刻都要铭记心中。
比如说在一天的生活当中,若大脑没有闪过几次共同前行之法,说明你今天所成办的法还是追求世间。需知,藏传佛教红教历代高僧大德无垢光尊者在讲解《精要明镜》的时候,如同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讲解般,先是站在出离心的立场,接着与大乘法宝菩提心结合,最后成办清净之见解而顿时悟证究竟果实解脱,这也是红教的全部。黄教呢?还是同样一个道理,《三主要道》讲解的三个要义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清净之见解。
萨迦派萨迦班智达所讲解的《离四耽著之教言》当中,远离今生和远离未来就是在讲解共同外前行: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从而生起出离之心。第二树立大乘法宝菩提心,进而达到清净之见解而成办解脱,这也是整个萨迦派的要义。其外白教也好,汉传佛教比如禅宗和显宗都必须站在这么三个立场成办。首先没有出离心的话,今生所成办的一切善行都不会形成解脱。不仅仅亚青寺众多佛教书籍如是般记载,五明佛学院这些高僧大德讲解的法当中也讲过,若没有出离心,今生所成办的一切善行均成为追求世间福报,非成为解脱之因。
我想你们现实生活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以前我也遇到很多这样的人,比如说,一些不信仰佛教的人往往认为佛教所讲解的一切都是怎样去行善,虽然他感觉自己没有什么信仰,但是内心也不是很坏啊!根据个人的条件,有时候他也在做一些扶贫等这方面的善行,若是这样的话,他就觉得信仰就形成一个多余的事情了。佛教也讲解一个善行,他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他内心也不坏,平常也做一些扶贫这些善行啊!尤其对佛法理解不深刻的人往往认为好像是这样的,觉得信仰是一种多余的事情,没有信仰的人不也是也在做善行吗?但需知,这两者在成办善行的过程中虽然有所相似,但由于基础不同,悟证果实也就完全不同。怎么说呢?一个信仰佛教的弟子初步以出离心作为修学一切善法之基础而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由于平常所成办的一切善行没有出离心之基础,所以哪怕做善行也是在追求世间福报。虽然他没有什么可图,就是为了帮助帮助他人,实际当中在帮助他人的后面还是潜伏着一种追求世间福报。比如我今天把这个布施给他,会不会很多人赞叹我,说我善心很好,或者依靠这种力量,会不会得到更好的一些回报等等。只要没有出离心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决定会图这一点,因此我们刚才所说,没有出离心所成办一切善行都在追求世间福报。
前两年我在这边也讲过这个故事,有次一位居士给我打电话,说佛教也讲解善行,要多放生,他今天遇到几个道士,这两个道士也提倡让下面的弟子以慈悲心为怀多放生,所以他一直都在琢磨着,道家和佛家虽然形成两家,不是都说一家吗?但今天以这两个道士所言,可能没有多大的区别,问我是否是这样的。从我们原理当中说,是的,都是站在慈悲心的立场助人为乐,但需知,众多基础之上,道家和佛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首先就是出离心。因为道家在庙里所供的是玉皇大帝等天界很多仙和神,佛家所供的是超越六道轮回而树立的这么一种境界。昨天在印证见解的时候讲过,站在形象的立场就是诸佛菩萨之形象,站在实相当中就是讲解究竟果实。在寺庙当中供的佛都不一样,从这可以知道,一个道家的人,他知道三恶趣是一种痛苦,是具有这个出离心,但是所追求的还是天界啊。佛家所生起来的出离心比道家的出离心还更高于一层,佛家的出离心是知道六道轮回均为痛苦之处,而追求的果实是佛的境界,因此两者当然有很大的区别!从刚刚所讲解的出离心就能得知,平常所做的一切不能仅仅站在善和恶形象而树立功德大小,应该站在它的基础之上,所以出离心的重要性就在此上。
三、共同外前行
今天我们讲解第二个部分共同外前行,就是为了令我们在内心当中生起一个很坚定、很清净的出离心。要生起这个法,当然要站在共同前行,首先要远离今生,还要远离未来,要生起出离心。远离今生指的是什么呢?就像很多人说,平常修学佛法的时候,难免对世间的物质执著很强,所以对佛法还是搁置第二个位置,有空的时候修,没空的时候搁置一旁。这说明我们对共同外前行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观想还不圆满,因此要长时间站在这么一个立场去观想为妙。早上一起来的时候如是观想,晚上睡觉的时候也要观想。
1、人身难得
人身是很难得的到的,尤其要获得一个信仰佛教、如实修学佛法的人身更难得到,如同昼天的星星般,若能看得见也就是一两颗而已。现前我等如同昼天的星星般,就是这两颗星星,因此要更加珍惜自己这个人身。因为若不珍惜这个人身,无始时来至今所成办的一切善行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如果仅仅为了享受今生的这个快乐而虚度一生,那太没有什么价值了,与其他道有什么区别呢?比如e gui dao和di yu众生是很痛苦的,但站在客观的立场,有时候我们也看到旁生道有些还是很快乐啊!像有些人家里养的宠物,吃的比一般人还好,晚上自己还有个很好的睡觉的地方等等,它们也有暂时之快乐啊。难道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么享受一生而活在世上吗?那太没有价值了,与旁生道又有什么区别呢?三善道当中,a xiu luo和天界众生一样具有暂时之快乐,若是仅仅树立在这么享受快乐之上,活在世上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像天界和a xiu luo虽然具有快乐,但是他不具备力量成办解脱之缘起,暂时还不具备这个力量,因此与其他的道没有什么区别。不是世上的人都说人是高级动物,人高级在于何处呢?就是我们的智慧比其他道众生的智慧还高于一层,在今生能成办解脱,这就是我们是高级动物的标志,那么现前就必须把这个智慧用在相对的境。活在今生,当然需要享受今生的一切,但在享受人生快乐的同时还要成办更快乐之境界,就是要精进修法,若不精进修学佛法就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要知道人身难得。
人身难得站在共同前行的立场支分为十八种,叫十八种珍宝人身。但是由于数量太多的缘故,难免会数不清楚,站在方便教授的立场就是圆满三相之身。若是能精通圆满三相之身,其中已经圆满了十八种珍宝人身。知道这个不就是一个理论吗?说是理论,它又是成办解脱之种子,不是汉地说种瓜得瓜吗?没有一个瓜的种子是长不出来瓜的果实,要成办解脱必须具备有解脱之种子,也可以这样说,十八种珍宝人身和圆满三相之身就是成办解脱之种子。
现前很多人在一些高僧大德面前问,我今生能不能解脱?但这句话不需要问他人,你自己可以知道。怎么知道呢?反过来看看是否具有圆满三相之身,因为圆满三相之身就是成办解脱之种子。若是能圆满三相之身就可以获得解脱,若不圆满,哪怕一位高僧大德为你如何讲解说能圆满,也是不能圆满的。
是哪三相呢?第一,要圆满获得上师的摄受;第二,五根圆满;第三,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这就叫三相圆满。第一,获得上师圆满摄受之前,当然要谨慎观待这位导师为妙。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这个时代也会呈现与时代相同的一些善知识,就是说这样的一些知识分子。有些可能是善知识,有些可能是打着“善知识”的一个旗号而欺骗众生,也有众多恶知识。若不谨慎观待对方,很容易形成今生所成办的一切均不能解脱之障碍,怎么说呢?我们现前虽然对佛法生起极大之信心,在成办解脱的过程当中必须依止导师才能了知,这位导师能不能成为今生获得解脱之向导,这是关键。若这位导师所引导的一切法均为正确,今生成办解脱是完全没有疑惑的,如果这位导师所传讲的一切法均为偏邪,无论你今生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不会获得解脱,因此要谨慎观待对方,就是这位导师。
世间人在寻找自己伴侣的时候要长时间观待对方,因为他关系到一生的幸福。作为出世间修行者,在寻找自己导师的时候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他关系到生生世世的幸福。也可以这样说,我们今生信仰佛教是为了成办断绝三世之痛苦而获得三世之快乐,不仅仅是为了今生,也不仅仅为了临终,还为了未来,所以这位导师是很关键的,因此要观察好这位导师。
了知这位导师的功德圆满,了知这位导师即为善知识之后,还要得到这位善知识的圆满摄受,这一点很关键。因为现前很多修行者虽然已经接触一位善知识,但只是说我和这个善知识挺好,这个善知识很慈悲,往昔给我做过加持,给我做过一次灌顶等等,因此以这个作为满足,但这个站在圆满三相之中还有些不圆满。我们今生依止导师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要获得解脱必须获得这位导师的圆满摄受。从初步修行直到究竟果实,这位导师已经开许传授给你,并且在传授之上,这才算得上圆满摄受,要达到这么一个境界,这就是第一个缘起。
第二种缘起呢?是五根圆满。眼睛若为瞎子,耳朵是聋子的话形成修法之障碍,这一点我等在座的弟子都圆满,因此内心生起欢喜心即可。
第三是出离心和信心,刚刚已经说过出离心的重要性,若没有信心就不会依法而行,若不依法修学怎么也不能断绝烦恼,因此信心是最关键的。若具备刚刚所讲解的外相获得上师圆满摄受,内相五根圆满,密相具出离心和信心圆满,就成为圆满三相之身。这样的人身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我们在座的弟子今生具有这样的人身,说明是几千劫、几万劫修善而得到的果报,否则没有这种力量,今生无法获得这样的果位,所以要更加珍惜。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还要成办更加快乐之因,就要精进修学。
2、寿命无常
若不精进修学,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都在讲解无常,因为它并不是一个神话,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事,迟早会在我们的身边呈现,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但是由于一切众生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往往想到这两年可能临终不会降临在我的身边,但是无常真的会顺着你的心愿而走吗?不可能的。原因是两年之前印尼海啸的时候,20多万人在海边游乐,说明他们谁都没有想到一生当中最可怕的事情今天会发生,但是可怕的事真的那天就发生了,20多万人那天开始从人间消失。
如同这个公案,在我们的心目当中由于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也会觉得这两天可能不会形成临终,但需要知道的是无常很可怕,随时都会降临在我们的身边,可能是今天,可能是明天。在呈现临终的时候,如同我们平常所看得见般会形成一堆骨架或一堆骨灰。这时候哪怕我们今生有多少个朋友、多少个亲属,哪怕你是一家之主,此时也起不了稍许之作用,还是顺着自己今生所造的善与恶漂向未来。若做过很多善法,未来的时候就不孤独了,若是没有这个善,未来的时候既孤独又痛苦。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恶行,当然现前就要精进修学佛法,要长时间观想无常。
记得以前喇嘛仁波切在高原给我们讲解佛法的时候,说有时候实在想不起无常,就到郊区去看看这些坟墓。在高原有很多天葬的地方,有些导师带着这些弟子到天葬的地方去观无常,为什么亲自看到才会产生恐怖心呢?刚刚所说过,由于我们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哪怕一个人死于我们的前面,我们都觉得是他在死,和我无关,怎么也不会把这个可怕的事情归纳在自己的身上,自己迟早也会形成这么一个人,谁也想不到!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历代高僧大德的一些修行方式,就领着弟子到天葬和一些土葬的地方去观想无常,所以我们要长时间铭记心中。历代传承祖师把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当作今生修法之重点来修学,说明这个法的重要性,我们以后该怎么修学呢?还是如同刚刚所讲解般,要长时间去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白天需要观想,晚上也需要观想。
记得以前喇嘛仁波切说过,他平常有昏沉和掉举的时候,尤其是昏沉的时候,只要一想到寿命无常,昏沉突然消失,再去寻找昏沉,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怎么也找不到昏沉了。这不仅仅是他一人的感受,记得上师说他有一位根本上师是萨迦派的高僧大德,曾经在修学过程中只要一想到寿命无常,再也不会起现昏沉。但有时候我们有昏沉之时去观想寿命无常,为什么生不起这么大的效果?难道在我们面前的寿命无常,它的力量就这么薄弱吗?不!我们平常观想寿命无常就没有把无常的整个过程观想在自己的身心,只是把它当作是一个故事般,是他人面前客观的一件事情,所以内心的感受就弱,以后可不能这么观想,我们要时时刻刻记住这一点。
昨天也稍许提示过,在一个不信仰佛教的人面前,一谈到无常的时候都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吉祥之词,并且不让他人在口中说不吉祥的话——无常、死亡等等。但我们信仰佛教的弟子平常在课堂上首先要讲解一遍无常,原因是什么呢?无常是修行者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最吉祥不过的言词,所以要长时间去观想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尤其寿命无常很重要、很重要!若有刚才所讲解的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推动,以后修学佛法就不会有那么困难的感觉。你平常修法的时候,有一种兴趣还是觉得苦行呢?比如今天修法的时候感觉到我又要开始修法,内心已经生起一种恐惧心,这说明修法可能有一些过失。
第二,最大的过失就是我们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观想还没有扎实的原因,这两者很重要。尤其现前像我们生存在这样的环境,若没有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推动力量,今生修学佛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说,在面对自己的生活、面对自己的事业难免会产生很多应酬,如果仅仅随着这些应酬而虚度一生,真正修学的时间又从何处去寻找呢?因此世间的一切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讲解:“若不能断绝无益之思绪,纵能自在三界,仍不可心生满足”。众生的心永远不会有圆满的时候,除非已经断绝一切思维,也就是说一切贪执之心,这也才能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能获得圆满之心。但这一点站在庸俗的立场,顿时能获得这种境界是不大现实的,该如何造行呢?还是要站在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立场修学佛法为妙。你现前所修学的闻思也好,平常所修的哪怕是上师瑜伽、或者念诵其他的咒文、念诵其他的经文等等,哪怕修学什么法,没有这两者的推动,修什么法都不会有成功的时候,我想我们在座的弟子都有如是般感受吧。因此,这两者在亚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讲法的时候也作为重点教授,我们在此也同样一个道理,时时刻刻要记住这两者: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
3、轮回过患
六道众生都在受种种痛苦,都是因果造成的,所以小小的一件善事都要积极去修学为妙;一个小小的恶事也要以不同的方法去远离和断绝,因为这也是我们今生修学佛法、了知佛教道理的一种原因。
这以上从大体的立场讲了一遍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讲解一遍并不等于我们内心已经圆满获得这种力量,也不一定说这四厌离法在平常修学的过程中已经掌握了很好的基础,因此要天天修学为妙。入座前行和共同外前行已大概讲完了。
四、念诵仪轨
至于念诵仪轨,汉地有各种各样之现象。比如说,由于各个弟子初步依止导师不同的缘故,有些导师所布置的功课有些是这样、有些是那样,各式各样的。在修学过程中,今天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需要念诵上师瑜伽之仪轨,若往昔具有一个圆满念诵仪轨,如果还要念诵这样一个仪轨觉得很难的话,不念诵现在这个仪轨也可以,就把以上自己所念诵的仪轨之上,把这个修行的过程插在里面即可,如果没有一个圆满修学过程,这次我们所讲解的念诵仪轨,如是般修行功德不可思议!
念诵仪轨,该怎么念诵呢?首先是《大自在祈祷文》。早上一起来的时候,先念诵一遍至三遍《大自在祈祷文》。至于早上念诵多少根据个人的时间来定,如果早上时间本来就没有多少,仅仅站在念诵一直这么修学,那还是少念诵一些为妙,早上念诵一遍即可。要是早上念诵时间很充足,念诵三遍《大自在祈祷文》也占不了多少时间,就念诵三遍。《大自在祈祷文》有音译和意译两种,按照哪种念诵都可以,五明佛学院和亚青寺平常念诵的风格是音译,所以我想你们平常念诵的也是音译吧,就念诵一遍至三遍。
接着是《解缚咒》。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为后一代弟子教诫的时候,把《解缚咒》当作今生消尽一切烦恼、消尽一切魔障,我们手中唯一之宝剑。只有依靠这种宝剑才能遣除一切魔障,所以《解缚咒》很重要。比如说,在平常修行的路途之上,难免会产生很多违缘和障碍,能否如意把这些违缘和障碍消尽,就看看我们手中的宝剑。顿时断绝一切烦恼,最殊胜的宝剑就是《解缚咒》,所以在早上起来念诵三遍《解缚咒》功德不可思议。
如刚才所言,在修行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违缘和障碍,事业也好,修行上都会产生一些违缘和障碍,此时要这样去理解,虽然我们现前在修学佛法,并且讲解佛法的力量强于一切,仅仅依靠佛法就可以消尽一切,但由于我们现前所修学的佛法还没有圆满,临时感觉的效果并不是很强,那这时候很容易跟随着自己的烦恼、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性格而漂泊。只要有烦恼,即便你说你现前对佛法信心很强大,但当下修持佛法消除一切烦恼临时做不到,还是很容易跟随烦恼而漂泊。比如今天家里出一点小小的事情,要不你在工作上有一点点事情、要不在自己的身心有一点点烦恼和病痛等等,此时可能会把修学的佛法搁置一旁,又会像往昔庸俗般这么去漂泊,这说明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性格和佛法是并肩在成办。性格占于修法上风时,我们修学佛法很容易形成一种散乱,就是有时候不想修学佛法了,甚至修法也很容易散乱或昏沉等等,会造成这样的现象。为了遣除这些障碍,早上起来念诵一遍至三遍《解缚咒》功德不可思议。
下面是《狮吼咒》,也是五明佛学院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为后代弟子教诫的,往昔我与上师到五明佛学院的时候,法王如意宝授记亚青寺修学的弟子平常念诵这两种咒语能遣除修行的一切违缘,并且令自己的智慧日日增上能起得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亚青寺修行的习惯,把《解缚咒》和《狮吼咒》当作念诵重点而修学。我们现前也不例外,平常念诵一遍至三遍功德不可思议。
各念诵三遍之后,后面就把这四句偈念诵。这四句偈是喇嘛仁波切后面所作的,此愿文四句偈念诵功德不可思议,这不用所言,就把这四句念完。
下面是观上师瑜伽皈依境于自己的前方,并作如下祈祷,下面就要修学上师瑜伽。先念诵上师的祈祷文,此时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因为昨天我们已经讲过,修外相上师相应法、内相上师相应法和密相上师瑜伽的时候,所皈依的对境就是上师皈依境,需要怎么去观想,观想在外面,还是内心之中,如是证悟到究竟果实之时,就是真正的皈依境,昨天已经说过。但现前为什么不直接在内心树立皈依境,还要在外相观想一个皈依境呢?因为我们现前修学佛法必须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入手,因此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以下针对个人的根机、个人的智慧来成办更高的见解,就没有什么冲突,这也是一个次第修法,这样修学最好。
所以这两天也一直讲解,初步修学佛法的弟子很容易高攀,也就是说,稍许了知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之后,修学的程度、所树立的见解都以很高的法去树立,若自己的根机与法不能对照,怎么也不能断绝烦恼啊!因此《精要明镜》之中讲解:“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就是说,你说我现在修内相上师相应法、密相上师瑜伽,但是由于根机太低的原因,临时不能如是般修学,这时候光做一个形象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光口里说说我现在修多高多高的法、多深多深的法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要记住这一点。这样的话,我们现前还是从初步修学入手,在因地成办解脱当中,从因地开始入手,所以首先把上师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对面。
但这时候还有一个疑问,由于我们往昔依止过很多导师,所以口里念诵的祈祷文也是很多种,以前念诵的不仅仅是喇嘛仁波切的祈祷文,还要念诵各式各样导师的祈祷文,这该怎么办呢?往昔的祈祷文是否全搁置一旁呢?还是往昔的这些祈祷文都要加在祈祷文当中再念诵一遍呢?这个怎样都可以。因为从真正的原理讲解,凡是所具有的一切善知识都是佛的化身,在祈祷一位善知识的同时,一切善知识均在祈祷之中。如同天空中的月亮,根据大地上的水分而呈现不同月亮的影子,实际都是天空中一个月亮的影子。大地上的月亮影子根据水分有和无而呈现生和灭,比如有水的地方出现一个月亮,水一干,月亮也随着它也消失。就像在我们的面前,有些善知识有诞生、有涅槃,虽然他有生和灭的显现,但这些都是根据我们个人的根机而呈现这么一个幻象。真正的月亮就像天空中的月亮,是永远不会有生灭的。从这个道理就能知道一切善知识均为佛的化身,祈祷一位善知识的同时就在祈祷一切诸佛菩萨,因为导师乃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因此从原理上面念诵众多祈祷文不做也可以。但是由于我们的分别念很重,觉得还是念诵更亲切一些的话,当然多多益善,就把平常念诵的祈祷文和这个祈祷文加在一起,先念一个祈祷文,再念一个祈祷文。
念诵那么多的祈祷文,是否不同的在改变自己所观想的皈依境呢?这个我想不需要吧。你把一个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对面,实在觉得分别念太重的缘故,觉得还是有点不圆满的话,就把你所依止过的导师本体与这位导师的本体观想一起,就在这个瞬间念诵不同的祈祷文,这样就可以了,这根据个人来定,总之就在这时候念诵祈祷文。这个祈祷文,因为有些弟子接触过喇嘛仁波切,有些没有接触过只是听说过而已,此处虽然是上师的一个祈祷文,但前面也稍许介绍了上师的历史,就是说喇嘛仁波切是谁的化身等等,这样一来更加对上师生起信心,下面我们从文字上稍许作个解释。
大恩根本上师妙音龙多加参尊者祈请文
【嗡索得!】
“嗡索得”是愿吉祥的意思,它是音译。
【圣境自在成就哼达哇,藏地莲师摄受卓弥华,郎卓化身加瓦曲英等,大圣持明主尊之化身,】
“哼达哇”是音译,“圣境自在成就”指的是印度乃佛教第一传授之圣地,此地呈现过八十大成就者,哼达哇是其中之一,很多高僧大德认定喇嘛仁波切的前世是哼达哇。莲花生大师进藏的时候摄受了二十五大弟子,其中卓弥华吉益西是二十五大弟子之一,也有众多高僧大德认定喇嘛仁波切乃卓弥华吉益西的化身。“郎卓”是音译,“加瓦曲英”也是音译,郎卓和加瓦曲英都是莲花生二十五大弟子之一,很多高僧大德也认定喇嘛仁波切是郎卓和加瓦曲英的化身。
【浊世大胜妙主龙钦巴】
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时期为“浊世时代”,为了弘扬宁提派这个教派而呈现的大圣妙主龙钦巴——无垢光尊者,很多历代高僧大德甚至近代时期的很多高僧大德都认定喇嘛仁波切的前世是龙钦巴尊者。
【龙萨盛德化相善知识】
莲花生大师意之化身有108个大伏藏师,龙萨娘波是其中之一。以前喇嘛仁波切在高原地方开了不少的神山,比如我们家乡的这个山就是很多神山的其中之一。以前上师没有到我们家乡之前,当地老百姓都生存在这些地方,他们都没有见到过上面有佛像、文字等等,但上师在上面闭关一段时间之后,自然在石壁上呈现很多佛像、文字等等,但这个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法王如意宝认定喇嘛仁波切就是龙萨娘波的化身,喇嘛仁波切额间还有阿弥陀佛为标志。“龙萨”就是龙萨娘波的化身,法王如意宝及历代很多高僧大德认定喇嘛仁波切的前世就是龙萨娘波。
【往昔诸大持明复颂扬】
很多高僧大德赞叹和授记喇嘛仁波切的前世,从刚刚所说的这两句话就能得知。亚青寺有两种传承,龙钦派传承和龙萨派传承。龙钦派的创造者为龙钦巴尊者,龙萨派的创造者是龙萨娘波尊者。现前我们也在接受这两个传承,若上师即为这两个传承之化身的话,我们这个传承则很近,也就是说,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足下,犹如直接在龙钦巴和龙萨娘波面前求学这两个不同的传承,所以成就的机会当然会越高。因为传承时间越长,加持力就会越弱,这个传承越近,加持就更大。因此,现前如同我们直接在两位传承祖师面前求法般,加持当然更大!
【大圆满法精华为众启】
但这一点我想大部分都知道,在整个宇宙之上如是般讲解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圣地只有在亚青。一位亚青寺的弟子说出这句话都会觉得是否有一些偏袒呢?真正传讲大圆满的地方应该是很多的,各地不是都在传讲大圆满吗?但细致去观待,真正如是般讲解大圆满的见解,亚青寺这样的地方是稀少的。因为真正大圆满来源于无垢光尊者讲述的《七宝藏》之中的《法界宝藏论》。以后你们看看《法界宝藏论》是怎么讲解的,亚青寺的讲解和《法界宝藏论》完全契合,怎么讲解呢?或许你们都听说过亚青寺有“成熟口诀法”之讲解,成熟口诀法分为一层一层,其内容就是《法界宝藏论》的全部。
无垢光尊者从文字的立场把《法界宝藏论》,就是说直断的整个过程记载在文字,成为《法界宝藏论》。华智仁波切把《法界宝藏论》最要点部分分为几十个层次,就是现前我们传讲的成熟口诀法,分为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也就是说,若能精通一切窍诀法,你已经精通了《法界宝藏论》。不是很多宁提派也就是红教的弟子,尤其是龙钦派的弟子都在寻找《七宝藏》,尤其都想学《法界宝藏论》,因为它是直断的全部啊。若能把口耳传承这个窍诀法修好的话,它就是《法界宝藏论》全部。因此大圆满法分为直断与顿超,如是般讲解大圆满的圣地,可以说整个宇宙只有亚青寺。
像五明佛学院,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就是我们佛教唯一的太阳,但由于此时圣地修学佛法的人数太多的缘故,所以他们主要是以闻思为主。按照次第讲解大圆满见解,可以说亚青寺是唯一的圣地,所以祈祷文当中也有“大圆满精华为众启”,这个启开者就是传授之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
【祈请根本上师龙多尊】
以后要记住,由于往昔我们对上师的称呼不是很了解的缘故,所以很多人在称呼喇嘛仁波切的时候都说“阿秋喇嘛、阿秋喇嘛”。但这个阿秋喇嘛,以前我跟随上师一起去求见法王如意宝的时候,法王如意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从那个时候我也觉得,作为上师的弟子我们对上师的称呼应该谨慎一些。因为法王如意宝怎么说呢?法王如意宝有一次在课堂上讲,他说下面的弟子对他有多大的信心,可以从称呼他的立场就知道这个弟子对他有多大的信心。法王如意宝的全名叫“晋美彭措”,有些人简略成为“晋彭”,但这个“晋彭”是对于法王如意宝信心不是很强大的人的一种称呼。法王如意宝也说,尤其称他为“晋彭”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个人对他的信心并不很大。有些稍微大一点信心的人的就把他称为“晋美彭措”。对他信心很大,他真正的弟子就不会称他的名字,都叫他“法王如意宝”。所以从称呼他就知道下面的弟子对他的信心有多大。
从那开始,我也觉得我们对上师的称呼也需要改变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前很多人称呼上师为“阿秋喇嘛”。是的,上师的名字就叫“阿秋”。上师的法名虽然叫妙音龙多加参,但是称为妙音龙多加参的人太少了,都叫阿秋喇嘛。阿秋是喇嘛仁波切的小名,在汉地,好像南方少一点吧,北方多一点,父母为了把这个小孩子养的好一些,有时候取名为“小狗”啊、“小猫”啊,反正就这样不好听的名字,他的小名就叫这些。“阿秋”就是小狗的意思,平常我们把自己的上师称呼为小狗这有点不好,虽然不是说犯下极大的罪过,这只是由于我们对藏名称呼不知道的原因而造成的,知道以后还是不称呼为好。在高原地方,我们是决定不会以这个称呼的!但由于在汉地形成这样的习惯,如果不这么称呼,天天说“法王”,或者“喇嘛仁波切”,可能都不知道“喇嘛仁波切”是总称对上师的一种称呼,都会觉得这个“喇嘛仁波切”到底是谁?可能会存在这些疑惑,因此以后在称呼时这样去称呼会更好。
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堪布昂琼可能你们听说过,喇嘛仁波切的根本上师是昌根阿瑞仁波切,昌根阿瑞仁波切的根本上师是堪布昂琼,堪布昂琼的根本上师是喇嘛龙多,喇嘛龙多的上师就是华智仁波切。喇嘛龙多到了晚年的时候,起和坐都很困难,平常起来的时候必须一个人扶着他起来。因为藏族人的腰带是很长的,后面就像尾巴一样,放的长长的,喇嘛龙多每次起来的时候就对堪布昂琼说“快拉他的尾巴”。因为他要站起来,一人又站不起来,因此堪布昂琼就天天拉他的“尾巴”。“尾巴”就是腰带上面露出这么长的一块,就拉那个。这样一来天天成为一种习惯,只要喇嘛龙多起来的时候,堪布昂琼就在旁边问:今天需不需要拉你尾巴?就已经形成这么一个话了。
有一天喇嘛龙多去方便,堪布昂琼在外面等。但好长时间上师都没有出来,堪布昂琼问:“上师,需不需要拉尾巴?”喇嘛龙多说这都是他惯出来的,你没什么过失,但以后要记住,我作为你的上师,在称呼上面必须小心一些,虽然今天这个罪过不在你而在于我,因为我天天叫你拉我“尾巴”,所以你就形成这么一个习惯,但以后要记住,作为对自己的导师称呼必须改口,可不能这么说“我拉不拉你的尾巴”等等,这些都不好。
从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平常称呼自己导师“阿秋喇嘛”,这可不好。要不叫“法王如意宝”、“法王”,或者叫“喇嘛仁波切”。喇嘛是上师,仁波切是大宝的意思,这个怎么称呼都行,但“阿秋”是上师的小名,不好听。
惟愿一切生生世世代,怙主与吾何时无分离。】
怙主上师与自己何时都不分离,最重要的是要天天作祈祷为妙。比如说,在实修过程中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梵穴作祈祷;平常行走的时候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右肩作祈祷,无论你怎么走都是右绕着转;吃饭的时候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喉间,喝什么吃什么都形成供养;晚上睡觉的时候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心间,因此时时刻刻与上师不分离。如果只是口里说这么一句话,但平常不如是造行的话,这也没有什么功德,“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圣果”在《精要明镜》之中也讲授过,所以就是这样。怙主与我何时不分离的话,就要做到行、住、坐、卧都要祈祷上师。
【成熟圆满如海至究竟,生死中阴迷乱净法界,祈愿诸众受用极乐刹。】
这是上师的祈祷文。念完上师的祈祷文之后,如果想念诵其他的祈祷文就加上去,因为这个念诵仪轨本来就不多,加一些祈祷文当然可以,一点都没有什么冲突。从原理上讲,祈祷一个法的同时就在祈祷一切,原理上是这样的,但是由于我们的分别念有时候很重,这样一来都像这么念诵一遍,当然很好。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