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清代名医沈金鳌:肿瘤病人应该怎样治疗用药

清代名医沈金鳌:肿瘤病人应该怎样治疗用药

原创 北京王一宝 

上周一个病人给他开完药,他走时一个劲的强调,他一定要开成草药,回去自己煎煮,他不喝丸散剂。
当告诉他,你这个病,适合丸药。他还有些心不甘情不愿。
自从得了病,这个病人也可算是个典型的中医爱好者了。
我于是推荐他回去看看这本书,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
目的是希望他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为何让他服用丸药,而不是汤药。
(一)
如果环境好,人相应就会更长寿些,创造出的成果也会更多。
在明清时期出了很多的名医,尤其在江浙一带。
这其实和当时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好,科学文化又发达,名人名医层出不穷,就像沈金鳌,他的行为可以说是励志的典型,他是从四十岁才开始攻克学医的。
结果他就学成了一代名医,很多人看到后,会说我努力一把,是不是也可以能像他那样学成呢。
说到这里,就想到了一位同学,她是南方人,家在农村,父母想要个壮劳力,于是就接连要了几个孩子,没成想都是女孩。
她妈妈说,若是你们也像宋氏三姐妹一般,那我就算没白辛苦生养你们。
结果自然是她们三姐妹是完全达不到她妈妈的心中所想,她两个姐姐连大学都没读,出外打工了。三人分别在大江南北。
结局完全没有达到其母亲所想的。
家贫是一方面,对孩子的方向指引,也是父母所必具备的。
说白了,想要有别人的结果,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能达到和对方同等的软硬件实力。
就像沈金鳌,他能在短短的一二十载里,就把中医学得如此好,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他学识丰富,文化素养高,这才是成为技艺专精的名医关键。
他的成就,提示了有人即便是学得晚,用时短,但他还依然能响亮。
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潜力,没准你也能行。

这本书里,他对于积块,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肿块,癌症,他给出的建议是:”积聚必成块,治块宜丸,不宜煎”。
在临床上,因为癌症其实是一个长期的慢性损耗疾病,所以各方面的治疗,其实讲究一个习惯,温和的保持为主。
就像某些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终身服药一样。他不觉得麻烦,只因他所用的药物,方便便捷。
对于癌症病人其实也一样,有啥可怕的呢,你其实不也是长期服药大军中的一员吗?

这就是为何要用丸药,方便服用,易于坚持。
作为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科,如果你不能让更多人的接纳,认可你,你的结果自然只能是走向凋零。

我说的就是中医,好东西不是曲高和寡,所以剂型该改良就改良,方子该突破,就要有创新。
只不过这个创新,只能是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大部分能会用就很不错了。
沈金鳌认为,对于积块,病情较久较重的患者不宜过分攻伐,待伐其大半就要停止,然后待脾土健运,积聚自消。

而且因为治疗实体呈块的肿瘤,选择丸剂,而不使用于水煎剂型,那是因为肿瘤病势较深,病根较深,水煎服中药就似过路之水,而肿瘤为有形之物,水煎所析出药力偏弱,而且徒耗元气,无损于肿块,这是他的认识。

当然不见得非得采纳他的认识。
因为会发现在临床上对于危急重病人,一样会采用大剂量的汤药,因为考虑的是要起到冲刷荡涤作用。
沈金鳌提出的自己的观点,无论你是不是采纳,最起码对现代难治型肿瘤的剂型选择有参考价值。
更可贵的是也可以换位思考一下,诸医家能够体察到患者的痛苦之处,根据用药掌握患者疾病到底是处于有余,还是不足的状态,再进行针对性的攻补治疗,这会让病人受益良多。

(二)
说白了,不要以为人际关系,名利重要,其实什么都没有自己强大更重要。

清代的书很少看,因为剂型的问题,第一次看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这本书。
沈金鳌,字芊绿,号汲门,晚号尊生主人,众赠号再平,清代医家,江苏无锡城人。
他早年攻举子业,于乾隆年间中举,通经史子集、医卜星算,颇具文才。其著有《芊绿堂文稿》、《尚书随笔》、《文赋诗词稿》、《易经随笔》、《大学原》等,看到这些著作,就知道他也是有货,有才华之人。

但后来因为参加科举考试不成功,才弃文从医,从师于孙庆增,尝与吴门医家叶天士共学。

没有了退路,只有这一个选择,结果就是沈金鳌学成了,在内、外、妇、儿上皆相当有造诣。
一次治疗名士周文俊的肝病,时医误作湿病,投以燥劫之药,经久未愈。
请沈金鳌会诊,他力排众议,投以平肝清火之剂,立起沉疴,时人赠号“再平”。

看了沈金鳌的经历,就会知道,哪里有那么多的从小就知道自己想要啥的主,大部分不都是被环境所逼,而带来的成功吗?

你对照一下自己,你就会对周围因为人际关系而对你造成的孤立,因为嫉妒,而对你造成的冷热嘲讽,因为人多粥少,而对你造成的困境。
这些其实等你迈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都是笔财富,没有这些,你哪里会有那么高的成就。
沈金鳌他看到当时的很多医书,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或讲脉而不论药,或论药而不讲脉,于是在他著有的《杂病源流犀烛》中,每篇病后第一条先录脉法,他认为:盖欲知病必先知脉,既知脉方可识病也。

他广泛吸收自《内经》、《难经》到宋、元、明各大医学家所著书之精华。

《杂病源流犀烛》在论述疾病方面,于每篇源流之下,首列《灵枢•经脉篇》的十二经脉起止循行及某经之气血多少,再以《内经》、《难经》的脏腑学说以澄其源,并采后世各家论述来析其流。其引用书目多达82种。
有时看这些古代医家的著作,我在想一个问题,不知他们是如何做好时间利用的。
就像沈金鳌学医这二十来载,咋能出这么多著作呢。

他的《沈氏尊生书》包括《脉象统类》、《诸家主病诗》各1卷、《杂病源流犀烛》30卷、《伤寒论纲目》16卷、《妇科玉尺》6卷、《幼科释迷》6卷、《要药分剂》10卷,共7种72卷.

沈金鳌虽广征博引,但从来不拘泥古人。
就像他在大便秘结源流中对脾约丸提出了质疑,认为仲景以脾约丸主之,恐只宜于古,而不尽宜于今,盖古人壮实,开泄犹可,今人气血多有不充。
同时提出:必审知其人强壮,或热结太甚,或西北充实之人,犹可以脾约丸投之,否则宜谨慎也。
沈金鳌,他首先认为自己所论的,是自成一派的,以前的前贤古圣们说的也没有问题,但问题是现在世道变了,你所说的方法不适合现在使用了。

想到了我读书时,学完张仲景的方子,室友便秘,询问症状后,当时觉得那怎么和脾约证这么吻合呢,于是麻子仁丸上,结果呢,不便秘了,但肚子痛,腹泻止不住了。
这就是看病常遇到的景象,只看到其一,看不到其二,你看不到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为何要辨阴阳,要辨寒热,要辨虚实,看着简单,每次都能辨得清楚的,那都是二般人。

(三)
这人,如果你自信了,你都不知道你会创造出多大的成就。
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为何要起个这样的名字?
沈金鳌认为,犀牛为灵异之兽,其神力全注于角,燃之能够烛幽洞微。“燃犀以照之”,以此为书名,比喻其书论述杂病,源流清晰,读之如燃犀烛幽,心明眼亮。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自叙中说“人之有病,或感七情,或染六淫,皮毛肌肉,经络脏腑,受其邪即成病,而病即发于皮毛肥肉经络脏腑之间,故日杂也。杂者,表里易蒙,寒热易混,虚实易淆,阴阳易蔽,纷形错出,似是实非。”
他从病因、病位的复杂,和疾病的辨认与治疗易乱杂混淆角度上,解释了”杂病”的名义。

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沈金鳌他认为肿瘤离不开痰食死血,总的治法为行气涤痰,去瘀消食兼行。
在治疗时机和策略上,他认为不能一概攻伐或补益,其有重要论述关于肿瘤的正确治疗顺序为补益和攻伐的治疗,采用互相间隔方法进行。
因为肿瘤相关的症状与古代病名”积聚”之描述多有相似,故从中医学角度考虑,可将肿瘤归属于”积聚”范畴,病因多责之于气滞血瘀,正气耗伤,故治疗肿瘤的最佳思路应是身心兼顾,促进气血运行,并调畅情志,缓解气滞血瘀。而且需配合控制饮食、调理起居,使人体内外达到平和的状态。

除了方药,《杂病源流犀烛》中沈金鳌认为气功导引可以祛病延年,补方药之所不及。
其云:“百病之生,皆由气之滞涩,药物之外,更加调养,则病可却而生可延。”

引用刘海蟾云:医道通仙道,则修炼家导引运功之法,所以却病延年者,未始不可助方药所不逮。

(四)
我们现在陷入了一个循环,就是一个劲的想着开发出各种武器,去治,去抵御各种疾病。
结果呢,有时我们自己都会失望。即便是形成了对肿块治疗的心得,但还是有各种各样的肿块病人。
可以这么说,无论你再有名气,再有技法,你若是能治好70-80%的疾病,你已经相当了不得了。

看了这多医书,了解了这么多的名医,我只想到一点,唯有服气,才可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服气的点,就是你以前未曾经历,未曾看到的,在古之前贤的书里记载了,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有信心的点在于,即便是先师所说的,这个危证,不可治,但到了你这里,治好了,改写了。

这就是你服气后,才产生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就是能知道,即便再看到古人书里所记载的,不治,死,绝,那仅仅只是他的理解。
而你在看多了之后,发现这些都是可逆的。

癌症说可怕也可怕,怕的是得了癌症之后会不会痛不欲生。
不可怕,就是你发现你看了这么多,你能做到让这些不在你身上出现。

(最后)
若是你想了解现代的肿瘤和古代积聚间的联结,沈金鳌的这本《杂病源流犀烛》你可以看看。

只要你不怀着一种一定要找到秘方,要找到不死之症的方法,你的收获就会很大。

有些人写的书,你看完之后,他对你而言,就成了你的偶像和你的崇拜者。而有的人,你则会知道,你看后,他就和你擦肩而过了。
曾经有道医和我说,这世间其实是没有病的
知世间万事皆空虚,
终日营为皆是妄想,
知我身皆是虚幻,
祸福皆是无有,
生死皆是一梦,
慨然领悟,
能如是,
则药未到口,
病已忘矣。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