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上师瑜伽导修·2007(二)第2节

上师瑜伽导修·2007(二)第2节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速得成就上师瑜伽
下面是《速得成就上师瑜伽》,也就是我们这次修学的正行部分。在修学上师瑜伽的时候,也如同刚刚所讲解般,先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对面并作祈祷。内心如是树立皈依境后,至于心的本体当中证悟到皈依境我们下面会讲解,但初步修学过程中,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对面为妙,这叫外相上师相应法。但还需要了解的是,“速得成就上师瑜伽”的次第是站在密相上师相应法当中而诠释的,见解更高,所以里面的一句一词已经超越一切思维而树立。我们现前能否如是般做到呢?比较困难。但不要紧,口里念诵按照《速得成就上师瑜伽》的仪轨念诵,平常观想的时候从共同外前行开始,这没有什么冲突。
皈依发心
【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作皈依,一切有情本来佛,为复成佛而发心。】
这是皈依和发心。站在共同的立场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当中讲解“三宝摄于上师尊”。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上师即为三宝之尊,所以在上师面前皈依如同皈依三宝般。站在共同立场要如是般皈依三宝,并且愿望一切众生均能证得佛果而发心,共同上面是这样树立的。
这两句话是站在不共同的立场,“啊”在藏传佛教意为不生不灭法界之意,在念诵“啊”的时候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本来自显之上师”,上师总分为形象上师和实相上师两种,也可以叫“所诠形相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上师”。“本来上师”是能诠胜义之上师,也是实相上师。上师并不在于外面形象之中,如《大圆满直视本性论》有这么一句:“啊,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也是讲解本来上师本来就是心的本体。“本来自显之上师”具有什么功德呢?是远离破立而作皈依,还是讲解心的本体。
在讲解堪布昂琼教言之时,内心何时证悟到见解的时候他就是真正的三宝。所谓的缘起性空也好,般若波罗蜜就是我们所称的本来上师——密相上师,他就是真正的三宝。他具有的功德是远离破立,没有一个破除烦恼、树立见解之过程,这当然是最高的皈依,只是皈依的时候没有一个所皈依的境,也没有个皈依者,因为他是站在密相上师瑜伽的立场修学,但现在我们做不到,只是把文字解释一下而已。
一切有情本来就是佛,为什么还要成佛呢?基和果不同的区别就在此上。原始基位虽然具有如来藏,这个如来藏和原始无明状态阿赖耶是怎么树立呢?站在功德的立场名为“如来藏”,站在无明的立场讲解“阿赖耶”。这一点要记住,不要把基和果混为一谈。基和果混为一谈的话,众生还用得着修法吗?就是说,基还可以转变成行道,修学可以成佛的话,那这时候的基和果是一致的,这样一来,证悟到佛果的时候有一天还会有堕落的现象,不能这么去树立!
原始基位如来藏是站在功德的立场树立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情本来佛”讲解基,“为复”是讲解行道,“成佛”当然讲解果实,就讲解“基道果”三个过程。但这个是站在密相上师瑜伽的立场,我们在发心的时候要愿一切众生均能证得佛果而发心,这么去观想即可,这里念诵三遍。
明观资粮田
【啊!万有清净光明刹,】
站在密相上师瑜伽的立场要知道“万物清净光明刹”。尤其是作为密宗的弟子,初步修学过程中要做到净观五种圆满。第一是地处圆满,平常修学的地处都要观想为清净刹土,这次修学上师瑜伽也不例外,所以第一“万物清净光明刹”,初步修学过程中观想一切即为光明刹土。站在密相上师瑜伽立场,它本来就是清净刹土,用不着再去净观说这是个刹土等等。但我们现前实修过程中当然需要去净观,心里要想到这就是佛的境界。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何处呢?就在心清净状态当中称为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自己的当下,所以要净观“万物清净光明刹”。
【无有誓智尊二执,】
没有誓言者和智慧者二种执著的意思。什么叫誓言者,什么叫智慧者呢?所观想的本尊为智慧尊,修行者为誓言者。就像我们昨天所讲解“事部瑜伽”当中如同佣人和主人般,主人为智慧尊,佣人为誓言者。在密相上师瑜伽之上没有你我之别,因为能所双亡获得明空不二之见解之时,没有一个你和我的区别,本来就是平等。但现前初步修学过程中,智慧尊和誓言尊必须要二执,把上师观想在对面,我们要祈祷上师才能获得加持,当然有这个二执!那么有这样二执的话,和密相上师瑜伽不是有些矛盾吗?需要知道的是,外相上师相应法是成办密相上师瑜伽的过程,外相上师瑜伽的时候不能如是般做到密相上师瑜伽的功德,就像我们前两天所讲解,“悟”及“观察”虽然是密言,就是说我要证悟、我要观察,当然是暂时树立的一种法,但“无所观岂能证悟”?在初步修行过程中如果没有所观察的法,怎么还会有证悟的时候呢?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讲授过,这些都很重要,因此从这一句话就能知道思维成办解脱的过程有多么重要!
现前这里头所讲解的“无有誓智尊二执”,站在“具有”直至“无有”的角度,是讲解因地到果位的过程。此处讲解的“无有”,当然是站在密相上师瑜伽立场之上,但我们现前还做不到,我们只能站在外相上师相应法的基础上去成办这个境界,所以这时候当然有上师和我的两种执著。
【大恩根本上师性,蒋阳龙多加参尊。】
“蒋阳龙多加参”是喇嘛仁波切的法名,就叫“蒋阳龙多加参尊”。“大恩”和“根本上师”我们还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记得前两年我遇到很多汉族弟子,很多人心目当中都有一个疑问,这些疑问都是由于对佛法不理解缘故,初步去成办的一些事情。比如汉族很多人心目中觉得根本上师只能有一个,形成两个根本上师的时候就不是根本上师,所以往昔他们初步接触上师的时候,见到有些上师很慈祥、很慈愍,因此祈祷这位导师能否当我的根本上师?这位导师也不负责任地说一句话:“我可以当你的根本上师!”从那天开始这位导师就立一个誓言,从此除了我之外你再不能立第二个根本上师,也就是说已经控制你了。这样一来,这个人长时间不能在这位导师面前得到佛法,又不能再立第二个根本上师,因此内心天天都在烦恼之中。
记得那两年有几个居士问我,说这该怎么办呢?因为以前他不知道什么叫佛法,在无意当中都说根本上师挺好的,认为自己有个根本上师该多好,因此就把他当作走个形式,说您能不能当我根本上师?这位导师说我可以当你的根本上师。完了!从那天开始,这位导师就开始以誓言束缚他,说只要你再立第二个根本上师,只有堕入金刚diyu。这样一来,他再也不敢说什么。但你既不能得到法,那该怎么办呢?所以要记住根本上师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自己的内心说了算。
作为一个修学佛法的弟子,在哪一位导师面前得到的法最多,哪位导师对自己内心的利益最大,这位导师自然就是你的根本上师。“最根本”是“最重要”上师的意思,比如你有10个导师,里面有一位导师在你内心当中自然形成你的所有功德都源自这位导师所讲解之法,这位给你这些利益最强大的导师自然就是你的根本上师。“根本上师”可不是谁说了算的,就像一个乞丐寻找自己根本施主一样。乞丐的根本施主不是谁说了算,而是他的肚皮说了算。哪个施主给的东西多,哪个施主给的最好,尤其给的时候里面要有几个肉坨,这就是最好的施主,这就是最根本的施主,并不是谁说了算。一个从来没有给过你饭的人,说我是你的最根本施主,可能吗?不可能。我们所谓的根本上师也同样一个道理,因此以后在认定根本上师的时候,不是由你上师说不说,不说的时候就不是你的根本上师,说的时候就是你的根本上师,不是这样树立的。
我在上师面前已依止了20多年,但我没问过:“上师,您现在是不是我的根本上师?”从来没有问过!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上师早已成为我“最根本不过的”上师。因为这个师徒关系可不是谁说了而结的这个缘,而是自然形成的这个缘。所以要记住这一点!我讲解这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以前“捆在这么一个小小的范围”当中解脱出来,从里头解脱出来,那么放松的范围就更大了。修行应该得放松一些,不能过于太紧,要是太紧的话又会造成烦恼。我看到很多人在摄受弟子的时候,弟子只要进入这位导师的范围就由不得自己了,就没有自由,所以不能这么树立,要记住这一点。虽然刚刚所讲解的与今天这个法也有关系,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但知道一些挺好。
下面这些讲解诠释。像以前藏传佛教,尤其是密宗的一些佛像很多诠释不便在外面宣扬。密宗在藏地初步诞生之时,密宗的很多佛像并不会摆在显宗和不相信佛教的人面前,让他们看见,就这么秘密!但是现在由于时代变化、物质条件越来越丰盛的缘故,只要条件允许,你可以把一尊佛像转变成一万尊、几十万尊,这些都很容易。以前可没有这个条件,并且这些佛像都很精致,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密宗很多很多诠释在一般人面前无法理解,就像藏传佛教一些佛父双运之这样本尊的形象,在汉地很多人面前无法理解,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这个代表什么。在汉地不是有一些绘画吗?有些画出来的时候,连三岁小孩子可能还会画的更好,但是像我们不懂的人一看,糟糕的不得了,但实际当中可能里面有很多很多深奥的道理,但这谁能看的懂呢?他们专业的人看的懂。有时候为了避免他人对它产生烦恼,从世间上来说,你说对他不好,只是临时说他不好之外,也不会造成极大什么罪过,但密宗是一门佛法,一旦对它生起诽谤会造下极大的罪业,为了避免这一条,因此在不具备这种智慧和根机人面前,轻易不准让他们看。
【便智莲花日月上,】
上师坐在莲花和日月之上,只是一种上师庄严的一种表现吗?一方面可以这样说,坐在莲花和日月之上很庄严、很好看,不懂的人可能会这么认为,实际当中密宗可不是这么认为。莲花和日月代表一个原理,是什么呢?莲花代表方便,日月代表智慧,方便和智慧本来是一如的。但对于一个次第修行者直接讲解是无法解释的,因此靠什么来诠释呢?下面是莲花,上面是日月。
记得显宗也有一些莲花和日月的绘画——佛教的特征,这些都代表着方便和智慧无二的意思。什么是方便,什么是智慧呢?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解脱的境界就是便智双运,如同《般若心经》所讲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解脱之要义,“色”就是方便,“空”就是智慧,它本来就是一如。但是对于一个初行者而言,他无法接受到这个见解,也感受不到这种境界,因此在这些人面前,密宗为了度化这样的弟子,让他们见到这样的形象生起信心逐渐形成密宗的弟子,因此表示出一个莲花和日月。像佛父双运之像也代表方便和智慧,但烦恼沉重的人会站在世间的立场去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当然不是这样的!佛教是站在佛教的一个原理,这么一个要义当中去理解。“便智莲花日月上”,莲花和日月代表方便和智慧。
【有寂无二跏趺坐,】
两足跏趺坐标志什么呢?标志轮回和涅槃无二的意思。两个脚交叉在一起,表示轮回和涅槃本来就是一如,既是讲解轮回,又是讲解涅槃。“有寂无二”轮回和涅槃本来就是一如,这对我们以后修学能起得到什么作用呢?比如现在很多修禅定或修佛法的人,平常看到眼前山河大地的时候,觉得自己的修学怎么这么差劲呢,修了多少年还是看不到光,要是能看得见光的话,天呐!我今天能看得见光,高兴的不得了,这说明他对佛法的理解还是不圆满。轮回之相和涅槃形相在原始基位如来藏当中本来就是一如,没有什么轮回——山河大地矮,涅槃——光和坛城高,没有区别,本来就是一如。
我们平常修学佛法要记住,调伏不是调伏外境而是调伏内心。帝洛巴尊者对那若巴传授的法般:“显现不束缚,执著会束缚,因此要断绝执著那若巴”。眼前呈现的无论是山河大地,还是光、坛城,这不重要,主要是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当下,眼前看得见的是光甚至是佛像、坛城等等,没有什么意义;眼前所看见的是山河大地之形象,但内在当中已经消尽贪嗔痴一切烦恼,这就是我们今生所追求的目标,所以形象上面没有什么高低,要记住这一点。上师以跏趺坐表示轮回和涅槃无二的意思,在证悟的时候无二,成办解脱过程当中也不要去执著的意思。
【双手执持休息印,】
两只手放在两个膝盖上叫“休息印”。不仅仅是皈依境当中这样,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有时候也讲解休息印的重要性。
【身着三乘三袈裟。】
身上披着三种袈裟代表三乘圆满,五衣、祖衣和七衣,三种袈裟披在身上。现在很多对藏传佛教不甚了解之人以为,只要是藏族人都应该是密宗,但是实际上,藏传佛教是三乘合一的。比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阿秋,以僧人的形象而度化着众生,他护持别解脱戒,为小乘;内心当中以大乘法宝菩提心为基础而修学六度波罗蜜,为大乘;其悟证的见解为直断和顿超——本净任运无二之见解,名为密宗。乃三乘合一之修学,所以上师身上披着三种袈裟,代表三乘圆满的意思。你们也必须要这样!
记得前段时间我们做过一次考试,“站在密宗的立场,正确禅定之标准是什么?”那时候我们也讲过,是否为正确禅定就要把三乘法树立在我们平常修学的禅定之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说明你修学的禅定是否为密宗很难所言,因为密宗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华。要是这样的话,三乘乃一切法之总集,所以一谈到密宗,三乘必须同时圆满,因此上师身上披着三种袈裟代表三乘圆满的标志,要这么去理解。
【三部圆满通人冠,】
上师的头上戴着红尖的长长帽子,这是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三部圆满的标志。
唐朝期间汉地有个叫唐密,据说后面传到日本,汉地这个传承就间断了。这两年有些居士到日本依止这样的一些导师,又把这个传承传到汉地,但是否真正有这个传承我也不知,总之,很多人说他所学的是唐密。记得有次我在广州,有一个居士从很远的地方来见我,说他本来是想问关于禅定方面的事,但是一到这边才打听到你是藏传佛教修学大圆满的这么一个人,所以他说今天没有什么可问的,因为我们修学的法不同,他说他是修唐密的。
可能我的口气也太大了吧,我说不要紧,我先问问,你学的是唐密,那好说,无上窍诀大圆满也是密宗之一,密宗总分为外三部和内三部,请问你所说的唐密是站在哪一个部当中?你说吧!虽然我也不能对外三部和内三部之见修行果完全通达,但也稍许理解,你就说,你现在所讲解的唐密是站在哪个部当中传讲?他说不知道。你总不能说你这个唐密,既不是外三部,又不是内三部之密,那这个密可不是密宗的密了。
说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说若是搞清楚一法,一切法都是随着它在转。就像我们昨天所讲解的,若能精通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一切宗派之原理都能搞清楚,就不需要说我现在学的是红教,不知道你所学的法是什么法,这两者可能有些不同等等,就用不着这样。
实修过程中成办这样的境界,时间长短和方便上各有各的特点,但是由于它的层次是不变的,它的原理是不变的,所以只要你能抓住这个原理,因为站在你自己修学核心的基础上抓住这个原理,无论你站在哪一个宗派都能如是般讲解这个宗派的教理,这就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佛教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呈现不同的法,原因是针对不同的众生而呈现,就像无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镜》曰:“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演说之词聚亦广大,若不能精通真实要义之精华”,就是讲解这个。从方便道的立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传讲了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讲解方便,但它的原理不变,要记住这一点。
【尊身梵顶五光中,】五种光代表五种智慧。在上师的上面五种光彩之中,【大圣根曲列邓尊,】喇嘛仁波切的根本上师叫昌根阿瑞仁波切,他的法名就叫“大圣根曲列邓尊”。【双手铃杵报身相。】如同一个报身相的形象。【复上法身普贤佛,周匝持明海会众,空明无执中安住。】昌根阿瑞仁波切上面还有普贤王如来佛父佛母,还是代表方便和智慧双运。为什么说密宗唯一导师为普贤王如来,就是讲解原始基位如来藏为普贤王如来。那是什么一种境界呢?形象是佛父佛母双运,实相当中就是本来解脱之见解。这样一来,你就知道密宗所树立的很多形象都是带有很深奥的道理,它不能仅仅树立在世间的这么一个绘画之上。以上是皈依境。
积资净障七支供
七支供第一是顶礼、供养、忏悔、随喜、祈请说法轮、住世和回向。七支供可以支分为共同七支供和不共同七支供,刚才说过,《速得成就上师瑜伽》是站在密相上师瑜伽的立场作的七支供,当然是不共同七支供,因为其中的很多道理我们现前还不是很理解。但不要紧,大概从文字的立场稍许理解之后,如是般的见解慢慢修学就能证悟。
【啊!】指的是不生不灭法界之义。
【顶礼识聚自解脱,】顶礼总分为内、外、密三种顶礼,一谈到顶礼的时候,不要仅仅树立在五体投地这种敬行才叫顶礼,当然不是这样的!《大圆满直视本性论》有这么一句话:“啊!本基解脱大圆满,离作敬行而顶礼”,以五体投地敬行的这种顶礼就叫外相顶礼。真正密相顶礼就是完全悟证究竟果实之时,这就是最高的顶礼,所以这个顶礼是“识聚自解脱”,一切思维在执受见解当中均成为本体之庄严,“体”和“用”分不开的状态之中就是最高的顶礼,这就叫“识聚自解脱”。
【奉献等净万物供,】在执受本体当中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均成为供养本体之供品。比如说眼前看得见的属于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这时候没有你和我的区别;耳前听得着的声音,一切均成为本体之供养。这时候的供品就用不着它在佛堂面前,真正的坛城就是心的本体。在执受本体当中,眼前看得见的一切境相,耳前所听得见的一切声音,凡是一切万物均成为供养本体之供品,就叫“奉献等净万物供”。
【罪堕无为法中忏,】无始时来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和堕落之罪,无为法是讲解心的本体,在执受见解当中而作忏悔。因为见解当中本身已经消尽有念无念等一切烦恼及习气,所以当然是最好的忏悔王。
【随喜普现自解脱,】在执受见解当中,一切妄念如同大海当中呈现波涛般,波涛如何呈现均没有离开过大海,这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随喜。
【祈请无言说法轮,】所传授的法总分为三种传承: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心印传承讲经不用口,就是“无言说法轮”,就是讲解在执受见解当中它就是最高的法。
【祈请永住超三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之变化当中的第四时是大平等之状态,就是讲解法界无为法之境界。
【离意善根何所作,回向三界尽解脱,愿诸获得大乐地。】愿均能证得佛果。
以上叫不共同七支供,但是我们现前站在共同的立场该怎么七支供呢?上师乃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因此在上师面前五体投地而敬行为顶礼,眼前看得见的境,耳前听的着很好的声音,及无始时来自己所造的一切善行在上师面前作供养,无始时来自己所造的一切罪过在上师面前作忏悔。
尤其要记住,作为一个密宗的弟子,我们已经受了不少的灌顶,也求了不少的解脱窍诀法,因此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若是超过自己的岁数之后,金刚萨埵不会摄受,也就是说必堕入金刚diyu啊!哪怕是金刚道友之间也好,哪怕是一个家庭当中的两个人也好,比如出现一些争斗的时候,如果一直带着这个嗔恨心超过自己的岁数,金刚萨埵就不会摄受你了。比如你是30岁,你带着这个嗔恨心,中间没有忏悔的同时连发30次,到31次的时候,你必堕入金刚diyu,哪怕做什么样的忏悔,你都要到金刚diyu一趟!没有超越自己的岁数之前,若是作大忏悔就能清净,这一点要记住,很重要、很重要啊!
所以我们在修学上师瑜伽的时候,要记住时时刻刻都要在上师面前作忏悔,平常修学的一切法都是为了忏悔而修学,随喜他人所做的一切善法,祈请上师永转法轮,祈请上师永住世不涅槃,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为回向,这就叫共同七支供。所以我们一边念诵过程当中,一边要站在共同七支供的立场修学。
发起尊意
【嗟!三传总集上师尊,三根本海胜遍主,三信广大法性中,三门无别祈加持。】
“嗟”是在具有悲伤的情况下呼唤上师的一个呼唤声。“三传”是心印传承、表示传承和口耳传承,三传的总集就是上师。上师、本尊、护法为三根本海,这个“遍主”还是上师。在净信、欲信和诚信三种信心广大发心中祈请上师三门获得加持,念诵三遍、五遍、七遍即可。
祈请成就
嗡啊吽!班匝儿格热班玛思德吽
下面是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也就是说,我们现前修学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主要围绕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同时修学禅定来成办三个层次,这也是我们这次修学的最关键一步。
此处应尽力念诵莲师心咒,若能与寂止契合,则更妙善。】也就是说,在修这个法的时候,不仅仅站在念诵之上,还要与禅定配合着一起修学为好。
【首先于自己前上方,观上师皈依境,并净观三种功德:具遍知、大悲及救度众生之力,】
只要对上师具有信心,这三种同时会圆满。也就是说,以后在观想皈依境的时候,不要仅仅为了把这个皈依境观想得很清楚而去修学,这个还有点不圆满。在观想皈依境的时候同时要具备有这个信心,这个皈依境不像绘画般,也不像雕塑般,虽然能观想出这个形象,但实际当中具有遍知、大悲、救度我等一切众生之力量。不像一个雕塑,我们不是说“泥菩萨过河”,也就是说,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就这么一个绘画和雕塑般,不能这么去观想啊!记得以前上师在高原地方为弟子讲解,你把这位导师观想成一个无情之物,只能获得无情之加持,无情又有什么加持呢?要是把上师观想成佛就能获得佛的加持,如同《普贤上师言教》当中,一位老太婆把狗牙当作佛牙祈祷获得佛的加持般。因此,在修学上师瑜伽、修持本尊的时候,这个信心很重要。就这样,并念诵莲师心咒。
【复以金刚诵(声音不高不快,自己能听清为度)念诵莲师心咒。观想及念诵时,意识不可太紧,应松缓、专注、清晰而修持。如若自心趋向平静状态,此时契合寂止而作修行。】
“金刚诵”指的是声音不要太高、不要太快,自己能听清楚为度。声音不要太高,但这个都知道。观想的时候意识不可太紧,应松缓、专注、清晰而修持。因为很多人修本尊和上师瑜伽的时候,由于内心太紧张的缘故,观想到一定的时候,一下就糊涂,怎么也观想不出来,这是观的时候意识过于太紧的缘故,所以要做到意识不要太紧。
能否把皈依境观想清楚呢?还需要理解这样一些道理。很多人说他在观皈依境的时候观想得不是很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可能是你所观想的时间,修行的时间太短的原因。原因是,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有一天为弟子们说,他在5秒钟的时间可以观出725尊不同手势、手里拿着不同法器这样的本尊。下面的弟子问华智仁波切:“这是由于你的禅定太高的原因吧?要不5秒钟的时间能观出725尊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装饰,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华智仁波切说一方面与禅定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他长时间观想的原因。从这句话我们就能知道,平常能不能观想清楚皈依境完全在于时间上,只要天天修学,观想就会越来越清楚。
举个例子,让我们今天回去观个苹果的话,我想我在说苹果的当下,在你们的心目当中、大脑当中已经有这个印象了,不需要刻意去观苹果。为什么这么清楚呢?我们并没有修学过,原因是,虽然我们不是天天去观苹果,但是由于与苹果打交道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观出来的时候就观得很清晰。如果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一个东西,今天去观想的话就感觉到很累,皈依境也同样一个道理,所以这个在于时间,要慢慢慢慢修学,不要时时起烦恼。
下面开始修学禅定,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在修持禅定的时候要记住这一点,现在很多修禅定的人,禅定并没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比如说,你们平常修持禅定的时候,说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那这时候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呢?没有,不知道什么是护持的对境,只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但需要知道的是,这里面有一个“对”也有一个“错”。你若为上等根机,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可不可以?完全可以!因为安住平静状态当下可以顿悟,但这是上等根机,你的根机必须具备菩萨般的根机或佛的根机,但这样的根机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时期很少。
没有这种根机,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需知,平静状态之中是否为真实平静状态很难所言,因为“平静状态”适用范围太广了。外道教360个门派,修禅定的时候也是安住在平静状态;世间人平常休息或睡眠之前也是安住在平静状态;色界和无色界,色界四禅支分的十七天和无色界四空处也是安住在平静状态;内道教八万四千个法门当中的八万四千个禅定也是安住在平静状态,你能知道你的“平静状态”是站在哪一个层次吗?我们不知道,也无法辩证,所以这里就有一些错误。尤其你所说的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与平常睡眠之前什么都不想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若相似的话,这可不叫禅定!
比如汉地的习惯,只要一打坐都习惯把眼睛闭上,什么都不想,眼睛一闭上五根很容易内收,这时候内心感觉到有点明了,所以很多人把它当作是一种很殊胜的禅定在修炼,这叫禅定吗?你再反过来看看,昨晚上你睡觉之前,必须先把眼睛闭上,要不很容易失眠,眼睛闭上之后不能胡思乱想,也很容易失眠,所以不思不想当中把眼睛闭上进入睡眠状态,这个状态与你所说的“平静状态”有什么区别啊!若认为好像一样,又有点不一样,一个是站着、一个躺着。站着与躺着只是一个方便而已,我们要的是这个禅定,禅定不在于站与躺啊!难道这就是禅定的话,这个禅定能解脱吗!从我们小时候直到现在就是这么过来的,但并没有看到功德稍许进展,说明它并不是禅定。比如今天你在外面办了一件大事,很累,一回到家就让家人帮我做饭,我在沙发上休息休息,这时候什么都不想。没有看过经书的人虽然不会说这是平静状态,实际也就是在什么都不想当中。你说这时候完全闷厥,也不是的,眼前好像也能看得见一些景象;你说内心当中完全如同酣睡般,也不是,好像有点知道,就在这么状态当中休息一阵时间,难道这也叫禅定吗?当然不叫禅定!所以这个禅定必须得了解一些,修学禅定应该有次第。
现前很多修禅定的人说,安住的时候是安住在一个清明状态之中,说是“清明”,但是清明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不知道,因为清明适用范围太广了。当问他若有昏沉和掉举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说就不顺着它走了,妄念起现的时候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妄念会自地消失,这就叫解脱。这不叫解脱啊!这叫妄念之规律,修与不修之别而已,实际当中妄念本身就是这样的。比如今天早上我们所起的一切妄念,到下午的时候仍然还是在这个妄念上吗?不,它是一刹那一刹那在变化,说明妄念本身的规律是:生、灭,生、灭,这是它的规律,用不着我们去修才能把这个妄念消失,它就是这样的!可能有些人会生起疑问,不是说解脱的时候要这样吗?解脱并不是说这个“解”字要消除烦恼、消除这个妄念啊。要是消除这个妄念那怎么能叫“空即是色”呢?“色”已经遮止了,那怎么能树立“色空无二”呢?解脱并没有遮止什么啊!刚刚所说的是,需要遮止一切妄念落入一种空性状态当中,这个和解脱可以说是天地悬隔,一点都沾不上解脱之边!
据现前很多修持禅定的人说:“过去的妄念已经消失,未来的妄念没有产生,只要能延长时间,中间的无念状态即为最殊胜的禅定。”是这样吗?把它当作是修学禅定之基础完全可以,但是把它当作了义之禅定完全是错误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无念之状态”就是产生未来妄念之力量,为第八识。不是说第八识乃产生一切识聚之仓库吗?就是这种力量——以习气而产生以下的识聚。此无念就是产生未来妄念之力量,延长或不延长根据禅定而定,但总之就是一个力量。把第八识当作一个成办解脱之基础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它当作真正的禅定对待,当然是个很大的错误!
第八识不会有证悟的时候,若能证悟的话,因为这次我们还不能讲的太细,往昔听过的可能知道,普贤王如来在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的时候认识到本基而成就的,因为第三个刹那是形成轮回道和涅槃道的时候。形成轮回道的第一个遍计无明的“识”,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他并没有解脱啊!因为第八识阿赖耶识逐渐变粗形成五根识,再逐渐形成现在的这个妄念,他不能解脱。作为基础他还需要具备众多殊胜方便,这个以后还会讲授。
讲解这些道理在于什么呢?以后修禅定要记住,不知道一个修行禅定之过程,这个禅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举个例子,禅定如同定时炸弹般,你要是具有一门技术,还有一个具有技术的老师为你传讲,这个定时炸弹可以做一番事业;你若没有这门技术,也没有一位导师为你传讲,可不能去乱摸定时炸弹,不要说是做一番事业,还会把自己炸死。
禅定是一个很殊胜的法门,因为般若波罗蜜必须在禅定的基础当中成办,但是万一要是不懂禅定的话,禅定会导致自己堕入金刚diyu。因此前两天我在北京的时候对一位老居士说:“没有一位导师为你传讲禅定的基础之下,我想你还是以后不要费两个小时去修什么禅定,还是多念念阿弥陀佛,这个更安全一些。”禅定是捷径证得佛果之因素,力量很强大,但万一要是走错的话,这个禅定无念之状态永远不会成办解脱,这个是特定的事情,这是一个正常规律啊!所以,为了让我们迅速证得佛果更安全一些,当然念诵为妙。
在座的弟子我们平常讲解的法也是在讲禅定,那么当然要在禅定的基础当中成办解脱,但必须搞清楚这个禅定之过程。若有人问你,你现前修学的禅定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而护持的?你能讲解出这个禅定所要护持的对境吗?比如站在“改造意念之正念”之中,这时候你的“改造”是站在这么一个基础之上,这时候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证是什么?从理证当中必须这样修行才能获得这样的结果,要知道这个理趣!要不很容易形成华智仁波切所讲解般“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不知道整个禅定修学之理趣,和修学世间禅定有什么区别呢?世间禅定仍然站在轮回的范围不会有解脱时期,这就是告诫我们在修学禅定的时候要细致一些。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智慧必须超胜一切,因为我们所成办的是一个很细致、具有强大能力,又是很深奥的这么一个法,所以没有很高的智慧是无法成办这件大事,那么这个过程当然需要更清楚地理解。
今天所讲解的禅定就是从因地直到果法是怎么成办的,今天在讲解第一步禅定的时候还会把一切禅定都会归纳在一个法之上。怎么讲解呢?下面看啊。刚才讲解的是逆缘,就是说与禅定不符合的一切,以后修学过程中若有这样的显现,当然不要站在这么一个立场。
【寂止可分为有相定与无相定。有相定:放下念诵,专缘于上师皈依境,无有昏沉掉举中尽力而安住。】
有相定也叫有相止。这个有相止仅仅是我们这个门派修行方法的一个起步点吗?还是整个法门修学禅定的起步点都要从有相定入手呢?都必须从有相定入手。怎么讲解呢?无上窍诀大圆满站在方便教授立场的第一剖析调伏妄念,还是要从有相定入手,所缘着境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因为整个红教修学禅定的过程分为“入定有相见”和“入定无相见”。要获得入定有相见必须先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有一个所缘境的基础当中去成办,必须得这样!
这个法只是我们这个门派的修行方法,其他也是这样吗?当然都是这样修的!比如禅宗,从文字般若成办实相般若的过程当中,在因地成办果实参话头的时候,虚云老和尚为近代一位高僧大德,他在《禅定要旨》当中说:“疑情是参话头的拐杖。”这个“疑情”必须在有相定的立场当中成办,是不是这样,学过禅宗的弟子,你们看看。“念佛是谁”?如果没有一个所护持的对境,还能成办起疑情吗?所以“疑情”就是参话头的拐杖。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解的有相定,或平常所讲解的正念,正念是修学禅定之拐杖。疑情所护持的对境一旦消尽,好比老人手里的拐杖,要是拐杖脱落掉在地上,这个老人也会倒下。说白了就是所护持的这个“明了”,此“明了”当然前面有个所缘的境,这个明了一旦倒下去,后面修学的禅定也随着它倒下去。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门法修行的时候要这样,禅宗也得这样。大乘法门显宗,像《摩诃止观》当中也要这样。不仅仅这个,现在汉地人很多都在修“心中心法”,据说“心中心法”初步修行的时候也要护持在密咒上。有一个护持的时候,不是站在这个明了所缘的境吗?还是有相定啊!所以无论修学什么佛法,初步修学禅定的时候必须从有相定入手。
这个有相定可能很多人觉得很容易修成,就把心安住在所缘一个境,安住即可。说是很容易,但是要做到很难。需知,有相定的禅定,初步禅定叫初禅,就是四禅八定四禅当中的初禅,要是这个获得圆满具备什么功德呢?以上一百年、以下一百年,当下便知,所以初禅的功德具有这么多。那么这么呆呆地在一个状态之中,待个两三分钟这还算什么!这不算什么,所以有相定上面我们必须多修,不要太高攀。
有相定基础没有扎实之前,不要跳到无相定,清明无相定等等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事情暂时先搁置一旁,还是与自己的口味,就是说与这个胃口相合而去成办为妙,就是与根机契合成办为妙。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虽然你对初步修学有相定有所理解,但是实修过程中并没有如是般境界,那么你并不能说你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这就叫有相定。这里的有相定是在,一边把上师观想在对面,感觉到有些平静的时候,口里念诵的莲花生大师心咒放下,心里想着皈依境把心安住下来,这就叫有相定。
知道修学的方法并不难,但要是长期能达到这种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这个有相定,观想皈依境就叫有相定,那观想其他的方式也叫有相定吗?都叫有相定。只要内心有一个所缘的境都叫有相定。亚青寺平常讲解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所缘五方佛之标志,比如中央毗卢遮那佛标志是白色的法轮;不动佛的标志是五股金刚杵;宝生佛的标志是摩尼宝;阿弥陀佛的标志是莲花;不空成就佛的标志是十字金刚杵,所缘五方佛的标志而入定也是有相定。
其外也有多种多样,但现前有些人觉得,没有把有相定修好之前,说我修无相定,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我这叫有相定还是叫无相定?还是叫有相定!为什么?平静状态当中,这个“平静”就是你所缘的境;安住在空性之中呢?“空性”就是你所缘的境。心里有一个所缘的境都叫有相定,但这个所不所缘你自己知道。
可能有些人还会产生疑问:安住在“色即是空”,也是空性当中,但这个空性可没有所缘呐,这个所缘的感觉可不存在。但是否具有所缘呢?你自己知道。我们先举个例子,你今天感觉修行很好,感觉很不错,第二天由于自己情绪很低落,要不什么原因,要达到这种感觉需要费很长的时间去寻找这个感觉。在寻找这个感觉的时候,这个“感觉”不就形成你所缘的境吗?说白了就叫有相定,修学禅定的起点还是在跨第一步。词句当中说这就叫什么法身、遍知无余、觉性智慧等等,实际当中还是叫有相定!所以我们平常修学禅定,我想还是现实一些,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否则会对以后禅定增上有很大的障碍。
有相定需要修多长时间呢?按照亚青寺的修行风格,至少要修两三个月的时间,这是站在法的立场而规定的时间,这个时间也不是特定的,因为很多法是针对根机而树立,所以这个法就没有特定的。有些人可能还要更长的时间去修学,有些只需几天的时间就可以超过这个境界,这个不定的。
有相定修到一定的时候,下面就要进入无相定。但需要知道的是,由于很多修行的弟子根机不同的原因,有些爱打坐,有些不爱打坐,爱念诵。那么修这个上师瑜伽,爱打坐的弟子,可以把多数的时间用在打坐上;有时候打坐很难能入定的人,就多站在念诵上。按照次第树立,先把念诵作为重点,安住作为次要。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当中,打坐的时间只占1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多数还是站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上。这样长期修学,禅定会越来越增上,这时候念诵少点,安住的时间就会更长,因为你不需要刻意去成办,它必然会成为一个自然规律。
【无相定分为迷惑及清明无相定。迷惑无相定:于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上师等境相,如眼不见景象,耳不闻声音,或眼前即现景色、耳边听见声音均不知是何,但其与辨别清明、觉而无执之胜观仍具天地悬隔之别,此乃迷惑无相定,亦名世间禅定,其非为我等所追求之究境界。如《般若心经》中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应须了知,清明无相定乃依修而得之境界,非为意念造作之见解。倘若以心念造作,纵何修持,亦不得其见。】
有相定修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进入无相定的状态。无相定是什么状态呢?念诵及观想等一切所缘消尽,于无有昏掉之清明中自然安住为无相定。就是说,首先护持心里所缘着上师的皈依境安住,达到一定的时候,这个所缘的境,这个心也逐渐消失。但是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境界,有一种境界,没有所缘上师的境,当下遮止一切外境,眼前看不到景象,耳前听不着声音,哪怕眼前看得见一个形象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耳前谁说话也听不见声音,这种无相定就叫迷惑无相定,纯粹是世间禅定——无色界天。
还有一种禅定,没有所缘一切外境但并没有遮止一切外境,眼前既能看得见景象,耳前又能听得着声音,当下和空性分不开状态当中修学,就叫清明无相定。这就是我们今生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它与般若波罗蜜很相似。
但这里还需要了解的是,前两天我们在这边也稍许提示过,由于今天有新来的弟子,我给你们稍许提示一下禅定方面的要点。这两年我也接触了不少汉族和尚以及汉地很多修行禅定的人,他们认为禅定必须做到什么都没有感觉的时候就叫入定。我想你们有些人可能也会这样,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以下要是不知不觉进入一种说不出来的状态当中,两个小时过去了并没有感觉,就觉得这个禅定很高。实际当中这个禅定叫什么呢?这种禅定就叫无色界天四空处当中的“识无边处”。因为此时已经遮止一切外境,内心当中虽然感觉有所明了,但实际多数还是站在闷厥和酣睡状态般。
以前我在一位禅宗的弟子面前听到这样一个公案,他说,为什么说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称为是很高的境界叫入定呢?因为近代时期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有次在煮红薯的时候当下入定,一出定的时候,就召集很多人说今天我们一起吃红薯,一打开锅,里面红薯全都发霉长毛了,但是虚云老和尚并不知道这个过程,他以为是刚刚煮的这个红薯,为什么已经长毛呢?但他已经入定了很多很多天了,说这就是最高的境界。并且说虚云老和尚到国外去化缘,因为虚云老和尚在汉地建的庙寺不少,说在国外化缘的时候,坐在十字路口一入定就入定七天七夜。从我们的呈现当中,感觉到虚云老和尚没有动摇当中安住七天的时间,我想他的禅定并不是一种闷厥状态或酣睡状态什么都没有感觉,要是是这样的话,出世间禅定名为遍知,遍知怎么树立呢?
如果这不是真正的禅定,那怎么树立呢?前两天我们也做过比较,比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证悟到的见解当然是圆满,没有一个入定和出定之别,天天都在入定之中。虚云老和尚刚刚所说的这种无念之状态即为佛入定之境界的话,佛没有入定和出定之别,只能说释迦牟尼佛永远都在什么都不知道,就像酣睡状态般,这样一来八万四千个法门怎么传讲呢?怎么又称得上遍知呢?所以,这上面我们还需要动动脑筋,还需要作一些辩证。因为这个不是真正禅定的原因是什么呢?但虚云老和尚的禅定不能说不是真正的,我想后一代的弟子由于描述近代时期高僧大德的见解,可能有时候描述的不是很圆满的原因吧,要不虚云老和尚的见解可不是识无边处!
以前密勒日巴在山洞打坐的时候,有一天一个牧童看到密勒日巴在打坐,祈请密勒日巴能否给他讲个打坐。密勒日巴看到这个小孩很有善根,就给他讲了一个打坐方式。这个小孩子进入一个山洞当中,一打坐就入定了七天七夜。牛都回家了,没看到小孩子回家,家里人召集全村的人到山上寻找,到七天七夜的时候,就在山洞里头找到小孩子。小孩子一出定,说是否太阳落山了,我该回家了。小孩子的感觉当中并没有七天七夜之感觉,就感觉到刚刚坐在这上面般。这叫什么呢?这叫“识无边处”。因为他的感觉多数站在闷厥和酣睡状态,这当然不叫佛的境界!哪怕以后我们有这样相似般的入定之境界,也不要把它当作是了义之禅定啊!因此,禅定必须多方面去理解为妙。
这次我们先讲解上师瑜伽导修,后面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禅定。什么是禅定,从修行的立场讲解如何修行,从见解的立场支分顺或逆两方面的禅定,什么是好、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因为很多地方与真正的禅定很相似,所以要记住这一点。这样一来,前面所说的有相定修到一定的时候,不是你刻意去成办无相定,心去成办无相定是永远不可得的。比如你修有相定,所缘着上师的境达到一定的时候,把心安住在空性当中,只是把所缘的境转变了一下而已,实际当中,内在所缘的这个境还是一致的,还是所缘在一个空性上,也叫有相定。无相定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在前面有相定的基础当中,长时间精进修行,无相定就会自然呈现,这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也就是刚刚所讲解这两种境界,自然会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以后要记住这两种禅定之区别。
有时候我无意当中会问一些弟子,你平常修行禅定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呢?你要是超越有相定在无相定之状态,你说我没有什么所缘的对境,但是你应该要讲解出禅定之理趣啊!不能说就是在无念状态之中,因为这个无念状态适用范围太广了,所以它不是一个正确禅定的原因就在此上。什么都搅杂在一起,可不能这样,我们必须辩证好:好的就是好,坏的就是坏,这样更清净、纯正一些。
【昏沉与掉举乃修行之最大障碍,故应于此处作止观交修为妙。如散乱及昏沉时,应以观诵作调整;自心趋入平静时,即自然安住,如是反复止观交替而修。】
必须得这样:先观又止,又观又止,达到两者双运的时候就叫胜观。两者没有达到双运之前,必须先观又止。对于止与观,根据个人的起现散乱和烦恼来定。下面我们还会讲解得更细,因为这是针对文字讲解的,下面还会讲解很多调整方便。
【此观诵可断昏沉与掉举,修止能够赤裸本性之见解,如是长期修持即能生起相应之觉受,故多数时间应于此处修持调整,此乃自宗初学之法规。
还需要知道的是,修学上师瑜伽,在汉地我看到也有两种修法,有些导师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时候就拼命念诵,到后面的时候才开始安住。但需要知道的是,安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一安住就可以安住一两个小时,这是不可得的,中间还会产生昏沉和掉举等一切现象,这时候我们必须把剖析和直视很多调伏妄念的方便用上去,因此,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和观想就是唯一不可缺少的剖析调伏妄念,这上面我们还需要讲的更细致一些。
前面共同外前行和念诵仪轨,稍许知道一些当然很重要,但现前我们重点当然要站在禅定的立场。今天所讲解的禅定只是站在词句的立场树立了有相定和无相定,但里面还有很多深奥的地方,这次我们必须得细致讲解,这样一来,以后你修学禅定就好办得多了,否则付出很多代价最终得到的不是解脱,那太不值得了!因此其中还有很多深奥的地方可讲。
今天已经讲了两个多小时了,明天再讲解吧。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