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无心论 译文及探玄(五)
宸玮易道国学堂
心非木石分第五
【原典】
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询问说:“和尚既然说,对于一切的处所,全都极尽空无了内心,木头和石头也是空无了内心的,难道不是等同于木头和石头了吗?”
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
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
而我无心,亦复如是。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
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回答说:“然而真我就是空无了的内心,这内心是不同与木头和石头的。
什么缘故呢?就譬如天鼓,虽然也是空无内心的,却能自然发出种种微妙的佛法,来教化众生。
又譬如如意宝珠,虽然也是空无内心的(就是内心是空无的相状),却能自然地造作出种种的变化和显现。
而真我就是空无内心的(就是你去翻找内心,发现心中没有一个心形的东西存立在其中),也是这个道理。
虽然是空无了的内心,但是却能善好地觉了各类法的真实之相,具足真实的般若智慧,能令法身,报身和化身这三身自在,应用起来毫无妨碍。
因为这个缘故《宝积经》中说:‘是因为空无了心中的意识,从而现行的’,难道是等同与木头与石头吗?那空无了的内心,就是真正的心呀,真正的心,就是这空无了的内心。”
- 【 探 玄 】
第一段探玄
一、问曰:“和尚既云,于一切处,尽皆无心。木石亦无心,岂不同于木石乎?”
此段重点解析:圣人的无心与木石瓦砾之无心,是否一样?
关键是对无心之旨,虽然深心处相应,而意识上尚不明晓,故有这些担忧和偏见方面问题闪烁浮现。
其实,圣者无心,就是泯灭了知见,克服了主观主义,降伏其心完成,那就会完全尊重客观规律了,也更加爱护慈悲木石瓦砾等等森罗万象了,也就心物一元,非一非异了。
问者不明万法非一非异之至理,故有心物二边戏论之遇见,才有心无则物有,心物则如木石等等意识浅薄之见。由于对于万事万物都是不生不灭之诸法实相并不相信,所以,以为无心即真无,则陷入断灭见深渊矣!
禅行者和修道人须知,无心,心亦不灭,才是彻底清净无为方之道,其心宛然,万象森罗宛然。
《楞伽经•一切佛语心品》:
“若有若无有,是二具悉离,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
无心者可离生。离生的好处,就是离灭。何以故?有生就有灭故。
无心离生,则彻悟宇宙人生大道实相不生不灭矣!如此,连同木石瓦砾也发光,何须担心之?何须把心和木石对立起来?何须认为心会灭哉?
其实,佛陀以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之至理,来破除有无二见,也就破除了生灭二见。于此理怀疑者,邪见丛生必则心中有毒尔。
又,加上问者对于木石瓦砾之类物质现象,也无正确认知,具凡夫之人的常见和断见。即,见森罗万象现象世界便认为是有,见现象世界变坏便认为是无,龙树菩萨直斥此为浅智愚夫之见。
《大方广佛华严经》说得很清楚,所有的有法、无法,如果你能了达(彻悟)就知道并非是有,也并不是无。能够了达此理,则为具足慧眼。
僧肇《涅槃无名论•妙存第七》:“法无有无之相。”
本师释迦牟尼佛应世于人间,已经明示中道谛,已经熄灭了种种戏论。诸法虽然生灭宛然,而从来未曾生灭;虽然不生不灭宛然,而从来未曾无生灭。
禅行者和修道人要明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偈语:
“了性皆无性,有无无所住。
如是一切智,无尽无所依。”
二、答曰:“而我无心,心不同木石。何以故?
圣人无心,通于无自性义、毕竟空、无所有。若知一切无所有,则明白无生灭矣!
凡夫之人心中有物,则滞碍重重,身心繁重,成为人生囚徒,陷于常见困境,失去生命自由,苦不堪言也。
无心则无物,心内心外,洒脱自在,逍遥游,无挂碍,于无所得处,即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矣!
木石瓦砾也无所得,但作为现象,虽生灭,其本质则不生灭;木石于心不异,都是体性一如,都是常乐我净四德圆满,成就法界一真也。愚人不会,故有对待和担心尔。
三、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
讲禅的禅师,讲善根的大善知识,讲法华的法师,等等,都是天鼔一般,自在无碍,无心有道,本愿功德无量,众生有求之敲击,其心如天鼓则自然有应声。愚人有问,智者有答。智者种种妙法,随缘成德,教化众生。
天鼓就是空心的,竹筒也是空心的。竹筒心空,即譬喻无心,无心才有大用,是以被做成各种乐器,比如尺八,竹笛,箜篌,胡琴等等。心空方能产生妙音、禅曲、天乐……
无心是道,体大、相大、用大,展开就是宇宙人生万象纷然也,即假,即空,即中,三观一心也。
四、又如如意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
如意珠即摩尼宝珠,能生一切宝。来人间潇洒走一回,一定把宝珠从怀中掏出来,照己照人,照天照地。大机大用,全仗无心之旨在自然变现种种事物,一切唯心造故。
所谓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心物一元,心想事成。
五、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不仅圣人无心,凡是执着我者,尽皆无心。妄想纷飞者,亦是无心。凡圣等一,尽皆无心,就是证量现前。
但是,现实中,凡夫之人的无心,确实是心有失,念有失,不能自控,意识流淌,犹如瀑布,念上生念,流浪生死了也。
虽然在凡夫如此,在圣人无心境界上,仍然无生灭而已。故知,谁无心,谁无灭。谁无心,谁无苦。谁无心,谁解脱。一人解脱,就是一切人解脱。心法如是,不服不行。
禅行者和修道人,如此认知,契入无为法身如来知见 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不在话下矣!
第二段探玄
一、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
一僧问南阳慧忠国师:“永世不灭的真理是什么?”
国师对他说:“你去那边替我把水瓶取来。” 僧人照他的吩咐拿来了水瓶。
国师又说:“再把它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去吧。”僧人就把水瓶又放回到原处。
放好水瓶后,僧人又问:“永世不灭的佛法是什么?”
国师这时说了一句:“什么佛法?这种古董早就不知被扔到哪里去了。”
圣人无心之法,体证在日常妙用之中,于此可见一斑。
玄沙和尚与韦将军一起吃果子。将军问:“古语云日用而不知,讲的是什么道理?” 和尚拿起果子请将军:“你请食用吧!”
将军把果子吃了,又问刚才的问题。这时和尚说:“就是这个。就是这个。所谓日用而不知,就是这个哦。”
诸位善知识明白否?在日常吃水果,搬水瓶等等行为上,并未用心,便就有真人出现,便就有古佛常在。
于此无心之心,才是古佛常在,明矣!!!
二、 三身自在,应用无妨。
敢于无心,就是自信饱满。没有自信,怕因无心而失心,其实只是意识心作怪而已。
来复普庵禅师偈语云:
“蒲庵丛竹下,日月不相关。
入内聆幽涧,开门即看山。”
《临济录》普化禅师,那一天到大街上向人乞一件好衣,很多人都要送他衣服,普化禅师都没接受,振铃而去。
当临济禅师知道了普化禅师的本意后,就吩附人送他一副棺。普化禅师笑着说:“临济这小伙子真多此一举。”也欣欣然接受。
普化禅师托着棺到街上大声说:“普化明日去东门死也!”
次日街头一堆人拥挤着跟着普化出城,到了城外,普化禅师却说:“今日不适合送葬,明日再到南门过世。”
次日,众人又随之至南门,普化禅师又说:“明日到西门过世才会吉祥。”
然后又说明天到北门去比较好。
就这样的到了第四天,人们逐渐地,都以为普化禅师又在疯疯癫癫,就没人跟了。普化禅师就一人到城外,振着铃,躺进棺材内,请来路人帮封棺。
众多路人一看普化禅师被封进棺木内,就到城内告诉街人,众多街人拥挤来看热闹,有人怕他疯癫地枉死在棺内,就打开棺木来看,结果一看,没半个人影,普化禅师全身脱去,不见尸首,了无痕迹。
这时,空中响起振铃的声,声音逐渐地越来越远,直到无声。
达摩大师在此处提出的所谓“三身自在”,即法身,报身,化身是也。一体三身,也就是一心三身。法身为体,报身为相,化身为用。
法体清净,报相圆满,化用无方(无穷)。
化身也叫作应化身,或者分为二身,即应身和化身。
化身佛有四种:殊胜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和种种化身佛。
比如种种化身佛,就是指房屋、桥、柱子、宝瓶等等。如果很多众生心地不清净,业障不清净,就只能看到这些不清净的现相。
另外,也有五身之说,另外两身如下。
现前菩提身:法身、报身和化身这三身之现分,毫无混杂分,即是现前菩提身。
不动金刚身:三身无二无别分,为不动金刚身。又是一,又不是一;说一是一,说一切也是一切;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就是不动金刚身。
此五身之法,也可以借鉴,用以明心和见性成佛。
无心者,别管几身,都是妙用无妨。无妨,就是佛菩萨的无心大自在。
十种、八种无心大自在,都是略说,基本上也就是四无碍境界: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恰真是:
无心岂有碍,无境无尘埃。
任运三身法,妙行何快哉!
三、故《宝积经》云:‘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
《宝积经》又叫作《大宝积经》,主要意趣,是宣说大乘行,著重在从加行位到通达位。
大乘的核心 ,是大菩提愿为本,大悲心为上首,空慧为方便的。
如本经所明的菩萨道,略分三段:一、修广大正行,重于菩提愿。二、习甚深中观,重于空慧。三、作教化事业,重于大悲心。综贯这三德而修行,才成为菩萨正道。
按照无上大涅槃功德无量广大之妙用来说,无心无不心,契合于无知无不知,无为无不为,无成无不成。大放宽心,越无心,越心花怒放;越无心,越心无挂碍;越无心,越妙果现前;越无心,越自然呈现……这就是:“以无心意而现行’。岂同木石乎?”
心能创造一切,也能成就一切。木石是心动的感觉,是心灵的投影,不是心本身。
注意,虽然如此,木石瓦砾也和心是同体的。在平等一如中,差别了然,才是智慧和正见。
否则,世人所谓打成一片,陷入混沌蒙昧,又是文明黑暗,则背道而驰了也。
四、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在一次法会上,唐肃宗向南阳慧忠国师请示了很多问题,但禅师却不看他一眼,肃宗很生气地说:“我是大唐天子,你居然不看我一眼?”
慧忠国师不正面回答,反而问唐肃宗道:“君王可曾看到虚空?”
“看到!”
“那么请问虚空可曾对你眨过眼?” 肃宗无话可对。
虚空不要吾人眨眼,吾人又何必要虚空眨眼?圣人无心契入法身真理,必然如是。
无心是道,恰若虚空般,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随缘赴感,靡不周遍。
凡人不解,圣上也假装不解,难怪南阳国师要问虚空可曾对你眨眼?虚空若汝眨眼,哄汝高兴,汝又要欠人情于虚空。可见,有心者,劳务费积累起来,债务何其多耶。
有禅诗一首《初退黄龙院作》释祖心 〔宋代〕所吟:
“不住唐朝寺,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过,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不是岭南能。”
看看,禅师无心怎样,无心也说漏了嘴,不是能,能是谁?
诸位善知识:欲知达摩《无心论》还有何顿教直言,且听下回探玄……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