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 星期一

痰泻是一种什么样的泄泻?燥痰也可以导致泄泻吗?

痰泻是一种什么样的泄泻?燥痰也可以导致泄泻吗?

中医书友会

I导读:现在的中医内科学教科书上很少见到”痰泻“了。痰泻是肺疾下迫大肠所致泄泻,必见肺部痰嗽之证,而粪便中常夹有粘液。多种痰证都可以导致泄泻,甚至燥痰也可以,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泄泻的认识。结尾有作者总结痰泻辨证治疗的要点,大家快来学习一下吧~(编辑/依伊)

痰泻辨治体会
作者/许继祥

痰泻,古已有之。如朱丹溪说:“泄属湿,属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者。”戴思恭曰:“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后贤亦有阐述,但多散不成篇。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确认多种痰证均可致泻,并非鲜见。寻常治泻诸法,颇难取效。即有久泻正虚,而虚不受补,补反恋邪。务须从痰辨治,邪除而正自复。兹举病案五则,窥共一斑。

一、湿痰泻泄,当化痰顺气

朱××,女,42岁,1981年3月16日诊。

罹患慢性腹泻近二年,每日三、四次,稀溏不实,夹有白色粘液。胸闷头晕,呕恶痰涎,腹胀肠鸣,遍服中西药物,迄无显效。时泻时不泻,反复不愈。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未见器质性改变,大便化验多次,亦无异常。乃求余施治,虽泻时久,形体不瘦,面色不瘁,饮食无减,脉弦滑有力,舌苔白腻满布。

脉证合参,显系湿痰致泻。治当化痰顺气。




处方
白茯苓15克,制半夏10克,陈皮9克,广木香6克,川朴6克,胆星6克,枳实8克,车前子(布包)15克,生山药18克,甘草3克



服六剂后,腹泻每日二次,便无粘液,呕恶、腹胀、肠鸣均减轻。

效不更方,上方加炒白术12克,又服九剂,大便成形,每日一次,诸证霍然。续服二陈丸巩固,随访二年未复发。

  • 按: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水谷精微悉变为痰,上袭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痰湿下移大肠,遂成湿痰泻泄。故以导痰汤除湿化痰;化痰须顺气,气顺痰自消,故木香伍川朴;复加车前利痰止泻,妙在双关;佐之山药不寒不燥,健脾止泻。

二、寒痰泻泄,宜温化寒痰

素有慢性气管炎,经常咳嗽吐痰。近一年来,又添慢性腹泻,胃脘痞闷,腹胀肠鸣,便中夹有白色粘液,一日三至五次,便前腹部冷痛,背部畏寒怕风,四肢厥冷。经钡剂灌肠诊为“慢性结肠炎”,曾用多种抗菌素及中药,效果均不著。

诊见精神欠佳,痰多纳呆,小溲清长,脉细滑而迟,舌淡苔白腻滑。证属脾肺阳虚,寒痰内阻,虚中夹实之寒痰泻泄,治宜温运中焦,蠲饮除痰。




处方
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干姜15克,炙草9克,茯苓15克,清半夏10克,天南星6克,肉桂6克,细辛4克,五味子10克,海浮石12克



药服九剂泻止痰少,精神转佳。仍以原方加苏子12克、陈皮10克,依法调治匝月,泻未复作,咳嗽亦见减轻。

  • 按:

泄利、咳痰、背恶寒、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腻、脉迟滑,皆脾肺阳虚,寒痰内阻所致。若纯投温里固涩,痰无去路,故以参、术、姜、桂温里散寒,与干姜、细辛、五味、南星温化寒痰相配合。

三、热痰泻泄,拟清化热痰

孙××,女,3岁,1977年8月10日诊。

患大叶性肺炎已七天,烧退,仍有轻微咳嗽,咯吐黄痰,复见泻下不休,日行十余次,绿色稀便,夹有粘液,腥臭难闻。腹胀纳呆,尿赤口干。

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偶见,未消化食物残渣(++),大便培养无致病菌生长。邀余会诊,脉滑而数,指纹色紫至气关,舌苔薄黄质红。

证系热痰下迫大肠之热痰泻泄。投清气化痰丸化裁:




处方
陈皮4.5克,杏仁4.5克,枳实3克,黄芩6克,茯苓6克,制半夏3克,胆南星2克,桑皮6克,车前子(布包)9克,瓜蒌6克,六曲10克,山楂10克




服药二剂,泻止咳轻,黄苔消退,脉转缓和。遂予原方去车前、枳实,加地骨皮6克,沙参4.5克,服至五剂,诸症若失,一切良好。

  • 按:

痰热阻肺,易于下奔大肠,此乃“脏不容邪还之于腑”,“肺移热于大肠”,则出现痰热泻泄。治须从肺从痰,方以黄芩清肺泻火,瓜蒌、胆星清化热痰,枳实、陈皮顺气化痰,杏仁、茯苓、半夏止咳化痰,车前止泻利痰,辅以楂、曲消导助运。使热清痰消,气顺火降,其泻自愈。
四、燥痰泻泄,投清燥润肺
彭××,女,38岁,1980年10月11日诊。

原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遇深秋,干咳不已,咽痒口燥,旋即大便泻下,每日四、五次,腥臭稀便,无脓血,腹痛肠鸣,历经三载不愈。

曾经某院检查诊为“结肠过敏”、“慢性支气管炎”,迭进抗菌素,自服中成药多种迄无良效。近十天,咳剧无痰,泻下日益增重,纳呆呕恶,形体消瘦。

邀余诊治,脉细而数,舌红少苔乏津。辨证为肺阴亏损之燥痰泻泄。治宜润燥化痰,清肺养阴。




处方
知母12克,川贝10克,橘红10克,麦冬12克,桔梗10克,生地15克,花粉12克,杏仁6克,黄芩12克,桑皮10克,蜜炙杷叶10克,甘草6克



药服六剂,干咳得止,泻下减至每日二次,舌津已回,薄苔渐生。续以原方去生地、花粉,加乌梅12克、生山药30克,服至八剂,二便自调。处健脾丸调理,追访三年未复发。

  • 按:

肺与大肠相表里,当肺有燥痰,宣降失职,燥痰不除,下迫大肠,致肠道充气,机能紊乱,方可致泻。治当从肺,润肺化痰,养阴生津,尤关重要。正如喻嘉言曰:“但以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泻,一齐俱止矣”。

五、痰瘀泻泄,主痰瘀同治

孙××,女,32岁,1981年3月8日诊。

患慢性腹泻近四载,日行三、四次,溏薄不成形,夹有粘液。伴头昏心悸,疲倦乏力,纳谷欠佳,厌油腻厚味,胸闷脘胀,呕恶痰多,身体消瘦。经钡剂灌肠为“慢性结肠炎”。经服多种抗菌素及健脾固涩之中药达百余剂,其症不减。

邀余商治,少腹胀痛拒按,脉弦滑,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质暗紫、尖见瘀点。辨证为脾虚生痰,痰阻血瘀之痰瘀泻泄。治应痰瘀同治。




处方
苍白术各12克,陈皮10克,制半夏12克,白茯苓15克,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丹参18克,赤芍15克,義术10克,生山药30克




药服七剂,腹痛若失,大便时或成形,粘液减少,惟食纳不馨。于原方去蒲黄,加砂仁6克、山楂24克,再进五剂,药后思饥欲食,二便正常。继进参苓白术散月余告愈。

  • 按:

痰瘀互结导致的泻泄,未见先贤详细论及,临床常被忽视。若遇久泻痼疾,虽有脾肾虚损之见证,但粪中夹有粘液,呕恶痰涎,腹痛拒按,脉弦滑,苔白腻舌质暗紫或见瘀点、瘀斑等痰凝血瘀,虚中夹实之证,非附子理中及四神丸所能胜任。余每以苍白二陈汤燥湿化痰;失笑散、丹参、赤芍、莪术活血化瘀,佐以山药健脾止泻,痰瘀同治,临证每能应手取效。

  • 体会


无论何种痰泻,皆因肺疾下移大肠,传导失职,而成痰泻。故必见肺证之痰嗽,再据脉证舌象,辨之不难。具体辨证要点是:

湿痰泻泄,每见痰嗽,或胸闷呕恶,头晕。虽泻而面色不瘁,时泻时不泻,饮食不减。与脾虚湿泻之食少身困,面色少荣迥异。

寒痰、痰瘀与虚寒泻泄,同为久泻顽疾,都有里虚寒证,然寒痰泻泄自有寒痰阻肺之痰嗽,背部恶寒怕风,脉多滑细或弦滑,苔白腻滑。虚寒泻泄脉多沉细或细弱,舌淡苔薄白。痰瘀泻泄除痰证外,兼有腹痛拒按,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等血瘀见证,极易分辨。

热痰和燥痰泻泄,应先见痰火蕴肺或肺伤燥热,肺火不得宣泄,直奔大肠,遂致肠热下利,与一般热泻不兼肺证,自当有别。

痰泻之治,从肺从痰。燥痰泻泄应选用知母、表冬、花粉、生地、沙参等润肺生津之品。其它痰泻均以二陈汤化痰为主方,然后根据临证湿、寒、热、瘀之不同证型,分别选加理气除湿、温肺散寒、清肺泻火、活血化瘀之药。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