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普巴扎西仁波切~在实修的过程中添加“这个像不像空性”、“空性之中什么什么”等等理论,一点意义都没有!

普巴扎西仁波切~在实修的过程中添加“这个像不像空性”、“空性之中什么什么”等等理论,一点意义都没有!

阿底宝藏 2023-09-29 06:16 发表于辽宁 7人听过

实修时就用不着用太多优美的词句去美化,就直接讲解当时的感受。近段时间我看见很多修行者在实修和理论方面处理不当。变成了什么呢?用理论来掩盖自己的修行。也就是说,即便在实修过程中也拿着理论——“哦,这是明空不二,我应该安住在明空不二当中”,“我听到导师天天都在说便智双运,那我也应该处于便智双运的状态当中”。所以,很多修行都是自己造作的。临时看起来好像是在精进,实际上都是造作性的修行。当然,我们起初的观察修不是一种造作吗?也不能说造作性的修行完全没有功德,但基本上你的见解会停顿在某一阶段、不能增长。因此,实修时应放弃所有杂念!哪怕你平常了解多少道理,也不要把这些理论强加到你的实修中来;哪怕当时你的实修做得多么糟糕,就从糟糕开始,慢慢慢慢让它增长起来,这就叫“实修”。
就像我刚刚给你们说的一样,从某些角度来说,我们曾经了解的理论就是在了解佛教历史。说历代上某某高僧大德修行有多大的成就,其心性的特点是什么样的,都在说他人的功德。但现前我们是凭借这样的修行,让我们也得到如历代传承祖师般的见解。要实践,那就得先从放弃一切杂念开始做起,不能添加太多的杂念。行不行这个也加一点,那个也加一点,后面自己的修行就变成啥都不像了。甚至到后期的时候,真正的见解就完全固定在某处、再也无法增长,这是最大的悲剧!所以修学过程中,有时候我就想,教修行还不如教给啥都不懂的人更好一些。因为他不会添加太多的概念性的东西,完全按照导师的方式方法去做,说不定修出来的见解会更好。但就是半懂不懂的人,把很多理论掩盖在里面,说这个像这样的见解或那样的见解,一开始就做一些所谓的“辨别”等等。连一个起码的基础见解都没有打扎实,你做什么比较呢?!所以都变成你实修的障碍。
所以要学会这一点。我们平常在讲,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如理如法,应该要完全听从导师的教言!要不,按照个人一己私心去做,你以前又没修行过,也没有达到过很高的见地,这一系列见解需要靠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达到呢?你一点经验都没有!所以这时候一定要去依止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让这位导师一点一滴为你宣讲,按照这样的方式去创造这个条件。
所以我们说过,当前修行之人比比皆是,但是很多很并没有依止到一位具德上师,虽然自称为具德上师的比比皆是。但是先看看这位导师以前修行的历史,可能也就是在一个佛学院“沉溺”3年时间,出来就是一位大法师了。他连修行经验都没有,即便把佛教讲得天花乱坠,但是能讲出一些经验吗?连他自己都没有修行过,可能都是凭借书本上的一些要求,说“这样做可能会达到这样”,一切都是“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感受过啊!这样一来,接下来这些修行人的见解一定不会有很好的增长。
不是说我有多大的经验,必定我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真正是如同佛陀般的导师身边依止而求学了近30年时间。这段时间可不是像我们平常一样,见一下导师,我想干嘛就干嘛,而是尽心依止着导师,一步一步修学过来的。不仅仅是前面修学过程中如是修学,后期还得到上师多方面的赞叹。所以我今天稍稍有一些自信,给很多人讲解这样那样的法,都是来自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赞叹以及授记。上师是一位成就者,甚至如同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之为第一佛——世上传讲三乘教法的第一佛。但是如同第一佛释迦牟尼佛般的导师就是我们的导师,在我心目当中没有一丝毫之怀疑,上师就是真正的佛。从他老人家身边得到的法,我一点怀疑都没有!所以说,接下来我们的修行一定要遵循导师的教言去做。尤其在实修过程中,应该抛弃所有一切杂念!如理如法按照实修的方式去做,你的见解才会有更好地增长。
否则的话,我举个例子啊。上师说亚青寺曾经从外面过来两位弟子。他们小时候一同出家,一同在山上闭关。有一次,他们幸运地见到堪布门色。喇嘛仁波切的上师为昌根阿瑞仁波切,堪布门色为阿瑞仁波切的道友,他和阿瑞仁波切都来自于堪布昂琼的教导——我们的一个祖师爷,都是一个传承的。尤其在雪域高地,堪布门色的名声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由于他来自堪布昂琼的传承,堪布昂琼也曾经给他做过很多方面的授记。【阿琼尊者~你所说的是正确的,但你也必须亲证它。
当时这两位弟子有幸见到了这位高僧大德,并且在这位高僧大德面前得到了印证——接下来你们的修行应该怎么怎么做。从此以后,这两个弟子就在山上闭关了两年的时间。其中一位弟子的记性力非常好,甚至也学过不少理论。导师在印证见解以及讲解心性本身特点时,他一一铭记心中,接下来的修行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的。另一位弟子,他平常记性没有那么好,见解也没有那么高,所以就遵照导师、按照次第的方式在修。前面那位弟子的见解可能如同他的道友,两者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他的智慧和记性高得多,所以他就以很高的方式去创造。两个人同时在山上闭关了两年。
两年以后,有幸见到了喇嘛仁波切,并在上师身边做了修行汇报。其中一位弟子说:“我以前对心性方面的认识是这样的,但是按照这样的方式修了两年时间,只是停顿在以前对心性的认识之外,见解没有一丝毫之进展,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上师说,这叫“伺察意之见解”,你是强行拿着理论去掩盖自己的实修——我的见解是明空不二,一切都是大空性之见解。所以心中时时持着某一个法去修,所以这时候永远突破不了!因为你现前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突破一切法,法与法上面,你却永远在法上。一个瞎子是瞎子,十个瞎子也是瞎子,看不见东西的。所以这时候一定要按照方式方法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位弟子,相比之下虽然可能智慧等多方面不如他,理论也没有他那么丰富,但是他的见解在两年的时间里却有很好的进展。这就是“长期运用伺察意之见解”和“如理如法修行”两者之间的区别。虽然我们第一次修学也是一种起心动念,但起心动念的运用有从“粗”直至“细”,甚至到“完全无有”的这么一个过程。如果一切按照个人一己私欲——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相信你的见解一定不会有很好的增上!
再看看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的修行。修了多少年,说完全没有进展可能又有一些;说有很大的进展,你的心相续现前有多少改变呢?还是不过如此嘛!这些都来自于什么呢?方式方法没有做对。哪怕一个小小的环节出了问题,对我们接下来的见解会造成什么影响呢?不能说不能达到,能达到也会延后很多时间,一定会是这样的。所以说,修学过程中方式方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每个环节都要做到如理如法,要圆满,一点都不能“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因此,尤其是开始进入正行者,我们身边与正行相关的第一阶段的法我们都拥有,比如《上师瑜伽导修文》、《上师瑜伽之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四精要法》,以及一些相关的像光碟一类的材料。这些都得多看看一些。目的在于,只要第一个环节做得很圆满,接下来的修行就好办得多了。尤其,很多弟子可能修完第一个环节以后,接下来的时间是否过两天就能继续求学呢?没那么简单的。我们刚刚说过,从认识上不需要两天,你要是稍稍有些智慧,甚至曾经接触此法稍微长点的人,当下、一瞬间就已经知道了。但是,知道并不代表“了悟”、已经证得或已经实践,实践与知道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接下来怎么办呢?就要如理如法地进入实修状态。就像刚刚说到的,一步一步开始修学着走,直至自己真正已感受到“就是这样”的时候,这才叫实践。这个见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与前面凭借个人的逻辑推理所了解到的一切智慧,有着天地相隔之别。即便说出来的词句和当前的见解(自己所拥有的禅定)从理论上有些高低之分,实际上从实践的角度来说,你现前所拥有的已经高于一切啦!所以,好好去修。修行过程中要如理如法,一点都不要有其他的一些杂念!
反正修行永远不会那么简单。并不是说一在上师面前求到,那就万事大吉了。那么简单吗?不,我刚刚已经说过,我在为你讲解成熟口诀法的过程中,起先一定要细致听闻你的修行过程,以及你当前所拥有的禅定。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往下讲解的时候,一定会为你宣讲着走。但是觉得没有太多的必要继续往下讲解的时候,我可能会在上面重复一遍,让你继续这样修。这就说明了什么呢?这就说明我们当前的求学并不在于早一天和迟一天。一旦你修行的见解稳定下来,接下来为你怎么印证那就好办得多了。
我们说过,在直断的整个过程中,接下来我们还有“印证见解”。比如说,现前不是很多人都在说他在学《椎击三要》或《三句精要》吗?接下来当见解有所赤裸的时候,我们还要讲解印证知见、断定自决和解脱自性——把《椎击三要》或《三句精要》作为印证来为你们宣讲。但是一定得有这样的见解啊!如果你拥有下面的法,无论是多高的法在你面前都没有什么秘密了。因为已经变成共同法了——我自己可以感受得到,所以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因此一切都可以在你面前宣讲。但是,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什么都得需要一些秘密。比如说,即便今天在宣讲过程中我可能也不会讲解太高、太多的法,原因是我觉得没有太多的必要。
我前两天也给你们说过,当今想在某位导师前快速求完成熟口诀法,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以前可能很难,但现前宣讲此法的导师比比皆是。我们并不是在说其他导师的不好,可能每个导师有每个导师的密意。但是,当时我听到很多人求到了成熟口诀法,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求完法后却不知如何修行,那我们求成熟口诀法是用来干嘛的呢?所以看见这样的情景,每次我在这方面比较严格的原因,就在此上。当你觉得有必要继续往下宣讲,或者你当前的修行已达到一定层次、见解已经算不错啦,但是接下来如果讲解过高,好像临时还爬不上去,但过低,你已经开始达到高一点的层次,我可能还是会让你在这上面停顿一阵时间。
不能说我对这一切修法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但由于我对此多多少少有所了解的缘故,当今在讲解过程中什么样的人适合讲解什么样的法,甚至什么样的人怎么继续往下引导,我多多少少还是了解一些的。因此,在为不同弟子讲解的过程中,我这段时间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讲解方式。就像刚刚所说的,有些弟子哪怕前面的见解没有达到很高的地步,只要觉得他们有些熟练,我可能会讲解一些相同的法。有些就觉得没必要,可能还是继续在前面的法当中。有些弟子的修行已经达到不高不低的地步,前面的法已经增上了,但是后面再讲解很高的地步也不是及时可以达得到的,还需要更加成熟一些,我可能就让他站在这么一个地步当中。看似好像都没有讲解,但是个人的见解有着很大的差距。有些可能是仅仅在地面,有些已经腾着很高的地步,所以要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而宣讲。但无论什么样,如理如法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我们刚刚已经说过很多,在实修的过程中要抛弃所有的杂念,不要在里面再添加什么很多很多的理论——“这个像不像空性”、“空性之中什么什么”等等,一点意义都没有!我刚刚给很多人说过,真正的《三句精要》是什么呢?我们今天所赤裸的心性就是三句精要。不是拿着另一个法给你在上面添加一个三句精要,而是你现前所证到的见解,三句精要、三个名称来印证见解,这就叫三句精要。它不是从外面拿来的,就是你本具有的!这样一来,当前我们所拥有的这个条件,也是根据你现前所拥有的、一步一步修学着走,它不在于早一天、迟一天。这个“求”倒很好办的,主要是要“修出来”。
所以明天就根据这个来引导,也不要太早,尤其是常在我身边住着的弟子,不在于这一天、两天。尤其是一开始讲解,大家都有种新鲜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新鲜”,并不是没接触过,而是一阵时间没讲的缘故,所以就觉得跑到前面会不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见解。不会的,最终还是灰溜溜地回家,也有可能性的。这一切取决于个人长时间的修行。好好修着走!
我们还是稍稍人性化吧。需要回去的,让他们排在前面,先让他们把事情办完。好哩!这样一来,大家都会更和谐一些,我们身边的弟子也不会太计较。当然不能计较,我天天都在说,修行是为了调伏自己的烦恼。尤其我们当前所求的法,无论是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一切都在讲解烦恼的根本是空性。空性当中何来的烦恼呢?那当然更不计较的。好了,就是这样。
好好修行着走!自己的修行永远不要搁置一旁,那我们接下来的修行也永远不会停滞。主要是在修行过程当中,像刚刚所说的那样,决定不要掺杂太多的成分。站在理论上,你可以学习更多的理论,但实践上必须如理如法、按照某一种方式方法去做。所以我平常也告诫很多信众,在实修方面,你的导师怎么教你,你就怎么去做,一定得遵照而行,就别在我面前再问实修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
这样一来,我会打破你的见解,因为以我的观念和我对你的认识,我可能会按照我所认识的方法去给你传讲。但是你导师曾经给你所讲解的法,可是站在很高的步骤当中为你宣讲,因此一定会打破你的修行。这个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从理论上我们今天可以讲小乘、大乘、密乘,哪怕用什么样的名称代替都好办得多,这就叫理论。
但实践不一样!实践它有每个传承的特点,有一种去做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当前在修学中一定要如理如法。尤其在修学禅定的时候,哪怕你当前的禅定有多高或多低,总之要做到尽可能不要再去搅乱自己的禅定。尤其心静下来的时候不要再去搅乱自己的禅定。好与不好,都不要去管!是的,从理论上,“诶,不是说明空不二的吗?不是了了分明吗?为什么我现前修学过程中,基本处于一个傻呆呆的无念状态当中,这像禅定吗?”是的,我们现前的这个禅定真不是太像禅定,但是,没办法,我们今天只拥有这一点。
就像很多母亲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幼儿园,幼儿园天天教他们什么呢?怎么坐好,最多教唱个“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还叫歌吗?但是,你也不能说老师天天讲“两只老虎”,这不像一个学校,所以我不让孩子到这个学校去读书。不是的,因为这时候他只有这样的接受能力,所以先这么一点一滴开始积累着走。我们今天的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慢慢慢慢来!尤其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中,无论当时的禅定清不清净,就从它开始做起,不要再去搅乱它。但有一些昏沉、掉举的时候,又开始观察修。这些我每次都讲得非常非常多,但是你们做得真的不太好。尤其我们每个禅定都应当依靠当前的修行过滤到更高的禅定当中。这个“过滤”,必须在“自然”当中而过滤到上方!若是刻意去执著,叫“伺察意之见解”,那一定都处于这么一个状态里。
以前我在北方见到一位居士,他是修心中心法的。心中心法,每次修行有自己念诵的密咒,还要打些手印。所以用我们当前的禅定来说叫做“有相”——有一个所缘的对境。他就这么修行了七年的时间,七年不知道打了多少座,一座是2个小时。多少千座了,但最终还是突破不了有相定。原因是什么呢?时时都有一个所缘,就是仅仅执著于某个相上,天天这么修行,就突破不了这个关。只是说比以前修行更熟练一些。前面观着的这个皈依境——所缘的对境,不一定全是皈依境,可能是这样那样的,比如持名念佛、有相念佛,所缘的对境都不一样。但是除了比以前更熟悉之外,实际上他的见解一直都处于“所缘的对境”之中,还是突破不了这一关,过分执著的原因所致。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修学有相定的同时,还要学会更加放松。为什么要配同着持风?就是让你所缘着上师的皈依境,同时还要学会更加放松。但是也不能完全松缓,要是“很松缓”的话,又会变成无记状态。所以还讲解一个观察修,用它来慢慢慢慢调伏,达到既不是太紧张,又不是太松缓,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这需要一段时间慢慢去培养。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