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慢性病的人都是内寒外热,上热下寒?
岐伯有道
“
俗话说:“十病九寒”,又有“百病寒为先”之说,可见寒邪影响人体健康之甚。
”
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先看目前的这个情况,人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其实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气逼,放散到身体的外层。即所谓元阳外越。
寒邪的危害极大
寒,身体之敌人,正气之虚,邪气必然盘踞阴成形,(阳化气,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气冲击寒气)。
寒气就是邪气,可能是外邪盘踞在身体的正气虚弱之处,也可能是西药,例如:点滴把寒邪之气从身体的外层太阳压到太阴肺脾,导致咳嗽,食欲不振,进一步压到肾经,导致失眠,尿毒症,再压,就会到骨髓,奇经八脉。再比如: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达于此,已经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层寒气。
寒气如同敌人入侵,到达肾脏,基本上身体国土沦陷,正气不能对敌,只能往外跑,表现为身体外层的热,此热乃易位的正气,如果再清热,最后的一点正气无存,身体如同鬼体,阴寒如同冰窟,将不日而亡。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
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可见太阴症变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症随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从少阳阳明撤退。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
寒在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实在爽,阳明太阳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热,葛根麻黄汤主之,一副就行,阳明寒不容易退,因为阳明为土,土不容易变迁,阳明寒退至太阳关口。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太阳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没有此步,说明体内寒邪还没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击寒邪必要全歼,不能姑息养奸。
此文给出治疗所有慢性病的纲要,学好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发烧要挂水,现在一听挂水就想笑,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全是寒气,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
- 上热主要有哪些热?下寒主要有哪些寒?
热症主要有头火、肺热、胃火、肠燥、肾热
寒症主要有肺寒、胃寒、肾寒 、脾胃虚寒
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准确的讲应该叫上热下“虚”。因为这个寒不是实寒,是虚寒,虚是指阴虚,阴虚不能含阳,就好像是仓库容量不足,不能容纳更多的阳气。当下焦阳气不足,上焦的热急需往下传输的途中被堵了,下不来,上焦的热就会郁积在上,下焦寒气越来越盛。
对了,有的人还不了解中医的“三焦”指哪里,看看这张图就知道了。
临床表明,上热下寒型,是常见于女性,是很难治疗的一种体质。
- 怎么判断呢?
上热下寒:阳虚于下,虚阳上浮,临床表现为上焦心肺有火,头面起疙瘩、口舌生疮,咽干咽痒等。下寒则腰腹喜暖怕凉,女性出现痛经、血瘀、经血黑、月经不调等,
- 怎么治疗?
治宜上火 ,温下寒。这类体质的人,在生活中建议从中药调理、日常饮食、生活起居、运动等方面来改善。
1、多走路,适量运动;2、泡脚;3、背部刮痧泻上火,但要适度,避免泄气太过于严重,也可以撞墙打通膀胱经,这个可以天天做;4、注意饮食,平时少吃寒凉、辛辣,多吃平性和温性的食物,太热的少吃,会加重上热,一去火又会增加下寒;5、早上可以吃的稍微温热一点,温热补气,可以保证一天的精神,晚上吃平性食物,保证一晚的睡眠。6、不要胡乱吃药,除非有很好、很靠谱的医生来给与治疗,否则你乱吃药会加重亚健康。年轻人,稍微注意就会恢复得很快,身体变化很大。
中医上的寒证和热证,分辨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本质有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人身上同时出现,寒热错杂,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证化寒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
下面我们讲寒热的关系
内寒外热(又称里寒表热)症状区分:
易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的表热证,而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治疗: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内热外寒(又称表寒里热)症状区分:
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为里热证,而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为表寒证。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