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上师瑜伽之圆满法要-18

上师瑜伽之圆满法要-18

普巴扎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上师瑜伽导修文》总分为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五个部分。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我们以上已经讲完,今天所讲解的是念诵仪轨。
念诵仪轨从“祈请成就”——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以上,我们从字面上稍微做了一些解释,现前开始讲解在修的过程中如何安住修,如何观察修。
当然,平常我们也一再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以及祈请,想修学一个最简单、又可以迅速成办解脱的法。如今我们所传讲的这个法,比它更简单、更殊胜的法是无从可找的。
可能很多人也会想:历代传承祖师有心印传承当下开悟、表示传承当下开悟者不是比比皆是吗?没听说过历代传承祖师如同我们当前讲解般按照次第而成办解脱,尤其是有些是当下成就的,为何我们现前不这么讲解?我也想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就。
比如我们这个传承有一位叫麦彭贡波老人,八十二岁的时候听说在雪域高地有一个叫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法,若是上等根机的话,当下成就;中等根机,几个月、几年的时间成就;下等根机也在一生、甚至最长的时间六世当中成办解脱,说有这样一个法门。因此,这位老人生起无比之信心,告诉旁边的人:“我怎么也要去寻找这个法,虽然我现前年龄已到八十二岁了,余下的时间就没得说的,已经越来越短了。无上窍诀大圆满据说在短短的时间可以成办解脱,虽然我不能说我是一个上等根机当下成就,但是即便怎么说,我对这个法的信心以及传讲这位导师的信心,怎么也能算得上中等,只要一生能成办解脱,也就是余下的时间当中可以解脱,这是我最大的希望。”当时老人就背着少少的一些干粮、拿着拐杖,就到外面去寻求这位导师。家里人非常非常担心,说“不去行不行?要不我们跟随着你一起走”。老人说:“不需要的。寻求佛法,历代传承祖师都是这样诚恳去依止导师的,今天我听到有这样一个殊胜的法门,怎么说我独自要去寻找这个法。”
这位老人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真正谒见到传讲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导师——贝若扎那,当时贝若扎那就给他讲解怎么修学上师瑜伽。但由于老年人八十二岁太老的缘故,当时让他坐在一处打坐,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身体也没法像我们平常般身体那么直,那时候他的导师把拐杖钉在地上,把他的身体和拐杖捆在一起,就这么讲解上师瑜伽怎么去修。老人遵循导师的教言修了七天的时间,获得虹光身!
可能很多人也会想,上师瑜伽也可以在短短时间当中成就,现前我能否寻求这样的法门?甚至像在藏地、汉地也有很多高僧大德,比如禅宗第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前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开悟的;二祖在依止达摩祖师的时候,说“我的内心由于散乱的缘故,能不能让我的心安静下来?”当时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出来,我帮你安心。”慧可大师反观自己的内心,当下开悟等一系列像顿悟者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们平常可能也在想:我也能不能这样成就?
但是这段时间说过,法虽然有这样的法,但还需要反观自己的根机是否具备这样的根机。比如能接受心印传承的根机如佛般,接受表示传承的根机如菩萨般,我们问问自己是否具有这样的根机?当然,这么说着好像还是觉得理论的成分多一些,觉得很不现实。我们说得更现实一些的话,问问我们的信心是否那么坚定?想想历代高僧大德在依止导师以及修学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苦行?比如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的时候,并没有念诵,也没有打坐,经历二十四个苦行之后,如实证悟到上师的密意。问问我们自己:我们的信心真有那么大吗?以及惠能大师在依止五祖的时候,在九个月的时间当中,由于方方面面的缘故,所以并没有宣讲什么法,也没有谒见多少次导师。但若是是我们的话,我们的信心会那么坚定吗?
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也说过,他在昌根阿瑞身边求法期间,六年的时间当中一直没有再宣讲新的法。到六年的某一天,昌根阿瑞把他叫到身边,说这六年的时间当中,你虽然一直跟随在我的身边,但是我并没有为你传讲什么法,你是否觉得在六年的时间当中并没有那么摄受你,并没有专注你的修法等等,会不会心里有失去信心等一系列的这种现象?
上师说,他那时候早已经知道要这么依止导师,所以就回答:“别说六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也会追循导师的教言去做。因为你叫我修学那么长的时间,意味着这个法的重要性。”
所以,想想历代高僧大德依止导师的过程当中是怎么依止的,那也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的信心是否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若是不具有的话,寻求很高的法,最终是得不偿失的。
如今这个时代,平常也会降临很多高僧大德,平常讲法如同我们刚才所讲解,三种传承当中可能讲经不是用口来传讲,而是心印传承和表示传承,但是真正受用者又有多少呢?虽然如今还遵循着导师的教言在修,但是由于修行不够善巧的缘故,对治烦恼恐怕还会形成极大的障碍。所以当今我们在修的过程中,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要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在于哪个地方?尤其导师们在传讲过程中,真的要遵循导师们的教言去做。
往昔堪布昂琼时代有一位弟子,说我晚年的时间想独自一人在幽静山林闭关,能否在你面前得到一个很简单的直断与顿超,我要好好闭关修法。
堪布昂琼说,你的说法虽然好像很精彩,但是否也有一些傲慢和很狂的一种现象?因为深之深法大圆满,就是我们现前所讲解的很密法当中最密的法——大圆满,要是过于太简略的话,很难摄受大圆满的要义;但若是太广的话,我们的心又很难接受、很难容纳。当前我们所讲解的法是历代传承祖师的密意以及一切修行者的经验,如果过于太简略的话,就不是很圆满、不是很成熟。当前我们所宣讲的无上窍诀大圆满上师瑜伽就是这样一部法。要是再广的话,恐怕我们难接受;若是再过于简略的话,就不圆满,不摄于诸佛菩萨也好,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要义,所以这就是最简单之中的简单,再不能过于简单。
平常修学过程中,由于我们本身就有一些懒惰的思想和行为的缘故,总想去修个最简单、最简单的法,若是顺着我们的心愿飘动的话,最简单就是天天躺在床上就能成就,但世上真有这样的法吗?所以有时候决不能顺从自己的意愿而飘动为妙。
相信平常你们也阅读过很多很多理论,平常也在听闻众多导师的讲解,从理论的角度中,相信或多或少地都懂得一些道理。但是说到实践——属于自己的见解,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看看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功德有多么增上?所谓的功德就是慈悲心和信心有多么增上,你的慈悲心还是选择性的吗?信心还是偏袒的吗?如果对自己觉得有情感的,有这样一个感觉的生起信心;没什么感觉的,张口闭口都在说这个传承及导师的过错,充分地说明你内心的烦恼还是很沉重。用我们平常的话再说得白一些,就是你性格有多少改善?像以上所宣讲的这一系列法非常非常重要,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不要再去寻找过于太简单的法。
说我平常修学过程中对与不对,时时都在无分别状态当中安住。要记住,无分别状态适用范围很广,出世间禅定也在讲解无分别状态,世间禅定也是个无分别状态。所以,仅仅在无分别状态当中不加以辨别,即便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恐怕仅仅是世间禅定。因为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什么意思呢?就是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但不知道怎么去调伏烦恼等一系列解脱法,即便实现这个愿望,也就是能止息一切妄念在无分别状态当中安住,得到的仅仅是世间禅定。
世间禅定相当于什么呢?好比我们在一个瓶里放只蜜蜂,再把盖子一盖上,蜜蜂有时候飞在下面,有时候飞到上面,无论在里面怎么飞翔,它永远超越不了这个瓶。就是说,世间禅定仍旧在轮回的范围当中,即便你当时感觉有多么丰富,还在轮回的范畴之中,因此还是没有脱离轮回。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不要把它当做终极目标的原因就在此上。
当然,我们平常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下面还会讲解从寂止开始入手,我们也讲世间禅定。因为对于次第根机来说,初次修行很难达到出世间禅定,还是要从世间禅定一步一步达到出世间禅定。
刚刚不是已经说过,说世间禅定是要不得的,为什么我们要不得的东西还要作为修行之方法呢?因为我们所谓的“要不得”,不能把它当做终极目标,暂时作为一个台阶完全可以。就像我们一楼到二楼的时候,这些台阶可以作为到达二楼的这么一个休息间完全可以,但可不能把第一个台阶当做二楼,这就大错特错!
所以我们刚刚所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不能把世间禅定当做终极目标,也就是刚刚所说的,止息妄念在无分别状态当中,即便安住有多么好,它仅仅是世间禅定,可不能当做终极目标,觉得这就是出世间禅定,这就称之为解脱等等。即便你把它用词句装饰得有多么好,它本身就是一个世间禅定,所以我们还需要懂得更多的一些见解。这些见解要靠什么呢?要靠很多方便法。至于下面善巧方便,我们还会继续讲解。
我们昨天以上讲解的还是观察修。观察修先是从剖析调伏妄念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以及配同着持风,昨天讲了一些。要记住,即便是观察修,它也不是一个特定的:必须是这样一种观察修,其外就不能观察修等等,当然不是的,观察修也要灵活一些。比如我们刚刚所说的,随着烦恼的产生看看当时的这种妄念粗与细,若过于太粗的话,我们必须依靠粗一点的方便去对治它,就像前面所讲解的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等等。因为仅仅依靠持风一类的,是无法对治烦恼的,因为烦恼过于太粗。当然,同时也可以配同着自己的禅定,当自己的禅定定力越来越高的时候,观察修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些方法,比如刚刚所说的,也可以用一些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有时候发菩提心、修四无量心等等也可以在观察修当中去做。这样做,你的感觉会更深,那时候你内心当中的那个感觉会更强烈。
记得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说龙多•丹贝尼玛是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他曾经说,我现前为你们宣讲的时候,把修行方法以及结果都告诉给你们,但是华智仁波切给我们宣讲一切佛法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只是把方法告诉我们,至于后期一切结果需要自己去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何处呢?就是由于个人去悟的缘故,当悟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你这种感觉是很强烈的。如果仅凭导师宣讲,即便你已经通达这个结果,但是你对它以后就产生一种不重视——反正我好像已经懂了。但实际上你并没有懂,仅仅依靠文字般若去理解这个道理,因为文字般若以及观照和实相之间的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所以现前也有很多人一贯把了知、觉受和证悟混为一谈,用文字去了解的道理和修行当中的稍微经验,以及完全实证的实相混为一谈,说我已经开悟了,这个当然不一致。
原因是当你在渴的时候,知道水可以解渴,以及喝一滴水和喝够水完全已经解渴,三种都在讲解水可以解渴,但是感觉完全不同:前面知道水可以解渴,仅仅是一个理论,这时候一点都没有解渴;第二,稍微有感觉水的成分,知道水可以解渴,同时已经尝到一滴水,比前面可能起到更深一点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完全解渴;喝够水以后,解的渴才是真正的解渴。所以,了知、觉受和证悟决不能混为一谈。
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或多或少地都在学很多理论,也在看不同的书。但是由于我们平常对理论的理解还是有些偏袒,认为从书面上所了解的一切道理,这就是自己的实践。差得太远了!比如平常我们在学中观的时候,中观一再强调的是缘起性空,龙树菩萨曾经说我没有丝毫之承许,所以我是最清净的,所以在讲解中观的时候,要远离一切戏论。当你说到要远离戏论的时候,谁知道要远离戏论呢?当你安住在明空不二状态当中,谁在明空不二呢?说得白一些,当你觉得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没有丝毫之戏论的时候,仍旧有一个“我的禅定”。“我”就是我执,“禅定”就是法我,两种执著都具有,这还叫出世间禅定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平常说,懂得理论只是对一种方向的认识,至于做的过程中,还是配同个人的根机,还要从零开始做起。要不其外一切很容易变成诳言,就是不切实际的言语,因为你本不具备这样的禅定。如同乞丐说富贵家有多么多么富有,但是他前面不加于“富贵”,讲解很多很多财富的时候,好像他具有那么多财富一般,但实际上他在说富贵家有多少财富,而不是说自己有多少财富。所以当乞丐在说富贵家有多少财富的时候,他身边拥有的只是一个破碗。懂到这个道理,我们不能说他没有功德,因为乞丐已经知道富贵家有这样的财富,这就是我追求的方向,起到这个前行作用,但可不能当做是自己所拥有的条件,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我们以上在观察修的过程中,根据当下需要哪一方面的法,我们就着重往那一方面去观想。通常我们讲解剖析调伏妄念是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去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如果今天修行好像兴趣不是很大,甚至有时候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对修法的兴趣就像刚刚所说的,不是那么非常大,这时候就应该着重观想共同外前行。这时候观共同外前行,后期也没有很多安住修,也没有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可以吗?当然可以!我们昨天在讲解什么叫莲花生大师心咒?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因为惠能大师说:“迷人口诵,圣者心行。”当我们以共同外前行对治烦恼的时候,为什么不是莲花生大师心咒呢?念诵是一种方便,为了对治自己的烦恼,依靠共同法来对治烦恼的时候,最终得到的结果完全是一如的,为什么不是莲花生大师心咒呢?根据当时我们需要的去着重观想这方面,这样可以提高当时的这种感觉,这就叫善巧运用。
昨天我们从剖析调伏妄念——主要从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观想皈依境以及持风的角度讲解,随着见解有所进展的时候,也可以再做一些决断心之根本,可以做这么一个观想。
决断心之根本:通常我们都在说,一切万法都是心在支配,无论我平常做善与恶,一切都是心在支配。举个例子,身——我们可以做很多善,也可以做很多恶,但是若是没有心在支配的话,如同尸体般的身体能做善与恶吗?是不行的。我们再来看看语,语是身和语合为一体的时候表达出来的一个声音,它单独并没有一个实体,若这个语也没有意识的飘动,就是说这个心在支配的话,这个语也无法形成。所以我们通常说,身、口、意三门之中,心为根本,因为一切都是心在支配。
今天我把此结果也说给你们的原因是,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懂这件事,都会说“心为根本”。华智仁波切曰:“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心是一切法的根源,因为一切法都是心在支配,所以调伏内心是一切诸佛菩萨的宣讲的目的。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也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切善与恶来自于自己的心,清净自己的内心乃一切佛教之宗旨,还是在讲解心为根本,因为一切都是心在支配。这一点无论从教证和理证哪一方面去观察,我们都已经知道心为根本。
举个例子,从三善逝的角度——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出离心是远离轮回,从行为当中我可以出家,这也是一种厌离、出离的形象。平常我口中也可以表达一切出离的言语,内心当中也可以生起这样的心。相对之间好像身、口、意三门都能做出离心,但是它的根本是谁呢?当然是心在支配。所以从出离心的角度来说,还是心在支配,所以我们就称之为不叫出离身、也不叫出离语,而叫出离心,因为心在支配身和语的原因。
第二,菩提心也同样一个道理。菩提心总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慈悲缘众生,智慧缘大觉;行菩提心——身口意三门都可以从事善法,但主要还是在于心行当中。因此,菩提就叫菩提心,而不叫菩提身、菩提语。也已经知道心在支配一切,菩提心也需要靠心来做。
信心,我们平常也可以身作礼拜、口念诵祈祷文、心里可以生起这样的信念。但一切都是心在支配,要不仅凭靠身和语,是什么都做不了的,因为也不叫信心啊!
从善的角度来说,一切善法之根源来自于心;从恶的角度来说,贪嗔痴烦恼是漂泊轮回之根源,起贪心的时候,平常感觉身也可以做,语可以表达,内心当中可以想,但实际上还是心在支配;嗔恨心——身可以去打人,口可以骂人,心中可以起嗔恨心,但一切都是心在支配,所以当时那种愤怒的心就叫嗔恨心。
痴心,平常身体躺在床上,语什么都不说,甚至也可以说关于痴心一类的一些言辞,但实际上就是心没有善恶取舍的缘故,所以就叫痴心,还是来自于心。也就是说,从恶的角度来说,贪嗔痴烦恼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心。这一点,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已经知道,早已经知道!
现前我们以下所讲解的是,你已经知道心为根本,平常在行善的时候是否以调心为主呢?这个不一定你们都在做。如今这个时代,虽然说心为主,但平常着重于身和语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前两天说的,如今佛教也开始越来越时髦,所以一个导师带着很多弟子“满地跑”,也不是“满地跑”,可能也是跑向于所谓的圣地,总之四处在“跑”,一年四季基本上都已经全世界转过很多遍,说这就叫“行善”。
当然,对刚入门的弟子,他还没有真正了解到如何对治内心,对出离心和追求解脱的渴望心不强的这样的一些初学者,没办法,能做多少就算多少吧。但是对佛法有所了解的一个虔诚的信众来说,仅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刚刚说过,心在支配一切,为什么你已经变成身在支配一切呢?时时都在四处飘荡。
平常口中说“心”为根本,现前修学过程中,说我一天念诵多少咒语,一天念诵多少经文,我每天的功课有多少,我现前已经在某某导师面前立誓要念诵多少遍心咒等等,虽然平常口中说“心”为根本,实际上你的行为是已变成“语”为根本了。
当然,这些都是绕着圈在对付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们平常的修法分为“根本调伏根本”和“支分调整根本”两种修法。你这个身和语也是为了对治自己的内心,但是与直接对治心比较,我们这种修法总觉得还是绕着圈而到达终点站的这么一个成分。因为我们平常已经知道心为根本,但是做的过程中并没有这么去做,所以以上虽然已经做过很多善行,但反观自己的内心可没有起到切实之作用,原因在何处呢?因为你没有把心作为根本。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得真实利益”,就是说,没有在心上面直接对治而导致成这样的结果。
类似这样的显现时时要反观自己,有时我们口里说一套,做一套。口里说的时候好像头头是道,尤其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这四句偈,没一个信佛者不会背诵,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是“自净其意”,而是“以身为根本、以语为根本是乃佛教”,就变成这样的。
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道理应该要运用上去,而不仅仅停顿在一个理论上。这个理论,你等两天见到阎王爷的时候,也说修法我懂的,不就是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吗?阎王爷真不给我们两耳光已经谢天谢地了,因为阎王爷是贪嗔痴烦恼的一种显现。没有对治贪嗔痴烦恼的前提之下,你想依靠“语”能消除贪嗔痴烦恼之根吗?不可能的!
我们也可以着重从这方面去修一些。我们刚刚已经说过,虽然懂,但是觉得还不够深刻的话,我们在观察修的时候,就看决断心之根本主要修的是身口意三门在做善与恶之时,哪个最重要?虽然我们把它立为一个问答题来修行,但是我相信基本每一个人都已经知道心为根本的道理,但最重要的是就没有真正把它运用到修法当中去。虽然说心为根本,实际上在你的行为当中是身为根本、语为根本了,而不是心为根本。但现前我们就应该改变这一系列,以心为根本,运用过程中也要去调伏自己的内心。从功德进展上面来说,以身和语的善行来改变自己的内心,和直接对治内心之功德增长之上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个是绕着弯而到达终点站,一个是直走。
举个例子,我们要到某一个地方,若直路过去只有10步。但你现前走的过程中,看起来好像走得挺慢的,只走了2步。但有一个路是绕着走的,要走1000步才能达到终点站。当时看见某一个人直走的只走了2步,而绕着弯走的人已经走了50步。但要记住的是,走了2步的人由于直行的缘故,剩下的只有8步,但是绕着弯走的,还有950步,所以还是九牛一毛,相对这边只挪动了一点点,0.001左右。所以,有时候我们也不要这么去仅仅为了结果而结果,只要如是调伏着走,成就的时间会来得更快。所以这又是一种观察修。
根据见解增长的程度,对见解有所认识之后,当然也可以在这方面着重观想一下:无论做善与恶之时,哪一个最重要?光会回答“心为重要”,但平常你还是以身为重要、语为重要,那口中说个“心为重要”什么意义呢?尤其要记住,不仅仅佛教诞生在人间至今有二千五百年前已经有这样的词记载书上,甚至以上我想谁都知道心为根本,但这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所以我们可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禅之上,因为无垢光尊者曰:“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即便你口里说得有多么好,但是行为当中没有在根本上用功的缘故,口中说的和心里做的完全背道而驰,所以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多做一些观想。我相信今天我们只是如是宣讲之外,大部分都对这个有一定的认识。除非刚开始修行者,如果还觉得身和语为主的话,我们还可以在观察修的时候着重多想想:到底是否心为根本?以后就应该从这方面调伏为妙。
华智仁波切说:“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就是说,由于心在支配一切万法的缘故,所以内心是善的时候,表面上呈现的语和身即便是一个恶,也称之为善;心若是恶,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时候,语中念诵的是经文、身做的是礼拜善行的话,也称之为恶。
就好比一棵草,它的根是毒,上面长出来的茎、叶、花朵和果实都是毒,即便这个花有多少好看,它也是毒。有一棵草,它的根是药,上面长出来的即便有多么不好看,但是它的茎、叶、花朵和果实都是药,一切在于它的根。所以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你的内心改变多少,而并不讲解你平常脖子上挂几串念珠,两个手上有几串念珠?以及你在外面走动期间,是否手里拿着转经轮?要不平常在外面走动期间,是否口里一直都念诵着,要不唱着阿弥陀佛的圣号?当然,在地处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这些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因为阿弥陀佛的圣号本来就是闻解脱。但是改变你的内心,就得反观自己,就要问问自己的心:你是掺杂贪嗔痴烦恼而从事这样的善,还是内心清净的当中而从事这样的善?若是前者,一切都没有什么意义,后者才是我们所修行的根本。所以时时要改变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大乘教法讲解转变的时候,当自己的内心清净、内心为善的前提之下,即便表面当中做出一些恶的形象都称之为善。往昔释迦牟尼佛的一位化身杀死了一个强盗,当时由于完全没有掺杂一丝毫的自私,也就是恶业的缘故,即便当时行为为杀生,但积累了四十劫的福报。嘎玛拉西欧,一个婆罗门的儿子,即便后期还俗,但是由于内心不掺杂一切罪业,也就是贪嗔痴烦恼的缘故,即便以这样的形象,也积累了四十劫的福报,一切在于自己的内心!
若是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的前提之下,即便做的是善,最终也会堕入三恶趣。说印度有这样一种习惯,每当有一个节日的时候,全家人就要做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有一天正好到了这个节日,他们家的媳妇在家里做很多很多好吃的,早上家里人都出去干农活,这个时候就进来一位罗汉来化缘。当时他们家的媳妇是非常善良的一个人,看见这个罗汉来化缘,想到今天又是个节日,尤其我已经做了那么一大桌菜,如果在没有吃之前,能给罗汉这么一个成就者做供养,那是多么好的一件善行!她心里非常高兴地把所有菜上面拿出一点点供养这位修行者。这个修行者拿着钵就回去了。
她心里非常高兴,回来的时候想告诉她的老公和旁边所有的亲人,说我们今天在过节期间,碰到这么一个好的缘起。但谁知道,这么一说,反而成为一个反面作用,家里人非常生气,说我们的这些饭也不是那么容易得来的,都是我们自己劳动的结果。你要是这样,你为什么不去劳动?为什么跑到我们家?甚至说很多很多不好听的话。最终有一个人说,这个饭希望变成一个铁砣、希望变成这样,反正肮脏的很多很多东西。由于他在这样嗔恨心当中起这样的愿,后面除这个媳妇之外,全都堕入到地狱遭受痛苦。
当时他们家里供的这些食品,不仅仅是媳妇一个人,而是家里所有人的,但是已经供养了这位修行者,但为何最终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呢?媳妇已经享受快乐,但其外的一切都在遭受痛苦,就是由于当时内心掺杂贪嗔痴烦恼、嗔恨心这个污点的原因。所以当自己的内心不清净的前提之下,即便表面做个善行,好的一种现象,反正家里的这些供品、这些吃的、好的东西都已经供了他了,是一件好事,但是他的内心已经被污点的缘故,所以最终还是堕入三恶趣之中。
因此,我们时时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而不在于平常在哪个地方闭关多少年,哪个地方做了多少件善事。先问问自己:在做这些善事的时候,你的心在想什么?内心是否是清净?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我们刚刚在讲解剖析调伏妄念的时候,前面讲解如何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和观想,配同着讲解持风,现前讲解成熟口诀法的第一个胜观法,就是决断心之根本。懂得这些道理,必须运用上去,而不光是一个回答——我在导师面前过了关,我可以求下个法。过关是心过关,而不是口过关。有时候像这些道理真不需要自己去思考,多翻阅一些书,里面也有讲解。如果书上讲解就认为是你自己的见解,我想这是大错特错的!所以平常在做的过程当中,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尤其是刚开始修行,还是觉得心并不是根本的人,也可以在这方面多做一些观想。这也叫决断心之根本。
也配同着寻觅心之过患,就是破人我。我想在座的很多弟子,由于平常阅读过很多教言,无论是小乘教法,还是大乘教法,都在讲解如何破人我。因为我执是漂泊轮回的根源,有了“我”,相对之间就会有“他”,两者是对立的。没有这个我执的话,还有什么“他”?没有“他”的话,贪嗔痴永远不会呈现。因为贪嗔痴是有了我执而立为一个“他”,“他”对“我”的这种感觉而形成三个不同的心所,就是贪、嗔、痴。所以,贪嗔痴是八万四千种烦恼的根源,它的根源就是我执。因此我们平常一再讲解要断除我执,原因就在于此上。
也就是我们通常一再口中说着、心里想着、行为当中做着,这是“我的”、这个房子是“我的”、这个东西是“我的”、这个水是“我的”、这个杯是“我的”,“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想堕入地狱,“我”很痛苦,“我”很寂寥、这是“我的”等等。有时候可以观察一下,“我”到底在哪里?
甚至我们平常也感觉到,我现前已经受于不平等这么一种待遇,所以我很烦恼。这时候问问,你这个“我”,到底谁是“我”?“我”在什么地方?当自己感觉到很烦恼的时候,寻找一下“我”在哪里?感觉到挺快乐的时候,看看“我”到底在哪里?这样一来,你的内心会更平衡一些,烦恼相对之间会少一些。
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寻觅心之过患、破我执的时候已经开悟。当时上师说,在亚青寺往上面有一个寺院,人们依止着喇嘛扎次,他是一位龙萨派的上师。喇嘛仁波切本来是萨迦派的,但当时依止着这位龙萨派的高僧大德,在这么一位龙萨派的高僧大德面前求的直断,所以后期上师也在这位高僧大德面前求过成熟口诀法。
据上师说,当时他正在求寻觅心之过患,得到这个法以后,独自一个人在一棵很大的柏树下面坐着,一方面去思考,也就是观察修,当稍微感觉清净一点的时候,又开始安住修。这时候,不仅仅已经破掉人我,甚至连法我也已经破除,已经赤祼见解。但当时导师倒没有直接印证说“你已经开悟了”。
喇嘛仁波切当时说,他在亚青寺下面有很多玛尼堆的地方,不是新建的,是以前旧的那个。说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转经筒,据说是一亿遍金刚萨埵心咒的这么一个转经筒,里面四处墙壁上没有什么。那天昌根阿瑞仁波切告诉他,你看看你有没有能力在这个墙面,三面是墙壁,一面还有个门,反正就在四面当中能不能画上一千尊金刚萨埵像。上师说,当时他条件非常非常不好,如果要请个画家来画一千尊金刚萨埵的画,费用太高了,他实在担当不起。所以后期在某一个居士家里见到一个木头上面可以印金刚萨埵的这么一个像,他就买了很多布,印了一千尊金刚萨埵像贴在四面墙上。后期找了几个手稍微灵巧一些的,遵照金刚萨埵的像的上面,需要画绿的就画个绿的、画红的就画个红的……没办法,因为当时条件实在不允许,只能让旁边的这些道友们跟随着一起画。
画完那天已经到下午,他在外面走动的时候,突然不知不觉进入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境界当中,就这么延续了大概几分钟的时间,就这样。第二天早上他去谒见导师的时候,说昨天这件事情已经做完,当做完这件事情,在外面这么转的过程中,进入到这么一种境界,这是什么呢?昌根阿瑞说:“当然是开悟。虽然说你现前才开悟,实际上你以前在修寻觅心之过患的时候已经开悟了。”
这充分地告诫我们,现前很多修成熟口诀法的弟子,一贯要达到很高的地步,认为只要把后面的这个法求完,见解就觉得来得更快,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得到的见解一点都不低,无论从禅宗的角度、显宗的角度,即便是从密宗的角度,我们平常得到的法一点都不低!但为何见解还是一直不能上去呢?主要还是在于自己,在修行方便上可能有很多漏洞。所以能否迅速成办解脱,有时候也不仅仅在于你这个法修了多少,往上修得越高成就来得越快,恐怕也不是这样的。
在寻觅心之过患期间,主要是破人我。为什么要破人我呢?我们刚刚已经说过,我们平常所感觉到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我执太强的缘故,比如今天由于“我怎么怎么了”缘故而导致成这样的烦恼。我们平常说,内心产生烦恼的缘故主要是自我意识太强造成的,因为一切都要顺从“我”的标准去做:我要想这样,不符合于这样条件的一切,我就会生气;甚至要是符合我的条件我会高兴……如果一切都是顺着这个我执而飘动,你永远不能做主。也就是说,一切不同的情绪都来自于自我感觉太强的缘故,也就是我执太强的缘故所致。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说,漂泊轮回之根源也来自于我执。
所以我们在观察修的时候,也可以修修我执,看看“我”到底在哪里?当我们说到房子是“我的”时候,看看“我”是否在于这个房子上?这个房子是钢筋、水泥很多很多因缘和合的,一个一个排除,“我”在什么地方?我们感觉到,当说到“我的身体”的时候,看看这个身体是否有“我”?身体是肉血骨组成的,有各式各样的,像头、手、脚等等五脏六腑形成的这么一个身体,你看看身体到底是否是“我”?是的话,“我”到底是哪一个?比如觉得所有一切部分形成一体的时候是“我”的话,现前也有很多残疾人,那就说他的这个我执已经缺了一些才对,原因是有些没有手、有些没有脚。甚至我们开个玩笑,虽然有些不雅,比如我以前也动过阑尾炎手术,但由于阑尾去掉的缘故,应该说这个身体是一个全体的我,由于我阑尾炎小小的一个东西已经消除的缘故,比如说他的数字为一百,可能我的这个我执有九十九点多的是吗?但不是这样的,动完手术以后,我的身体还会更严重,以前的我执还会更重,就是当时由于身上缺少一部分的缘故,实际上这个身体是“我”的话,应该缺少一部分我执,但是没有,反而增加了我执,因为天天都说我身体不好,又要这样、那样,这就说明这个身体不是“我”。
再看看这个语。我们口中时时都在说“我”、“我”,都是用语来表达出来的。这个语中是否有个实有的“我”?“我”是心里想出来的,无时分刹那的,当然也可以用小乘的无时分刹那看看,因为妄念时时都在变化,就问过去的是“我”,还是现在的是“我”?还是未来的是“我”?如是去观想,最终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没有一个实体。这样一来,对破除我执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就是当我们产生烦恼的时候,连我执都不存在,哪来的烦恼啊?
平常也可以按照像《胜乘狮吼妙音》所宣讲的,第一决断心之根本和寻觅心之过患,也可以如是去观想,意义非常广大,这些都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
在剖析调伏妄念的时候,前面主要从观察修的角度我们已经讲了如何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怎么观想皈依境、配同着持风,以及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都稍微讲了一些,具体你可以在《胜乘狮吼妙音》去阅读。但要记住,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以下之外还是先别去看,要不我们的见解也变成伺察意之见解,最多只能达到文字般若,从文字上了解的道理之外,很难实践。
有时候,人是非常复杂,虽然我们时时都在讲解要现实、现实,但是有时候由于个人懒惰的缘故,连自己都不承认的前提之下,把这些虚假的东西还会承认为实有的、是一个真相、一个真理,很容易会这样。为了避免产生这个过失,后期的法先暂时别去阅读,先把前面这些部分多做一些,就这样去阅读、去思考,意义非常广大。
我们单纯讲解观察修还有些不够,还要讲解安住修。刚刚已经说过,观察修的时间长短根据你自己当时的情绪来定夺。比如在观察修的时候,无论是几分钟、几十分钟的时间,如是可以观察下去的话,认为观察时间太长了,我开始要安住。不!安住应该是感觉到辛劳的时候,感觉到有点累,甚至我没法再往下观想的时候再开始安住。
怎么安住呢?下面我们从寂止角度讲解安住修。我们昨天在上面也已经说过,当自己内心趋向平静状态的时候,此时可以契合寂止修行。寂止可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两种。相对之间,有相定和无相定都称之为世间禅定。
前面我们不是已经说过,无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不是讲解世间禅定的过失吗?为何我们还要着重讲解世间禅定?”
要记住,作为成办出世间禅定的一个台阶,这一点都没有过失,因为必须这样。比如一个人脚不大方便的时候,这个拐杖对他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需要这个拐杖。不是说人必须要有个拐杖,而是当时由于我们的脚不方便的缘故,以这个作为辅助。何时你的脚完全恢复、完全好了以后,这个拐杖就不需要了。前面需要它,是由于我们脚不方便的缘故,不是人需要一个拐杖。现前我们也已经知道,出世间的禅定,不是必须要有一个世间禅定,而是要达到出世间的禅定之前,由于我们当下又达不到出世间禅定的时候,必须把世间禅定当做辅助、一个修行的台阶,要记住这一点哪!
现前也有很多很多诳言的人、很狂的人,怎么说呢?作为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弟子,为什么你们修的禅定也是寂止呢?无上窍诀大圆满不是寂止,但是方便教授针对个人的根机,我只能把它作为一个修行的台阶。就像一楼、二楼到我们现前五楼,中途当中一切台阶一般,只能作为一个修行的台阶,没办法,因为我的脚没有那么长一下跨到五楼,我做不到。
往昔历代高僧大德不需要经历这个过程,当下悟证的也有,但是是例子。比如禅宗历代高僧大德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者有多少个?只有一个,叫惠能大师;依止无上窍诀大圆满修学上师瑜伽,七天证得虹光身的只有一个,是麦彭贡波老人,都是例子,多了以后就不是例子了。所以,历代有这样的高僧大德,但是我现前能否做到?先反观自己的业力有多么沉重、信心有多么薄弱就知道。我现前是把它当做我追求的目标,但现前我做不了,因为我的条件不成熟。像我们刚刚所说的,以前历代有这样一些人,一脚可以跨到五楼,有这样长脚的人,但只有一个、两个,不多的,其外的脚都很短。所以,还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尤其你现前能不能这样,先看看自己的脚有多长,能不能一脚跨到五楼?你要是脚有那么长的话,那完全可以。
所以,我们刚刚所说的寂止,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是为了达到出世间禅定的一个台阶、一个辅助,要记住这一点!甚至要是有人这么问的话,也可以这样去回答。尤其也可以把《屠夫真言》中华智仁波切所传讲“轮回虽为所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把这四句话作为反驳的词。因为华智仁波切曰,轮回的范围当中,指的就是起心动念,无论是哪个教派,都在讲解要对治起心动念,但是对于次第根机来说,先必须从意识善加运用作为修行之方便法来成办解脱,要不做不了的。
喇嘛仁波切曾经讲过这样一个公案,说以前在高原地方有一位名声很大的高僧大德,见解也非常高,但平常摄受弟子的时候,一贯用一种方式,他把自己所修学的方式告诉你以后,如果弟子回答的时候,没有达到自己的境界,一切都是不对的。前面虽然有很多弟子听到这位高僧大德的名声和他的见地,依止的人很多,但是依止着、依止着,谁也一瞬间达不到他的见解,但他也不讲解其他的方便法,因此,后期弟子也只有一个接着一个离这位导师而去,没办法,我做不了的。如果我们现前也仅仅以真实教授印证见解,我们也做不到,等两天只有离开,你也修不了这个法,要记住这一点。尤其在《三句精要》当中说,“若能善加运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没有讲解是过失!所以有时候,不要一贯把妄念当成过失,这个我们后期还会讲解,现在是讲禅定的时候。
在讲解寂止过程中,寂止是成办胜观的一个台阶、一个辅助,就是由于我们当下不能悟证很高的见解而临时把它作为辅助,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过错。若是有人说这样还不对的话,这个我也知道不对,我也想胜观,但我做不到,该怎么办呢?你总不能说由于做不到的缘故,你和这个法无缘,那我什么时候是有缘呢?尤其我们作为密宗的弟子,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弟子都看过六别法,也就是《智慧界续》,里面从五品的角度讲解六别法,六别法就是密法的特点,在讲解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的时候,历代传承祖师就是在这个差异分别当中认识而成办解脱的。也就是我们当前所从事的一切善行,就是为了一个“认识”,这个认识,该怎么去认识呢?我也想一“认识”我就成就,但我能做得到吗?
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我也想像天空中飞翔的无论是飞机,还是这些鸟类,我也想上天空,但是我没有翅膀,怎么办呢?只有在地上走啊!说甚至想到天空之中,也把其他的这些像飞机作为工具,因为我直接飞不上去,因为我没翅膀,所以我也想飞。但没有这样强行的人,你要是做不了,一切都是无缘。那我什么时候才叫有缘呢?尤其我们讲解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今生有这么好的善缘,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再等待着比现在更有善缘的时候,有没有都很难说。因为在众多经文当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今生得到人身,是由于前世持戒、修六度波罗蜜、发愿的原因而得到这样的结果,未来你想得到更多,先看看这三个基础是否圆满成熟?
第一,持戒。小乘别解脱戒、大乘的一切学处、密宗的一切誓言是否守持得很清净?第二,修持六度波罗蜜。尤其前五度相对之间还是意识造作,还好说,般若是怎么修行的呢?什么叫般若、空性?是否时时都在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我们今生得到这样的人身太幸运了,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以我们现前所做的,未来真能不能得到这样的人身,我相信不需要问谁,问问自己就知道。那何时才是机会呢?现前才是最好的机会。想要超越这个机会,恐怕我们一生甚至多少世当中,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喽!
因此,平常要多阅读一些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非常重要。要不仅听顺着路边上的老人们怎么说,顺着他而跑的话,我相信一没有根据,二没有什么教证,因此为何信任于他呢?现前也有很多居士在说,因为有些人这么说的,我现在该怎么做还不大了解,所以问问导师怎么做。天哪!先问问自己,你所听到的这位老人,真是一个成就者吗?
说往昔有一个小和尚非常爱听他人的谣言,就在上面添油加醋地把它说成更扩大、更夸张的这么一些话语,说给他人听。有一天,他跑到寺院告诉很多僧人,据说在某一个地方,有一只鹅从天上飞过来降到某一个地方,每天要下一百个鹅蛋。大家都看着他笑了,但是他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笑。后面如同这样很多夸大的事说了很多遍,后期这些人问他:“能下一百个鹅蛋的鹅,现在在哪里?”“这我也不知道,我也是路边听说的。”所以很多都是这样的,把路边的老人言论称之为自己所依止的这么一个依据、准则,我想这还是不对吧。所以我们时时都在讲解依教奉行,要记住刚刚所说的,就是这样。在修学过程中决不能轻视前面的这些次第道。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今天就能成就,因为懒得以下还要早起,天天还要从事很多善法,我可以睡懒觉了。但是先问问自己,你今天能成就的一切条件成熟吗?若是不成熟的话,还是量力而行,不要太轻视方便法,尤其前面的这些初步阶段,决不能轻视。历代传承祖师曰:“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已堕入小乘灭尽地也。”就很容易变成这样。至于下面我们还会讲解很多公案来讲授这样做的过失、那样做的功德等等。
下面我们讲解有相定和无相定,虽然称之为寂止范围,但是对于次第根机来说,成办解脱是必不可缺少的。首先我们的内心还没有清净下来之前,完全达到出世间的禅定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让散乱的心先清净下来。
有相定指的是什么呢?【放下念诵,专缘于上师皈依境,无有昏沉掉举中尽力而安住,】就叫有相定。有相定也称之为一切禅定之起发点。
如今很多人都在打坐,尤其只要是一个行善,对佛法有信心者,无论修学哪一种传承,他对这个传承理解还是不理解,这个传承本身是很系统的,但是系统传承是否已得到还是没有得到,总之都爱打坐。
有些打坐当做是只要盘腿就叫打坐,我昨天已经说过,盘腿就叫“坐”,不叫打坐。因为你把以前的一种坐的姿势改变成盘腿,这倒很多很多。比如日本的话,是跪着的,这也是一种坐,不叫打坐;像平常喜欢坐在沙发上面;像藏族人,尤其到厨房的时候,边缘是一个灶,上面烧着茶,所有的人都盘着腿坐在那边,这些都叫坐,不叫打坐。要是这是打坐的话,天哪!记得我们小时候,全家七、八个人都围着灶,全都这么“打坐”,如果这叫打坐的话,我一辈子都是这样打坐过来的,但现前还在怀疑,为什么我的见解还没有增上?因为现前逐步了解到,那时候的这种姿势就叫“坐”,不叫打坐。所以如今也有很多人认为,只要盘腿就叫打坐,这叫“坐”,要记住。
打坐还需要了解很多道理,尤其刚刚所说的,寂止当中的有相定是一切禅定之起发点,先从它开始做起。如果直接修学很高一点的法,比如现前也有很多修行者,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平静状态当中都是心在造作的,因为“我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要不“一切消融法界当中、消融空性之中”。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都是心在造作。要不安住在空性当中,“空性”就是你所缘的对境,因此只要是心在造作,必然有一个对境。说得有多么好听,连个有相定都不如。
我们再讲解一些,比如对禅定并不是很了解,但又轻视前面的寂止而仅仅高攀解脱的这些修行者,说是把心安住在空性状态之中,“空性”已变成你所缘的对境,实际上就是有相定寂止;我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当中,“明空不二”就是你所缘的对境,就是有相定!因为要记住,出世间禅定是修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即便当时你的思想有多么丰富,永远超越不了有相定,还是在思维范畴之中。自己的禅定名称倒挺好的,就叫法身、就叫明空不二、叫大空性之见解,实际上还是没有离开一切禅定之起发点基础——有相定。所以一听到有相定的时候,好像觉得自己的禅定很低,但实际上有相定指的是那种境界。
所以,我们第一次打坐期间,必须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原因是散乱的心当下在完全没有所缘的这么一个境界当中安住是很难做得到的,所以必须得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让心逐渐开始宁静下来、安静下来。必须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这样时间会更长一些。
记得当时我在亚青寺第一次修顿超的时候,因为亚青寺修顿超每年都是讲《大圆胜慧》。《大圆胜慧》分为前行和正行,前行向外区分有寂的时候,上面以金刚杵的形象坐式,他站的姿势有些特别。因为时间一长身体本来就累,如果这时候想让心定下来,基本上不可能,就仅仅在累当中度日,度这个时间。那时候我打坐,因为对着某一个人,那个也飘来飘去,心本来就定不下来,再看见那些人飘来飘去,更定不下。所以我就专注在前面什么都看不见,那边有一块石头,盯着这块石头的时候,一段时间就感觉到不是那么很累、那么辛劳。原因是,平常心自然安住的时候,由于当时定力不够的原因,你还是感觉到身心的那种疲惫,由于紧张的缘故,某些地方不舒服的那种感觉很强烈。但是若有一个所缘的对境,盯在某一个上面,就感觉到什么都好像搞忘一样,短短的时间当中,很容易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但这并不是讲解此禅定有多么高上,而是讲解定力不够的人,必须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没办法。所以我们平常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
现前可能有些人也会问:我现前已经修了很多年,对无相定也有所认识。但这一点不仅仅是自己感觉到已经有无相定,甚至导师你也已经认同过我的禅定有无相定,现前还需要有相定吗?
需不需要根据自己的定力和当时妄念飘动之力量来定夺。比如你每次修禅定都可以在无相定之中的话,就不需要有相定了。就像我们刚刚所说的,它是一个次第道,先从有相定逐渐开始无相定。我们说有相定是两个拐杖,无相定是一个拐杖的话,如果你可以用一个拐杖,而不需要用两个拐杖的话,为什么还要拿着一个拐杖?因为这是个多余的事情,反而会感觉到很累,因为你本身就不需要它,为什么手里还拿着一个拐杖呢?可以扔掉了。但是,如果你还是觉得,没有两个拐杖,总觉得无论是站起来,还是走动期间都不方便的话,那两个拐杖都得拄上。至于需要一个拐杖,还是两个拐杖,要根据自己的腿力来定夺,而不是你想一个拐杖好看,我就用一个拐杖,另一个就不要了。我想,人要不要拐杖,得先问问你的腿行不行哪!
所以我们平常时时都必须记住这一点。你以上已经修到一定的层次,但平常安住的过程中,直接安住在无相定之中还是挺困难的,安住不了,还是要从有相定开始入手。至于有相定的时间长短,根据达到无相定来树立。比如有相定树立到无相定之间只有五秒钟的时间,那么五秒钟你就可以放弃有相定,因为你已经进入更高的层次当中。也就是说,你第一次站起来的时候用两个拐杖,但不到五秒钟的时间,你感觉到不需要拿着这根拐杖,你可以把它扔掉了,用另一个拐杖去行走;后期一切恢复以后,两个拐杖都不需要了。这个就要看看你的腿力,就是要看你的禅定。
比如我前段时间一直都用两个拐杖,中途当中好像只用了一个拐杖,今天我得用一个拐杖还是两个拐杖呢?你起来的时候先问问你的腿:如果直接起来只需要一个拐杖时候,那另一个拐杖就不需要拿着,可以扔弃;但是一起来的时候还是觉得腿力不够,还需要靠两个拐杖的话,那还是得用两个拐杖;起来以后,至于两个拐杖用多长时间,根据你的腿力来定夺,一秒钟、十分钟、一个小时还是十个小时,就要看看你的腿力,这就叫善巧。
我平常看见很多修行者修行真不够善巧,因为一方面可能都问:导师我有没有一点点高攀?有没有高攀,先问问自己。有时候,真的导师口中说出来的时候,除非你的信心非常坚定,要不总觉得这位导师为什么说这样完全不适宜?因为你的“适宜”决定会想到导师会表扬表扬自己,要不说好一点;要是说得坏一点的话,就觉得这位导师为什么一切针对我一样,在其他人面前你也不是这样的,就会想很多。所以,需不需要还是问问自己吧。甚至平常有没有高攀的思想,行也是这样、不行也这样的话,你的修行是非常艰难的、非常辛苦的,所以一座下来不是一种轻松,而是一种非常劳累的事情,说我已经打完坐,我先休息一下啊!打坐好像在外面扛东西一般的感觉到累,一方面是身体过于紧张的缘故,主要还是不顺着自己的内心,不按照正常的方式去调伏,我想怎样的,这个起心动念恰恰反着而行走,所以你就感觉到挺累的,真需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
修学禅定过程中就是这样的,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有相定修学方式,比如在成熟口诀法当中,仅有相定就有十多部。因为这次这样讲解的原因,我现在越来越好,前段时间把《上师瑜伽导修》讲得也够细致,不能说很细致,但已经够细致了。讲完以后,紧接着弟子问:“导师,能不能给我传个成熟口诀法、窍诀法?”天哪!我当时都快要蒙了,我前面讲的是什么法?!记得以前我在上师身边遇到一位居士,他说今天能不能带他去见上师?那时候我想那挺好啊,就带着他去见上师。那段时间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去过亚青寺的都知道,上师都会用身坛城来印证见解,后期是这样的。那时候就在这个居士面前,上师以身坛城印证见解,我也不停在他面前翻译。上师说什么,他说都能看得见、都能看得见。
后面上师说:“你真的非常了不起,以后就继续按照这种方式修学,成就近见眼前。”得到这么好的授记,要走的时候他说:“你能不能祈请上师给我讲个窍诀法,可不可以?”我都快要晕倒了!你刚刚不是说你都已经开悟了,还需要一个方便法干嘛的?你就在上师面前说的,什么都看得见,“是这样的?”“是的。”“是这样的?”“是的。”后面都已经得到上师授记了,说“能不能给我讲个窍诀法?”我说:“天哪!要不你不要说前面你看得见,你是这种境,要不你能不能不说后面的那句话——我还要一个窍诀法,所以我怎么翻译啊?”就好像前面你到一个朋友家,“你是这样吃饱了,是吗?你今天吃的是这样的菜、那样的菜?”“是的,这样的菜、那样的菜。”后面要走的时候,“那你该回去了。”“你家还有没有饭?”“你不是说你已经吃饱了吗?”
所以我们以后在修学过程中,真需要了解这一系列道理。至于这个修学过程中,就像刚刚所说的,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成熟口诀法虽然有十多种有相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所缘着某一个境而把心定下来。通常我们在讲的过程中,就所缘上师的相为主,平常都在讲解念诵到一定的时候,要不观共同外前行一定的时候,前面所缘着上师的相,把心安住下来,这就叫有相定。但在成熟口诀法当中可能一段时间让你所缘一个花、过一段时间让你所缘一个字、过一段时间让你所缘一个杯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所缘某一个境而把心定下来。
这样传讲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呢?比如长时间能在导师的身边,由于你有充足的时间,导师如何宣讲,你都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教言、完整的传承。但有时候你的时间很短暂,短短的时间当中,今天所缘这样、明天所缘那样,过两天你都不知道这样修行的真正目的在何处?为了这方面的原因,我们平常讲解过程中,只要你能在导师面前长时间依止者,我们讲解一百个有相定都可以啊!所缘的对境不同的呗!比如这里面的佛像当中,十天所缘观世音菩萨、十天所缘阿弥陀佛、下面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莲花生大师,这边有菩提萨埵,还有忿怒莲师等等。一种所缘十天……恐怕几年也可以修有相定,但当然也不是说需要次数才能达到有相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尤其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所缘着上师的相,无论是从观想,还是从修止的角度,都所缘着上师的相,这样一来,我们平常观想当中也观得更清晰一些,修止过程中也会更清晰一些。为了方方面面的缘故,所以我们平常有相定只传讲一部法,就是所缘上师的相。
修行多长时间根据个人的定力来定夺,比如我们先心里所缘着上师的相开始做起,但这时候也不是非常紧张的状态当中死死地盯着这个境,而是非常自然的状态之中。像有些修到一定的时候,说我现前好像不需要所缘上师的相,因为所缘还有一个能所缘者——我把心所缘到上师的相,到后期的时候就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就不需要盯在某一个相之上,但也不是迷迷惑惑状态之中,又非常清明。就是说,又在了了分明当中,又不需要把心专注在某一个相之中,不由自主地会进入到这么一个状态,这叫什么?这已经是清明无相定。就是说心不需要专注在某一个相之上,但又在了了分明当中、非常清明的状态之中就叫清明无相定。
还有一种是前面有个所缘的对境,但是长时间修着、修着,就逐渐开始不需要所缘外境,但内心越来越迷惑。
迷惑是什么呢?这个清明度一点都不高。它有两种显现:一种是第八识,一种是前五根识。第八识的时候五根已经遮止,眼睛无论睁开还是闭上,都已经看不见相了,耳也听不见声音,五根完全遮止。因为那时候心已经进入到完全迷惑状态之中叫第八识阿赖耶识,它也叫无相,叫迷惑无相定。
还有一种是五根虽然在起作用,但是内心相对之间越来越迷惑,比如眼前看得见的一切境相,在呆呆的状态之中。我相信每一个人可能感觉最深的是小的时候,你每天是七点钟起床,但有一天早上母亲叫你六点钟起床的时候,一起来,就在上面头已经抬上,在昏昏状态之中,你说眼睛已经闭上,也不是的,又已经和睡眠没有多大区别般的这个傻呆呆的状态之中。你说五根已经遮止,也不是的,已经从闷厥酣睡之中越超,就是已经脱出,五根已经起作用。但是当时你看见什么、听到什么也是迷迷惑惑状态之中。母亲说:“快点醒了。”“嗯、嗯。”听是听到了,你也有反应,但是已经进了自己的大脑吗?没有。“嗯、嗯”,这就叫前五根识,也叫迷惑无相定。
我们现在选择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者——清明无相定。前面有相定要修学多长时间才能达到无相定?这没有什么定数,有些可能是短短几天的时间、几座;有些可能需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都有可能性,这个没有什么可定。所谓的“不要高攀”的意思是,我们先追循着这样的法去做,比如在修有相定的时候,心里所缘着上师的相,把口稍微张开,慢慢从口里呼吸,就这么修着走。但是,这一座可能仅仅是有相定而不能超越有相定的话,下一座继续开始。到后期的时候,刚刚所说的,会自然进入到一种不需要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就是从我们的感觉当中,心并没有专注在某一个相,好像一切都能看得见,一切都能知道一般,但非常清明。这个时候,就在这上面继续安住,这已经开始进入无相定状态。无相,不是看不见相,而是没有专注某一个境,没有前面那么粗大的心专注在哪一个相之上,叫无相定。
我想,前面所讲解的无论是迷惑,还是清明无相定,这两种我们平常修学过程中都会有的,这时候,比如迷惑无相定,怎样才能让迷惑转变成清明呢?持风。还有一种叫提起正念,因为无论修学什么法门都应该提起正念,正念有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无造法性之正念,圆满正念、正知正念是见解赤裸的时候,但相对之正念在一打坐期间都开始有了。就是说,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了了分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无论是昏沉与掉举,一瞬间就能认识到,第一刹那就能认识到者,这就叫正知正念。这个决不能忘失,一旦忘失的话,就不知道这一座趋向于哪一个方向,完全是打发时间。
有这样的显现过吗?你们有没有,我就不知道。以前我在打坐期间,第一次有过。由于长年打坐的缘故,感觉到挺累的,但是一个人又跑到外面去,也不敢哪!都在打坐。还得装个相,怎么办呢?就在里面打着坐。打坐的时候,无论是迷惑、昏沉、掉举,什么都不管,反正就这样的呗……一到时间,我就开始下座了,念个回向文。但是回向的是什么?可能是贪嗔痴。因为这一座当中也没有起什么善念,若是有的话,是忘失正念最大的过失。因为那时候一是可能太小,二是对这样的禅定也没有很好地认识,因此,真是仅仅为了打发时间。我们可不能这样,天天都在讲人身难得、寿命无常。
前面讲解有相定大概已经知道了,有相定逐渐开始培养无相定的过程也已经知道,要学会自然。尤其前面转变成后者,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禅定本身的力量以及配同着方便法。
像这种传讲,单纯讲解世间禅定,像小乘四念住,讲解四念住禅定的时候,他可能不会接受,为什么呢?我们这个禅定,刚刚所说的,要不仅仅是几个座、几座,要不几十座,甚至再长一点,你可以进入到出世间禅定之中,禅定就达到更高的地步。在讲解小乘四禅八定的时候,初禅变成二禅,需要漫长的过程哦!这可不是几十座、几百座、几千座就能达得到的,非常漫长!但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可以转变成另一个禅定,而下面四禅八定就需要那么漫长的过程,原因在何处呢?当然是殊胜方便法。我们上面所讲解的一切观察修,它的功德就在此上。若是仅仅为了这个禅定而转变成另一个禅定,这个禅定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基本上你一生当中可能都在有相定之中,无法转变到另一个境界。若是想迅速转变,我们在《显密差异》当中讲解“修行方便多”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修学过程中,前面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等一系列都称之为方便。尤其在修学过程中,观察修和安住修,安住修配同着观察修,就是让安住修迅速提高的一种殊胜方便,一点都不能轻视,这一点要记住。这次我就想在禅定上面多说两句话,目的就在于此上。
我相信你们平常旁边也会遇到类似修四禅八定的人会说:“为何你们在短短几座、甚至几十座当中就可以转变禅定,达到更高的境界呢?但是在四禅八定单纯讲解过程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啊!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方便比下乘派更为殊胜的缘故,所以他可以一瞬间转变前面的这个禅定,这就告诫我们殊胜方便的重要性。所以这个时候观察修,比如安住过程中,中途还有起心动念的话,不要做得下做不下我都要这么做、必须这样。轻松一点,有昏沉掉举的时候,我就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观想皈依境,要不观共同外前行,要不修四无量心等等,要不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等等来对治;感觉到稍微轻松一点的时候,自然安住。由于配同这些方便法的缘故,你的禅定短短的时间当中可以转变到另一个禅定之中,要记住这一点。如果现前若有这样的一些弟子,总觉得自己的禅定一直停顿在一个状态当中,无法改变的话,充分地说明了你已经轻视了方便法,甚至你可能忽略了方便法,甚至不通达方便法而导致你的见解一直停顿在这么一个状态,仅凭禅定本身的力量达到第二更高的境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大概当中我们有所知道,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何时开始有相定呢?我们先是以观察修为重要,就是观察修为主、安住修为辅。也就是这一座时间当中以观察修为根本,主要在这上面用功,稍微轻松一点的时候,从有相定开始入手,把心专注在上师的皈依境之上,同时要学会到自然,就这么修。又有昏沉、掉举侵犯的时候,第一时间昏沉、掉举若是很细的话,我们就可以用持风来对治它,上面已经讲过。比如我们平常打坐的时候,是口张着修的,若是有点昏沉或掉举的时候,“哈--”停止呼吸,又慢慢从口里呼吸,妄念会自地消失,又可以继续所缘着上师的皈依境安住。当时昏沉掉举稍微重一点的话,我就开始观想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要不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但要记住,永远不要把这个当做是一个过程,大概走一个过程就可以。要把一句一词所观的这些理论一一纳入心中,这样一来就有很深刻的印象。后期再觉得稍微平静一点的时候,又继续从有相定开始入手。
这个有相定我们刚刚已经说过,何时进入到无相定呢?先心里所缘着上师的相,逐渐就不需要所缘一个相,也就是心不需要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就完全没有专注的对境。但是内心又非常清明,眼既看得见一切景象,耳又能听得见一切声音,这就叫清明无相定。相对之间,清明无相定就叫胜观。
有时候我们说禅定很难修。华智仁波切有一天把喇嘛龙多带到佐钦寺旁边的一个森林当中说,“你一直都在说禅定很难修,禅定一点都不难修,我今天给你印证出世间禅定”。就让他躺在地上,昂着头,看着天上的星星。当时离佐钦寺很近的缘故,因为高原地方寺院本身就有很多野狗,一到晚上狗又在叫。华智仁波切说:“你现前能看得见天空中的星星吗?”
说“看得见”。
“当时能听得见佐钦寺的狗叫声吗?”
“也能听得见。”
这时候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着的当下,自然安住,在没有所缘一切外境当中,内心并不迷惑,眼前也看得见相、耳前听得着声音,这种说不出来,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清明状态当中,就叫出世间禅定。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多多少少都有出世间禅定,这是没得说的。从出世间禅定一瞬间功德来说,我们的功德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当然,做什么事情都在说多多益善这个词,所以,我们还要让自己的禅定延长,还需要努力,还需要精进。
刚刚所说的出世间禅定是相对之间都有一些,我们就要延长这个禅定。但是延长方式不仅仅是在出世间当中而达到出世间禅定,还要配同着方便,我们还会往下讲解善巧运用,善巧运用非常重要,就这么修学起走。
有相定已经知道了,【无相定分为迷惑及清明无相定。迷惑无相定:于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上师等境相,如眼不见景象,耳不闻声音,或眼前即现景色、耳边听见声音均不知是何,但其与辨别清明、觉而无执之胜观仍具天地悬隔之别。
前面所讲解的遮止一切外境指的是第八识。什么叫第八识呢?这个时候稍许懂一些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在修学过程中很好去辩证。但也不能一贯在修禅定的时候,禅定达到多高的境界什么都不知道,一再去辨别“这个禅定像哪一个禅定,第八识像不像?前五根识像不像?”就一直都在思维当中,这不叫修行啊!
我们说修行若为出世间禅定,它是自知自明的,用不着谁去再去了知它。若是是世间的话,意识本身就是清明的,所以中间掺杂一些意识成分也可以,不是天天都去思考“到底这个像谁?”就不需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于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上师等境相,如眼不见景色,耳不闻声音”,指的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如同我们平常所说的闷厥和酣睡状态般。
比如今天晚上睡得挺好的,一觉醒来天已经亮了,这个过程是怎么过来的,我们一点都感觉不到,这就叫酣睡状态。闷厥指的是一棍打在头上,要不各式各样休克。闷厥的时候,这个过程是怎么过来的,他也无法感受到,这时候五根是遮止的,五根起不了作用——眼睛看不见境、耳听不见声音,如同你在旁边怎么大声叫,他也听不见,“看”就更不用谈了,因为心完全已经进入到迷惑状态当中,没有丝毫之分辨能力,一点点都没有!分辨能力还是粗大的,连个明了的成分都已经在他自己的感觉当中完全没有。但当然我们不能说是一点明了都没有,因为它在遍计无明的范围当中,还要讲解稍微有明了,但这不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事,到时讲理论的时候再说吧。因为现前凭我们的智慧是无法感受得到,这就叫第八识为闷厥和酣睡状态。
“或眼前即现景色、耳边听见声音均不知是何”,指的是什么呢?叫前五根识。因为紧接着你这个内心迷惑稍微粗糙一些,五根已经起作用了——眼睛能看得见景、耳能听得见声音,但是眼看得见的是什么呢?不知道。耳听得见声音?不知道,内心相对之间还是迷惑的,也无法辩证哪一个是什么,这个状态就叫前五根识。
很多人会把它当做禅定啊,说安住在很清明状态当中。上面再添加一个“清明状态”,是什么一种状态呢?“眼前虽然看得见一切景色,耳前能听得见一切声音”。请问:眼前看得见的一切景色,这是这,这个时候知道吗?“这个不知道吧,一知道好像就要用意,还是要用这个意识,又得去起心动念,这个时候反正是很清明的,不是很迷惑的。”所谓的“清明”,指的是在他的感觉当中五根并没有遮止,这个清明度是有的。但是内心再加以思考,这个清明度再加以思考,它相对之间还是迷惑成分更多,因为眼看得见的不知是什么,耳听得见的不知是什么?我们平常所说傻呆呆的状态之中,这就叫前五根识。别把这个当成是出世间禅定。当然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是一个台阶,作为一个辅助,这个可以,但可不能当成是出世间禅定啊!刚刚讲解的就是这个。
这个和“辨别清明、觉而无执之胜观仍具天地悬隔之别”,“觉而无执之胜观”指的是什么呢?既能知道一切,但是并没有能所对立。后期我们会稍微做一些印证,但这个也不是那么轻易讲得很清楚的,原因是这需要我们去悟,而不仅仅是光讲就可以。这两者之间对比的话,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因为主要在于迷惑与清明成分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只要好好去修就能感觉出来。“此乃迷惑无相定”,这个已经知道了。
清明无相定:于未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中,清明而安住,这就叫清明无相定。
清明无相定我们可能还需要做一些详细的印证,但这次好好讲解一些吧。总之,这段时间在这上面还是要多细致一些,尤其在修的过程中要如理造行。如理如法去修,见解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是迟早的事。最可怕的是“方便”已经有了一些差异,就是方便法并没有做到如理如法,所以一直等待着结果出来,恐怕这个还是很难实现。因此,前面所传讲的这一系列,都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在讲解观察修的时候,观察修讲了好多种,都在剖析调伏妄念的这么一个范围当中讲了很多,但是这些怎么去运用呢?要善巧一些,就是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我今天缺乏哪一方向,我就着重去观哪一个法。
在讲智慧的时候,我们先从有相定开始讲解,再讲解无相定。无相定讲解迷惑和清明之间的差别,迷惑以上相对之间已经很清晰了吧,我想这个不仅仅我们这次传讲的时候如是宣讲,以前我们所宣讲过的《上师瑜伽导修》,无论是光碟或书本当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以及宣讲,所以只要多去听闻一些,这些也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但是又要记住的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仅仅一两天就能得到的,耐心不是仅仅等待着这个结果,还需要精进去修。
有时候可以多看看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像我们历代传承祖师他们是何等的成就者,初次修学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苦行?我作为后期,尤其是末法时代烦恼沉重的我,不精进修法能成办得了解脱吗?所以从精进的角度可以多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相对之间大概就是这样的,今天我们还没有完全讲完观察修和安住修,因为还要讲解善巧运用。这一系列我们明天继续再往下讲解,今天大概就讲这么多吧。
这两天多看看关于这方面的教言,像《四精要法》当中无论是光碟还是书本,讲这个法的这个过程中还是多看看一些,对你了解这一系列道理,以及以下修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不仅仅辅助,而是根本作用。
今天咱们就讲这么多吧。今天是星期六,明天是这一周最后的一天,明天星期天,又像今天般的又继续讲解。这次能把以上重点部分能讲得完,明天还有一节课。
今天就这样吧,咱们明天再见,阿弥陀佛!



從我的iPhone傳送

沒有留言: